本书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浮生六记》:
我们的故事,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
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故事的主角沈复,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的读书人家。
他的父亲名为稼夫,是一名高级幕僚,母亲娘家姓陈,他至少还有两个姐妹,以及一个弟弟,弟弟名叫启堂。
沈复有一个伯父早天,没有留下后代,因此他自幼被过继给这位伯父,每年好为他扫墓祭拜。——这种过继应该只是形式上的,但也埋下了日后沈氏兄弟间生出罅隙的隐患。
沈复年幼时,曾与金沙于家的姑娘定亲,但这位小姑娘八岁就夭折了。之后与他订婚的是他舅舅陈心馀先生的女儿,他的表姐陈芸——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芸”。
陈舅舅很早去世,留下一儿一女,舅母姓金,性格软弱,因此芸年幼时过得颇为艰苦。
沈复自幼与芸青梅竹马,年纪稍长,他就对美丽聪慧的表姐萌生爱慕之情,主动向母亲提出要娶芸为妻,沈母便做主让他们订婚了。
沈复十八岁那年,与芸成亲,两人感情很好,度过了一段神仙眷属的快乐时光。
之后的十几年间,沈复经常随侍在父亲身边,后来因故放弃学业,转而学做幕僚。但他的幕僚生涯似乎并不成功,而他也并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一度转向经商,可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获,*后还是回到了他并不喜欢的幕僚工作中。
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得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尽管其间经历了几次家庭风波,两人甚至一度被从家中赶出,但那仍然是一段算得上逍遥惬意的好时光,如他自己所说“烟火神仙生涯”。
婚后七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取名青君;之后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逢森。一家四口,虽然并不富裕,倒也过得安闲快乐。只是芸因为弟弟离家下落不明,母亲去世,忧伤病倒,病情时好时坏,为这美满的生活投下了淡淡的阴影。
到了沈复三十八岁的时候,变故陡生,因为种种误会和不顺,他和芸再次被父亲逐出家门,只得投奔芸幼年时相交的一个好姐妹。
此次变故仓促,他们匆忙间为青君订下婚约,并请亲家把青君接走;又让儿子投靠一位朋友,学习经商。但一家人就此骨肉分离,再也没有团聚过。
此时芸的身体已经很差了,虽然在姐妹家调养后略有起色,但随后又经历了一些挫折变故,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她病逝于扬州。
这应该是沈复一生中*艰难低落的时候,爱妻病逝、骨肉离散、流落他乡,一贫如洗。他甚至没有能力将芸送回家乡安葬,只能暂时将她葬在异乡。
第二年,沈复的父亲沈稼夫去世,沈复回家奔丧,又与弟弟产生纠纷,心灰意冷之下,他几乎要弃世出家,幸而得到朋友的扶持鼓励,这才渐渐振作起来,又投奔一位童年好友,做了他的幕僚。之后,他跟随好友离开家乡,在四川、山东等地奔波,*终来到北京。
在此期间,他的儿子逢森也因病夭折。
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沧桑起伏,回忆往事,在他四十六岁那年,沈复开始写一《浮生六记》。
这是一本小小的书,我们无从知晓他是否写完了,因为流传下来的并不完整。
我们同样不知道沈复四十六岁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他是在何时何地,如何离开了这个世界。
事实上,除了朋友文集中偶尔提及的只字片语,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全部痕迹,只有这一本小书。
就是这一本小书,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并不为世人所知,一如沈复这个人。
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一位名叫杨引传的文人,在苏州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了这《浮生六记》的手稿,但已经是残缺不全的。
读过之后,他深为所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大家也都觉得非常动人。于是他们将之印刷出版。这时,距离沈复提笔写下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
这位杨引传,本人并不很出名,但他有个非常出名的妹夫,叫作王韬。
没错,就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曾创办了《循环日报》的那个王韬。
王韬读到这《浮生六记》,也极为赞赏,并为此书作序。从此之后,这《浮生六记》渐渐为人所知,倾倒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读者,其中*出名的有俞平伯先生和林语堂先生。
俞平伯,近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白话诗的先驱”,而他*为人所知的学术成就,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考据。
据他回忆,他年少时在苏州曾读过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当时就觉得很是可爱动人。但时间流逝,他渐渐忘记,连书名也不复记忆。后来在上海,经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先生的推荐,他再次看到这《浮生六记》,惊喜之余,给予这《浮生六记》极高的评价,称它具有“眩人的力”,认为它有“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并亲自点校,将之重新印刷出版,又为它编写了一份年表。
林语堂,近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教育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可以说是**位将中华文化传统之博大精深、优美丰富介绍给世界的人。
……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中国现代散文精品鉴赏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散文精品鉴赏》:散文是智慧的结晶。它“是在一个民族摆脱了自然纯朴状态而进入更为自觉的人为的文明生活的时候”出现的,是人...
无悲咒如斯:萧红和她的时代 本书特色 这部东北女作家萧红传记,是一位女学者对萧红这种文学女青年*全面*个性化的解剖与叩问,也是一种价值观下的女性对另一种价值观下...
十月典藏品--中篇小说(红卷) 本书特色 这部丛书囊括了《十月》1978年创刊至2000年间发表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的关注,文学成为...
当我谈跑步时 我谈些什么 本书特色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村上春树*受欢迎的随笔集。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也开始长跑。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
独立韩秋 本书特色 独立韩秋。汉江北去,孔子挠头。看红男绿女,招摇过市;肥猫瘦狗,潇洒同流。渴饮酱汤,饥餐泡菜,欲涮火锅不自由。勒裤带,问葱姜大蒜,谁主沉浮 招...
每天都与书相遇 本书特色《每天都与书相遇》是一本日记体书话集,内容包括了作者日常买书、出书、读书、评书及相关生活记录,也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天津和全国重要书事的记录...
李长吉评传 本书特色 朱氏解长吉,多持“诗”之观念,不同于学者之考据,亦异于汉学家之强说。正是,世事文章,源出苦雨一脉;细笔曲婉,颇得思致美也。 《李长吉评传》...
罪与罚-全译本 本书特色 俄罗斯文坛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之作。罪与罚-全译本 内容简介 《罪与罚》描写了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计...
汉代词赋之发达 本书特色 本书出版于1938年,是现代赋学研究领域中的**部汉赋专论,分十章论述了词赋之释义、源流、作用,并联系当时的政治、文化、风尚等社会状况...
帕斯选集(上下卷)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作家出版社出版★ 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当代拉美和世界文坛享有盛誉,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获塞万提斯文学奖、国家文学奖等20...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容斋随笔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
想不想画得比我好 本书特色 本书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阔儿童眼界,开发儿童智力。适用于幼儿园、小学、少年宫以及家长的课外辅导,愿本书能给老师、...
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 本书特色 《田野里的大师》脱胎于作者记录跟随费孝通先生出去考察,参加会议等的日志。它详细描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费孝通...
同名电影《相助》由艾玛·斯通、维奥拉·戴维斯、奥克塔维亚·斯宾瑟主演,荣获奥斯卡奖 & 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奖、女性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性电影奖、人民选择奖最佳电影女...
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 内容简介 《杜诗学研究论稿》是孙微关于杜诗学研究的第三部著作,也是其数年来学术成果的结集,《杜诗学研究论稿》内容主要包括杜诗学文献研究和杜甫...
巨鹿文库美丽的日子 本书特色 为加强作家队伍建设,推广与宣传优秀作家的作品,促进文学创作,繁荣与发展上海文学事业,上海市作家协会策划出版“巨鹿文库&...
易书小语 本书特色 周易工作室易学系列。 吴秋文先生,台湾中华周易学会创办人兼理事长、专任教授、中国河南周易学院名誉院长,名列于《世界名人录》。 吴秋文先生一直...
《苹果OS X Mavericks 10.9应用大全》内容简介:OS X Mavericks 10.9是苹果公司发布的新版本Mac个人电脑操作系统。本书以图文对...
鲁迅杂文精选——语文必读丛书 本书特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相信,通过阅读这套版本权威、选目完善、经典实用的丛书,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课内外学习与考...
大雪无言 本书特色 《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恰同学芳华:大雪无言》作品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的结集,四十多篇文章皆是近些年作者走访、阅读、经历的感想,展现出对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