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杜朴(Robert L. Thorp),早期中国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艺术史和考古系荣休教授,著述丰硕。杜朴博士除了在远东广泛游历和参加田野考察工作外,还合作策划了几个重要的展览,并受邀在多个以中国艺术收藏著称的美国博物馆做讲座。
文以诚 (Richard Ellis Vinograd),著名的中国画研究专家,1995 年起任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主任。他是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领域备受尊崇的学者,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 的中国肖像画》,在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和书评。文以诚博士经常受邀以演讲者、评审或研讨者的身份出席有关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会议和论坛。
兽面纹昭示了诸神和时王的领域,强化了能够与神沟通的人和不能够与神沟通的人之间根本的社会和政治鸿沟。按此解释,兽面纹扮演了确证王室权威的实践和社会效应的角色。服务于意识形态是艺术生产的常见功能。
——引自章节:第二章青铜时代早期:商和西周
周臣最有名的作品《流民图》对画家本人和中国绘画而言都是不寻常的。城市中的下层人物很少成为描绘对象,尽管反映盲人乐师和乞丐的有限类型自宋代已出现。周臣刻画了城市街巷中的各种底层民众,有流浪汉、耍猴者,以及拾柴者、乞丐、游民等边缘角色,后者饱经饥饿和病痛之苦。20多个人物中最令人怜悯的是:一位盲人母亲,脖子肿大,腿部浮肿,怀中抱着营养不良的婴儿;一个瘦骨嶙峋的拾柴者,目光可怕,饥饿难耐,手持残破的空碗。周臣的描绘粗略而直率,除了因记录事实而令人不安,既不伤感,也不残酷。他在1516年的题跋叙述了这些市井人物的形象偶尔涌入他的脑海,表明一种不可抑制的生动体验。
——引自第285页
绿肥红瘦(古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和闺阁艺术) 内容简介 《中国女性艺术》系列丛书,从批评家而非史论家的角度,看女性及女性艺术作品在整个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艺术中...
枕带林泉:苏州园林之宅园关系研究 本书特色 《枕带林泉 苏州园林之宅园关系研究》以宅、园关系为切入点,剖析了苏州园林的空间构成规律及营造意匠,旨在从生活形态的整...
柳公权《玄秘塔碑》书法艺术.碑帖欣赏 本书特色 本书以柳公权《玄秘塔碑》为中心,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重视书法的审美性和艺术性,系统介绍柳公权的生平和《玄秘塔...
历代碑帖法书选:元赵孟頫洛神赋 内容简介 赵孟烦(公元1234-1322年),堪称我国元代伟大的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中年曾署孟俯。湖州(今浙...
这是一本优秀的人文读物。全书内容涉及多种学科,主要介绍了古埃及的天文、历法、数学、绘画、医学、语言、文字、法律观点等方面
《意识本能》内容简介:“意识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脑科学的普及与人工智能的兴起让意识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尽管
历史的人质-个体命运在战争电影中的经典呈现 本书特色 《历史的人质(个体命运在战争电影中的经典呈现)》由张秋著。如果我们承认历史有意义的话(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
1949-2017-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是知名的理论研究者丁亚平多年的研究成果。《...
安迪.沃霍尔-费顿.焦点艺术家 本书特色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对艺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预示着我们对大众传媒形象的视觉感...
艺术家如何在数字时代谋生?你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来自硅谷:当下是做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你就有了一间录音室。有一部iPhone,你就有了...
艺术理论教程-(第3版) 本书特色 《艺术理论教程》艺术理论是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它以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为研究对象,如艺术的界定、艺术本质和艺术起源,艺术...
抗战海报 本书特色 这套丛书由《抗战时评》、《抗战诗歌》、《抗战戏剧》、《抗战电影》、《抗战海报》、《抗战照片》6部分组成。它遴选、收录了自1931年“九一八”...
紫禁城原状是一部大历史。紫禁城原状,特指清逊帝溥仪撤出紫禁城后没有被改造过的宫殿及其室内外陈设。原状里的文物仍保持原来的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本科)》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论纲...
怎样学篆刻 本书特色 《怎样学篆刻》一书原是《中国书画篆刻技法丛书》中的一种,自2000年9月出版以来,此书成为丛书中名副其实的畅销书,重印了多次,至今仍为篆刻...
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绪论、综论篇、电影篇、电视篇、结语五个部分,以历史回溯和时代前瞻、宏观视野和微观视点、理论分析和决策研究、理性思考...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二辑):超越大限》内容简介:“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
存亡之道:董扬篆刻孙子兵法作品集 内容简介 篆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篆”和“刻”上。“篆”是篆书,“刻”是刻。“篆”是“刻”的前奏,“刻”是“篆”的继续与升华。篆...
水粉画-美术教室-畅销版 内容简介 儿童经过基础绘画训练,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儿童已不满足于孩提时的画作了,到了十二、十三岁前后,进入了儿童向...
中国古代家具综览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陈列艺术设计专家董伯信编著,著名文物学家王世襄题名★ 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印刷优良,铜版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