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海外學界一致肯定
這部博而不繁的新作,無疑將使我們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歷史學教授
馬世嘉利用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洲材料,透過這部令人驚喜的處女作,重新思考過去五百年的亞洲史學編纂史。在本書中,作者無處不顯示出自己在駕馭多語言材料方面的淵博學識。──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講座教授
作者出色地修正了我們對清代中國與新出現的英屬印度強權之間關係的理解。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區的失敗政體,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1850年之後,一種視野更寬廣的「對外政策」逐漸形成,以應對來勢兇猛的西方列強。──克里斯托弗•貝利(C. A. Bayly)劍橋大學維爾•哈姆斯沃思帝國史與海軍史講席教授
本書立論堅實,銳氣逼人,讀起來像一部偵探小說。「印度」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究竟在哪?它對清王朝而言意味著什麼?本書貫穿了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與思想史等領域,對於重構19世紀早期的中國史是一部必讀之作。──蓋博堅(R. Kent Guy)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部卓越的、為學界所亟需的著作,對於所有研究晚期帝制中國史和早期現代全球史的學者而言都是一部必讀之作。──吳勞麗(Laura Newby)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作者清晰地論證了清朝統治精英如何積極參與知識與世界觀的建構,本書對於推動清史的研究可謂一大貢獻,也有助於重構我們對西方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對外關係史的理解。──陸德芙(Jennifer Rudolph)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董事
本書打破了天下與朝貢體系的傳統解釋模式,將文化史、思想史與地理學、政治學、對外關係的研究融為一體。──《中國研究書評》
作為對中國忽視對外關係這種陳舊觀點的回應,本書不僅做出了全面的修正,而且提供了思想史層面的敘事重構,由此產生的方法論同樣可以應用於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其他領域。──《中國學報》
本書對清朝地圖學、地理學和詞典編纂學的多樣化模式,及其如何拓展對早期現代世界的認識的討論,即使是中國研究領域之外的學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東亞研究書訊》
作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具有說服力的清代對外關係史專著,檢視了1757年至1860年間朝廷瞭解和認識英屬印度的過程。書中分析了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美國《選擇》雜誌
作者簡介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博士,師承孔飛力(Philip A. Kuhn)、歐立德(Mark C. Elliott)與濮德培(Peter C. Perdue)。曾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香港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與內陸亞洲史,尤其關注大清帝國的對外關係以及清代地理與史學思想史。
譯者簡介
羅盛吉
著迷於歷史與語言,現為自由譯者。
“中痕都斯担”“担”,显为“坦”之误。
——引自章节:‧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忻都斯垣古國”——“垣”,显为“坦”之误。
——引自章节:‧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清代巴县婚姻档案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以清代四川巴县的婚姻档案为中心,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养婚、退悔婚等多个方
混沌信号与信息处理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以混沌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基础为研究目的,内容主要包括:混沌信号的自适应滤波、混...
【“装甲怪杰”的超前思维】从1914年一战开始到1937年《注意,坦克!》出版,古德里安对机械化战争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一战前后,古德里安一直在电报部队服役...
承孝相,以”贫者的美学”著称的建筑师,毕业于首尔大学建筑系的学士和硕士,曾就读于维也纳工科大学,师从金寿根十五年。1989年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履露斋,并参加...
★来自史上最负盛名的九座城,那些很遥远的故事,穿越古今的悲欢离合。★一首诗唤醒一座城市,诗词、命运、城市三者合一。★每一首诗,都有心事,或关于人,或关于城★每一...
王福强,资深软件开发专家和系统架构师,原任花旗软件(大连)资深软件工程师,现任阿里巴巴B2B平台技术部架构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Java平台的技术发展,以及一线产...
作品目录这本书的诞生过程到底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导读原著序前言导论大众传活的舞台大众传播的三个主角定义演出编导剧情传播中备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的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班宇,1986年生,小说作者,沈阳人。已出版小说集《冬泳》《逍遥游》《缓步》。
慢性难治性疾病穴位贴敷疗法 内容简介 穴位贴敷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疗法兼针灸和中药治疗之所长,具有安全简便、疗效可靠、经济实用等特点。编者在理...
线稿篇-建筑设计手绘表现 内容简介 《建筑设计手绘表现(线稿篇)》详解徒手表现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各个环节,在单体造型与空间综合表现上,都有着深入的解析,并列举大...
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一生中某个阶段饱受精神问题的折磨。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写给那1/4的人,而是写给4/4的人,因为我们都需要面对相同的问题:我们都有痛苦...
Ilha Formosa, the beautiful isle, is a modern society steeped in Chinese heritag...
陈宇慧@田螺姑娘湖南妹子,没有专业厨师经验,只是热爱下厨。希望每个忙碌的人都能吃上早餐,对自己好一点。知乎(elyn)、微信公众号(田螺姑娘)红人,受到数十万人...
数字信号处理——基于计算机德方法(第四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数字信号领域的经典教材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 computer-...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最新修正版 本书特色 本次《安全生产法》修改的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解决安全生产的摆位问题,就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到更加突...
中医经典要文便读 内容简介 《中医经典要文便读》集素难灵枢、仲景天士等诸家精华,并中医传世之作以为经典者,择其精要,合为采撰,以便观览诵读。全书共分五篇,内容涉...
Tim Kadlec,是一位资深的Web开发者,也是Breaking Development联合创始人。Tim通过应用各类Web技术,满足了出版业、制造业、金融...
常用中药配伍及禁忌示例 本书特色 《常用中药配伍及禁忌示例》:中药应用有禁忌中药配伍有讲究,收录17类307味常用中药,援引106部历代经典中医药名著的遣药配伍...
杨照,作家,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曾获各大文学奖项,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