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冯雪峰》细述两人从战友到敌对的半世恩怨/周巍峙
周扬和冯雪峰都是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冯雪峰比周扬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与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的问题,使他们处境十分尴尬。建国以后,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两个口号”论争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至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迫害。直至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本书描述了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
现年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读完书稿后,对作者从历史大场景定位文学史、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很赞赏,他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作者徐庆全同志,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对周扬和文艺界的研究。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研究文学史科班出身,他对周、冯关系的研究,反而是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范畴内,而把文艺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考察。舞台上的远景,是我们党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曲折的历史影像;而近景则是文艺运动历史上的一朵朵浪花。远近背景的相互交替,在舞台上活动的周扬和冯雪峰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了,两人50年交往中的一切,也就被还原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进而,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建国后几次“左”的大批判运动的历史,也在这种考察中清晰起来。
我很看重作者从历史大场景来定位整个左翼文艺运动史的这一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听周扬提到一句话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而阶级斗争是*大的政治。这句话意味着文艺界的每一次运动,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潮。因此,研究文学史如果不与政治历史,也就是党的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是很难的。作者在涉足文学史研究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党史知识,这就使他对文学史的研究,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历史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史实说话。书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首次亮相的。徐庆全同志从历史研究转而进行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等素养,他是具备了的。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搜求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在文艺界人士个人手上的书札和机关档案,这些都是未曾披露的,也只有有心人才能搜集到;一是文艺界人士的口述回忆。抱着“历史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伟人的专利”的想法,作者采访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当年参与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员,甚至是高校一名普通教师。广泛的采访,同一事件不同背景下不同参与者的叙说,便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汇总历史全貌,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采访工作又促进了作者对文艺界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且不说书中的观点如何,就史料而言,此书的出版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按照古人的说法,“史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秉笔直书,“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二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具有学术探讨的勇气和理智,尽力追求历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悟力和洞察力。他虽然掌握了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地铺陈史料,而是从史料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做到全方位地描述历史。应该说,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不是对书中的观点或分析都赞同,而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解决,肯定有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和认同,也不妨碍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先后任职《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本书比较准确全面地描写了周扬和冯雪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本书采用了作者对一些文艺界前辈的采访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6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留校后,历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期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编有《周扬新时期文稿》上下卷。
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中国文库·艺术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以80多岁高龄,真诚、坦荡地回顾过去人生旅程的传记之作。“我负丹青,丹青负我!”吴冠中以他...
《农民何谓》是作者的还愿之书,他单纯地希望为年满60岁的父母整理一些记忆,也希望这历史大树的一叶能让现代人设身处地的理解:
伟人毛泽东丛书-毛泽东家系 本书特色 他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 他 是伟大的战略家 军事家 他 是伟大的思想家 诗人 他 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精...
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同时记录了世界名人的儿时教育和成长历程,记录了他们对事业和社会、生活与生命的感悟、记录了他...
《国画初学起步·山水云树》内容简介:本系列图书按照题材分为了三本,内容针对零基础的国画初学者,以详细讲解配以大量范例的形式
魏源传 内容简介魏源到京后交友甚广,但与他一见如故,*为意气相契且成为终生挚友 的应是陈沆。陈沆(1785—1825),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嘉庆...
(精)湖湘文库:邵阳车氏一家集(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岳麓书社出版★ “邵阳车氏”是车胤的后裔,明清之际,自车大任之后,呈彗星聚集之势,人才济济,...
袁寒云自述 本书特色 《袁寒云自述》是一本讲述袁寒云生平事迹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历史教育教材。全文语言通俗易懂,并附有相应的历史照片,相信诵读本书其袁寒云一生的经...
《一怒之下》内容简介:一部关于D.H.劳伦斯的非学术著作。它既像传记又不是传记,既像小说又不是小说,既像游记又不是游记,既像回
朱元璋传 本书特色 ★明史学家陈梧桐教授四十年研究朱元璋集大成之作作者陈梧桐先生是研究朱元璋已有四十余年,出版有《朱元璋研究》《洪武大帝朱元璋传》《自从出了朱皇...
匕首与玫瑰-鲁迅与中国现代女作家 本书特色 匕首象征了鲁迅作品的战斗文风,而玫瑰则象征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多重品格;其色彩象征了女性文学的绚丽多姿,其坚刺则象征...
老巴金 本书特色 作者李舒是巴金的侄外孙,他在巴老身边做了几年秘书工作,拍摄了大量照片,直至巴金逝世。作者亲身经历了老年巴金与亲人和朋友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以独...
从上海圣约翰到联合国 本书特色本书叙述了一个出生在上海的广东男孩,在走出圣约翰大学的校门后,如何走过了世界八十多个国家,为帮助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的妇女儿童和苦于...
清代皇帝传略: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268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历代皇帝传略的汇编。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
巴尔扎克传 本书特色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0--1850),法国小说家。艾珉著的《巴尔扎克传(精)》描述了巴尔扎克这位伟大作家的成长、奋斗以及获得的荣誉...
王尔德生于都柏林的一个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全名为:奥斯卡·芬葛·欧佛雷泰·威尔斯·王尔德(OscarFingalO’Flaher
卢芹斋(C.T.Loo,1880-1957)有史以来第一本生平传记二十世纪初,浙江人卢芹斋旅居欧美,以其深厚的中华文物鑑赏知识和商业才能,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内容简介: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社会普遍对其存在一定偏见和刻板化印象,这势必影响留守儿童的
唐君毅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唐君毅先生的代表作汇编而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部分选录其心本体论的核心篇章,以理解其心本体论的建构与变化。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