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冯雪峰》细述两人从战友到敌对的半世恩怨/周巍峙
周扬和冯雪峰都是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冯雪峰比周扬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与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的问题,使他们处境十分尴尬。建国以后,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两个口号”论争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至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迫害。直至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本书描述了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
现年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读完书稿后,对作者从历史大场景定位文学史、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很赞赏,他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作者徐庆全同志,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对周扬和文艺界的研究。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研究文学史科班出身,他对周、冯关系的研究,反而是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范畴内,而把文艺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考察。舞台上的远景,是我们党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曲折的历史影像;而近景则是文艺运动历史上的一朵朵浪花。远近背景的相互交替,在舞台上活动的周扬和冯雪峰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了,两人50年交往中的一切,也就被还原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进而,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建国后几次“左”的大批判运动的历史,也在这种考察中清晰起来。
我很看重作者从历史大场景来定位整个左翼文艺运动史的这一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听周扬提到一句话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而阶级斗争是*大的政治。这句话意味着文艺界的每一次运动,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潮。因此,研究文学史如果不与政治历史,也就是党的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是很难的。作者在涉足文学史研究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党史知识,这就使他对文学史的研究,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历史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史实说话。书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首次亮相的。徐庆全同志从历史研究转而进行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等素养,他是具备了的。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搜求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在文艺界人士个人手上的书札和机关档案,这些都是未曾披露的,也只有有心人才能搜集到;一是文艺界人士的口述回忆。抱着“历史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伟人的专利”的想法,作者采访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当年参与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员,甚至是高校一名普通教师。广泛的采访,同一事件不同背景下不同参与者的叙说,便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汇总历史全貌,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采访工作又促进了作者对文艺界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且不说书中的观点如何,就史料而言,此书的出版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按照古人的说法,“史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秉笔直书,“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二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具有学术探讨的勇气和理智,尽力追求历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悟力和洞察力。他虽然掌握了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地铺陈史料,而是从史料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做到全方位地描述历史。应该说,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不是对书中的观点或分析都赞同,而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解决,肯定有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和认同,也不妨碍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先后任职《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本书比较准确全面地描写了周扬和冯雪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本书采用了作者对一些文艺界前辈的采访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6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留校后,历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期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编有《周扬新时期文稿》上下卷。
●莫奈之后,再写伦勃朗●艺术史达人张佳玮从最著名的《夜巡》入手描摹生动的荷兰黄金时代市民生活再现不为人知的欧陆绘画传统复
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本书特色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流传至今的一部重要典籍,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曾国藩的幕僚们 内容简介 曾国藩幕府,是19世纪中叶在与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相对抗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因其人数众多、盛况空前、影响深远而有“...
本书以一个70年代生人的成长经历及情感为主线,讲述了一位80年代的央视少儿节目主持人、轰动全国的电影《摇滚青年》的主演之一,
蒋介石家族的女人们-一路风雨托死生 本书特色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总是以男性为主,至于女子,在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以外,还受到男子的支配,即夫 权,蒋家也不...
顾准的最后25年 内容简介 要有想像力……没有想像力,我们年轻时哪里会革命?还不是庸庸碌碌做一个小市民?不过当我们经历多一次,年纪大一点,诗意渐渐转为散文、说理...
五代十国的那些后妃 本书特色 那些倾国倾城妖媚诱人的女子,那一颗颗饱经离乱的心,那一场场眼花缭乱的凄婉爱情……乱世女人的乱世爱情如一场绚丽的烟花,短暂的美丽之后...
本书独辟蹊径,以新视角,广时空、大背景、浓墨重彩,塑造了春秋末期吴越相争之时,范蠡从布衣到大将军,助勾践兴国称雄;从流亡
张居正大传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虽多,但是象张居正那样划时代的人物,实在数不上几个。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之中,张居正占有政局的全面,再没有第二个和他比...
傅斯年评传 本书特色 傅斯年少年时期学习儒家文化,之后接触新文化,成年后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思想教育。可以说,在他的头脑中,汇聚了多种思想观念,这也使他这个人成...
一年多遍访刘永好身边数十人,百万字的采访录音整理,近两年的艰辛打磨,全面呈现。你不知道的真相:关于分家;出局希望集团董事
耶稣传 本书特色勒内作品中的耶稣,年轻、俊秀、富有智慧和才气,敏感而富有同情心。他的死引起的是人们的巨大悲痛、惋惜和困惑,却没有带给人们丝毫的恐惧感。这个人就像...
超越曾国藩 本书特色 曾国藩——晚清的重臣,官场上的大腕,当今持续不衰的时尚话题主角。将曾国藩的优点与克服其缺点的方法和奥妙嫁接。在学习曾国藩中超越曾国藩。超越...
何应钦新传-蒋介石八大金刚之首 本书特色 此书著者熊宗仁是一位长期研究何应钦和中国现代史的学人,广泛采选相关资料而成此作,多言人所未言。特别是何应钦去台后的活动...
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 内容简介 本书传主,不是—个简单的人。他所领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载入史腮;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党的首任总书记。毛...
《全球经济史(中文版)》内容简介:国家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
《刹那芳华,念念不忘:林徽因传》内容简介:林徽因笑容如水,眼神铿锵,有着树的风骨,花的姿态,是清雅灵动的才女佳人。她自由独
历史的丰碑:科学进步之阶梯诺贝尔 本书特色 《科学进步之阶梯:诺贝尔》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让世人更多的了解这们伟大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诺贝尔。历史的丰碑:...
冯沅君传 本书特色 冯沅君先生不仅是学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史家,亦是“五四”时期才情横溢、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她是中国**代女大学生、女研究生。20世纪...
《互动》内容简介:在注意力越来越稀缺的当下,如何持续吸引人们进行高频率的互动,提升群体活跃度,进而让人们主动进行精神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