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冯雪峰》细述两人从战友到敌对的半世恩怨/周巍峙
周扬和冯雪峰都是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冯雪峰比周扬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与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的问题,使他们处境十分尴尬。建国以后,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两个口号”论争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至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迫害。直至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本书描述了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
现年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读完书稿后,对作者从历史大场景定位文学史、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很赞赏,他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作者徐庆全同志,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对周扬和文艺界的研究。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研究文学史科班出身,他对周、冯关系的研究,反而是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范畴内,而把文艺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考察。舞台上的远景,是我们党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曲折的历史影像;而近景则是文艺运动历史上的一朵朵浪花。远近背景的相互交替,在舞台上活动的周扬和冯雪峰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了,两人50年交往中的一切,也就被还原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进而,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建国后几次“左”的大批判运动的历史,也在这种考察中清晰起来。
我很看重作者从历史大场景来定位整个左翼文艺运动史的这一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听周扬提到一句话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而阶级斗争是*大的政治。这句话意味着文艺界的每一次运动,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潮。因此,研究文学史如果不与政治历史,也就是党的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是很难的。作者在涉足文学史研究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党史知识,这就使他对文学史的研究,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历史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史实说话。书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首次亮相的。徐庆全同志从历史研究转而进行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等素养,他是具备了的。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搜求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在文艺界人士个人手上的书札和机关档案,这些都是未曾披露的,也只有有心人才能搜集到;一是文艺界人士的口述回忆。抱着“历史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伟人的专利”的想法,作者采访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当年参与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员,甚至是高校一名普通教师。广泛的采访,同一事件不同背景下不同参与者的叙说,便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汇总历史全貌,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采访工作又促进了作者对文艺界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且不说书中的观点如何,就史料而言,此书的出版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按照古人的说法,“史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秉笔直书,“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二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具有学术探讨的勇气和理智,尽力追求历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悟力和洞察力。他虽然掌握了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地铺陈史料,而是从史料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做到全方位地描述历史。应该说,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不是对书中的观点或分析都赞同,而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解决,肯定有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和认同,也不妨碍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先后任职《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本书比较准确全面地描写了周扬和冯雪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本书采用了作者对一些文艺界前辈的采访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6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留校后,历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期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编有《周扬新时期文稿》上下卷。
名人传精装本 本书特色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
华特·迪士尼,从一个美国密苏里州的农场男孩到世界娱乐王国的缔造者,他的梦想和奋斗带给世界无尽的欢乐以及丰厚的遗产。本书不
《伽利略传》内容简介:伽利略作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开创者,被爱因斯坦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甚至是整个现代科学之父”,哲学家
一个理想青年的奋斗 本书特色 ★ 一个黑暗年代里不屈的智者,一部写给残酷世界的心灵之书,解读千百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在大变局时代找到安身立命、内心强大之...
《Vue.js前端开发基础与项目实战》内容简介:本书以项目实战的方式引导读者渐进式学习Vue.js。本书从Vue.js的基础语法讲起,然后介
白居易评传 内容简介 在唐代,白居易是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他留下的文学遗产,数量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揉,诗文中颇多思想史方面的资料。本着评、传相结...
路易十五的情人:杜巴里伯爵夫人 本书特色 杜巴里伯爵夫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后一个情人,也是陪伴晚年的路易十五,几乎一直把他送终的女人。她对晚年的路易十五具有...
红色经典系列故事--毛泽东的故事 本书特色 高津滔主编的《毛泽东的故事》内容介绍:位于湖南省中部的韶山,在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岳...
自由与宽恕:曼德拉传 本书特色 十年砍柴说:他是20世纪全球政治人物中的No.1*适合中国人看的曼德拉传;一口气读完伟人的光辉岁月*大看点:矛盾激烈的社会如何实...
绝非神话 本书特色 从穷孩子到跨国集团首席执行官,《绝非神话》风靡韩国,创下重印107次的记录,韩国首尔市市长的传奇人生。绝非神话 内容简介 一个靠在深夜清扫垃...
贝多芬传存世已无虑几百种之多。流传最广的要数罗曼・罗兰所撰的这薄薄一本,为其别出诸家而自成一书,不溺于繁枝细节而以宏显传
傅斯年传 本书特色 五四风云人物书系·《傅斯年传》。傅老虎、傅大炮轰遍高官显要;真学问、真胆识,道尽古今中外。是子路,是颜回,是天下强者;为自由、为正义,为性情...
慧乔的时间 本书特色 韩流明星宋慧乔的写真随笔集《慧乔的时间》。《慧乔的时间》是将过去几年间宋慧乔的照片和个人想法汇总在一起,以随笔写真的形式完成的作品,其中包...
周汝昌与胡适 本书特色 关于周汝昌与胡适的红学交往,文化界传闻颇多,见仁见智。周汝昌作为当时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此书中详细披露了其与胡适红学交往的细节...
梅兰芳和孟小冬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关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纪实文学作品。从这部书中,你可以知道梅兰芳和孟小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
《18岁以后要上的人生觉醒课》内容简介:《18岁以后要上的人生觉醒课》通过一节节生动有趣的心灵瑜伽课,帮助18岁后的读者明白活在
《将心注入》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霍华德·舒尔茨与星巴克的真实奋斗史。舒尔茨和一群热爱咖啡的人从西雅图开始,从此与咖啡签下生死
司马迁-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司马迁和《史记》是不可分的。《史记》的问题,从来很多,过去的考证、研究也是很多的。季镇淮的《司马迁》这本小书并不想把关于《史记》的问...
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本书特色自美国建国之日起就已留下的种族伤口,是怎么愈合的?不同种族之间纷争冲突的引信,又是如何拔除的?跨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马克.吐温自传 本书特色 《马克·吐温自传》是马克·吐温晚年重要的著作,也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它给我们带来了当时美国的风情和气息,马克·吐温式幽默的智慧,还有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