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冯雪峰》细述两人从战友到敌对的半世恩怨/周巍峙
周扬和冯雪峰都是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冯雪峰比周扬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与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的问题,使他们处境十分尴尬。建国以后,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两个口号”论争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至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迫害。直至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本书描述了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
现年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读完书稿后,对作者从历史大场景定位文学史、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很赞赏,他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作者徐庆全同志,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对周扬和文艺界的研究。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研究文学史科班出身,他对周、冯关系的研究,反而是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范畴内,而把文艺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考察。舞台上的远景,是我们党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曲折的历史影像;而近景则是文艺运动历史上的一朵朵浪花。远近背景的相互交替,在舞台上活动的周扬和冯雪峰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了,两人50年交往中的一切,也就被还原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进而,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建国后几次“左”的大批判运动的历史,也在这种考察中清晰起来。
我很看重作者从历史大场景来定位整个左翼文艺运动史的这一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听周扬提到一句话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而阶级斗争是*大的政治。这句话意味着文艺界的每一次运动,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潮。因此,研究文学史如果不与政治历史,也就是党的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是很难的。作者在涉足文学史研究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党史知识,这就使他对文学史的研究,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历史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史实说话。书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首次亮相的。徐庆全同志从历史研究转而进行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等素养,他是具备了的。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搜求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在文艺界人士个人手上的书札和机关档案,这些都是未曾披露的,也只有有心人才能搜集到;一是文艺界人士的口述回忆。抱着“历史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伟人的专利”的想法,作者采访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当年参与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员,甚至是高校一名普通教师。广泛的采访,同一事件不同背景下不同参与者的叙说,便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汇总历史全貌,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采访工作又促进了作者对文艺界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且不说书中的观点如何,就史料而言,此书的出版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按照古人的说法,“史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秉笔直书,“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二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具有学术探讨的勇气和理智,尽力追求历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悟力和洞察力。他虽然掌握了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地铺陈史料,而是从史料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做到全方位地描述历史。应该说,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不是对书中的观点或分析都赞同,而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解决,肯定有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和认同,也不妨碍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先后任职《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本书比较准确全面地描写了周扬和冯雪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本书采用了作者对一些文艺界前辈的采访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6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留校后,历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期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编有《周扬新时期文稿》上下卷。
《新竞争战略》内容简介:本书为T型商业模式系列的第四本书,书中主要企业竞争战略如何从创新、聚焦到实际落地实施。传统企业战略有
报人时代--邵飘萍与《京报》 本书特色 革命时代的翩翩少年,“特别通信”风靡沪士,生死冤家张作霖,萍水相逢百日间。报人时代--邵飘萍与《京报》 内容简介 北洋政...
林徽因与梁思成 本书特色 1932年,费正清、费慰梅夫妇来到北京后大约两个月,便结识了林徽因与梁思成。两对年轻的夫妇彼此吸引,一见如故,亦成为终身好友。费正清夫...
1949-1975-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 本书特色 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蒋介石功不可没!告诉你一个远在台湾的蒋介石——重点关注蒋介石败走台湾...
说起奥黛丽·赫本,她的风靡全球,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她的风格与个人品味能够赢得全世界时尚人士一致的认同,无论是对名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本书特色 美国应该再多1000个他这样的人物。——《巴伦周刊》《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他是2010年《巴伦周刊》全球年度“*受尊...
本书是由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一部关于周恩来生平的传记,问世以来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影响甚大。作
从总理到囚徒-美女政治家季莫申科 本书特色 曾经的天然气女皇,旧时一贫如洗;昔日的美女总理,而今身陷囹圄。她曾富可敌国,权倾朝野;却无奈落了个囚徒的结局。从总理...
巴赫传 本书特色 房龙著吴梅译这本二十世纪40年代出版的小书,和专家学者们的学术著作不同,就像我们已经读到的房龙其他描述人类文明历史的作品一样,他使这位远离我们...
甘地传-献给甘地诞辰145周年 本书特色 本书共47章,全面展现了圣雄甘地自早年伦敦求学、南非岁月到后来欧洲之行、印度独立、功成身故的伟大一生,论述了甘地非暴力...
莫道仙侣无觅处-赵元任与杨步伟的情爱世界 内容简介 一天晚上,我打电话给韵卿《杨步伟》问明天早上能不能去看她,她说可以,她会在家的。我说我要在中山公园两山坡卜见...
凌叔华的古韵梦影 内容简介 如今,知道凌叔华其名其人者,或许并不很多,但她却是一位堪值记起与仔细体味的人。对于她,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词语都是相适的,譬如,淑女、...
近看项英 内容简介 《近看项英》一书收录了57篇(条)材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项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的光辉实践。其中:(1)综合研究。包...
鲁迅图传 本书特色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绍兴人,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图传(精)》(作者黄乔生)以图文并茂的手法详细叙述了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全书通俗...
爱恨情仇-大师远去-贰 本书特色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著名作家、学者岳南继《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之后又推重磅力作!爬梳历史,还原真相,挥笔如刀解密民国大师...
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帝国的崛起 本书特色 《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帝国的崛起》:畅销欧美的热血读物,再掀英雄史诗的热潮!一部影响西方世界的经典力作。一部融合谋略、斗志、文...
《2020—2021年中国新兴产业投资蓝皮书(精装版)》内容简介:本书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动能加快成长出发,聚焦人工智能
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本书特色 《中国战区*高统帅: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全面讲述了蒋介石在八年抗战过程中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对共等等各方面的政...
苏东坡传-精装典藏新善本 本书特色 苏东坡是林语堂笔下堪称完美地理想人格。苏东坡以其天纵之资,纵横于儒、释、道之间,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皆登峰造极,另辟新界...
杨易辰回忆录 本书特色 《杨易辰回忆录》是*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杨易辰的著作,包括《从“九一八”到“一二九”》《到延安,进马列学院》《在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