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宏大画卷
诺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
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为一流科学、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出版十几年来引领无数学子走进科学殿堂
◎ 编辑推荐
☆ 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路径、问题意识与情志襟怀
作者以清晰易读的文笔,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 向读者介绍了最好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从确定题目,到提出假说,寻找实验对象和方法,结识最合适的合作者,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使之进入商业领域的整个过程,为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指引。
☆ 同时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
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神经科学——对记忆、情感、判断等心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此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浮现出来,而坎德尔就全程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整个经过。
☆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较为多元,值得推荐给那些渴望从名人传记中汲取人生经验的普通读者、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读者、想了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读者,以及对“二战”奥地利犹太难民史感兴趣的读者。此外,本书译者还认为它是一本“赴美留学指南”,它如实地反映了美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文化氛围,能给那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提供绝佳的参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 名人推荐
☆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研究。他破译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 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书别人写不出来。他通过毕生的视角透视科学,跌宕起伏、硕果累累。我们受到了坎德尔持久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指引。我向所有那些正在寻找有关大脑和记忆知识的个人观点,以及那些正在考虑开启科学生涯的读者推荐此书。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
☆ 埃里克·坎德尔写出了一部绝佳作品,从头至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了神经科学在令人惊叹的20世纪后半叶的壮丽图卷。坎德尔把个人经历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广泛交流,使得科学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共同事业。
——奥利弗·萨克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普畅销书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动人地讲述了埃里克·坎德尔站在脑科学前沿领域的大胆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革新了我们对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储的认识。
——詹姆斯·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我向所有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人生和工作,或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坎德尔优雅地做出的这些研究,会极大地诱惑有天赋的学生将他开启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工作向前推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斯奖得主,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融自传、科学史和基础生物学于一炉,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才华横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谓一流科学,以及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E. O.威尔逊,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我在精神分析与生物学研究之间做出抉择时,我最终选择了生物学,这是因为精神分析及其前身学科哲学,都把大脑视为一个黑箱,一个未知之物。这两个学科并不直接对大脑进行研究,无法解决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而研究大脑正是生物学已经开始在做的事情。通过研究最简单的有机体的缩鳃反射,我们认识到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事实上,它们互为补充。神经环路的解剖图谱是康德式先验知识的一个简单例子,而神经环路中特定连接强度的变化则反映了经验的影响。此外,与洛克熟能生巧的观念相一致的是,构成记忆基础的这种变化是持久的。
——引自章节:14突触随经验而改变/212
尽管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显著的行为学差异,但无脊椎动物内隐记忆存储的一些机制在几十亿年的进化中一直是保守的,脊椎动物的外显记忆存储用的也是这些机制。虽然伟大的神经生理学家约翰·埃克尔斯在我科研生涯的早期曾叮嘱我不要为了研究黏糊无脑的海生蜗牛而放弃前途光明的哺乳动物脑的研究,但现在我们很清楚的一点是,记忆的一些关键分子机制是所有动物共享的。
——引自章节:21突触保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304
我们要讲的故事实在太老,又太新了。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那时候整个太阳系也才刚刚安定下来,地球的一天只有9个多小时。月亮距离地球也比今天...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 俄国著名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大师,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出代表。戏剧是他文学创作成就中的明珠。在...
萨福(Sappho,约前630或612—约前592或560),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也是第一位描述个人的爱情和失恋的诗人。她一生写过不少情诗、婚歌、颂神诗、...
看惯了“合肥四姐妹”的如水往事,且再阅读张家大弟的人生故事——一位民国世家子弟的校园生活、情感历程和思想变迁一个旁观者视野里的30-40年代文坛及文化名流一部私...
“论犯罪与刑罚”及其他著作(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 影印本) 本书特色 Beccarias classic study On Crimes and Punish...
This new account of international modernism explores the complex motivations beh...
切斯特顿(1874-1936) 20世纪杰出的作家、护教学家。他视野广阔,思想深邃,笔调诙谐,对C.S.路易斯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涉及范围颇广,涵盖传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约翰·克里斯朵夫》《母与...
《当权不过如此》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评史、讲史的“历史故事”书,内容围绕著名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写透了明朝官场的权力博弈。作
■作者/杉井光1978年生於東京都。但出生地卻是連東京人都沒聽過,或是聽過也以為在神奈川縣的鄉下地方。自稱尼特族小說家,高中畢業後當過六年自由工作者、三年尼特族...
智能建筑消防设计200问 本书特色 全书以智能建筑消防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结构为框架,对智能建筑消防系统概述、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防排烟系统、室内消...
新编实习医生手册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上、中、下及附篇4部分。上篇为诊断基础,分别介绍了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心电图诊断、腹部B型超声诊断、头部CT诊断以及常用检验正...
什么是什么 12 烈火消防队 本书特色 本书中,著名科普作家冒纳·克鲁门勒先生描述了消防历史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介绍了消防部门的工作和他们*先进的方法与设备,让...
Beginning in the 1920s thousands of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set out for Soviet R...
亦舒,言情文学作家。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定居香港。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内容包括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
文字作者:余秋雨(1946年―),浙江余姚(今慈溪)人,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旅行作家。自八十年代开始,对中华文明和世界各主要文明进行大规模的亲身考察,所著《文化苦...
作品目录第一章 惊魂之夜 第二章 历史旧账 第三章 各唱各的调 第四章 你往哪里走 第五章 高度问题 第六章 黑幕重重 第七章 市委
★ 英国文学史上传记头把交椅,华语世界首个全译本★ 资深译家蒲隆先生十年心血,参考多个权威版本,注释丰富详尽,站在巨人肩膀上读懂巨人的一生★ 名家赫伯特·雷尔顿...
【全球第一互联网脱口秀,视频点击突破3.5亿!】【音乐、影视、写作三栖才子高晓松的十二堂知识课】【破破的桥、赵楚、胡淑芬、文冤阁大学士、周庆安 火辣点评】【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