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史。假如[作者]打算这样写的话,书中就必然会尽*大可能地出现音乐史里过去有过、现在仍有的所有东西。它们依据音乐史学理论建立起来的传统。与近期极大地增多了的兴趣领域相符合。可是,这里完全不是这种情况。以通常意义上音乐史的期待为基准来评判本书,也许会数不清楚这儿所缺乏的一切。如果把本书叫做“音乐史中的章节”就会无可辩驳了,与习以为常相比,就什么都不成问题了:没确不完整的问题;但较佳的说法是:它会隐蔽起来。因为,本书实际上是根据观念和论文题目而被构想为一部音乐史,更精确地说,它被构想为音乐史的一种方式。
音乐史的对象是音乐作品,音乐史理解主要基于对作品的理解之上。本书作者认为,基于这个观念,一部西方音乐史只能从认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内容上来写。在这方面,他坚持“音乐有意义和内容”的观点,认为音乐的意义和内容决非音乐之外的东西,而就在于音乐结构本身(例如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进行就是某个时期西方音乐的“意义”,对这种解决的期待就是她的“内容”)。他在书中把音乐中诸多因素看作是一个个有活力的生命体,把乐音及其进行描述成仿佛小精灵鸣响着的嬉戏和玩耍,上演着一幕幕的音乐“戏剧”。本书对音乐史上几个特定现象中作曲处理及其引来的问题作了生动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分析达到了对西方音乐的本质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刻认识。所以,这本书也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任何其他风格史、文化史的音乐史,也绝非枯燥的作曲技术分析,而是以“分析的音乐史”观念独树一帜地达到了音乐史理解的一部杰作。
本书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十五节“反思”。它们中断了音乐史叙述过程,同读者一起思索关于音乐史编纂学、音乐美学、音乐术语学的问题,还包括一篇自我介绍(反思之十五:我是谁?)。通过这些反思,作者把他对音乐史的体验及有关理论问题直接传递给了读者,让他们也参与体验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远远超出了传统音乐史学,是史学系统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作者的文笔富于诗歌的韵味,时常运用同韵或同词根的词,达到有时甚至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使他的行文读起来极具音乐感,深受广大德语读者的喜爱。
音乐史编纂学中的传记方法来自实证主义哲学,以作曲家的生平遭遇和心理冲突作为依据,试图诠释音乐作品的意义。本书作者在评述一些作曲家时运用了传记方法,而在评述另一些作曲家时则回避了这种方法。在运用了传记方法的章节中。有的极具说服力(如认为舒茨的创作成就与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和多年在意大利学习音乐有关),有的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把布鲁克纳交响乐的“不适度”和“轰鸣”同他不谙世故的为人处世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在运用了传记方法的地方、也在全书对这种方法的取舍方面,出现了二律背反——传记方法在释义学上的悖论、如果运用传记方法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音乐史编纂者既可运用也可摈弃这种方法,那么,它就成了一种似是而非。本来在音乐史编纂学中,传记方法、传记主义是个有争议的课题,可是,在强调音乐史的主体理解的本书中,作者留给我们的这种二律背反更显得通向理解之路的崎岖。
本书为高要求但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读者而写。为此,作者舍弃了西方学术界的注释传统,德文原书中几乎没有注释。鉴于本书中文版读者的人文、文化背景和缺乏外语资料,如果译本坚持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地造成不理解。为了让中文读者能读懂这本书,译者为书中提到又不再详述的名字和概念加了大量随页译注——从人物生卒年代、音乐术语到西方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概念。它们也有选择性:人物生卒年代仅限于作曲家、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以及其他与音乐有关的人。附译注的术语、人名和书名通常放在本书**次出现之处,都尽可能在中译名后的括号中附上了德文原名。地名一律不附原文。另外,译者尝试把书中出现*多的“音乐”一词,按照德语词性译为“她”,至少能杜绝因使用这个词的代词时,由于中文没有词的性和格而可能引起的混淆,同时又保持与原文诗韵的风格一致。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史。假如[作者]打算这样写的话,书中就必然会尽量大可能地出现音乐史里过去有过、现在仍有的所有东西。它们依据音乐史学理论建立起来的传统,与近期极大地增多了的兴趣领域相符合。可是,这里完全不是这种情况。以通常意义上音乐史的期待为基准来评判来书,也许会数不清楚这儿所缺乏的一切。如果把本书叫做“音乐史中的章节”就会无可辩驳了,与习以为常相比,就什么都不成问题了:没有不完整的问题;但较佳的说法是:它会隐蔽起来。因为,本书实际上是根据观念和论文题目而被构想为一部音乐史,更精确的说,它被构想为音乐的一种方式。本书独特之处是嵌入的十五节《反思》。它们特别适用于思索,中断描述而给作者机会仿佛领着读者,注视他并告诉我们正处于[音乐史的]何处,使他们意识到,究竟为什么我们想读、写、了解和从事音乐史?《反思》带领读者进入思考和书写的工作室中,与它一起探讨在此运用的音乐史编纂学处理方式和谈论音乐的方法指明西方音乐的现象转换处的标志。作为历史叙述的间歇点。同时,《反思》也给出一个立足点来仰观问题的那些方式——它们关心我们并未失去作为过去的历史,而仍想起历史;所有个别和一时发生的问题还陈述被改造了,它们基于其不受进间限制的效应而直接走向我们,并且属于我们。这篇序言提出了本书观念的主导概念是:体验和选择、调节于读者和现在的观点、现实化、接触以及反思。所有这些点共通的是强调书写的主观介入,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传统方式的信条是严格客观,它首先把科学同其他界定开来。可是,科学不允许错误、谬误、出轨、任意和曲解,它们[在科学里]没有机会,但科学也许会容忍有人出来抵制作为*高箴言的所谓客观。
死魂灵(名著名译插图本) 内容简介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石,也是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顶峰。别林斯基高度赞扬它是“...
《钢琴笔记:钢琴家的世界》内容简介:在世界上的乐器里,钢琴是其中最有才能最有力量被人误解最深的——总是弹钢琴的那些人对钢琴
Whenacolleaguebecomesseriouslyill,ChiefSuperintendentFrancesHarmandelaysherretir...
作者简介爱德华·W. 萨义德 (Edward W. Said, 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首席...
同一首歌.军旅歌曲 内容简介 音乐是沟通人心灵的信使,电视是直观的对话。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书《同一首歌——军旅歌曲》就是*佳的回答,就是音乐和电视凝固的书信。要...
《无事生非(中英双语珍藏版)》内容简介:《无事生非》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写作于1598-1599年,是莎士比亚
本书系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1971)于1939年受哈佛大学“诺顿系列讲座”委受会之邀,以“音乐诗学”为题所
《莎士比亚喜剧集》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莎士比亚六部喜剧代表作,包括《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驯
两只老虎-架子鼓独奏曲集2(含2CD) 内容简介 架子鼓也能独奏!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以湖南省为例:2005年参加全省架子鼓考级的人数在二百五十人以上...
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 内容简介 李贞华教授长期从事“作品分析”和“作曲”课的教学,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的需要出发,经过长期的研究,写作了这本题名为《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
《世界艺术史(第7版修订本)》内容简介:在过去的1/4个世纪甚至更漫长的时间里,这本艺术史的力作一直是探寻人类艺术遗产的经典读
JulianCope,eccentricandvisionaryrockmusician,hiparchaeologistandonetimefrontmano...
《常见老年病家庭康复操作指南》内容简介:本书结合作者自己实践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给老年人及家属进行常见老年病的具体、实用、
女声调简谱版-钢琴弹唱好声音热歌-(附MP3光盘) 本书特色 易玩系列是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款独具匠心的系列书籍,它是针对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钢琴爱好者而精心...
唐人的詩書樂弈、繪畫陶瓷、雕刻工藝、舞蹈服飾,凡此種種,無不令人耳目一新。當中的巧思慧心,全在唐人的生活中表露無遺。今人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特征研究及应用》内容简介:本书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系列”之一,基于CLEC和COLS
Agrippingstoryofadventure,intrigueandromance;tracingthefortunesofalad,17,fromBri...
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队(钢琴缩谱)KV456 本书特色 骑熊原作版乐谱是从作者原版直接印刷的高质量版本,具有较高学术价值。骑熊原作版代表当前...
Beyond御用填词人刘卓辉最新力作带您走近他的填词生涯,走近Beyond,走近香港、大陆乐坛,重温一个大时代下的灰色轨迹,纪念属于
中提琴-小协奏曲集(从零学起16首经典协奏曲) 内容简介 《中提琴小协奏曲集》是中央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何荣老师编订的中提琴教材。该教材是作者“中提琴从零学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