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的是于谦讲喝的心得和快乐, 讲中国人的传统美食: 豆腐香椿小咸菜, 鸡鸭鱼肉小龙虾, 煎饼烧饼打卤面, 柴锅炖鸡小火锅……又讲中国人吃的历史: 海盐井盐有啥区别, 柴火做的菜为什么特别香, 大闸蟹为什么叫大“闸”蟹, 拉面是怎么从浙江东渡日本风靡岛国的等内容。
各位好,我是于谦。
我小时候头一回喝醉,是上学员班的时候,一帮孩子在宿舍里闹腾,那时候也没酒瘾,就看老师不让喝,那咱们来点儿呗!那一次醉得是一塌糊涂,按现在说就叫断片了。后来喝酒也闹过笑话,有一回酒劲上来了,一扎接一扎、一扎接一扎,喝了大概二十扎啤酒,当天晚上还有演出,就是网上现在传的“郭德纲于谦车祸现场版《汾河湾》”。打那儿开始,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演出之前不能喝酒——你这不知所云了都,在台上没法弄!
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三五知己坐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这么一聊,感觉特对!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得吃着,吃着那就更放松了,口腹之欲嘛!谁都喜欢。颠仨炒俩,弄几个爱吃的菜,坐在桌子上一侃山,多好啊。
开场白:喝酒不是我的爱好!各位好,我是于谦。上回咱聊的是我的爱好--宠物。聊了聊养狗养马养鸽子,养蝈蝈儿、蛐蛐儿、油葫芦。有的朋友说,这不是你爱好,你的爱好我们都知道,郭老师台上说过无数回--抽烟、喝酒、烫头!也确实,这几年来,抽烟喝酒烫头,让郭老师在台上说得基本上就成了我的符号了,一提到于谦,谦哥,就是这三大爱好。其实在我自己看来,抽烟喝酒烫头不算我的爱好。咱一个一个说。抽烟,在我看来不算爱好,算癖好。并且严格地来说,还算是恶癖,因为抽烟对身体真没什么好处。喝酒呢,按我的理解,不能算恶癖,但确实算我的一种癖好。我自认为,喝酒还是给我带来一定的好处的,我也真的挺喜欢喝酒,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这是其一。其二呢,我是在享受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喝酒的那份融洽。因为人这身体稍微带点酒以后,兴奋状态能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时候,你的言谈举止啊、跟朋友的交流啊,都能踩在点上,能达到一种亢奋的、向上的、积极的那么一种状态,氛围特别好,尤其跟好朋友一起喝。我觉得这是喝酒带给我的独一份的享受。*早怎么对酒产生的好感呢?我印象特别深,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小时候住在北京的西城区,那个地方叫白塔寺,白塔寺附近有一条胡同,叫大茶叶胡同,这大茶叶胡同有意思。胡同的西口,那个地方叫宫门口,宫门口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小酒铺,方近左右的人都知道,我现在一提,老人可能都知道那个地方。我往那边去的时候,总能路过这小酒铺。酒铺不大,就三四张小桌,那时候我就看见有一帮老头,每天早上都到那儿去,来来回回还都是这些人。老头们早上去了,也不会要几个菜,光跟那儿喝酒,那时候人都没钱,也没有什么菜。玻璃柜台里,用短玻璃再打成小四方格,四方格里边大概半尺见方的小格,小格子里边放点儿开花豆、花生米,放几片粉肠,放点这个那个的小吃。但即便是这种小吃,那些老头也不买。他们到那干什么去的呢?就每天早上起来,洗完脸漱完口,吃点早点活动活动,奔这就来了。定个八九点钟,往这一坐,要二两酒。那时候都是散酒,没有说买一瓶搁这儿自个儿喝或者几个人喝的,都是散酒。我记得很清楚,一毛三分五一两。您说打二两酒,一个小瓷杯子正好搁满喽,二两酒两毛多钱。坐那儿,一喝就一上午,一直喝到中午,回家吃饭去。您问喝这二两酒,就什么?要是不打算花钱,就从家里头拿两瓣橘子,拿半拉苹果,揣几个花生豆,弄几个开花豆。好一点儿的,就在那儿要一份粉肠--这东西现在可能都没有卖的了,就是用肉汤勾芡、灌到肠子里边,实际上就是淀粉,但是有肉味儿。粉肠切薄片,搁在小盘里边,可能也就薄薄地码个三四片、四五片的。好的,也就要这么一份粉肠,算是在那儿花了钱了;不好的呢,就从自己家里带。我在那什么新奇的事都见过。我印象特别深,要是花生米、半拉橘子、半拉苹果,连这都没有怎么办呢?嘴里他喝酒辣啊!专门有人,就是为喝那酒去的,就什么呢?鹅卵石!到了那儿,要一小盘儿--酱油和醋不要钱,店里白给--从兜里拿出一个小布袋,小布袋里边四五块鹅卵石,把鹅卵石搁在小碟里边,倒上醋,倒上酱油,拿酱油和醋泡着这石头。这边喝着,那边拿筷子夹起石头来,放嘴里嘬嘬,再放回酱油里面接着泡,然后把这石头挨个都嘬遍了,再喝口酒,嘴里觉得辣了,再接着嘬--一分钱都不花,就花那二两酒钱,这是嘬石头。还有呐,我看见过嘬洋钉子的!什么叫洋钉子?就是秋皮钉,可能现在卖得都少了,以前的秋皮钉,上边的帽特别大,钉子尖上有五彩的光泽,是生铁做的。生铁淬了火它有咸味儿,咸腥咸腥的。拿一小布包包,带十来个钉子,倒到桌子上,嘬这钉子下酒!喝几口酒,嘴里觉着辣了,拿钉子往嘴里一嘬,生铁淬火的那咸腥味在嘴里这么一搅和,也算下酒了!--那时候都这样,都没钱。我还看到过一个*"有钱"的人,这个人,太可乐了!一进门,他那打扮……按现在的说法,这人穿的就是一个摄影背心--老北京话叫坎肩。摄影背心上缝的全是兜,家里给做的。那人到这儿,也是要二两酒,然后从这兜里掏出俩花生米,那兜里掏出半拉橘子,那兜里再掏出一个鸡爪子,这兜里又掏出什么东西,一摆摆一桌,自个儿搁那儿喝。小酒铺里的所有人就都看他--太有钱了!早上喝个酒,这么多下酒菜呐?那就了不得了,富豪!这是宫门口小酒铺,在大茶叶胡同西口。大茶叶胡同东口,斜着过马路,正好是西四北三条。我上学员班的时候,必须要穿过西四北三条,到西四那条街上坐车,那时候叫22路。正好,西四北三条口,也有一个这样的小酒铺。--您看,该着我这辈子喝酒!我就没有离开过这种氛围,从住的地方往哪边走都能碰上酒铺。说实话,我一直到现在也不欣赏他们那样的喝法,那叫酒腻子,喝得自己醉眼迷离、迷迷瞪瞪,整天沉浸在酒里,好像不喝这口酒就过不去了似的。我欣赏的是,他们每天坐在这儿,要二两酒,老朋友闲聊几句,不管吃点什么就点什么,这份惬意劲儿,这种慢生活的感觉。所以我现在落下一毛病,不管多饿,在电视里边看见谁谁跟那儿大排筵宴,嚯,山中走兽云中燕的,一边吃一边喝--看见这个,我一点喝酒的欲望都没有!反而是,像小时候看的老电影里,地主啊富农啊,支一小油灯,盘腿往炕上一坐,弄一小炕桌,昏暗的油灯下,一盘炒鸡蛋,拿荷叶包着两片猪头肉,坐那儿拿个小壶一倒,啧咂那么一喝--哎呀!凡是看见这种镜头,我非得自己弄二两喝一喝不可,绝对躲不过,太馋人了您知道吗!我**次喝酒是十三四岁,就在刚才说的宫门口这个地方。那时候也有补习班,我姨就带着我,到老师家去上补习班,单独上上小灶,给补补课。夏天,正热的时候,我们娘俩骑着车去,补完课骑着车回来,哎哟这一身汗!打宫门口那小酒铺路过,那儿正卸啤酒。那时候的啤酒不像现在,什么成瓶的,什么鲜啤,讲究点的什么国外进口的,没有。那时候都是国产的,国产的还不好弄,不是每个酒铺、每个卖酒的地方都有的。它也不是瓶的,也不是扎的,那时候叫"升"的。一升,塑料的,往这儿一蹾。看那儿正卸啤酒,他们拿那一三〇的大罐子,用管子往里边倒,罐子外面全是冷凝水,看着就凉!跟现在您在电视里边看着雪碧、可乐的广告似的,瓶上都是冷凝水,看着就那么凉快!我姨就说:咱们喝点,凉快凉快,进去也别喝汽水了,我看就这好,咱们娘俩要一升啤酒吧。那是我**次喝酒。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一升啤酒是三毛七,我们娘俩要了一升啤酒,喝完回到家,睡了一下午带晚上。**次喝酒,就这么点酒量!所以到现在,我一直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您说喝没喝醉过?您要问这话就外行了,一看您就不喝酒!喝酒的人哪有没醉过的?只要是经常喝,就经常醉。我印象特别深,还是上学员班的时候,也是这年龄段,十三四岁、十五六岁,一帮孩子在宿舍里闹腾。其实那时候真的一点酒瘾都没有,但是就看老师不让喝,那咱们来点儿呗!都是小孩儿,而且那时候觉得喝酒也不用就什么菜,有点东西嘴里有嚼头就行。不知谁提的头,说喝酒就咸菜特别好,说看见人家喝酒就的那种老咸菜,农村那种在屋外都晒成干了、外边还挂着盐粒儿的咸菜,喝酒才香!几个人越说越高兴,那时也确实没什么钱,买不起什么菜。买了两瓶酒,那酒叫玲珑,玻璃瓶简装的,还挺好喝,也不贵,我印象中是四块多钱一瓶,买了两瓶。也不知从哪儿找了一块老咸菜--那时候我们旁边也都是种地的,不知谁上人家那儿要了一块。白天买两瓶酒,搁宿舍里藏着。晚上九点以后,熄了灯,老师检查完宿舍,以为都睡了,也就回家休息去了。我们几个人,点了根蜡,把酒打开,就跟那儿喝。您想想,我们是三个人,两瓶白酒,作为十三四岁的孩子,这酒量可不易了!而且他们俩喝得少,我自己干了得有一瓶多。喝完酒,晕乎乎的,也聊得差不多了,也夜里头一两点了。您想想,肚子里空着,什么东西都不垫,就这一瓶多白酒、几口咸菜,晚上睡觉能舒服得了吗?小孩儿嘛,睡觉也死,也沉,白天又练功又疯跑的也累了,倒那儿就睡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恶心,就在昏昏沉沉、半睡半醒间,开始闹腾、出酒。我自己还不知道啊,一边吐着一边就躺在床上睡了。反正第二天早上,据他们说,闻着屋里怎么那么大酒味啊?!原话是这么跟我说的:"一睁眼,谦哥,你知道当时看你,什么感觉吗?一张单人床上,就你穿着一小裤衩在那睡觉,上面还支着蚊帐,就觉得雾气腾腾的--里边一个清蒸乳猪啊!"您想,还有作料在身上呐!我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晕乎乎地洗个澡就回家了,连课都没上,床单被褥都是哥们儿拿去给洗的。那一次醉得是一塌糊涂,可能是我印象当中**次烂醉如泥,什么事都不知道,按现在说就叫断片了。喝酒就是这样,喝的时候特别高兴,喝多了以后就都赌咒发誓"我再也不喝酒了!我要再喝我就是……",但等酒醒了,养了两天胃也舒服了,看见酒还想喝!这东西就那么奇怪。这说的是小时候。慢慢地,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喝酒就越来越冲。我觉得喝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激发年轻人争强好胜的心。斗酒嘛!平常挺蔫儿的一个人,喝了酒以后,他冲劲就上来了,开始较劲,跟谁就得干,就得碰!年轻人一般也都想在大人面前展现自己,通过这么一种方式,宣告自己已经成熟了,借着酒劲展现一下自己。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
捡麦穗:张洁散文 本书特色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作品集《捡麦穗——张洁散文》,是“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之一,由&l...
《洛丽塔:电影剧本》内容简介:文体大师纳博科夫最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曾激发了两位导演的灵感,两度将其搬上大屏幕,也促使纳
本书由两种单独印行的著作——《宋诗概说》和《元明诗概说》合并而成,两书性质相同,内容衔接,于是合为一部,题为《宋元明诗概
两地思量共此心 本书特色 庐隐文集,《海滨故人》《象牙戒指》书写了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生命体验和心路历程,散文《云鸥情书集》《东京小品》系列则更为充分和个性化地表...
喝酒的故事 本书特色 “文人状写的‘酒病’,大率如此,路径是避实就虚,不说生理说心绪,撇开身体不适,升华出婉约的诗意。我是俗人,酒病既来,从来没带出什么愁绪,体...
胭脂记 本书特色 “一抹胭脂,双颊生辉。”胭脂,是中国古代女性常用的化妆品。在这部《胭脂记》中,孟晖写了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胭脂,与之相关的制作配方、历史文化典故...
雅舍小品 本书特色 华语文坛一代宗师,随想随写彰显真性情,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清闲淡雅而回味无穷,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
《深入浅出数据结构与算法(微课视频版)》内容简介: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课
阁楼里的女人:莎乐美论易卜生笔下的女性 本书特色 她要展开翅膀去飞越前面的路,才知道翅膀会折还是会飞。——易卜生易卜生笔下的女主角肯定反映了今日的妇女。——里夫...
跟毛泽东学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沧海桑田,岁月如歌。回眸历经风雨而依然雄伟的岁月河山,回味世纪伟人毛泽东对这岁月河山的指点、思索,学习毛泽东从容历史真智慧。 ...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精通诗、书、画、音乐,以诗盛...
袖珍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本书特色 这种集选本、讲析、查检功能于一体的鉴赏辞典,由于荟萃了中国文学的精华,而又深入浅出、资料丰富,已成为莘莘学子和文学爱好者案头*...
沉默的大多数 本书特色 再读经典,再读文学界不可逾越的王小波 皮面精装典藏版(附赠精美藏书票) 权威版本,摘录王小波经典杂文代表作 天马行空,于举重若轻、特立独...
台北花事 本书特色 这本小书,因此可以说是“一个植物爱好者的独自私语”,本来是喃喃地絮絮地说,后来讲得太大声,以至于别人只好听见了。基本上,这些短文除了用来疗治...
风景深处 内容简介 《恶之花》、《汉口**路》、《江北的桅杆》、《西风烈》、《南洋兄弟大楼》、《都市的乐园》、《一碗热干面》、《武汉人过早》、《武汉人的餐桌》、...
韬奋著译文丛读者信箱(精编本) 本书特色 看民国“网红公知”邹韬奋如何答各类“奇葩网友”提问。 你想知道民国时期每日的“热搜”话题吗?大龄剩女、留学、刑事案、女...
人之初书系:春天的雨秋天晴 本书特色 人之初书系。人之初书系:春天的雨秋天晴 内容简介 本书从“轻舟能载几多忧”、“荒原四月无春色”、“寒春孤身走西口”、“荒唐...
边,边境的边 走读边境中国 全5卷(2008/6)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民族出版社出版★ 《中国民族》杂志资深记者李晓林编著★ 本套书是《中国民族》杂志采...
大家小辑:山水(精装)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冯至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的散文创作同样成就斐然,许多名篇至今仍脍炙人口。大家小辑:山水(精...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内容简介:本书从创新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快实施创新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