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大师梁启超陈寅恪,到新文化运动旗手刘半农钱玄同,从刘呐鸥、穆时英,再到朱自清、闻一多、李叔同、苏青、张爱玲……他们早已成为现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叶兆言举重若轻,打捞历史细节,还原昔时现场,用话家常的方式拆解史料,将厚重刻板的历史解码重组,将岁月深处的陈旧人物勾勒成一幅生动丰满的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
民间视角、文史笔法,形塑文化界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写有近现代文人学者共三十八人,基本囊括近现代文化界的各类名家代表。有近代老派文人或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林琴南、严复、吴宓、陈寅恪、章太炎等;有祖父叶圣陶相知相惜的故交挚友,如王伯祥、顾颉刚、俞平伯、吕叔湘等;有新文化运动主将及新文学代表作家,如刘半农、钱玄同、朱自清、闻一多等;另有成名于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小说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苏青、张爱玲;还有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等。
这些“陈旧人物”,在叶兆言笔下既代表人的陈旧,也表明他试图把“陈”当作动词,展览一下几个“老掉牙”的前辈。他们从刻板幽渺的史书中跳脱,借由叶兆言的民间视角、文史笔法,重新立体传神起来:有纵酒骂袁以致误车的章太炎,有吃着饭突然红光满面吟咏古诗的俞平伯,还有课堂上只有三人还要点名、认真得近乎迂阔的朱自清……叶兆言举重若轻,打捞历史细节,还原昔时现场,将岁月深处的陈旧人物勾勒成一幅生动丰满的近现代知识分子群像。
文化世家、学风谨严,文人剪影画骨描神
言说近现代文人,叶兆言具有其他人无可比拟的优势。他出身文化世家,家学深厚,祖父叶圣陶是五四以后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与社会活动家,伯父叶至善为民国时期开明书店的编辑,父亲叶至诚是知名作家和编辑。受家学渊源泽被,他交游广泛,文学史上的文人逸趣、学者方家于他而言,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不是神秘莫测的人物。他们活跃在作者的生活圈子中,是祖父辈的知己故交,是鲜活可亲、触手可感的人物形象。
叶兆言从身边人事出发,从才情劲笔入手,相对于故纸堆里找材料的隔靴搔痒,他从耳闻目睹的掌故中画骨描神,解析少为人知的历史背面,揭开易于忽略的历史常识。特殊家世中成长起来的叶兆言,写出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文人剪影的高度。
阅读作积淀,趣味为根底,书写一个人的近现代文人史
叶兆言好历史,尤其喜欢关注历史长河中命运浮沉的文化人物。他以广博的阅读作积淀,以博杂史料的趣味为根底,简笔勾勒近现代文人,逸闻掌故,由浅而深,由表及里,寥寥数千字,似行云流水般自然,如凌波微步般轻盈,书写一部带有浓郁个人兴趣的近现代文人史。
以虚君共和诳骗光绪帝的康有为,藏书十万卷信仰趣味主义的梁启超,耻谈因翻译获巨额稿酬的林琴南,……他们是国学大师,是革命志士,是文学大家,他们早已成为近现代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叶兆言笔下,近现代史不是教科书中的一板一眼,不是怒目圆睁、不近人情,而是真实可触、细腻可感。他举重若轻,小心撕开历史的一角,打捞历史细节,还原昔时现场,用话家常的方式拆解史料,将厚重刻板的历史解码重组,从个人言史的角度,重新书写那一段曾大放异彩的时代与人物。
前言
这本书内容看似整齐,长短差不多,却陆续写了十年。其中有两年的专栏,为此,要隆重感谢约稿编辑,没有他们坚决督促,就不会有这本小书。熟悉一点掌故的都知道,鲁迅先生成为小说大家,与钱玄同的引诱和教唆不无关系。文章往往是逼出来,历史证明大作家得逼,各式各样小作家,同样可以逼上梁山。
“陈旧人物”既代表人的陈旧,也试图把“陈”当作动词,展览一下几个老掉牙的前辈。文章写出来,照例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劝不要写这类文字,他的意思是说,等你老了,不能写小说了,再写也还来得及。有人鼓励多写,觉得这些文章比我的小说更精彩。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从来不是个有主见的人,耳朵根也软,常常身不由己,一直处在写与不写之间。
本书*早结集,是二〇〇七年,感谢陆灏兄提供出版机会,感谢上海书店出版社。初版删《张闻天》和《潘汉年》,三年后出版增订本,重新补上,同时编入新写的文字,增加了五分之二内容。同一个书名,出现两个不同版本,给读者造成困惑和不方便,为此深表歉意。
再版后记中,已做过声明,目前的这个版本为*后定稿,以后再写同类文章,将另编成书。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下关三汊河
张爱玲
张爱玲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贵族出身。对于这一点,我始终不以为然。文学的事,永远不可能如此简单。贵族出身的人实在太多,张爱玲的家庭了不起,比她更显赫的家族并不在少数。并不是破落的大家子弟,就应该注定成为曹雪芹。张爱玲所以成为张爱玲,首先是因为她的作品,其次还是因为她的作品。作品是人创造的,可是千万不要忘记作品可以反过来改变一个人的。作家成就了文学,文学也会毫不含糊地创造一个人。
张爱玲的一生是一部大作品。多少年以后,这部作品也许比什么都重要。早在二十五岁以前,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就用得差不多了。她*重要的作品《传奇》和《流言》,都是在这之前完成的。很多文学青年在这个年纪,还没有来得及开窍。张爱玲是文学早熟又一个奇迹般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伟大的托马斯·曼,他在这个年龄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人》。张爱玲喜欢用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来形容她的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事实上,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就是一声重重的叹息。二十五岁以后,她断断续续还在写,我几乎见到过以后的所有作品。我不至于说她的《红楼梦魇》不妥,那些言情的电影剧本意义不大,从方言改成语体文的《海上花列传》是浪费时间,事实证明这也很了不起,然而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一样,就是觉得张爱玲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
我猜想张爱玲把自己也变成了作品中的人物。这正是她的高明之处。有意或者无意,她突然明白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一部作品,是自己。她结过两次婚,不能说是什么了不得的错误,但是显然不理想。一个是有才华却太轻薄的汉奸,一个是西方的左派作家,不能否定她和他们在沟通上的那种障碍。张爱玲选择这两个人,本身就是小说作法。小说作法有时候也会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我猜想许多事,张爱玲都是存心的。她存心要我们为她感到无穷无尽的遗憾,要我们痛苦地去回味她走过的人生。她存心要我们喋喋不休地去争论她为什么放弃了小说,为什么不思如泉涌没完没了地写下去,要我们为许多站得住脚和站不住脚的理由,浪费唾沫和笔墨。她存心要我们哭笑不得,要我们疑惑不解,要我们很快地忘记她,而实际上却永远也不可能把她遗忘。
二
以上是应香港一家报社的约稿,写了一篇谈张爱玲的文章。言犹未尽,总觉得还可以再说些什么。张爱玲这样的才女,照例是很容易作为闲话的话题。一个女作家本来就引人注目,更何况张爱玲作品之外,还有那么多故事。
就说张爱玲的成名。她自称九岁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打算把自己在杭州写的日记,寄给编辑先生。张爱玲用稚嫩的语气,写了一封没有标点的信,扔在信筒里,从此没有下文。十九岁的时候,她参加了《西风》的征文活动,在六百八十五名应征者中,有十三人得奖,这次编辑总算没有太走眼,张爱玲名列倒数**,正好第十三名。按照征文启事的规定,得奖者只有十名,多出来的三名是荣誉奖。张爱玲参赛的作品叫《天才梦》,这可能是张爱玲文字生涯中的**篇文章。不过张爱玲对自己的名次耿耿于怀,她成名后,谈起这段往事,坚持说名列**的那篇文章实在平平。
张爱玲给人的印象,在一夜之间突然就红了。女作家的走红向来比男作家凶猛。在张爱玲成名的十几年前,丁玲女士也是如此。记得读研究生时,一位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极有成就的老师说过,丁玲一出现,她几乎就取代了冰心女士的位置,冰心火爆得更早,这种取代之说有些夸张,也不准确,但是有纪实的一面。张爱玲的出现,也有取代丁玲之势。冰心的文章以爱心和提出问题取胜,丁玲却是以她的反叛和浪漫精神获得读者,张爱玲和她们都不一样。张爱玲的小说要丰富得多,而且她显然不喜欢她的两位前辈。
张爱玲的小说深入到了平常人的心灵,这是她的小说能拥有无数“张迷”的法宝。真正的好作品是阻挡不住的,张爱玲的小说*初发表在文坛不屑于注视的鸳鸯蝴蝶派杂志上。许多有志向的文学青年绝对不会去理睬这样的刊物。张爱玲偏偏什么都不在乎。她似乎信奉小说只要能发表就行的这个实用主义原则,小说之外的事,不愿意想得太多。她的小说在什么刊物上都可以出现,譬如发表她小说*多的是《杂志》,这个刊物显然有日本人的背景。在沦陷时期上海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张爱玲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她火山爆发一般地拼命写,写了就拿出去发表。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张爱玲就这样成了名,她的文章得到了当时上海滩各种背景的刊物的欢迎。转眼之间,她成了真正的名家。
晚年的张爱玲和四十年代大红大紫的张爱玲,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晚年的张爱玲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杜门谢客,摈绝交游,以至于*后死在美国公寓的地毯上,几天后才被人发现。四十年代的张爱玲是那样地爱出风头,她为了突出自己,甚至不惜身着奇装异服。张爱玲的动机非常简单,写东西就是为了要出名,越早越好,越大越好。遗憾的是张爱玲有出风头的心,没有出风头的命。她不是那种能够当交际花的女人,倒不是长得不漂亮,实在是不善于人际交往。她的骨子里讨厌交际,在大红大紫的年代里,她不能免俗地参加各种应酬,出现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尽情地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然而这些无聊的敷衍已经为她日后隐士般的生活留下伏笔。
张爱玲的奇迹在于当年引起了各路人马的叫好。她毫无选择地在各种刊物上乱发表文章,属于不同阵营的编辑却非常明确地想把她拉入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张爱玲的小说终于出现在柯灵先生主编的《万象》上,这虽然是一本商业性杂志,但是 在柯灵的努力下,杂志明显地属于新文学阵营。当年柯灵先生为如何能约到张爱玲的稿子踌躇再三,出乎意外,张爱玲竟然冒冒失失自动送上门。多少年后,柯灵谈起这段往事仍然喜形于色。
很多有识之士出于爱护张爱玲的缘故,反对她这样无原则地是地方就乱发文章。郑振铎先生就提出过具体的建议,张爱玲写了文章,可以交给开明书店保存,由开明书店先付稿费,等河清海晏再印行。张爱玲根本就不理这一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她的名言仍然是那句:
出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相信她的小说可以远离政治。可是潜意识里知道这绝不可能,要不然她不会说:“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也许是张爱玲真正的高明之处。如果她真听了郑振铎的话,把自己的小说藏之名山,等日本人完蛋再发表,结局也许更糟糕。张爱玲的文学生涯,辉煌鼎盛也就只有抗战胜利前的两年时间,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张爱玲后来死灰复燃,文坛上再次走红,先是在台湾,然后在大陆。她的书成了畅销书,让出版社趁机赚钱。“张迷”成为一个固定词组,重要的原因,是她在那个特定时期写的并且毅然发表的小说《传奇》和散文《流言》。是是非非很难说清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事实就是这么滑稽。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新代表作为长篇历史散文《南京传》。
《散文选刊》2012年度佳作 本书特色葛一敏、乔叶主编的《散文选刊2012年度佳作》内容简介:莫言、余秋雨、村上春树、贾平凹、张炜、史铁生、韩寒、芮成钢、阿来、...
《儿童恐惧心理学:从涂鸦中读懂孩子的恐惧情绪》内容简介:每个儿童都会经历恐惧情绪,只要允许他们坦率地表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
渔洋精华录集释(上中下) 本书特色 《渔洋精华录集释(套装上中下)(竖排繁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渔洋精华录集释(上中下) 目录 前言凡例卷一顺治丙申十三年...
外国名家散文丛书-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 内容简介 曼斯菲尔德是我国读者所熟悉的英国小说家。她的书信和日记既是一个善良、敏感的女作家内心世界的自述,又是一篇优美的...
外星文明悄然降临世界崩塌在即,人类必须回应最后的希望是一群中国高中生他们用一场高考来拯救世界——————————————————————————————————...
我享受这个地方:史蒂文森游记选 本书特色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历经过多少富有灵性的旅程。学会在旅行中澄净心灵,忘却世事的忧烦。一个享受生命的人,永远在...
中华传统审美一百句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传统文...
薛涛,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与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王建等都有唱酬交往。其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托意深远”
《正念减压课程从业者工作心得》内容简介:正念减压课程(MBSR)是以正念为基础的8周课程,结合压力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知识进行
多鼠斋杂谈 内容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老舍的幽默是与生俱来的,甚至有时到了成也幽默,败也幽默的程度。老舍的幽默...
本书讲述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博德只身前往落基山脉旅行的经历。在十九世纪的欧洲,连男人也少有去往美国西部的。博德从旧金山东岸搭火车前往位于内华达山脉的加州特拉基;...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 本书特色 鲁迅著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和扛鼎之作,鲁迅写的非常好的小说集。一声来自铁屋中的呐喊,一本国人自省必读的教科...
秦岭论语 本书特色 本书为合谷的散文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他的《我是一只小蚕》、《陕北天然气》、《美丽陷阱》、《黄河边的村野》、《先人的故事》、《归园札记》、《寻谒...
《推销技巧与实战(第2版)》内容简介:本书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推销员岗位需求的标准及要求,以项目为导向、职业能力为
雅舍精品 本书特色 ★圆融通透、深沉练达,后半生散文经典精选——“在*寻常的人生态度中体悟人世间*深沉的悲哀。”梁实秋后半生在台湾度过,一九八七年逝世于台北,象...
《雅思周计划——语法(第五版)》内容简介:本书结合Cambridge 1-15中的真题系统讲解了句子成分、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
捕蝶者 内容简介 不记得奥威尔在哪本书里说过这样的话:在专制时代结束之后二百年,散文不会产生。读后十分震撼。自然,奥威尔的话说得太极端了,而且还颇有点宿命论的意...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
徐志摩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初字樽森,后更字志摩。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出身于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裕资产阶级家庭。一九○○年入...
好读书 目录 书卷多情似故人漫谈读书谈读书(五则)读书的艺术论读书谈读书谈读书谈读书读书的回忆书“书缘清话”三则书和读书书和回忆藏书与读书我和书忆读书读书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