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中国》采用演讲公开课形式,邀请邀请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3 位文史领域**专家学者,选取中国文化资源中影响、辐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核心题目,如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从周礼的内涵剖析中国传统礼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孟宪实讲述唐史贞观之治的社会治理结构;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还原秦始皇帝的大国理想等。通过周秦汉唐人文历史的演变为切入点,讲述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探究中华文明青年时代的成长密码,文史名家公开解剖生动的历史切片,感知文化的温度,展望未来的格局。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及广大读者陕西广播电视台通过陕西卫视、陕西新闻综合频道、陕西交通广播、网络平台的强强联合以及多渠道传播的方式,力求让《知道中国》成为全国知名文化学者解剖历史切片、博古论今、瞻望未来的大众平台。
如今是融合传播的时代,为了实现立体传播格局,陕西广播电视台通过调动全台力量,打造多种形式、多个终端推广和传播《知道中国》。
《知道中国》节目组不仅策划了电视节目、网络视频、图书、线下公开课等系列产品,将陆续推出,并将翻译外语产品,在境外推出。
**章黄帝与黄帝祭祀(张茂泽)
第二章4000年前的“皇城”( 孙周勇)
第三章周公的以德治国(彭林)
第四章周孔之道-宗周礼乐文明与儒学渊源(韩星)
第五章秦始皇“卧室”的秘密(段清波)
第六章秦始皇的天下-一一秦始皇陵暗藏玄机(张卫星)
第七章你“真的”了解汉王朝吗?(徐卫民)
第八章寻找大月氏-一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原因(王建新)
第九章长安城的前半生(于赓哲)
第十章 十朝都会一城中(刘瑞)
第十一章谈贞观之治-一魏征位高权重却“一贫如洗”?(孟宪实)
第十二章佛光下的唐文明(孙英刚)
第十三章千年不变色的唐三彩(尹夏清)
黄帝与黄帝祭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块土地上,有厚重的中华文明积存,比如蓝田人,大理人,半坡人。甚至有人说,陕西文化资源丰富,在陕西地上随便一挖,下面有可能就是文物。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有三个说法: **个说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第二个说法,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的始祖、祖先是黄帝;第三个说法,黄帝是华夏旗帜,是能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我们在特定时间会祭祖,那么个人祭祖和祭黄帝有什么关系?其实从我们祭自己的祖先,发展到祭拜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一一黄帝,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祭祖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里面的重要内容,这个传统内容和西方相比,更具有人文的、理性的信念。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他是真实存在的人还是一个神话人物?有传说是黄帝发明了车、船、鼎,鼎筑好后就飞升上天了。天上有一条龙飞过来,它的龙须很长,垂到鼎上来了。龙和黄帝说,你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上天要把你接走。 黄帝就上了龙背,周围人一看,也想跟着爬上去,这时龙身体抖了一下,把其他人都抖下来了,只带着黄帝上天了。
这听起来像是个神话,但具有双重性,它有一定的客观事实基础,也有一种感情和寄托在里面。关于黄帝的记载*早在《国语》,说炎帝、黄帝是兄弟俩,但是一个姓姜,一个姓姬。后来司马迁根据这个材料,再加上自己调查的材料,合起来写了《史记》的开篇“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写他娶了嫘祖,生了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儿子得了姓氏。这个姓氏和现在的不一样,古人要是有一个部族,姓氏就能传下来,如果没有,就传不下来。司马迁是**个把黄帝作为客观存在的人记录下来,将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体现了司马迁本人对历史的见识。 但是司马迁为什么敢把黄帝作为历史事实来写?西汉时说的五帝和司马迁写的五帝完全不同。司马迁所说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西汉说的五帝,是东西南北中这五帝。中是土,就是黄帝。东是木,是青色,是青帝。南方是赤帝,西方是白帝,北方是黑帝。司马迁说《尚书》里面没有讲黄帝,只讲尧、舜、禹。孔子、孟子、荀子也都不讲黄帝,庄子、管子虽谈黄
帝,但可信度不高。司马迁亲自去调查,因为黄帝是在涿鹿和蚩尤打仗,史称涿鹿之战,所以他到涿鹿这个地方考察,东边到海边,南边到江淮,司马迁访问各个地方的人,他发现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方言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说自己是黄帝的后代,再比对文献,能对上的部分很多。而且黄帝作为共同祖先,适应了汉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经过多方考察,司马迁认为黄帝不是虚构的,他才敢把黄帝正式写下来。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编
十三位作者介绍分别如下:
孙周勇,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博士、研究员。
张卫星,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考古部副主任、考古工作主任,现任科研规划部主任、秦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韩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夏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教授。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孙英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佛教史研究》主编。
段清波(已故)。生前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6国学网礼乐高级顾问 。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徐卫民,先后在渭南教育学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工作,现在文化遗产学院任教。
张茂泽,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
刘瑞,复旦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所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汉唐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建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史新论-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钱穆先生的《国史新论》“旨求通俗,义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
崖壁上的伽蓝 本书特色 王琰所著的《崖壁上的伽蓝》为“华夏文明之源·甘肃历史文化丛书”之一,书稿主要对甘肃16个重要的佛教石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内容简介:●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石室写经(敦煌遗书) 内容简介 本书对敦煌遗书的内容、时限和形态进行了概述,对敦煌宗教文献、历史地理文书、社会史文书、俗文学文献、科技文献、敦煌写本四部书的内容...
漫画中国历史 第十三卷 秦朝(二) 本书特色 纪连海作序,方成、金波、纪连海跨界推荐你*该读的一套好书。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扶持项目《漫画中...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第二版)》内容简介:本教材系统介绍了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全面阐述了商业银行客户经理
《云战略》内容简介:现代商业生态错综复杂,市场剧变、竞争跨界、新模式与“新物种”不断涌现。即使企业意识到研发、生产、内控、
《寻找河神》内容简介:寻河人谢海盟的台北行走实录,开拓“城市书写”疆界 侯孝贤新片同名原著 第42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一部用河流
《“互联网+”时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内容简介:互联网引发知识大爆炸,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知识的宝库进行知识的搜索、收集、关联、
《一战简史》内容简介:《一战简史:帝国幻觉》内容简介::在欧洲大陆,法德之间早已存在对抗的关系。俄国实力渐增,奥斯曼帝国濒临
紫禁城帝王生活 本书特色《紫禁城帝王生活》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向斯所著,以故宫为主轴,讲述明清两朝故宫中帝王们的衣食住行,宫中不同的节令习俗,以及两朝各具特...
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
《保险的未来》内容简介: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和市场制度安排,保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
《成事的时间管理》内容简介:为什么总是感觉事情做不完,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忙活了一天,但是什么成果都没有? 为什么总是出现紧
术数活动与明清社会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的术数活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人际关系等影响很大。宫宝利编著的《术数活动与明清社会》从社会史、社会文化史...
中国历史文献学(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特色 本书是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涉及中国文献的诸方面理论...
一本书读懂美国历史 本书特色 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文字,为你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美国历史画卷.让广大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美利坚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读懂美国史,...
品读中华历史:历史这样说.先秦 本书特色 人人都是刀俎鱼肉,个个都是君子小人,司马袁茵主编的《历史这样说(先秦插图珍藏本)》解读历史运行轨迹和政治明争暗...
明季史料题跋-外二种 本书特色 朱希祖编著的《明季史料题跋》所收是朱希祖先生关于南明史籍详加校勘、考订的研究文章,共八十二篇,大部分曾发表于《北大图书部...
元朝风云 本书特色 “千秋兴亡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中国历史上八个主要朝代(秦朝、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为宏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