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书书以陆游的诗文为主要资料,重建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以诗证史,品质不俗。作者是宋史领域的名家,对宋代城镇和乡村素有研究,可谓是一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融视角下的南宋乡村社会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八世为儒 陆游蛰居乡村数十年,尤其到晚年,困于体衰家贫,痛感家业不振,临终前还在“但悲不见九州同”,对恢复大业未成无限惆怅,心情难免压抑。这就使得他有时既羨慕村落耕夫生活的踏实平稳,但同时却又放不下业儒兴家的精英路线,坚持让子嗣读书应举,常常不免陷于矛盾心境之中。
陆游诗集中收录有许多抱怨读书应举不如农耕,甚至不如工商各业的作品,淳熙十年十月所作的《书生叹》比较典型: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余,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丁字不识称农夫,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可怜秀才*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呜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当时他正以祠官闲居三山,心情抑郁,因此才有此“可怜秀才*误计”之叹。在这以后,他更以闲居为主,特别是到了晚年,像这样的感叹也就越来越多了。如绍熙二年(1191)《示儿》,“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庆元四年(1198)《杂感》,“劝君莫识一丁字,此事从来误几人”;嘉泰元年《七侄岁暮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四朝遇主终身困,八世为儒举族贫”;直到嘉定二年(1209)他八十五岁时所写的《春日杂兴》诗,仍称“一生衣食财取足,百世何妨常作农”。
与此同时,陆游又时时不忘督责儿子们的举业,正如在前文所引嘉泰元年夏天的那首《舍西晚眺示子聿》诗中,他勉励小儿子“嗟予久合堕鬼录,怜汝犹能读父书。西望牛头渺天际,永怀吾祖起家初”。子坦、子遹(子聿)不得不“废书出”,前去向佃农敛租,他大表慰劳。小儿子子遹读书“常至夜分”,他“每听之辄欣然忘百忧”。他还寄语孙子元用,“会看神授如椽笔,莫改家传折角巾”。《诗稿》卷三四《示元用》。有时他虽然抱怨自己生平不算成功,但对儿子们都能够恪守儒业,却又表示“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叹不遭”。在这里,除了作为儒生放不下精英身份,不愿意让子嗣们“委其为乡人”,执着于业儒兴家的立场之外,重要的还在于陆游对于儒家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坚持。正如绍熙二年(1191)《五更读书示子》一诗所揭示的:“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他指望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儿孙们能够“出手苏元元”,解万民于倒悬之中。这显然是将自己一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儿孙们的身上。
为了儿孙们的举业,陆游不得不投入相当的精力与财力。绍熙五年(1194)冬,他记述儿子入城求师,“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诗句没有说明是哪个儿子,估计是小儿子子遹。博学如陆游,儿孙们准备科考,也不得不别求他人指教,这或许有陆游自己年岁已高、精力不济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南宋时期应付科考的教馆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不少应对考试的技艺,而且城市是传播关于科考动向消息的中心,这也是前文提到的当时士人倾向城居的一大原因。与此同时,陆游在诗文中虽然也常常描写他与儿孙们一起读书的情形,却也得依靠延聘塾师来负责儿孙们的教育。嘉泰二年(1202)《春晓》诗“老病自怜犹嗜学,诵书家塾羡诸生”句下,自注曰:“新馆一客,诸孙晨兴入学,诵书颇盛。”陆游曾经记述,南宋山会农村有在冬季三个月送子弟入小学的风气,“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为的是“识字粗堪供赋役”,长大后方便与官府打交道。不过陆游家里的这个家塾并非只读村书的小学,而是为了培养孙辈们应试考科举的。有时,他还担心儿孙们夜间读书声音太响,会影响邻居们的休息,“妇女晨炊动井臼,儿童夜诵聒比邻”。可见晚年陆游虽然一再叹穷,仍专门为儿孙们聘有塾师,家庭教育无疑是乡宦之家重要的与必不可少的生活开支,他们家庭的经济开支要求与一般农民是不能用同一个水准去衡量的。
可惜的是,尽管如此的坚持与投入,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至少到其孙辈为止,陆游后裔在科考上都不怎么成功。这可以成为科举社会人们的垂直流动性(社会地位)比之前代明显增大的一个案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坚持以儒自守、“莫改家传折角巾”的士人阶层,在南宋的乡村世界里的存在与其社会特点。 出自第六章《乡居生活:垫巾风度人争看》
包伟民,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浙江宁波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在浙江大学任教多年,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起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研究方向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等方面,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国家与社会:960~l279年》《宋代城市研究》《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主编大型史料丛书《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近年来研究重点转向中国近古时期乡村社会问题。
《逐梦岁月》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个人传记,讲述了一位贫穷的农村知识青年从大山里走出来,从穷乡僻壤走向繁华都市,从一个农民儿
《陌生人社会》内容简介:从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角度看,现代化与现代性促成了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陌生人社会秩序的
听张居正讲资治通鉴 本书特色 本书是张居正对《资治通鉴》的讲评和解析,每一段《资治通鉴》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张居正的点评,可谓字字珠玑,饱含深刻的哲理。...
《网络空间安全通识教程》内容简介:本书作为浙江省教育厅网络安全高中先修课程项目的配套教程,内容涵盖了网络空间安全基本概念及
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 本书特色 《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是王玲研究员就北京与周围城市的历史起源、互动关系、分工布局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历史著作。书稿共分为九章,作者...
侵华日军主要将帅的最后结局 内容简介 日军侵略者是极其残酷而野蛮的、日军将帅更是如此。他们从小就梦想着灭中国,并贼心不改。他们是侵华战争的策划者、执行者,他们对...
《李鸿章时代》一书从1870年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生的一件大事讲起。在大清国,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欧洲则爆发了普法战争。18
《初闯中国》揭秘美国人在中国的首次冒险——美国建国后第一个一百年间各色美国人在中国的“冒险”故事,商人、传教士、外交官、
帝国的背影:解读大清王朝的另类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于历史细节的刻画。史学专家李文海教授说:“历史要具体、生动,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价值。”对于史书,年轻的...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
内战与危机(1927-1937)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27─1937年间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为线索,叙述近代社会在这段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名义上...
《秦淮乐籍研究》内容简介:本书通过综合视角,对明清时期以南京秦淮为中心的乐籍制度的女乐进行深入探究。明清是乐籍文化发展的重
民国的买办富豪 本书特色 《民国的买办富豪(亲历者讲述)》由文昊编著,他们是近代中国*早大发“洋财”的人,因为他们*了解洋人的脾气和秉性,*善于迎合洋人...
民国演义:珍藏版 本书特色 《民国演义》为民国蔡东潘在“演义救国”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
小狗也要叫 本书特色 内容: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作者:《辛亥:摇晃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另类...
中国通史纲要-上下册 本书特色 白寿彝(1909-2000年)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民族理论工作者。回族,河南开封人,早年就读于...
《在路上》内容简介:我经常梦想能到西部走走,常常会做些模糊的计划,但从来没有付诸实行过,直到认识了狄恩。阿姨警告我和狄恩这
全透视简明中国通史-1 本书特色 本系列书以平民的视角,对古往今来的史料层层剥筋碎骨,将历史褪去政治、文人的装扮,扒去一层又一层的老旧套装,让你从被洗脑、被遮蔽...
美洲精神-房龙 本书特色 《美洲精神》:高贵的慈悲,无私的牺牲,勇敢的爱……只为了心底的渴望!美洲精神-房龙 内容简介 奋斗的人在这里找到平等和自由的楷模,畅销...
《早期中国的鬼》内容简介:◎在佛道二教尚未兴起之前的中国,人们认为鬼从哪里来?它们长什么样?人们如何认知和对待鬼,如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