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书书以陆游的诗文为主要资料,重建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以诗证史,品质不俗。作者是宋史领域的名家,对宋代城镇和乡村素有研究,可谓是一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融视角下的南宋乡村社会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八世为儒 陆游蛰居乡村数十年,尤其到晚年,困于体衰家贫,痛感家业不振,临终前还在“但悲不见九州同”,对恢复大业未成无限惆怅,心情难免压抑。这就使得他有时既羨慕村落耕夫生活的踏实平稳,但同时却又放不下业儒兴家的精英路线,坚持让子嗣读书应举,常常不免陷于矛盾心境之中。
陆游诗集中收录有许多抱怨读书应举不如农耕,甚至不如工商各业的作品,淳熙十年十月所作的《书生叹》比较典型: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余,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丁字不识称农夫,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可怜秀才*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呜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当时他正以祠官闲居三山,心情抑郁,因此才有此“可怜秀才*误计”之叹。在这以后,他更以闲居为主,特别是到了晚年,像这样的感叹也就越来越多了。如绍熙二年(1191)《示儿》,“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庆元四年(1198)《杂感》,“劝君莫识一丁字,此事从来误几人”;嘉泰元年《七侄岁暮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四朝遇主终身困,八世为儒举族贫”;直到嘉定二年(1209)他八十五岁时所写的《春日杂兴》诗,仍称“一生衣食财取足,百世何妨常作农”。
与此同时,陆游又时时不忘督责儿子们的举业,正如在前文所引嘉泰元年夏天的那首《舍西晚眺示子聿》诗中,他勉励小儿子“嗟予久合堕鬼录,怜汝犹能读父书。西望牛头渺天际,永怀吾祖起家初”。子坦、子遹(子聿)不得不“废书出”,前去向佃农敛租,他大表慰劳。小儿子子遹读书“常至夜分”,他“每听之辄欣然忘百忧”。他还寄语孙子元用,“会看神授如椽笔,莫改家传折角巾”。《诗稿》卷三四《示元用》。有时他虽然抱怨自己生平不算成功,但对儿子们都能够恪守儒业,却又表示“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叹不遭”。在这里,除了作为儒生放不下精英身份,不愿意让子嗣们“委其为乡人”,执着于业儒兴家的立场之外,重要的还在于陆游对于儒家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坚持。正如绍熙二年(1191)《五更读书示子》一诗所揭示的:“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他指望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儿孙们能够“出手苏元元”,解万民于倒悬之中。这显然是将自己一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儿孙们的身上。
为了儿孙们的举业,陆游不得不投入相当的精力与财力。绍熙五年(1194)冬,他记述儿子入城求师,“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诗句没有说明是哪个儿子,估计是小儿子子遹。博学如陆游,儿孙们准备科考,也不得不别求他人指教,这或许有陆游自己年岁已高、精力不济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南宋时期应付科考的教馆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不少应对考试的技艺,而且城市是传播关于科考动向消息的中心,这也是前文提到的当时士人倾向城居的一大原因。与此同时,陆游在诗文中虽然也常常描写他与儿孙们一起读书的情形,却也得依靠延聘塾师来负责儿孙们的教育。嘉泰二年(1202)《春晓》诗“老病自怜犹嗜学,诵书家塾羡诸生”句下,自注曰:“新馆一客,诸孙晨兴入学,诵书颇盛。”陆游曾经记述,南宋山会农村有在冬季三个月送子弟入小学的风气,“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为的是“识字粗堪供赋役”,长大后方便与官府打交道。不过陆游家里的这个家塾并非只读村书的小学,而是为了培养孙辈们应试考科举的。有时,他还担心儿孙们夜间读书声音太响,会影响邻居们的休息,“妇女晨炊动井臼,儿童夜诵聒比邻”。可见晚年陆游虽然一再叹穷,仍专门为儿孙们聘有塾师,家庭教育无疑是乡宦之家重要的与必不可少的生活开支,他们家庭的经济开支要求与一般农民是不能用同一个水准去衡量的。
可惜的是,尽管如此的坚持与投入,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至少到其孙辈为止,陆游后裔在科考上都不怎么成功。这可以成为科举社会人们的垂直流动性(社会地位)比之前代明显增大的一个案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坚持以儒自守、“莫改家传折角巾”的士人阶层,在南宋的乡村世界里的存在与其社会特点。 出自第六章《乡居生活:垫巾风度人争看》
包伟民,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浙江宁波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在浙江大学任教多年,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起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研究方向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等方面,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国家与社会:960~l279年》《宋代城市研究》《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主编大型史料丛书《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近年来研究重点转向中国近古时期乡村社会问题。
1912-1928:文武北洋 本书特色 “武”只是那个时期的表象,而“文”才是那个时代的追求。所谓好人、坏人,所谓正确、谬误,还是请读者自己去评判吧。在本书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共10章,包括: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科技等。跟世界上有的民族自称是“优...
世界历史有一套之德意志是铁打的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2篇,起源篇和德意志篇,主要内容包括:尼伯龙根战士;法兰克王国之墨洛温;法兰克王国之加洛琳;从东法兰克到德意志...
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评议与思考”、“名流青史”、“逝者留声”、“长卷先睹”、‘百姓沧桑“五个专栏讲述历史。口述历史 目录 编者的话卷首语谈口述历史...
序言阿克顿勋爵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名人,格莱斯顿的首席私人顾问,对英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有独特贡献,他的一句话现在已成了英语民族
《阿登之战:希特勒最后的赌博》内容简介:阿登之战被誉为“美国二战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役”。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十五年潜心写作,
史学方法导论---傅斯年史学文辑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傅斯年先生1918年至1941年间有关史学问题研究的十三篇学术文章。其中以《史学方法导论》一文为代...
庐江县志 附冶父山志(2008/10) 内容简介 《庐江县志(清·康熙):附冶父山志(民国)》内容简介:康熙《庐江县志》十六卷,吴宾彦修,丁象临纂。开编于康熙三...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 本书特色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作者陈久金)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相信一经问世,就会风行,成为关注历史...
《中国近代史》内容简介:《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全书写于1938年,从鸦片战争始,终于抗日战争,将中国近
全球通史3-中古时代(500年至1000年 彩图版) 本书特色 《全球通史3·中古时代:500年至1000年(彩图版)》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全球通史...
1943-1944-染血的勋章-《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 本书特色 关于二战一切已知与未知的真相!从前线到后方,全方面生动展现二战鲜史。直播式见证翔实呈现,近百幅...
《右派国家》内容简介:本书已经正式上架,并恢复原价18元。预售期间购买的用户将可获得全本内容,其中: Web阅读器用户:全部内容
安雅堂稿 本书特色 书摘***处为左右结构左边为“忄”右边为“乔”。第二处为左右结构左边为“堇”第三处为上下结构上边为“沸”下边为“鬲”。书摘第、四、五、六*处...
元朝宫廷秘史 本书特色 本书深刻地描写了元朝帝王的感情世界,而且对宫闱生活也做了细致地刻画。本书取材于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既有助于读者了解深宫密地的帝后...
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 本书特色《史学的批评与批评的史学》是青年学者周祥森的史学评论文集,是作者1994年以来在史学评论科学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所走过的历程的...
宋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 本书特色 按照历史分期,宋朝可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共320年,与宋朝同时并存的还有...
《历史大变局:形塑中国三千年(下)》内容简介:本书是龚鹏程教授主编的一部特殊的中国历史读物,全书收录历代经典文章139篇,按照
昨日书林:中国西部考古记,西域考古记举要(精装版) 内容简介 《中国西部考古记》是法国学者色伽兰的著作,记述了1914年考古队历时半年实地考察四川一省古物的情况...
《牛津第三帝国史》内容简介: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其后短短20年时间,纳粹不仅让德国重回强国之巅,更让以理性著称的德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