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纳粹军官妻子、犹太女人,这两个看似截然对立的称呼却在本书中紧紧地捆绑在一个人身上。不为别的,只是一个女人为了尽力存活下去。
伊迪丝·汉恩是在奥地利快乐成长的犹太女孩,她梦想成为大法官,却在纳粹入侵那天早早结束了自己的青春。亲朋离散,家族崩毁,伊迪丝被迫前往劳动营从事极不人道的体力活动,并不得不隐姓埋名,在德国人中周旋生存。
当伊迪丝遇到一个喜欢她的“纯种雅利安”男人,很难说清楚究竟是因为渴望爱情,还是活下去的本能,让她同意与他步入婚姻。与纳粹军官结婚,真的能拯救自己吗?还是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
【关于本书】
时隔十几年 重登美国《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榜单
亚马逊、Goodreads全五星好评
为什么大家喜欢这本回忆录?
因为充满危险的时代、关于生存的故事,永远萦绕在我们人类心头。
——苏珊·德沃金
·跌宕起伏,颇似传奇,却完全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战争、惊悚、温情、家庭、爱情,各种元素相加
·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一致好评
【关于作者】
作者伊迪丝·汉恩·比尔的一生极富戏剧性,其中最传奇的一段就记录在了本书之中。
出生于1914年,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求学期间,她成绩优异,并且被鼓励上大学,这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年轻女性当中极为罕见。她在维也纳取得律师资格,然而1938年德奥合并之时,奥地利犹太人开始受到迫害,汉恩一家进入劳改营。
在经历几番凶险的遭遇和朋友帮助后,伊迪丝逃脱被毒杀的命运,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并遇到了第一任丈夫,德国人维纳·弗特。俩人结婚,伊迪丝坦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成为一名循规蹈矩的军官妻子,彻底与之前的身份和生活断绝,变成“繁殖后裔的雅利安家庭妇女”,俩人育有一女。
战后,伊迪丝重新公开了自己的犹太人血统,并成为一名法官。在与弗特离婚后,伊迪丝搬去伦敦,并在那儿遇到了第二任丈夫。1984年,她移居以色列内坦亚。一次心脏手术之后,她最终回到英国,与女儿一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后在伦敦格德斯绿地一家护理院辞世。
伊迪丝将私人文件捐献给华盛顿美国大屠杀博物馆,共计800份。这是馆内所收藏的属于单个人的最庞大的文献之一。2003年,一部以伊迪丝为主题的纪录片完成摄制,在英国电视4台播放。苏珊·德沃金叙述她的自传节选,朱莉娅·奥蒙德朗读文本。
------------------------------------------------
★编辑推荐
1.故事跌宕起伏,具有戏剧性和传奇性,却完全是真实的历史。作者身为犹太人,在“二战”中的经历极具特殊性:她进过劳改营,但又隐姓埋名逃过最后的大屠杀;她的家人四散、失去了最初的爱情,却与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相逢并结婚;她受过高等教育,立志成为大法官,却在战争中变成一个“雅利安家庭的良家妇女”……各种相冲突的身份、各种传奇的经历,交织在这个女人身上,完美地呈现在这本书中。读者将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也会发出读到真人真事的唏嘘。
2.历史、战争、惊悚、温情、家庭、爱情,各种故事元素并非堆叠,而是有条理地呈现。伊迪丝·汉恩·比尔的故事已经很有可读性,剧作家苏珊·德沃金则让这个故事更有线索。英国BBC4台于2003年录制了一部1个半小时长的同名纪录片;据悉,本书的影视版权已被好莱坞某公司购买,故事片的拍摄正在筹措中。
3.本书曾获《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第一名,获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美国亚马逊评价人数近5000人,获得4.5星的高评价(满分为5星);专业书评网站Goodreads评价人数36230人,评分4.15分(满分5分)。本书在美国亚马逊多个类别中排名第一,比如犹太历史、女性、大屠杀历史、宗教信仰史等,并在Kindle电子书排行版前100名逗留超过半年。
4. 兼具历史批判反思的深度与文本可读性,让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传播性。作者在劳改营的经历与所见所闻,切实反映了当时被囚禁的犹太“犯人”的真实生活和劳动状态;本书包含一些历史照片,呈现并记录了作者家族中各个经历不同命运的个体;作者对于纳粹的态度一以贯之,保持理性地批判与距离,同时又记录了她周边亲朋和一般人对纳粹的态度,特别是生活在维也纳的普通人,对于了解那个时代、德奥合并的历史事件有帮助。
------------------------------------------------
“这本我和汉恩·比尔女士合著的著作为何在出版15年后(2014年)突然再度占据各大图书榜单的首位?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图书市场的奇迹,但我从心底里觉得,这是因为充满危险的时代、关于生存的故事,始终萦绕在我们人类的心头。一次又一次,我们须得反复质问自己,当我们活在无论是自然还是人为的困苦之中时,我们该如何自处?”
——苏珊·德沃金(Susan Dworkin),美国剧作家、本书合著者
★媒体评论
“一个关于生存下来的动人故事,一段关于克服恐惧的鼓舞人心的历史。”
——《华盛顿犹太周刊》(Washington Jewish Week)
“最好的大屠杀回忆录之一。”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一个非凡而动人的故事!”
——《耶路撒冷邮报》(Jerusalem Post)
“《纳粹军官的犹太妻子》的故事本可写成浮夸的充满戏剧感的情感大杂烩,但作者并没有选择将自己的回忆录写成这样。相反,伊迪丝从未想过自己应该是勇敢或聪明的、名声大噪或臭名昭著的,故事中的她只想活下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英]伊迪丝·汉恩·比尔,原名伊迪丝·汉恩,出生于1914年,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
·进入大学深造,这在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年轻女性中极为罕见;
·1941年,她被迫前往德国北部的劳改营劳动,13个月里每周劳动80小时,分配到仅供充饥的食物;
·1942年,她被遣返维也纳,在朋友帮助下化名格蕾特·但纳,潜往慕尼黑;
·在慕尼黑,她遇到纳粹军官维纳·弗特,并向后者坦诚了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两人1943年结婚,前往勃兰登堡生活,1944年生下一个女儿;
·1945年德国战败,伊迪丝重申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并成为勃兰登堡家庭法庭法官;
·1947年,伊迪丝与维纳感情彻底破裂,协议离婚;
·1948年,苏联企图吸纳伊迪丝为东德安全部密探,她逃亡至英国;
·1957年,与犹太珠宝商人弗雷德·比尔结婚;
·1984年,移居以色列,后再移居英国,2009年于伦敦去世...
(展开全部)
“维纳,我觉得快要生了。”“啊,好啊,我给你读接下来要怎么样,”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起初,疼痛十分轻微,相隔时间较长。然后,随着宝宝改换位置”“好的好的,书里讲的是好听。可是,我们还是去医院吧。”
——引自章节:10.体面的雅利安家庭
……哪怕仅仅流露丝毫细微的智力——引用一句奥地利普通女孩不可能学到的文学或历史——简直如同男子的割礼,足以将我的真实身份暴露无遗。……我一遍遍地告诫自己,往后要更加谨慎,深藏所有流露智力的迹象,保持空洞的目光,紧闭嘴巴。
——引自章节:1.当年的细弱声音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被公认为介绍组织研究领域文献最为详尽和最具权威的著作之一。作者充分运用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组织研究成果,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
精彩摘录-黄集伟:带什么音乐去孤岛享用?王小波:就是带几首歌去听一下是吧?那我就带卡彭特的歌、玛丽?凯琳的歌吧。不过我又
“我们是地球上最沉溺于幻觉的人民。我们不敢破除迷惘,因为幻觉是我们居于其中的房屋,是我们的新闻、我们的英雄、我们的冒险、我们的艺术形式、我们的所有体验。"★流行...
韩寒。1982年9月23日生。作家,赛车手。
凯文·巴扎纳是知名的音乐传记作者,这不是他唯一一本写格伦·古尔德的书籍,但这一本被称为写古尔德最好的作品。巴扎纳还有一本音乐传记《失落的天才》,写的是匈牙利的音...
作者:(美)乔治 R. R.马丁(George R. R. Martin)乔治R·R·马丁,1948年出生于美国。世界级奇幻大师。其著名小说包括《热夜之梦》、《...
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与逆转,也许并不是一场终将失败的战斗。在我们熟悉的认知里,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病,且不可治愈,不论是患者还是照护者,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
托德•洛克伍德(1957-)美国著名插画师,毕业于科罗拉多艺术学院。长期为各类杂志、小说、游戏等绘制科幻、奇幻题材的插画,其画作以卓越的叙事性而闻名。洛克伍德多...
作品目录序/龚良凡例胡汉交融——平城的建康贵胄/张学锋江东风流——东晋建康城与士族生活/王志高雁北豪情——鲜卑民族的平城时
外科门急诊手册-第二版 目录 **章 外科门急诊常见危重症急救处理**节 心肺复苏第二节 血气胸第三节 上消化道大出血第四节 大咯血第五节 心包填塞第二章 烧伤...
《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在探究大战之后国际秩序的建构,即赢得胜利的主导国如何运用其实力建立国际秩序。以此为核心,《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
张静庐(1898-1969),出版家。浙江镇海人。早年在天津、上海的通讯社、报社任记者、编辑,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193...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同“怪笔孤魂”卡夫卡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犹太小说大师,他的代表作《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一个...
丹尼尔·亚蒙,世界知名脑成像专家,被誉为“美国大脑健康之父”。他通过了精神病学双职业认证,创建了世界闻名的亚蒙诊所,拥有全球超大的与行为相关的功能性脑扫描数据库...
彼得•鲍德温(Peter Baldwi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纽约大学“全球杰出教授”,纽约公共图书馆、美国学术团体协会、维基媒体基金、中欧大学、丹...
新手妈妈里沙子,被选为了一名陪审员,接受审判的是一名杀害幼女的“恶母”。随着庭审的深入,里沙子却发现被告和自己是如此相似……为了育儿放弃职业生涯,却因此失去了最...
罗志华(笔名Milly,中国台湾),初夏出生,喜欢蓝天下的大树。原本是电视媒体人,目前则为旅行笔记文字者,以「Milly最喜欢」部落格,继续悠闲的漫游文字。期望...
精彩摘录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偏]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The past decade has seen many advances in physical lay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1951— ),生于荷兰海牙,先后在荷兰和日本就学,曾于莱顿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和历史,后专注于研究日本。现任纽约巴德学院(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