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中心是分析胡适在晚清和民国以来的新旧交替与中西激荡中,所产生的痛苦挣扎和无所适从的疏离感。
虽以胡适为中心,却对傅斯年、徐志摩、丁玲等一批现代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政治那种进退失据、辞受两难的处境,对传统文化那种爱之痛苦、破之更痛苦的复杂心理,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甚至对家庭、婚姻和爱情的态度,都从思想史、心灵史的角度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实际上透视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雷颐先生,把我的英文著作Hu Shih and Intellectual Choice in Modern China译为中文。因为雷先生的翻译,所以我的书,才能以中文和中国的史学界见面。我除了表示谢意之外,也借这个机会,把本书的主旨,简略说明。
本书不是胡适的全传。以胡适生命的复杂和牵涉的层面之广,写全传所需要的篇幅,怕要多过本书的一两倍。我所采取的,是主题性的分析。全书的中心,是分析胡适在晚清和民国时代以来新旧交替与中西激荡的环境之中,所产生的痛苦挣扎和无所适从的疏离感。胡适出生时(1891,清光绪十七年),中国早已处在两千年来未有大变局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传统价值系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已开始在本质上起变化,而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也在新旧交替之下,正在崩离瓦解。有思想、有感性的知识分子,在新旧和中西之间的取舍,在价值取向和个人前途的选择时,在在都遭遇到极大的困扰。
胡适自小受新式教育,又在近十九岁时游学美国,首尾年,浸淫之深而久,在现代的思想领域里,在他同时代的人物之中,少有出其右者。可是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在他的意识和潜意识里,仍有极大的影响力。胡适对中国有一份自然而深厚的情感,然而中国传统和现代社会政治的理想和实际,在强大而先进的西方标准对比之下,又使他感到虚弱而不愿与中国认同。在这种新旧和中西的交煎之下,个人行为和思想的选择,不再可能是截然明白的了。胡适接受了近代的新思想,而对和新思想有冲突的旧成分,却不能全然舍弃。他对中国的现代政治和社会,深恶痛绝。然而他严酷的批评,却正反映了他对中国的关切之深。这也正说明何以许多有思想感受敏锐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往往陷入不可自拔的疏离感的深渊之中。
综观胡适的一生,无论他身在何处,都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他在上海离开中国新公学之后,开始过糜烂的日子。当时旧的仕途已绝,而新式高等教育还没有起而代之。他苦读英文,至少在潜意识上,已在向往留学美国。而另一方面,他又批评美国对华心怀不善。胡适在内心交战彷徨之余,生活也不检点了。胡在上海时,便在数学上加倍用功。到了美国,又专修农科。而他真正的兴趣,却在文史。科学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不只是学科而已,而是一种价值观。胡适立志做科学家,多少有脱离中国的价值世界的欲望。他在康奈尔大学时,当了基督徒又即时反悔。以后一面批评基督教的教义和传教士的行径,而一面又承认传都士在中国现代化上的贡献。胡适的婚姻,是中西和新旧冲突*突出的例证。他于1904年初,十三岁出头时,以媒妁之言与江冬秀订终身。他到了美国,在自由的气氛之下开始自由恋爱。虽然终于和江冬秀成婚,然而以后力主离婚的自由和妇女的解放,大半都是他自己不可告人的伤心痛事之中的了司和他内心深处发出的对传统的抗议。胡适信服大同主义,只问是非正义而不受民族感情的羁绊。可是大同主义,又另有其巧妙之处。他在世界大同中和国际公理的理论之下为祖国辩护,反而觉得自在如意。不过胡适组党绝对不为,从政也非心甘情愿,和当时丑恶的中国政治,始终保持距离。这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心一意入仕途,其志趣互异是显而易见的。胡适的文学革命,是对旧文学和旧价值观的基本性批评,而其主张写实主义,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中之种种恶习的大力控诉。胡适在基本上是反传统的,不过他的心情极为复杂,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听众,说不同的话。他对古史的喜好 ,一方面是要替中国找现代化的历史先例,一方面是他对文史的兴趣,一方面是要在故纸堆里躲避现实和找寻暂时的寄托。胡适终其生没有找到他自认为自在而满意的角色。
本书首尾,均以分析和解释为主。我的目的,是在增加我们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了解。所谓了解,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同情的了解。书中不作道德性的褒贬,更没有政治性的颂扬和谴责。历史是我们的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过去没有记忆,则我们对今天的自我从可而来,以及今从何去,都一无所知了。我们之所以能有正常的行为和规律的生活,知道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办公室何在,明天的计如何,都是我们有记忆,因为我们的记忆给了我们一个规律和方向。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历史的记忆,也不会有行动和辨别方向的能力的。相反,如果我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太仔细、太琐碎,一样也会使我们瘫痪。过与不及,弊害其一。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说,历史感和摆脱历史的束缚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一个民族、国家和个人,同时要具备对过去的记忆的能力和忘记过去的能力(ability to forget),才能维持一已的健康。试想如果一个民族,以它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记忆过去的一分一秒,一点一滴;如果一个人,记得他过去的一举一动,甚至每餐饭的时间,至于分秒不差,则这个民族和个人,有何智慧和判断可言?则他们哪里会有任何创造力和想像力?
我们中国的史学界,一方面记忆不够,许多失去的记忆,要追回已不是易事。而另一方面又患记忆太好的毛病。这种记忆太好的缺点,除了见之于无数的堆积史实,机械性而无内容的研究之外,*明显的,是见之于和古人计较的习惯。我们对于古人的功过是非,记忆恒新,点滴枝节必不放过,至于黑白分明而后已。所以我们无时不把我们想当然的道德观,强加之于古人,定他们的功罪。近几十年来,更无时不以盲目的政治教条,作为判刑和褒扬的尺度。可惜这种道德和政治的功过褒贬,只是使我们的历史记忆,变得支离破碎,而并没有增进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把古人放在严格虚无的天平上衡量,结果只是否定了自己过去的一切。我们为民族社会所留下的,几乎都是自我贬抑的集体记忆而已。
今天我们所需要的,是以平和的心情,客观的态度,在适当的距离之下,研究过去,保存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记忆。斯宾诺莎(Bendeict Spinoza,1632-1677)说,我们研究过去时,“不必赞许,不必惋惜,也不责难;但求了解而已”(Smile not,lament not,nor condemn;but understand)。是哉斯言。
周明之,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专业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曾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任教,后历任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
《京都的正常体温》内容简介:林立的古寺,薄弱的历史观。比起自然,更为亲近技巧和虚构。热衷滑稽可笑之物,大街小巷藏奇人。独特
云林石谱 本书特色 这本《云林石谱》由宋代杜绾著,寇甲、孙林编著。《云林石谱》大约成书于1118—1133年,是我国古代记载*完整、*丰富的一部石谱,约一万四千...
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 内容简介 这是对欧洲历史上一场主要文化运动的地理学、年代学和社会学的引人入胜的叙述。本书对整个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运动做了一次原刨性考察...
图解民俗大全-精编美绘版 本书特色 万虹编著的《图解民俗大全》内容介绍:民俗,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按照...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本书特色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学经典、诗歌曲赋、书法绘...
当代台湾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对台湾文学的影响位切入点,对台湾文学中的中国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分三部分,上篇谈母题,从历史、古国之...
作品目录序 言第一章 互联网创业基本法则:成为细分市场垄断者002创业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平均值毫无意义006资本追逐幂定律,VC赌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 本书特色 北方草原民族在多个历史阶段都与黄河流域的社会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黄河文化是在这一特殊历...
女体与国族-从《红楼梦》翻译看跨文化移殖与学术知识障 本书特色 《女体和国族:从<红楼梦>翻译看跨文化移殖与学术知识障(繁体版)》是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女...
夏商周文明研究 本书特色《夏商周文明研究》是《通向文明之路》的续编,是当代史学北斗李学勤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部文集。这本集子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李先生20...
新概念成语词典 本书特色 这本成语词典的点在于创性:它突了以往成语词典的单模式,**次将成语跟古代汉语中的同类现象合起来,创立了一种全新成语词典的形式。汉语成语...
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 本书特色 《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纪念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丛书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中国移民文化与...
木和纸:朱仙镇木版年画(2021农家总署推荐书目)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系统介绍的著作,有利于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扩大影响。本...
編者簡介劉國英(Lau Kwok-ying)法國巴黎大學索爾邦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及哲學文學碩士課程主任,鄭承隆基金亞洲現象學中心主任、及《...
苏维埃文化现象随笔 本书特色 70多年来,苏维埃文化是在极端矛盾的状态中发展的,它始终没有脱离开一怪圈——为了强国的目的,宣扬爱国主义,接着出现高潮,随高潮而来...
中国古代玉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玉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时期玉文化的面貌也各不相同。对古代玉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国...
影响西方人思维的七大灵魂 本书特色 各色各样的盛大节日体现着西方人独有的文化,承载着西方文明的灵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本书向你展示了世界范围内流传*长...
中国古代民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本书特色 生活是风俗礼仪的源泉,风俗礼仪的很多内容是关于衣食住行、服饰器用的习惯、规定和约束,尽管现代的生话与历史上有...
中国喜歌集 本书特色 周玉波编著的这本《中国喜歌集》**次系统、全面地辑录文献记载与民间流传的喜庆仪式歌谣,为文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资料,...
西化-现代化丛书:评中西文化观 内容简介 《评中西文化观》初版于1924年初,作者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全书共分四卷:**卷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