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沉郁顿挫的史笔叙述了中国历史上20位典型文人从政为官的坎坷经历,展示了他们在大关大节面前的不同抉择,并揭示其成败得失与价值追求,以此深窥旧官场变化莫测的人际关系。
作者阅世丰富,神交古人,重回历史现场,人生百味皆形诸笔端;又博览古籍,纵横贯通,检覆史论观点,剖析事理人心,所得古人政治经验和人生智慧,足为今人取法受益。
★本书生动揭示了中国历史上20位顶级人物宦海沉浮的生存启示,再现了绝代才子与命运之手的无奈纠葛。是一部反思古代文人从政为官的私家札记。
★作者阅世丰富,神交古人,重回历史现场,人生百味皆形诸笔端;又博览古籍,纵横贯通,检覆史论观点,剖析事理人心,所得古人政治经验和人生智慧,足为今人取法受益。
★书生从政,沉浮宦海,是中国历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屈原自沉曾引起后世几多纷争?贾谊的格局决定了其何种命运走向?韩愈屡遭贬黜何以成就令名?苏轼宦海浮沉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脉络?刘伯温归隐田园因何仍难逃噩运?……作者并非泛泛讲述人物生平,而是独辟蹊径,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不落窠臼,从而得出富有创见的结论。
冯唐:鄙人不知忌讳与白首不见招
杨恽:牢骚愤懑诉文字,腰斩之日血斑斑
蔡邕:图安应聘因气馁,徒然罹祸缘泪多
虞翻:疏节狂傲投荒客,典籍自慰名不朽
嵇康: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李适之:避贤求散乐衔杯,忧惧服毒了此生
刘禹锡: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韩愈:慷慨谏迎佛骨表,一贬便陈封禅书
寇准:棱角分明的性格,坎坷多舛的命途
范仲淹:直道而行,先忧后乐
范纯仁:践行忠恕,问心无愧
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陶弘景和刘伯温:山居可选择,祸福不由己
解缙:旷世大才子,何堪雪中埋
杨继盛: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
吕留良:身将隐矣文焉用,不得其平切莫鸣
后 记
自 序 读书做官论在中国古代的影响力究竟有多么大?估计谁也估算不出来。好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读书做官论是古代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倡导宣扬的占据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儒家说教。人们不仅会信口说出许多著名的历史掌故,诸如,唐太宗李世民看见新科进士列队出入端门时喜形于色,脱口道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励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甚至还会振振有词地搬出《论语》里的名言作为佐证:“学而优则仕。”
然而,不少人却有意无意地或误解或曲解了“学而优则仕”的原意。《论语·子张篇》的确载有孔子的学生子夏的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却和读书做官论联系不起来。子夏这句话转述的是老师孔子的见解,其本意是说:学习和做官一脉相承,互为前提和目的。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尽管孔门师徒宣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并不是教人读书做官,但儒家学说总的精神是教人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左传》即明白无误地提出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于是乎后世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学得文武艺,售与帝王家”,纷纷走上了读书做官之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号称志存高远,也认为读书科考做官是士人实现其人生理想追求价值的必由之路:“男儿唯患无名耳,将相何曾有种来!”允文允武的南宋大词家辛弃疾也曾赋词言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既往的古近代历史中,读书人出仕致仕前赴后继乐此不疲欲罢不能;书生从政沉浮宦海则构成了一道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不论读者从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心理的伦理的哲学的,成功的坎坷的失败的哪个角度审视,都能得到启迪和收获。
古代文人从政做官是个大题目,在历代典籍中随处可见不胜枚举,且不说那些幸运的成功者,单是在宦海生涯中历经坎坷沉浮不定伤痕累累,*后赔上自个身家性命甚至连累了子孙后代的不幸文人,就足以排成一行望不见尽头的长队,令人目不暇接感慨系之。在长期与故纸堆打交道的时光中,笔者曾特别留意古代文人仕途坎坷问题,并力图和长眠于故纸堆里的这些先贤们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断断续续写了若干文字。既可以视为笔者个人的读书读史笔记,也可以视为向高明的读者推荐介绍这些先贤们宦海沉浮经历、体悟其人生利钝得失的聊斋闲侃。
本书介绍了20位著名书生的仕宦沉浮:柳下惠、屈原、贾谊、冯唐、杨恽、蔡邕、虞翻、嵇康、李适之、刘禹锡、韩愈、寇准、范仲淹、范纯仁、苏轼、陶弘景、刘伯温、解缙、杨继盛和吕留良。
春秋时期的“和圣”柳下惠,是古代从政文人当中不可多得的一个。透过他秉持直道事人,乃至官越做越小,却不肯离开故乡鲁国另谋出路的感人事迹,不难感悟到文人从政所应具有的精神风骨,尽管这种精神风骨随着世风日下而逐渐成为绝响。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夫子主张“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后来的士人则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出仕做官原本是文人实现其政治抱负、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手段平台,却被后来的人们视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这使得柳下惠愈加显现出其卓然不群的人格魅力。
冯唐可谓古代官场中失意士人的典型代表。因为生性耿介不知忌讳,不懂得古代官场的潜规则,不屑于甜言蜜语阿谀奉承,故而只能待在官场的角落里虚掷一生——“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遂成为许多官场失意者的精神偶像,而他平生仅有的一次荣耀,也成了后来无数士人朝思暮想的*大企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尽管蹉跎一生,却没有承受什么无妄之灾,了无愧疚随遇而安活到了自然死,故而冯唐郁郁不得志的仕宦生涯,也被有的人视为不幸当中的大幸。
进入这个圈子中的读书人自是很难置身事外。同样是品尝仕宦苦果,当事者行走的脚步和心态却迥然不同: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三国时期东吴名士虞翻、北宋名臣范仲淹,是历史上有名的逐臣,相通之处在于他们都因遭遇放逐而绽放出夺目的光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虞翻“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并为《易经》《老子》《论语》《国语》训注,成了一代学问大家;范仲淹虽然没有留下一本皇皇巨著,却书写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代士大夫情怀。转换视角观察,同样是被谗放逐,忧国忧民的三闾大夫屈原彷徨山泽,终因无法排遣长期淤积在心中的块垒,而哀伤绝望地选择了投江自尽;虞翻在流放地交州生活多年,无怨无悔,气定神闲,悦以忘罪,以74岁高龄坦然告别人世;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夭折后的余生岁月长达八年之久[庆历四年(1044年)到皇四年(1052年)],由州而邓州而杭州而青州而颍州,历尽颠簸直到终老,却从未有过任何抱怨,始终念念不忘忧国忧民,如此心胸器量,绝非屈原所能望其项背。
西汉高官杨恽、唐朝左丞相李适之、明朝内阁首辅大臣解缙,在步入仕途之初,均雄姿英发有所建树,且扶摇直上身居高位,但随后却遭到命运的无情捉弄,一蹶不振,进退失据:一向视钱财如粪土的杨恽被罢官削职后,转而“家居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又意气用事地将牢骚愤懑诉诸文字而惨遭腰斩;贵为皇族的李适之在领教了右丞相李林甫的魔鬼手段后,审时度势主动退出,“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却没料到对方依旧不依不饶,*后竟然在惊惧之中仰药服毒抱憾终天;解缙在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曾经倍受信任,做了内阁首辅大臣,旋因选立太子之事而泥潭深陷,被贬徙到西南交趾,后又被成祖朱棣下令活埋于雪堆中。
西汉文人贾谊、东汉文人蔡邕的仕宦之旅,既让人扼腕太息,又叫人不得不服膺王安石何以喟叹“命属天公不可猜”:生活在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才高八斗且生逢明主,年纪轻轻便受到汉文帝赏识器重,却既经不起仕途上的些许打击,又承受不了梁王堕马的巨大心理压力,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蔡邕是东汉末期享誉天下的大学者,又是一位政坛斗士和见微知著的高明之士,曾经避难江海多年。但到了晚年,却因为把持朝政的奸雄董卓的威逼利诱而出山做官,又在董卓被杀暴尸街头时因私情落泪而徒然地丢掉了自己的有用之身。无谓地死在了不值得死的地方,实在是他们的莫大悲哀呀!
刘禹锡和韩愈都是唐代著名的大文豪,早年携手投身仕途,面对接踵而来的宦海风云,却走出了两条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迭遭贬徙,时间长达23年。性格刚强的刘禹锡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和命运抗争了一生,年逾古稀的刘禹锡临死前以自为墓志铭的方式,表达了他无与伦比的人生自信:“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一代文宗韩愈则心态复杂,一方面慷慨谏迎佛骨,一方面却审时度势,“一贬便陈封禅书”。如此放弃原则以曲求伸,自是难免被后人所诟病。
寇准、范纯仁、苏轼是北宋时期伟岸磊落的大丈夫,也是特立独行传奇色彩浓郁的从政文人。雄才大略的寇准允文允武性格鲜明,一心做大官、干大事、享大名,在决定北宋命运的澶州之役中举重若轻,建立了不世功勋,又在多次拜相又多次被贬徙外放的宦海颠簸中,练就了宠辱不惊的为官心态,晚年在流放途中,神色自若地应对奸臣丁谓一伙企图假手杀害他的阴谋伎俩,让人们真正见识他的胸襟伟岸。范纯仁继承了父亲范仲淹的忠诚仁爱,坚持践行忠恕,既不出卖人格摧眉折腰事权贵,也不在政治对手走背字时还以牙眼,在长期坎坷沉浮的仕途生涯中,交出了一份令人为之动容问心无愧的为官为人的合格答卷。苏轼更是典型的仕途坎坷人,为了坚守胸中的道义梦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世人耳熟能详的这首诗作,道出了这位旷世大文豪仕途生涯的心路历程。让人费解的是,尽管寇准、范纯仁、苏轼历经坎坷颠簸,却谁也没有下决心选择退出仕途,而是无怨无悔地戴着被人家换来换去的官帽子走完了生命的全程。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魏晋玄学的领军人物。身为曹魏皇族的女婿,嵇康自然有机会做官,只因不肯与当权的司马氏兄弟沆瀣一气,而毅然退出政坛,潜心林泉,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谁能想象得到,与世无争修养极好长年累月喜怒不形于色的嵇康,竟然被小人钟会联手窃国大盗司马昭罗织罪名,于不惑之年丢了性命。如此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怎能不让人不寒而栗,对仕途心生畏惧,进而感慨“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
因为官场上的水太深,不测之祸随时都可能降临,故而视仕途为畏途的读书人大有人在,其中便有许多智商极高天赋极好的饱学之士。且不说许由、巢父,不说范蠡、张良,单是南朝陶弘景和明代刘伯温的不同归宿,便足以让人百味杂陈。陶弘景和刘伯温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都有过投身官场又厌倦官场主动退出的经历,但结局却迥然不同:茅山道士陶弘景做了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在野顾问,世称“山中宰相”;居功至伟被视为张良、诸葛亮再世的刘伯温,致仕还乡后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却无法消除一代刚愎雄猜之主明太祖朱元璋的猜忌而含冤死于非命。
古人投身仕途,奉行“武死战,文死谏”,步入官场的有骨气的文人每每视不计生死利钝大胆诤谏为使命和荣耀,明代忠烈之士杨继盛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杨继盛舍生忘死弹劾权奸严嵩,在牢狱中尝尽各种酷刑而后慨然赴死,一句掷地尚做金玉声的“椒山自有胆,何必蚺蛇哉?”令人读来肃然起敬。无怪乎清朝顺治皇帝为之喟叹:“朕观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为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
明末清初的思想者吕留良,于明朝灭亡后曾参加过反抗清军的殊死战斗,意识到反抗无济于事时曾参加科考成为诸生,步入清王朝的体制内。做了13年诸生的吕留良于37岁时毅然与清王朝切割,抛弃诸生名分,而隐居乡间,甚至削发为僧,率性而为,“著邪书,立逆说”,鼓动反清复明,倡导“生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但在他死去半个世纪以后,又被雍正皇帝从土里面挖出来算总账,剖棺戮尸枭示,累及后代,子孙或掉脑袋或流放或为奴,可谓历史上*惨烈的一幕。
除了上述20位外,想要写的还很多,譬如上古时代那位白发苍苍还在渭水河边垂钓的姜太公,譬如范蠡、文种、晏婴、孔子、李斯、韩非、司马迁、方孝孺、张廷玉、林则徐,等等,因限于篇幅,不得不就此作罢。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的这些文字实在是挂一漏万,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用,则私心已然引为荣幸。
在浩瀚的大海里取一瓢而饮,足以品尝海水的滋味;在浩瀚的史籍中深度审视剖析若干位古代从政文人,也足以想象他们的仕宦梦书生梦,窥探旧官场变幻莫测的人际关系,认识他们的得意与失意、刚强与脆弱、深刻与肤浅、高尚与卑劣、伟岸与渺小。先贤们经常将神交古人视为*大的人生乐事,而要真正做到无障碍地和古代诸多各有所长的从政文人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前提无非是必须潜下心来认真读书,首先弄清楚交流对象安身立命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弄清楚交流对象所面对的矛盾问题,弄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心路历程,即理想追求价值观。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通过一场场无言的交流取得更多的收获,进而充实自己的精神,开阔自己的视野,重塑自己的梦想。
是为序。 己亥立冬于无事斋
李保平,笔名恢嘉、崇璞,河北涉县人。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后从政多年。酷爱读书读史,退休后潜心于文史研究,著有《歧路抉择》《坎坷人生》《斯人何以佯狂》《尊严与虚荣》等。
张荫麟中国史纲 本书特色 作者荫麟先生为民国时期极具才和思想的者,曾受到其师辈们梁启超、寅恪、钱穆等诸多大师的器期,惜英年早逝,住世仅37年。张荫麟编著的《张荫...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本书特色 特别是对《易》、《书》、《诗》内容的考释,颇多新颖精彩之处,如一向被视为神秘的八卦,前人作为许多曲解,郭沫若则从中找出生殖器和数学的...
《文学与文选四种》内容简介:这些文字反映了吕先生对中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涵养和造诣,十分珍贵,故亦将其收入《吕思勉文集》。
将夜-09 本书特色 《将夜》讲述了大唐边城少年宁缺与小侍女桑桑的故事,他们离开从小长大的边疆,来到都城长安。经过一番努力,宁缺终于开始了书院二层楼的考试。登山...
46亿年的地球物语:地球起源到今天的全部历史 本书特色 到现在,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大气、山川、海洋、火山等地球上的一切都在述说着她传奇的生命历程。...
太宗 真宗卷-如果这是宋史-2 本书特色 对一个官宦时代的全景式展示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解读历史政治运作与权力之道,记录无数无情的谋略与无比的忍耐。...
东周列国志故事-第四辑 本书特色 《东周列国志故事(第4辑)(套装共8册)》是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周列国志故事-第四辑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春申君》、《信...
饮流斋说瓷 内容简介 吾华美术以制瓷为**,何者?书画,织绣、竹木、雕刻之属,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极意匠之能事。独至于瓷,虽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深浅,釉胎之粗细,...
马歇尔将军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被称为“最优秀的军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陆军五星上将乔治·C·马歇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
《国家的神话》可构成《人论》的姐妹篇或者说第三编。《人论》的上编论述人的符号功能或者说符号本质,下编论述人与文化的关系,
目击者家庭图书馆:海盗 本书特色 理查德·普莱特与大英博物馆强强联合,带你回到几千年前那个海盗盛行的时代,走近那些海上枭雄惊心动魄的生活。《目击者家庭图书馆》全...
《词境浅说》内容简介:《词境浅说》是朴学泰斗俞樾之孙、红学大师俞平伯之父、近代诗词大家俞陛云的代表作。书中不仅从曲调、格律
黄埔北伐 本书特色 “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是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访谈录中,精心筛选,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所辑图书均...
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本书特色 国内**本有态度的历史年表,全书采用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观点独特,分析透彻,发常人所未见,揭示难得勘破的...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新形态》内容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也是中
世界历史极简本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思想、艺术、军事、外交、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等各个方面,既有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总体把握,也有...
帝王圣论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容跨度时间长,从上古先秦至明清两代★ 节选出自《史记》《资治通鉴》《左传》《三国志》《清实录》等★ ...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本书特色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内容简介 ...
《东京梦华录》内容简介: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世界经济学家冈德·弗兰克亦说:“1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