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逻辑学》开篇

黑格尔《逻辑学》开篇

作者:[英] 斯蒂芬·霍尔盖特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3

评分:9.6

ISBN:978730029027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二十一世纪解读黑格尔《逻辑学》的一部经典著作。作者斯蒂芬·霍尔盖特将《逻辑学》视为黑格尔哲学中最为晦涩难懂的文本,称之为“一部牢牢封闭的书卷”。为了向读者打开这本书,作者从近代康德哲学的问题焦点入手,采取开放性的态度,对一个多世纪以来黑格尔研究、特别是《逻辑学》研究的各种进路、各家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逻辑学》由以产生的各种语言的、历史的、宗教的“解释学的前提”做了充分的说明,并且准确地定位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其“现象学”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应当把《逻辑学》视为一种揭示了思想之基本范畴和存在之基本结构的“无前提的思维”,放置在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问题发展的广阔脉络之中。为了引发对黑格尔《逻辑学》更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作者还典范式地对该书的开篇章节——从“存在”到“无限性”范畴——做了鞭辟入里的文本评注和内容解读,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丝毫不下于该书其他部分。

作品目录

前言
致谢
文献缩略语
对黑格尔《逻辑学科学》的说明
导论
第一部分《逻辑学科学》的计划
第一章思想的诸范畴
黑格尔《逻辑学》的意图
黑格尔同康德的关系
康德对范畴的说明
费希特的贡献
彻底的自我批判
第二章无前提的思维
以纯存在开端
黑格尔拥有方法吗?
黑格尔对外在的批判的拒绝
辩证法与内在的发展
第三章无前提思维的前提
正统黑格尔观
无前提思想中的被动和主动
黑格尔式逻辑学的历史条件
宗教的角色
第四章语言、反思,以及《逻辑学》的开端
对黑格尔的语言学挑战
黑格尔的语言观
《逻辑学》的开端:亨利希的洞见
语言和抽象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思辨的命题
哲学与日常语言
第五章内在的思想与准先验的思想
通往存在的准先验进路
为什么通往存在的内在进路更为可取?
第六章逻辑学与本体论
作为本体论的黑格尔《逻辑学》
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
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黑格尔的“先验演绎”
黑格尔、康德和“自在之物”
皮平眼中的黑格尔
第七章现象学与逻辑学
现象学的角色
现象学的方法
从感性的确信到绝对知识
宗教与思辨的哲学
放弃
《精神现象学》为谁而写?
从《精神现象学》到《逻辑学》
第八章准备阅读黑格尔的《逻辑学》
第二部分文本
文本说明
第九章开端逻辑:文本
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
第十章存在:文本
存在的一般分类
第一篇:规定性(质)
1.存在
A.存在
B.虚无
C.变易
a.存在和虚无的统一
b.变易的环节:生成和消亡
c.变易的扬弃
第十一章定在:文本
2.定在
A.定在本身
a.定在一般
b.质
c.某物
第十二章某物与他物、有限性:文本
B.有限性
a.某物和一个他物
b.规定、性状和界限
c.有限性
第十三章无限性:文本
C.无限性
a.一般的无限物
b.有限物和无限物的交替规定
c.肯定的无限性
过渡
第三部分评述与讨论
第十四章存在、虚无与变易
从存在到变易
误解
黑格尔与虚无
一种直接的、无规定的,但却不可消除的差异
从存在向虚无的过渡
存在和虚无为何“运动”?
存在和虚无的辩证法再检验
黑格尔对纯粹性观念的内在批判
第十五章从变易到定在
变易
定在之出现
谢林对黑格尔的解释
第十六章定在
存在和虚无的单纯的一致
定在的进一步澄清
Aufhebung(扬弃)
质、否定和实在
实在的否定和否定的实在
第十七章某物与他物
从定在到某物
否定之否定
温菲尔德对某物的描述
他者的起源
某物与他物
改变:黑格尔相反于康德和亚里士多德
改变和自身关联
第十八章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
为什么某物通过改变而成为有规定的?
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之间的差异
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之间的关联
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对康德“自在之物”概念的逻辑批判
黑格尔和尼采论“自在之物”
黑格尔的方法:一个提醒
第十九章规定、性状和界限
规定和规定性
规定和性状
规定和性状的同一性
界限
规定性的不同程度
界限模棱两可的本性
从受限定的存在到有限的存在
第二十章有限性:限制与应当
是受限定的和是有限的
有限性与自我否定
有限性的矛盾特征
有限性与知性
限制与应当
应当本身之限制
第二十一章通过有限性到无限性
直至无穷的有限性
通过有限性到无限的、自身关联着的存在
黑格尔和笛卡儿
无限物中的一个矛盾
坏的无限性
到无限的进展
第二十二章真的无限性
开场白
有限物和无限物的“统一”
进一步考察到无限的进展
真的无限性
无限性与观念性
黑格尔和列维纳斯
结论
作为本体论的黑格尔《逻辑学》
作为批判哲学的黑格尔《逻辑学》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斯蒂芬·霍尔盖特(1954—),哲学家,英国华威大学哲学教授,以研究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等人的思想著名。代表性著作有:《黑格尔、尼采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1986)、《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2005)、《黑格尔〈逻辑学〉开篇:从存在到无限性》(2006)、《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部读者指南》(2013)。主编并参与编辑:《黑格尔与自然哲学》(1998)、《黑格尔读者》(1998)、《黑格尔与艺术》(200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2008)、《黑格尔指南》(2011)。

关于译者

刘一,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纺织大学教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著有《无限性的变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内容与结构》(博士论文)、《从教化到启蒙:论〈精神现象学〉精神章中“第二自我”的形成》(博士后出站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数篇。

精彩摘录

换句话来说,人们无法预期或预测辩证法的方法;只有当我们遵循存在范畴向变易范畴、定在范畴过渡诸如此类的运动的时候,它才能够被发现。“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因而无法预先说出,相反,它的全部的研究才将关于它本身的这种知识作为它的终结和它的完成给产生出来”(SL43/1:35)。这就意味着,在《逻辑学》中任何特殊的过渡发生以前,我们还不具有现成的模式来判断该过渡应当如何进行。我们所唯一知道的是,之前的过渡如何已经发生了;然而,我们却并不知道未来的过渡是否应当采取类似的进程。当然,我们也无权通过援引传统的合理性标准来判定《逻辑学》中的任何一个特殊的过渡。

——引自章节:黑格尔拥有方法吗?


随着纯然的存在范畴转变成理性概念或者理念而发生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有了这样的洞见:理念这一具体的思想,本身就是原初无规定的存在思想的最终的逻辑的根据(theultimatelogicalground)。……存在范畴最终的(并且是纯粹)逻辑的根据-使得范畴成为绝对必然的那个东西-却是思想最终表明自己所是的作为理念的思想(或者一切范畴的具体的、合理的统一)。因此,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在《逻辑学》中]前进也就是回溯到根据,也就是向源始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的回溯;那开端的东西取决于它并且事实上由它所产生”(SL71/1:70[177])。然而,和纯存在思想的历史的根据不同,该思想的逻辑的根据——思想的真实品格,亦即所有思想范畴的统-只能通过纯存在思想的(of)自我转变才能产生出来。因此,“存在”这一空洞范畴的逻辑的根据是通过要求该范畴首先出场来为该范畴奠定根据的。它预设了该范畴,但却不是该范畴的先在的原因(itspriorcause)。然而,毫无疑问,思想的真实品格事实上只能开始预设纯存在思想,因为它本身不得不随着那要求纯存在思想成为其起点的东西一道产生。由于这一缘故,无前提的思想就表明自己是一个自我构成着的圆圈。它从纯然的无规定性和直接性开始,仿佛是将自己引申出去,随着不同范畴的展开,最后成为整个圆圈,亦即成为所有范畴的统一;纯然的无规定性反过来也就被理解为该圆圈的必要却单纯的开端。这一圆圈表明自己是原初范畴的根据,因为这个范畴表明自己受(by)该圆圈所要求,并且表明自己不过就是该圆圈的(of)一个环节。但这种根据-圆圈-在发展过程的一开始却不被也不能被预设为前提。毋宁说,根据之产生——-以及圆圈之构成——只有通过对纯然的直接性这一开端的否定才有可能。因此,黑格尔主张,“旋绕成一个圆圈的这种方法,在一时的发展中并不能预知到(antizipieren)开端...

——引自章节:辩证法与内在的发展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