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加拿大著名钢琴家、作家格伦•古尔德的文集,编选了古尔德最富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一些生前从未发表的作品,按音乐、表演、媒体等分辑。在古尔德生前好友提姆•佩吉的精心编排下,古尔德文集仿佛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精彩呈现了这位音乐怪杰的玩笑与沉思,堪称对其音乐人生的最好注释。古尔德的文风精灵古怪,与他的钢琴演奏形成奇妙的呼应。无论是关于贝多芬、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评论,还是对于马勒、勋伯格创作的理解,他机智幽默的表达中充满真知灼见。
2022年是古尔德诞辰九十周年、去世四十周年。作为古尔德九十周年诞辰纪念版,本书以贴近古尔德气质的设计,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乐感,既是对这位音乐天才的纪念,也为众多喜爱古尔德的读者提供一个兼顾阅读舒适与典藏仪式感的版本。
◎ 编辑推荐
正如卡拉扬所说,古尔德创造了一种引领未来的风格。古尔德的演奏值得反复聆听,他的文字也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作为20世纪著名的钢琴家、音乐家、作家,最优秀的巴赫诠释者之一,格伦•古尔德有着深刻的哲学和音乐思想。他的这些远远超越一名演奏家意义上的天赋,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独辟蹊径的音乐评论,到颇具文学想象力的自问自答,古尔德的文字一如他的演奏,精准之中无处不跳跃着天才的火花,带给阅读者无穷的快乐与灵感。
本书由知名平面设计师刘伟整体设计,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业内重要奖项。黑色布面精装+清新薄荷绿函套,独具一格的光栅工艺,随着不同的观看角度,轮番呈现跳跃于黑白光影之间的古尔德的天才魅力。拉页式目录和古尔德生平年表是藏在书中的小惊喜。
◎ 推荐语
古尔德创造了一种引领未来的风格。
——赫伯特•冯•卡拉扬
古尔德引发了我对音乐的全新热爱。这本书里出现的每一个字都新鲜、精神饱满,散发着独特的格伦•古尔德的气息,一如他所弹奏的音符。它将带给你一长串愉悦又刺激的震惊。
——伦纳德•伯恩斯坦
古尔德的可取之处不仅是他令人难以置信的才华,还有他的“反讽”,那些令人不安的矛盾与乖张所提供的经验何其丰富。
——爱德华•萨义德
这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非凡的音乐天才用文学构筑的声场。它可以是听古尔德唱片时的指南良伴,也可以是一段饶有兴味的发现之旅。
——斯凯勒•夏宾
古尔德是音乐界的哲学家,对音乐理念的挖掘贯穿、统摄了他的一生。
——马克•金威尔
古尓德开拓了极端个人化的演奏风格,他演绎巴赫复杂的对位音乐作品,既清晰精准,又超乎自然。
——曹利群,古典音乐推广人
不断拆解、重组,打破、重塑,关于古尔德的迷人天才有许多种描述的可能,但最终,其内心仍是一团谜。仿佛与一位相知许久的人的重逢,我总是不断回到这些文字,每一次都是截然不同的况味,关乎生长、变形的自我谜题。祝各位解谜愉快!
——庄加逊,本书译者
值此古尔德诞辰90周年之际,谨向这位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钢琴家表示致敬和怀念之情!欣闻《古尔德文集》新版也适时推出,从中读者会感受到这位钢琴家的智力高度和思想光彩。
——杨燕迪,音乐学家、批评家、翻译家,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学教授
◎ 精彩书摘
理查•施特劳斯与电子化未来(节选)
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它将永远改变我们既有的艺术价值观。事实上,描述审美标准的语汇自文艺复兴起开始发展演变,但这些语汇关注的对象很难有效地用于电子领域,它们鲜有机会成为审视电子文化的指标。我指的是,诸如“模仿”“发明”,尤其是“原创性”之类的词。近些年,它们可以含蓄地传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意思,或赞同或责难,与我们这个时代所接受的特别扭曲的历史进步感相呼应,却不再能够表达它们曾一度表现的准确的分析性概念。
电子传播已经引发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多重作者著作权责,除了描述了作曲者、演奏者,事实上还包含消费者在内的复合身份的具体职能。我们只需稍稍考虑以下情况:通过电子方式,原本分割开的两个角色——作曲者与演奏者,下意识地在一张电子磁带制作过程中合二为一。再举一个眼皮底下正在发生的例子,不要以为这是将来才会出现的场景,它已经发生了:坐在家中听音乐的人们如今可以好好操练一下有限的技术行当了,谨慎恰当、富有策略地调试hi—.系统,享受技术带来的恩惠,并试着对音乐进行批判性判断。在我看来,无需太久,自作主张的倾向将在听者的参与中显现出来。打个比方,“自助式”磁带选辑(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编辑属于自己的音乐)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录音制品消费者的合理特权。(未来的家居音乐活动,或许真的可以实现!)如果消费者的音乐介入止步于刚描述的状态,我将倍感吃惊。事实上,暗含在电子文化中的,是创作过程中对“多层次参与”概念的认同与接纳。
来想想我们脑中的历史概念是怎样影响我们对诸如“原创性”一类词的使用吧。事实上,对于艺术形象,某些传统、约定俗成的判断总是被放置在奇怪的聚光灯下。比如,我们总是一成不变地被告知,虽然巴赫是一个伟大的家伙,但他自己的音乐品味却是实在的倒退,与时代相悖——这句话暗示着他并不是那么神乎其神的天才,他通过远离当下的时髦来获取灵感。门德尔松几经浮沉,如今言辞激烈的审判令他又一次重重地跌到谷底,实在悲惨!这倒并非是他音乐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比起同事们,他缺乏创新,因此就不能用“原创性”这个词来形容门德尔松,继而莫名其妙地推导出:他的价值更小一些。事实上,门德尔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在我们的历史概念中,关于“定位”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人们把观察审视对象的过程不自觉地转换成另外一种类似搬弄是非的东西,热衷于搜集奇闻逸事,基本上我们可以称之为怪癖系数(quirk-quotient)。当然这也很正常,一个有建设性的问题总是不时地转化为别的什么东西,作曲家因此得名。举个例子,塞扎尔•弗朗克通过对文本顺序的逐字调换而出名:他一下子变得很有辨识度,巩固其辨识度的是,西方头脑的与众不同的非逻辑化程序,在具体作品中对于整体的暗示。而门德尔松正好相反,他一脚踢开可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积极因素,而死死地抓着那些不利于他的负面的东西不放。其实,当门德尔松刻意回避时代风格时,总是比他迎合、自我陶醉于其中的表现要好一些,保持距离令他的音乐显示出某种动人心弦的清教徒式品质。可惜这些因素都是当下被淘汰唾弃的东西,因此,门德尔松跟着倒霉。
对艺术过程的评判,不论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观点,大多可以追本溯源地回到历史观问题,它们总是鼓励人们以一系列高潮形象来设想历史作用,并通过艺术家介入历史的方式、介入的多少来判定艺术家的美德。当然,更好的是,预先感知并引领历史,因潮流而动,成为“离高潮最近”的人。对历史演变的概念,我们趋向于将其极夸张地视觉化,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方便地接近历史、更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或者说把历史打扮得更迷人些,这更接近于我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喜欢反向描述历史,通过否定令描述延伸出各种各样无关的外围概念,进而得出进步或者后退的结论。......
你是想写首赋格啰?(节选)
你将在这期刊物中找到一张唱片,事实上,这只是一首大约5分14秒的声乐广告小曲。请各位注意,虽说这是商业创作,但它从未收受任何实质上的商业赞助,应当说,它在同类写作中是相当特别的,它以新颖的包装、轻松愉悦的调侃向读者推销产品。作品接通了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有创新持久力的建构形态,一场音乐人最古老神圣、最值得他人尊重的实践。我们说的正是赋格及赋格写作,早在哥伦布西行远航前一百年,它便已存在,与轮唱表演的形式一样古老。比起赋格,反复轮唱不那么精巧繁复,但它的确可以算是赋格在早期的姊妹形态。这首音乐作品包含唱词,表现为“赋格创作过程”的描述。全曲暗含快乐、满足、危险、扰攘,甚至还有那么点厌烦的对位藏头诗,既是难啃的骨头又是令人着迷的精髓。我的赋格变为四位歌者之间的对话,弦乐四重奏时而作为声乐的支撑,时而与之对立。通常,会有一位播报员在肥皂歌剧开场前来段播报,此时他会抛出问题“这么说,你是想写首赋格啰?”,这个问题最先会在低音声部被唱出,之后在文本中,旋律呈现出相应的赋格“主题”。
其他声乐声部逐渐加入,以上行的声部序列对“主题”进行重复(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一场辩论随之展开,依照商家的要求呈现出某种特殊质感。男低音声部开始以近似鼓励的语调唱道:“你有勇气写一首赋格,那就放手去干吧。”男高音则更关心最终赋格的呈现效果,唱道:“努力完成它,写出一首我们能演唱的赋格。”女低音,尽管该声部的对位风度无可非议,但她却提倡一种大胆的反学院派创作方法:“不要理会我们怎么告诉你的,不要理会我们告诉你的一切,忘记我们所说的还有那些你拜读过的理论。”就此观点,女高音给予了肯定的支持,任何对于赋格规则设定中不足之处的冒犯都是可以谅解的。这些情绪如潮水般涌出——“不要理会,不要在乎”——与初始主题形成对位素材,“你是想写首赋格啰”主题在各个调上呈现,并不断认同强化这个观点:“写赋格的唯一途径便是毫不犹豫地去写,抛掉规则去写,勇于尝试。”最终,令人陶醉而兴奋的激进劝言转化为音乐结构中态度温和适中的映像。声乐部分更加紧密地重叠,猛冲入对紧接加速段一系列不稳定序列的模仿。在此,严厉的学术公正性要求它们放弃自由。最终,被征服者臣服于征服者,在赋格写作守护神前低头——“你依然能在创作中获得乐趣,快乐将降临,你会发现约翰•塞巴斯蒂安是一位非常讨人喜欢的家伙。”在无用空洞的平行五度面前,男低音与男高音放弃了自主权,正如任何原始艺术形态所告诫的,对位的溃败相当可怕。弦乐四重奏摆出致敬的姿态(同时也是对节制清醒的召唤)演绎四首杂乱的集腋曲,皆出自巴赫之手,一些有名气的主题(其中你会注意到有一首出自《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之后,四重奏适时地转向女低音,她正针对风头主义的危险发表演说:“不过永远不要为了显得聪明而耍聪明”。“因为倒置的卡农是危险的转换,来那么一点主题延长正强烈地诱惑着你。”伴随着警告,一段崭新的主题就此展开。随即,弦乐四重奏呈现出宏伟的类似《纽伦堡的名歌手》的轻微变形——此处乃典型的音乐小聪明,之后各声部重又加入欢快的再现部。男低音与男高音回到初始主题“你是想写首赋格啰?”。在女低音与女高音的辅助下,形成新的对位主题——“不过永远不要为了显得聪明而耍聪明。”弦乐声部持续在内部进行巴洛克风格的碎片式对话。......
电影《五号屠宰场》(节选)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作品《五号屠宰场》已被忠诚地搬上荧幕,如果恰巧黑色幽默风格的作家对你的胃口,不如走出家门到附近的电影院坐坐,这或许将会是本季电影排片中最大的亮点与惊喜。不过,如果你正好也和我一样,对冯内古特的作品抱有更多矛盾的情绪,那么剧本本身精湛的手法恰恰是电影最大的绊脚石。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在技术层面水平高超的电影。
对于当前的大学新生而言,冯内古特相当于塞林格给我青年时代的印象与影响:喜欢为显而易见、太容易接受的事实设定各种分叉小径,人们永远找不到回家的路。他相当暴戾地着眼于两代人的隔阂,并准确地进行表达。当这些对人类现状的幽默表述尚未能达成一致的共识基础时,时代的隔阂将被进一步扩大。我猜想冯内古特的多数作品很快将被一一标注出来,并显露应有的如《五号屠宰场》般的深刻。从某特定的人性角度出发,话题不可避免地沦为类型化的迂腐陈词。
《五号屠宰场》是关于生活与死亡的故事,然而由于冯内古特最想传递出的信息是:我们必须专注于生命过程中的美好时光,忽视糟糕的经历,因此关于后者“死亡”的笔触就少了许多。小说里的英雄,或者用更时髦的说法——“反英雄” 比利•皮尔格里姆(Billy Pilgrim)曾在二战期间担任牧师助手一职(当然他与牧师并不是那么齐心)。1944年12月,在西方前线最后大规模的局部战事“阿登森林战役”中,比利与组织失散,沦为狱中囚犯,随后被移送至德累斯顿的德国战俘营。我知道,接下来我要说的纯属最最低级的“鸡蛋里挑骨头”,但本人希望能以清醒的逻辑对冯内古特狂热的个人崇拜保持免疫力。必须指出的问题是,德国精英坦克部队不得不放弃战役宣告失败的原因竟是汽油不足。作为战事中如此珍贵的商品——“汽油”竟然被胡乱消耗,这如同对遣送犯人穿越整个第三帝国期间,逐渐流失的疆域、缩水的版图的描述,充满了偶然因素。古怪而不合理的战术策略与逻辑总是令人吃惊。......
◎ 作者简介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9.25—1982.10.4),加拿大著名钢琴演奏家、作家。他演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等被奉为经典,是20世纪最具魅力的钢琴演奏家之一。2013年获颁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古尔德的文笔汪洋恣肆又恪守美学意义的精准,呈现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多个面向:激情洋溢的演奏家,无所不涉的聆听者,渊博敏锐的批评家。他的跨媒介创意、开放性哲思和先锋精神,启发并影响了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人。
编者|提姆•佩吉(Tim Page),美国乐评人、茱莉亚音乐学院教员,曾凭乐评和广播节目四获“迪恩斯•泰勒奖”(ASCAP Deems Taylor Award)。
译者|庄加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专业硕士,译者、作家。译有《萨蒂音乐涂鸦》《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为什么是马勒?》等,编译有《雅纳切克...
(展开全部)
在古尔德看似突兀,实为谋划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隐退背后,人们找不到任何具体事件可以有力地佐证他的言行,这似乎是一个谜。摆在人们面前的是超过八十张唱片:灿烂夺目,标新立异,时而带着强大的破坏力,但总是那么有趣。此外,古尔德还留下相当数量的广播、电视作品。他尤其对自己所谓的“对位广播”概念十分痴迷。这是一些声音拼贴的素材,常常有四个不同的声音同时发声,一场语言赋格。1975年,罗伯特・赫维茨(RobertHurwitz)在《纽约时报》上刊文描述了聆听古尔德作品时的感受,“犹如在高峰期搭乘公共交通,读着手中的报纸,耳边是便携式收音机传出的对话,偶尔我能抓住其中两三段内容,而列车在铁轨上嘎嘎作响”。古尔德为自己最喜欢的两位作曲家勋伯格与理查·施特劳斯分别制作了广播节目,并就孤独的话题制作了长达一小时的三部曲“文献纪录片”,对于挖掘说话声中的音乐性,他总是显得陶醉且专注。人生最后几个月里,古尔德冒险踏足指挥圈,在多伦多七拼八凑地召集自己的临时乐团。之后的第一个项目是录制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SiegfriedIdyll),长久以来,这-直是古尔德钟爱的作品,甚至将它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版发行。该乐队版进入最后混录时,古尔德去世。无疑这是史上最缓慢的“齐格弗里德牧歌”,从未有过的柔情消融了世间所有的存在;只要听过一遍,哪怕最经典的诠释版本在它面前也会显得草率粗鄙。
——引自章节:引言
讽刺的是古尔德自己曾多次宣称将在五十岁停止钢琴演奏,生前的一众好友竟不知如何面对他的离去。这是一个从未有过一丝恶意的人,他的存在令我们的生命有了精神上的慰藉与陪伴。
——引自章节:引言
《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朱生豪先生写给他的爱人宋清如的情书精选集。朱生豪与宋清如写了整整九
越读.2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由多位知名作家、学者和书评人合著的关于阅读的书,作者包括毕淑敏、刘心武、洪晃、唐山、朴素、潘小娴、王大庆、黄涌等。在本书中,他们分享...
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佩索阿的重要诗作如《牧羊人》、《烟草店》等,内容多是对爱情、神灵和信仰的思考。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 目录 佩索阿:一个...
《寂静的春天》内容简介:一个人,掀起现代环保运动;一本书,让全世界正视生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开始广泛使用以DDT为
大家小书:洋经典-普通读者 内容简介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
魔女幼喜 本书特色 一个放肆女人对诚实无愧的男人的诱惑! 一个纯真男人对游戏人生的女人的渴望! “世上的男人们,在我面前屈膝吧!” 我,魅力四射的集团董事马幼喜...
枕边书 春日将至(函套装全三册) 内容简介 古色古香的淡黄色宣纸似乎还能闻到扑鼻的墨香,完全复古的粗线装和竖型排版,承载着书里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抒怀咏叹,还有那...
北岛作品精选/名家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北岛作品精选》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北岛的诗歌、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北岛的文字凝练而细腻,富于想象而讲究韵律,无论是温婉抑或...
《雅思周计划——语法(第五版)》内容简介:本书结合Cambridge 1-15中的真题系统讲解了句子成分、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
黑铁时代 本书特色 ★王小波笔下有风雷,被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家和灵魂刻录者★读懂人生**王小波,读懂人心**王小波黑铁时代 内容简介 《黑铁时代》是由王小波...
霜夜-芥川龙之介散文随笔集 本书特色本书是日本“短篇小说巨擘”、短命“鬼才”芥川龙之介的散文随笔精选读本,由日本...
村上春树随笔系列 村上朝日堂的卷土重来 本书特色 相关产品推荐: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3cd)--收录村上春树1979-2008历年作品中的动人片刻村上春树随...
泰戈尔书信集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 文学爱好者 泰戈尔研究者自然的激情家庭的亲情爱国的热情诺贝尔文学奖亚洲位获得者记录个人精神探索的历程,走近一代诗哲的内...
人海闲话-海豚书馆-058 本书特色 傅芸子已经很少为人所知,但是他的成就是不该被我们遗忘的。傅芸子博学广识,是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和民俗学家,同时著有《正...
白居易诗选 本书特色 明人屠隆说:“人但知李青莲仙才,而不知王右丞、李长吉、白香山皆仙才也。青莲仙才而俊秀,右丞仙才而元冲,长吉仙才而奇丽,香山仙才而闲澹。独俊...
湖 本书特色 本书系由陈子善、蔡翔主编,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作品中攫取精华篇目,按主题分为:《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
陈赓日记 本书特色 《陈赓日记》由陈赓所著,本书是陈赓大将的日记,在陈赓同志去世二十多年后才首次与读者见面。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邓小平同志还亲自为...
车过黄河-伊沙诗集.卷一 本书特色 著名诗人伊沙首次公开出版的诗歌全集,是送给诗歌爱好者、研究者、收藏者的一份大礼!该书作者伊沙曾被《世界汉语诗刊》评选的"当代...
丝路的眼睛 本书特色 吉利力·海利力的诗具有修炼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深刻的哲理思考。以维吾尔族富于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寄托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诗人以洞...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生于谯(今安徽省毫州市)。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