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著名人类学家、当代理论先锋安玛丽·摩尔
简体中文版著作首次问世
挑战传统线性写作,开启思辨阅读冒险
——————————————————
☆吃,是一片细致入微、灵光乍现的田野
餐厅、厨房、减肥班、养老院、味觉实验室……
在骑自行车或坐火车就能轻松到达的地方,开展一场日常生活的冒险
☆吃,是一把重启人类智慧的钥匙
阿伦特、梅洛-庞蒂、约纳斯、列维纳斯……
打开先哲的理论之门,用吃重塑人类思想前沿和生命意义
☆吃,让人类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
番茄、芦笋、鸡蛋、牛奶……
其他生物、非生物和我,通过暴力与感激相交织的进食联系在一起
☆吃,是一场挑战传统线性阅读的写作实验
理论交流、亲身经历、田野故事……
在三种字体编织的意义之网中,发现只属于你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吃,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活动。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吃,更是一把重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一种追问人何以为人的方式,一个我们与其他生物、非生物密不可分的证明。
在《吃的哲学》中,安玛丽·摩尔使用了一套独特的行文方式:一段与读者进行的理论交流,一段寻访各地饮食的亲身经历,一段穿插在边栏中的其他学者的民族志故事。在理论、经历、故事的碰撞当中,我们跟随摩尔,行走在餐馆、减肥班、实验室和厨房餐桌等地,与阿伦特、梅洛-庞蒂、约纳斯、列维纳斯等思想家进行深入而活泼的对话,随时随地以“吃”来重塑我们业已形成的关于存在、认识、行动、关联的观念。吃,让人类得以存续,也让人类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
《吃的哲学》是一场非典型理论书的写作实验,也是一场细致入微、灵光涌现的阅读冒险。
——————————————————
—名家推荐—
这本书文笔清丽,组织优雅,论证精辟,是一本鼓舞人心且激进的书。安玛丽·摩尔有效地推翻了那种不把人看作有思想和有形体的生命的心态。虽然她提出的是哲学问题,但这本书将在处理各种人类学材料的人中找到广泛的同情,并对那些询问学术是否能告诉我们新东西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引人注目的挑衅。
—— 史翠珊(Marilyn Strathern),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安玛丽·摩尔以其标志性的明快诱人的散文,通过吃——吃的社会行为、感官体验和代谢过程,来重新代谢我们许多人所吸收的关于认知和关联、存在和行动、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智慧。《吃的哲学》提供了一个滋润性的多元视野:人类与周围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而非自治,同时也渴望进一步的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品味的书。——希瑟·帕克森(Heather Paxson),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教授
我不知道有哪位健康研究者能如此令人信服地将健康从个人身体中剥离出来,并将其置于身体所依赖的集体生态中……没有哪本著作比本书更与当下危机相关。——阿瑟·弗兰克(Arthur W. Frank),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
身体是多重的,那么经验也可以是多重的吗?摩尔将通过饮食这种“探索性的、迂回曲折的行动”,来向我们展示自我、身体与周遭环境的边界如何被不断超越。原来是我吃,故我在呀。——王程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
如果说听觉继视觉之后在哲学领域日渐重要,那么《吃的哲学》开启了对味觉的思辨。安玛丽·摩尔以吃为主题,反驳人类例外论,主张生态可持续发展,让人类不再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去等级化的人、植物和动物等如何更好地相处,是本书的视角和启示。——肖剑,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策展人
——作者——
安玛丽·摩尔(Annemarie Mol),1958 年生,荷兰人类学家、哲学家,阿姆斯特丹大学人类学教授,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成员,2012年斯宾诺莎奖得主。
她致力于以后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后女性主义的视角研究STS、身体、医药等话题。著有《多重身体》《照护的逻辑》《吃 的哲学》等。其著作曾荣获科学社会研究学会路德维克·弗莱克图书奖、健康与病痛社会学图书奖。
——译者——
冯小旦,鲁汶大学哲学硕士,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类学在读博士。
在这两个故事中,对一道菜的认识有助于形成认识者对它的欣赏倾向。一定口味范围内的菜肴会使一群食客适应其味道。这些菜肴和他们的食客共同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这促进了食客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归属感,以及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的分化。然而,人们也会区分菜肴的口味梯度,有些是还不错,有些则真的是很美味。习得这种独特能力的人,也就是那些对食物很了解的人,都将自己与其他不太具有鉴别力的食客们区分开来。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认识对象(客体)对认识主体都有形塑作用。食物塑造了食客们的口味,并将他们归为几类。然而,如果说食物可以在多年的时间里改变食客的口味,它也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
——引自章节:转变主体/91
但是,如果生活不居于体验之下,这就扰动了标志着20世纪哲学人类学中“人类”的等级制度。与此相关的饮食情形也可以被进一步地扰动。因为在吃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对外部世界的远距离知觉不必与对自身的近距离感觉对立起来。被吃的食物和正在吃的身体可以被一同知觉、感觉、感受到-认识到。而伴随着的认识模型是针对具体地点和情形的。我在此处,在当下,作为一个特定的主体,带着特定的知觉和感觉的经验,去适应-去了解,去喜欢-这道特定的汤。这么做的时候,我不只是让我的五感发挥作用,而是让远多于此的信号和品赏系统发挥作用,包括食欲、满足、母爱或恶心。当知觉溢出到感觉时,确定事实也扩展到了评估。我知道咖啡里有咖啡因(我也许喜欢,也许不喜欢,它也可能会过度升高我的心率)。事实的发现有可能是关系图(relationalplot)的一部分(妈妈,加了姜吗?)。
——引自章节:生活与体验的交织/100
《赫尔墨斯的口误》内容简介:《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是作者的学术译文合集,涉及形而上学批判、话语政治、文艺理论等,收录了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内容简介: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
《圣城三部曲(卷一):阶梯之城》内容简介:故事背景为一片虚构的大陆,传说此地的一切建筑原是神明的造物,但现今的城市布里克乌
◆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两位世界级思想家的对谈···【内容简介】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内容简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不仅涉及金融创新,也涉及产业重构。本书创新性地指出:要做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西方现代性的文化起源》内容简介: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哲学维度辨析宗教改革运动,论述了路德神学的范式转
《哲学与宗教》(1804)是谢林的“同一性哲学”时期的代表著作之一,其从发表伊始就引发大量争议,被认为在他的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在这部著...
《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内容简介:1572年8月24日,圣巴托罗缪日,在法王查理九世默许下,新教军事领袖科里尼被天主教一方吉斯公爵亨利
内容简介"世界为何存在?"这是一个古老而常存的命题,为了寻找答案,美国学者吉姆·赫特化身为一个"存在主义侦探",走遍世界寻访
作者简介: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尔希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入耶稣会学校,后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深受胡塞尔现...
《激励员工不用钱(白金珍藏版)》内容简介: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物质需求只是最低层次的需求,使用金钱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员工的工
《中国名家》内容简介:所谓“名家”,就是指以探讨名实关系为核心,注重对名词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倡“控名责实”学说为其
编辑一本分析哲学经典文选,有许多种不同的编法,例如按主题,如语言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等。经
《现实+:每个虚拟世界都是一个新的现实》内容简介:当你沉浸王者峡谷,拿着手机寻找精灵宝可梦,当你用视频软件组织工作会议,或用
《中国思想的道家之论》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从道家的立场出发,考察先秦诸子思想并对其哲学成就及特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中国思想
《说戏讲茶唱门歌》内容简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
《人本智造》内容简介:人本智造体现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本书深入阐述了新一代智能制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
《星星和我》内容简介:本书通过讲故事,把你带入*牢靠的“情景记忆”,一起去认识星空。通过每个星座的“主星”、“标识星”和“形
米歇尔・福柯,1926年10月15日出生在法国的普瓦利埃。1946―1949年,就读于巴黎高师和索邦大学,先后获得哲学和心理学文凭。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