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钱穆自述一生
深入历史细节的温情叙述,走进不为人知的大师日常
一代文人在乱世的颠沛聚散,一部中国20世纪时代风云录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1.大师,原来如此亲切: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的个人回忆录
晚年的钱穆以温情细腻的笔触,讲述成长、求学、教学、交游的历程,以妙趣横生的生活琐事和纤毫毕现的历史细节,再现历史风云与个人命运交织的一生。这本书不仅是一卷情味隽永的典雅散文,还是编纂钱穆年谱、传记及研究相关历史事件的重要资料。
2.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部中国20世纪时代风云录
钱穆亲历了中国20世纪风云激荡的近百年历史,当历史学家成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会如何记述?读者可借由此书以小见大,通过钱穆的个人经历及人生选择,窥见20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之变。
3.鸿儒云集,群贤毕至:民国学人的精彩群像
通过钱穆的研学经历及其与吕思勉、顾颉刚、胡适、陈寅恪、钱玄同、冯友兰、郭绍虞、汤用彤、熊十力、吴宓、梁漱溟、唐君毅、傅斯年、林语堂等人的交游记事,读者可深入了解当时的学术风气与思潮变迁。
4.按图索骥,走近钱穆其人其学:一幅“钱穆学思导览图”
钱穆以自学成名家,一生著述浩繁,普通读者难以概览。这本书以娓娓的叙述和清晰的梳理,为读者提供了解钱穆其人其学的线索,读者可以跟随钱穆自述的时间脉络,了解钱穆在不同阶段想探求、思索的问题,以及相关著作的写作缘起和意旨,从而掌握一份“钱穆学思导览图”,开启走近钱穆,走进民国历史的方便法门。
5.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范再现
钱穆在书中展现了他心中一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典范——故乡无锡的七房桥世界,祖父母、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及该地的风土人情,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求学路上,师友所教导的为学为人之道,也体现着同样的精神底蕴。
这些经历不仅影响钱穆一生的文化意识与文化情怀,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民众的影响。书中的追述,使其免于沦失澌灭,堪称一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琥珀”。
6.收入附录文字12篇,呈现更丰富立体的钱穆
这本书在《八十忆双亲》与《师友杂忆》之外,还收入附录文字12篇,内容涉及钱穆对父亲、母亲、岳父、挚友等人的回忆及对自己的教育理想、研学心得的自述,文笔生动,细腻典雅,真挚动人,呈现了更丰富立体的钱穆。
◎内容简介
1974年,八十岁的钱穆先生追念亲恩,成《八十忆双亲》一书,八年后又成《师友杂忆》。这本书即两书之合刊,并收入附录文字十二篇。
《八十忆双亲》中,先生追忆了祖父、父亲、母亲、兄长的一生,他们言传身教的精神成为钱穆人格的一部分。作《师友杂忆》时,先生双目已不能见字,回念求学时所遇各位老师,和辗转任教于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以及钻研学问的心路历程,感慨万端。
从果育小学到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新亚书院,几十年来世风时态骤转亟变。从这本书中,可以窥见二十世纪国家、社会、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之变,以及胡适、顾颉刚、吕思勉、陈寅恪、梁漱溟、冯友兰、林语堂、傅斯年等人的侧影记事。先生所追忆庶可使前世风范有所存留,读此杂忆者,苟以研寻中国现代社会史之目光视之,亦未尝不足添一客观之旁证。
◎媒体及学者推荐
我初见钱先生的时候,已是他的红叶阶段,深秋季节,思考的叶片已由绿色转为一种祥和的绮烂,再几番风雨,即将落了。他八十岁生辰南游,在梨山武陵农场写成《八十忆双亲》一文:“此乃常萦余一生之怀想中者。亦可谓余生命中最有意义价值之所在。”
此文后与《师友杂忆》合集,充满了家人、友情温暖的回忆,也充满了他那一代文人在乱世,颠沛聚散的感叹:“余亦岂关门独坐自成其一生乎,此亦时代造成,而余亦岂能背时代而为学者。惟涉笔追忆,乃远自余之十几童龄始。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虞。”
——齐邦媛(作家、文学评论家)
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以哗世取宠,毕秋帆所谓“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唯先生足以当之。
——张自铭(民国学者)
他为人谦和,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年少多才,大概也给他一些印象。第二年他回香港,收到我质疑他书中错误的信,他回信给我,送书给我,对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人如此因材施教,真可看出他具有教育家的风度……在胡适有生之年,在钱穆七十四岁以前,他未能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我始终认为对钱穆不公道。
——李敖(作家、评论家)
1980年冬,我在耶鲁大学任教之时,余英时教授馈赠钱穆先生的回忆录《八十忆双亲》。我原本只想把它作为研究无锡地方史的参考资料;然而,阅毕思索数星期后,我悟会到这本回忆录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之精髓……《八十忆双亲》描述栩栩如生,富有地方色彩,颂扬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价值……我之所以把《八十忆双亲》翻译成英文,就是希望能把钱穆先生的情感和精神介绍给西方读者。
——邓尔麟(Jerry Denerline)(萨诸塞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七岁入私塾。曾就读常州府中学堂、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高中肄业后,辗转任教于无锡、厦门、苏州等地小学、中学,并励志苦读,精研学问。1930年《刘向歆父子年谱》问世,为学界推重,转入大学执教。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书院。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一生著述,广涉经史子集,后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甲乙丙三编,凡一千七百万字。
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
——引自第65页
时四川大学迁回成都……遂每周于华西坝从田间步行至望江亭,往返作散步。又好于望江亭品茗小坐,较之华西坝江边若更为清闲。城中公园亦有茶座。余之在成都其时间之消费于茶座上者,乃不知其几(P264)何矣……重庆中央大学又邀余去主持历史研究所,余以气候关系,不欲往。
——引自第263页
《小熊维尼》《柳林风声》不朽的插画形象,从这个小孩的童年中诞生。说吧,记忆,说那永不再来的旧时光……本书是英国插画家、经典《小熊维尼》《柳林风声》插画形象的创造...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
1938年出生于东京。日本国民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理事。对现代人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有独特见解,担任...
王孟英医学全书 本书特色 王孟英编著的《王孟英医学全书(精)》集古籍整理与现代研究于一体,完整、准确地反映了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是一部颇有学术价值的医籍...
法理学-第二版 本书特色 朱景文主编的《法理学》(第二版)主要根据2008年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法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参考了...
重症监护病案精选 内容简介 《重症监执病案精选》一书即致力于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重症监护医学主要领域的有代表性的专家,为本书提供了100个临床病例搞要,读者可以...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
⭐️一部书写人类毁灭与重生的神作⭐️日本科幻界推土机,一生七次获星云赏⭐️代表作《日本沉没》曾销400万册⭐️《三体》作者刘慈欣称深受小松左京影响⭐️《大逃杀》...
这是一本讲商业人物、商业掌故、商业中的人生体会的书,为什么会起名为《吃醋的人生》呢?当我们吃惯了主菜、大菜的时候,会稍微来一点醋,调调味。商业也是一样,它有值得...
橋本 紡出身於三重縣伊勢市,AB型,作家,作品有輕小說及文學小說等。以『猫目狩り』榮獲第4屆電擊電玩小說大賞金賞後,以同作品正式出道。其作品擅長描寫人與人之間的...
作品目录出版者的话专家指导委员会作者简介译者序前言第1章 概述第2章 计算机系统组成第3章 数字逻辑层第4章 微体系结构层第5章
于洁,全国知名班主任,“于洁沙龙”主持人。2011年获苏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被学生评为“天使教师”。朱永新老师称她是“把生命...
精彩摘录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引自章节:达摩禅怀让禅师,自十五岁出家学道,还在年轻的时候,
北京中医医院传统外用制剂 本书特色 本书总结收录了北京中医医院院临床各科常用的中药传统制剂外用药共12种剂型235个品种,旨在便于读者全面了解、掌握,以及应用医...
Stuart Russell,1986年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曾担任系主任、人类兼容人工智能中心主任,也是史密斯–扎德(Smith-...
In Super Bowl XLIX, Seahawks coach Pete Carroll made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
编者孟京辉是当前亚洲剧坛最具影响力的著名实验戏剧导演。现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他以独具个性的创造力,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开拓了中国当代戏剧的新局面,而且已经成...
作品目录目录第二卷 从奠基者到“红太阳”第三章 毛泽东其人及其思想的宏观透视导言简评毛泽东中国历史上的四位伟人毛泽东:一位
Imaginethatyouarethemotherofabeautifulbabyboy.Yourbundleofjoywasbornperfectlyhea...
精彩摘录是因为有了朋友才没让寂寞杀死自己是在朋友欣赏和鼓励的眼神里才成就了完整的自己——引自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