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育率的降低、预期寿命的提高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让养老成为当下中国老年人和中年人必须应对的一大难题,一场“银发海啸”呼啸而来。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作者将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与照护理论相结合,从时间维度描述中国经历的养老形势变化,从空间维度展示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分析当下养老困境,剖析老年人、家属及照护人员面对的衰老、死亡和照护难题。
基于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作者从老年人视角呈现了衰老和照护的日常。以对老年人过往和当下经历的记述,揭示视自身为“累赘”的住进养老院老人的身体和心理感受;以在养老机构所见的人际交往,展现复杂的关系网络,探讨影响照护的多重关系视角。
------------------------------------
◎作品看点
★ 融合中国养老观念与西方照护理论,一部专注于中国养老院的调查纪实。
作为耶鲁大学博士,作者葛玫不仅有医学人类学专业知识背景,在美国做过有偿看护,而且精通汉语,有10年语言训练背景。本书基于作者在云南昆明历时13个月对养老院75次以上的访问共计72场录音采访和250小时对象观察而成,是一部真正关于中国养老院的实地调查研究报告。
★ “新”“老”养老机构与“新”“旧”养老观念共同塑造的当代养老形势。
结合老年人的个体经历,从宏观历史角度展现当代中国的养老形势变化,即逐步从家庭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结合传统孝道观念与现实经济条件,展现不同形式的养老机构,包括低端私人养老院、高端私人养老院、农村公共福利院、大型公立医院老年科及私人养老庄园。
★一对一的采访与开放式访谈,从老人视角呈现老年和养老院的日常。
以对象观察、开放式访谈与一对一采访的形式,作者平均每周三次走访当时月收费2100元左右、在昆明属于中等水平的玉山老年公寓,逐渐获得老人的信任,以对老人心声的记述展现老人的日常——为让子女过正常生活“主动”住进养老院、“每天都一样”的单调节奏以及对“不怕死,只怕死不了”的死亡态度。
★ 聚焦家属、护工及医院护理人员,展示照护与临终、死亡的现实。
围绕“照护”,从家属特别是配偶和子女角度展示无偿的照护以及送老人进养老院的心路历程;从护工角度描述日常照护行为与养老院人际关系,探讨照护的情感性质以及老人需要的“关心”;从医生、护士及老人角度展现传统的“善终”观念与当下的临终、死亡现实。
★ 结合个体经历与社会变迁,描绘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
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本书展现的不同养老形式、对老人身体衰老及“成为负担”的痛苦心理感受的描述,是我们都将面对的长辈及自身老年困境和养老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我们都需要感受到被关心”。
------------------------------------
◎名家推荐
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关于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研究,细致描述了当今中国的老年生活以及照护问题。作者叙事水平一流,将中国的传统养老观念、当代养老理念与更广泛的照护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是十分出色的著作。
——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教授、《照护》作者 凯博文
这本开创性的民族志著作带读者走进中国的养老院,聚焦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富有理论启发性,是关注亚洲、医学人类学、老龄化和照护问题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马西娅·英霍恩
作者简介
葛玫(Rose K. Keimig),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博士,目前为用户体验(UX)研究员。致力于对人类在生命历程中经受的变化进行研究,醉心于生命、自然、技术和意义边界处的奇异事物。曾于2008年在北京做长达一年的体育项目研究,2013—2015年在云南昆明做养老民族志研究。
译者简介
刘昱,利物浦大学应用英语系荣誉学士。多年从事比较文学、语言学、性别学研究,以及图书译介、编辑工作,译有《回归家庭?》《肉食星球》等。
上文提到有坏脾气父亲的蒋春玉,是“社会改革一代”,她向我解释了她个人的养老方法。她的计划首先是“照顾好自己,保持健康,充实自我”。除了维持身心健康,她最近还信了基督教。她坚信上帝不会让她得老年痴呆,这是她所有衰老恐惧中最大的一个。她希望通过照顾好自己,能独立生活到70多岁不过,还有一个后备计划。她安慰自己道,如果生活质量变得太差,就准备结束生命。她讲到两位老医生,沐浴后穿上漂亮的衣服,吃些药片——一了百了。她和她丈夫都认为这样结束很有尊严,她也希望能这样做。
——引自章节:第2章 身在历史,身载历史
段义孚(TuanYi-Fu)在研究人类对空间和场所的感知时,为如何从人类感受的角度理解这二者变化不定的关系提出了一些见解。在他看来,空间是容纳运动和自由之处,而场所是运动的停顿之处一一“价值的凝固点”,让新的空间由此展开(Tuan,1977:12)。空间是场所的集合,是大大小小的停顿处构成的网络。空间既在这些停顿之内,也在这些停顿之外,这些停顿处包含着深刻的人性。空间构造反映、塑造、引导着躯体和社会关系。
——引自章节:第3章 空间与场所,节奏与规矩
雖然,佛教的經典或法語相當多,但也終究歸於兩類思想--輪迴與解脫。如果談到以往許多佛教的解說書籍,大體上都是有關解脫方面。至於從哪裡解脫呢?卻說不清楚,甚至根本...
陶鲁笳,1917年2月生于江苏省溧阳市。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至1949年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工作,1949年2月任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19...
我們為何來這世間?為何會痛苦不安和心碎?Sylvia Browne說,這一切,都是我們自己選的。地球是全宇宙最嚴格的道場,我們的肉身只是個介面,紅塵俗事也只是考...
刘争争,1990年生于北京,青年作家。微博:刘争争Shantih
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社会权力的来源》(四卷)、《不连贯的帝国》、...
作品目录第一章 建筑——陌生的事物 第二章 空间——建筑的“主角” 第三章 空间的表现方法 第四章 历代的空间形式 古希腊的空间
《郁金香》是张爱玲写于1940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本《郁金香》,收入迄今已经发现的张爱玲1952年以前在大陆发表却未及在当时编集(包括未能完成)的中短篇小说《...
针刺事故救治与预防 内容简介 本书收载150篇有关针刺故事的文章,包括269起针刺事故的案例,并选收针刺取穴与故事取穴相同或相近临床治疗的检案,供参照对比,以明...
罗伯特·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1876年,米歇尔斯出生在德国科隆,曾在慕尼黑大学、莱比锡大学、都灵大...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一八九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少年时随家人旅...
★【套書內容】台版限定:和風典藏盒裝、劍鬼決鬥大海報(附松本大洋全介紹)《竹光侍》1~8集全套漫畫★第八集台版獨家收錄松本大洋、永福一成後記★第八集台版獨家收錄...
吴军“文津图书奖” “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得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先后就职于谷歌和腾讯,分别为中日...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所著,阐释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宇宙自然与人生的关系、理性与欲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他主张摈弃一...
布瑞恩·沙侬,是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成功交易者,演讲者和教育家。自从1991年全职投入市场以来,他曾做过股票经纪人,开办过股票日交易公司,管理过一只对冲基金,并曾...
◆百万级公众号「魔宙」高人气主打故事,“夜行实录”系列新作,重磅上市!◆我们与恶有距离吗?讲述中国社会与你距离最近的罪案故事。◆著名作家天下霸唱、雷米、紫金陈、...
高山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 本书特色 朱凤娟、邱正明主编的这本《高山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是湖北省园艺产业农技推广实用技术丛书之一,重点介绍了高山大白菜、高山甘蓝...
书法大字典 本书特色 本字典是一部大型书法工具书,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各级各类学校师生使用。它涵盖10大类汉字书法字体,3000余个字头,32000多个书例,囊...
小鲛矢雪,日本版画家、插画家和绘本作家。生于1943年,曾在出版社担任文学编辑,二十四岁时决定成为画家。曾获小学馆绘画奖和讲谈社出版文化奖插画奖。他笔下的人物在...
平面设计师必修9堂课 本书特色 对于想要设计出有意义的作品,同时又不会失去自己的灵魂或者产生经济损失的设计师来说,《平面设计师必修9堂课》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具有启...
妹尾河童,日本当代具代表性的舞台设计家,1930年生于神户,1954年因舞台设计而崭露头角,此后活跃于戏剧、歌剧、芭蕾舞、音乐剧、电视等表演艺术领域,曾获“纪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