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历在贬值,学费却越来越贵?
以学术为志业,是美好的理想?还是虚妄的梦想?
☆聚焦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困境——
等不到终身教职,只能做临时工的“青椒”,怎样才能击碎非升即走的困境?
☆为准大学生和家长所写的高教体制近身观察——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如何选择大学?学术还值得追求吗?
☆“象牙塔”将会走向何方——
体制不单事关博士如何就业,大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更事关大学精神是否后继有人。
☆ 医学博士陶勇、文学博士黄灯、政治学博士田雷、社会学博士李钧鹏、历史学博士李昕升、植物学博士韩非诚挚推荐,社会学者严飞倾情作序。
【内容简介】
零工经济席卷而来,冲击着大学教职的分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教授的工作已经被彻底改变了——而且是更糟糕的改变。美国的学院和大学旨在为学生服务,并通过终身教师的长期工作、研究和稳定来创造知识,但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被兼职人员所主导。现在,据一些调查显示,多达70%的美国教授在课程之间疲于奔命,福利微薄,几乎没什么保障,而且工资极低。
在《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一书中,赫布?柴尔德里斯以自己和其他非长聘教师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等教育究竟如何导向了这种令人遗憾的状态。
这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青椒之困”——当年轻博士顺利毕业,走上讲台正试图大干一场时,猛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兼职的讲课机器——捧着早已被规划好的课程大纲教授通识课程,照本宣科下拿着居于最低水平线的时薪,按课缔结的一纸合约无法给出任何保障——非升即走是常态,而长聘教职则遥不可及。
从拥有最高学历、最被看好的学生,到非升即走所驱使的不稳定劳动力,在学术职业临时化的背景下,博士群体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困境:在高高抛起学术帽的同时,也一脚迈进了朝不保夕的巨大熔炉。
作者指出,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许多力量共同推动了这种转变,向我们展示了竞争所造成的损害,不仅对兼职教师本身,而且对学生、长聘教师、行政部门以及国家都是如此。当我们把教育工作者当作绝望的临时工来对待时,怎么能说自己重视高等教育呢?
赫布?柴尔德里斯的作品克制慎重而又充满激情,文本源于事实,但一定语惊四座,揭示了相互冲突的价值观、被扼杀的资源和相互竞争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对相信高等教育对于社会至关重要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强有力的召唤。
【名家推荐】
名校毕业、高学历,都不等于光辉灿烂的前途。如果学历限制了能力的持续成长,学历就成为自我安慰的麻痹剂。甩开学历包袱,后半程发力,赢到最后!
——陶勇(知名眼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的职业目标素来低调,我只想教书和写作,别无他想。”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学历之死》从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遭际出发,深刻裸露了当下高等教育的危机,既有质疑和焦虑,也有温度和洞见。站在成功学的立场,这群被淘汰的“另类”从业者的归宿和命运,充满了权威人士傲慢判断之下的必然,但“大声说出梦想,而不只是表达恐惧”的勇气和赤诚,让作者的发声充满了反思的力量:教育的魅力和底线,在于人类懂得能动性地运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会,以惠泽更多的人群,在任何真正的教育过程中,同样要坚守教育事业所持的底线,看见那些身边被漠视和遮蔽的同类。
——黄灯(知名作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我的二本学生》作者)
终于,零工经济攻占了大学的象牙塔:教师只是课程这种商品的提供者,学生以及家长则是购买学分的消费者,文凭成为打开就业市场的敲门砖,知识用完即弃,理想遥不可及,校园里满是赶时间的人。大学怎么了,本书对“兼职教师”这个“按需而定”的群体进行深描,既讲述了高等教育在美国的复杂生态及其历史变迁,同时又不断追问更普遍、也更根本的问题,激发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理想的教育——故事的叙述嵌入在美国阶级分化的历史潮流中,叙事本身又构成广大“局外人”对高高在上的常春藤的一次挑战和批判。打开这本书,视乎读者的处境和心态,它可以是真诚并残酷的博士劝退指南,也能成为“青椒”以及每一位在大学内感到压迫、迷失的被剥夺者或不适群体的生存指南,更好地理解你的所在,然后成为你自己。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雅理丛书主理)
终身教轨的工作越来越少且竞争趋于白热化,绝大多数博士毕业生只能找到临时性教职,在美国读过书的人对这一幕都再熟悉不过。但到底何以至此?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学历之死》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考察,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揭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真相及其结构性根源。这不仅仅是规模庞大的博士如何就业的问题,更是大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是我们都珍视的“象牙塔”会走向何方的问题。而对于高等教育深刻变革中的中国,这本书更是敲响了警钟。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编)
当我们对美国终身教授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时,殊不知美国的“青椒”生活状态如何?——入不敷出、非升即走、学历贬值、零工打杂、性别歧视、经费不足等等,似乎与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格格不入,但本书以真实的数据与访谈告诉我们这一切还在不断加剧。我们现在正在照搬“先进的”美国大学制度种种,如果不正视它们已经存在的弊端,我们必然也会走上“学历之死”之路。
——李昕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这本书已是我的参考书。可以达成基本共识:小院高墙的大国科技竞争仰仗好的科技政策,而科研人员的生产、强大、自信至关重要。因此我要从头细读美国博士制度的精彩故事!
——韩非(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青年研究员,微博十大影响力科普博主)
[美]赫布•柴尔德里斯(Herb Childress)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行为学博士。2013年以前,曾于波士顿建筑学院担任研究与评估主任;更早则是在杜克大学担任梅隆讲师与写作中心副主任。现为万花筒集团合伙人,这是一家基于民族志的咨询公司。著有《背叛的风景,欢乐的风景》《博士字典:关于博士和教师生活你所不知(但应该知道)的词汇表》等畅销书。
杨益,自由译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曾任诺思国际教育(UKEAS)北美留学部总监、美国海外学习基金会(Study Abroad Foundation)上海办公室咨询顾问等职。
AFrenchreaderforintermediatethroughadvancedstudentsLesTroisMousquetaires--Alexan...
眭澔平,三毛在世的最好的朋友、知己、爱却不能嫁的人。眭澔平在三毛去世前最后一年成为三毛的忘年交,在三毛死后开始了环球旅行,接续三毛的脚步,完成她没有走完的旅途。...
《藏传净土论》内容简介:《藏传净土论》由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是藏传佛教的净土法门,着重宣说了往生极乐世界必不可
史黛斯·李,美籍华裔,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专业。她在硅谷律所执业多年后转行当作家。史黛斯喜欢弹奏古典钢琴曲,发现自己能够将气味和音乐融合在一起,从此激...
李苑日本东北大学都市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系学士,持有日本室内设计师、收纳整理Advisor一级证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直博期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双学位交换项...
约瑟夫·P·福加斯是澳大利亚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颇有建树。他是一大批科学报刊的撰稿人,除本书外还写作或编辑过另外四部著作。...
★媒体眼中的王嵬王嵬,北京人,自由摄影师,铁路迷,最“懂”火车的人。十年来行摄路程已达40多万公里,足迹踏遍全国铁路干支线路60余条,其中步行涉水攀爬逾2000...
洛伊安妮·格罗纳(Loiane Groner)花旗银行软件开发经理,负责海外项目的开发和团队管理;原IBM公司系统分析师及团队负责人;巴西坎皮纳斯Java用户组...
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第2版) 本书特色 本书涵盖了面部整形与美容外科所有的新技术,诸如面部内镜术、面部微血管重建术、激光美容、微创面部美容等。●近2000幅高质...
路遥(1949年~1992年),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
寥寂,韩国人气漫画家,著有《次活,请多指教》《次爱,请多指教》。
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Heinlein),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他以高超的叙述技巧、精巧的科幻构思、极具时代感的激进思想,以及对美国历史和文化...
《鱼王》《鹰王》 《豺》,三个中篇小说,三个传奇人物与传奇动物之间的神妙故事。《鱼王》中白水湖里无比巨大的鱼,《鹰王》中来自遥远之地、高贵而自由的鹰,《豺》中始...
一名审计人员抛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创办了一家玩具公司;一名职业技术经理人走出了知名企业,成为独立咨询顾问;一位将要拿到终身职位的文学教授,成为股票经纪人;一...
虞斌:高级系统架构师,IT高级顾问,软件开发专家,有着极为丰富的工程项目背景,技术领域涵盖了从芯片设计,微控制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开发,手机/移动设备,到网络安...
陈斯一,四川人,198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剑桥大学古典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
作品目录...............................................................................
透析原理与实践-(第2版) 本书特色 本书一部反映现代血液净化技术在终末期肾衰病人中应用与实践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两个部分。**部分着重介绍了透析技术的原理、组...
神经网络经过了近70年的蓬勃发展,其拓扑结构、工作机制与应用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直观、深入地认识各类神经网络已经是学习运用神经网络的必由之路。本...
中国建筑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华夏先民,初是穴居和巢居的。到了7000年前,河姆渡人懂得了用木构件。到半坡文化时,房屋结构已经有了现代建筑的影子。半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