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6册,讲述唐、五代的历史故事。
畅销台湾三十余年,获奖*多得历史读物:台湾金鼎奖推荐奖;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台湾中国文艺奖章;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名;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荣、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泳等一众名家倾力推荐!
吴涵碧女士编著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牛李党争
说起牛李党争,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这是唐朝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然而,牛李党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到底争的是什么?却很少人清楚。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举行制举对策。制举是皇帝亲自举行的考试。其中,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都在试卷之中讥讽朝政,批评得相当严苛,毫不留情。
唐宪宗看到这几份卷子十分欣赏,立刻下诏中书省“找个好位置安插”。卷子流出之后,首席宰相李吉甫立刻脸色大变,认为卷子中是在嘲讽他。
唐代卷子没有弥封,不但如此,还要参考平常作业(在前面《王维巧扮乐工》之中,王维曾把家庭作业献给公主,平常成绩称之为温卷),因此一份好的试卷一出,众人传观。我们在今天看到许多唐朝流传下来的好文章,许多都是在试场之中写的。
既然卷子没有密封,李吉甫当然知道牛僧孺、李宗闵这几个小子与他作对。一口气实在难忍,曾经向唐宪宗哭诉,也不得要领。
李吉甫的儿子名叫李德裕,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父仇子报。在穆宗朝时,穆宗颇为看重李德裕,李德裕就想办法把李宗闵贬为远州刺史。李宗闵当然也非常愤怒,也结成一党攻击李德裕。
由于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人在朝中都有名望,都有入相的机会,双方各自树党,互相排挤,彼此攻讦,成为朝中两大派系,史称为牛李党争。
牛僧孺所代表的一派大半是进士出身,或者已败落的世家大族,比较放荡不羁,以文采华丽落拓著称。譬如以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就是牛派的。他们多半是属于唐高宗武后以来,由进士科出身的新兴统治阶级。
李德裕所代表的,大半是世族出身,主张以经学为正宗,比较注重传统礼教。在唐朝,世家大族已丧失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优越与显赫,然而,关东世族的优美门风与家学仍然保持着。当然,李党中也有不少进士。
李德裕本人相当以门第为傲,他颇看不起以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他曾经说过:“朝廷的显赫官吏,必须是公卿子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小耳濡目染,熟悉朝廷台阁仪范、颁行准则,不教自成。寒士中纵有杰出人才,登第后,还是要从头教起。”可见得,他是怎样地看不起进士科出身的寒士。
进士科出身的士大夫,因为没有家族关系,所以格外团结。他们互相推崇,尊称先登第者为前辈,同一年登第者为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大家都是座主门生。因为他们出身相同,政治地位也相同,利害关系又一致,所以能结为一体。
牛李两党并非现代政党,也没有党纲与政见,只是私人利害相结合。不过,有一点倒是壁垒分明:对于处理藩镇问题,李党主张镇压、讨伐,牛党主张妥协、安抚。对于边疆外族问题,李党主张攻击、接纳降将,牛党主张送还降将、退让和平。
牛李党争的时代,任何在朝中居于高位者,不是牛党,就是李党。不过,两党之争究竟还算是君子之争,并没有像东汉党锢之祸一样,非要赶尽杀绝不可。只是牛党得势,李党的人只好出任地方官,等到李党得势,李党的人又成为京官而已。所以,他们争的是中央的执政大权。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牛派的李宗闵做了宰相,第二年牛僧孺也做了宰相。于是,李党的李德裕被排挤在朝堂之外,出任西川节度使。
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吐蕃维州守将悉怛(da)谋请降。维州地势险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制吐蕃的要地,吐蕃称维州为“无夏城”。维州守将竟然要以城降,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高兴极了,立刻具奏其状,并且说:“将可派遣三干生羌,烧十三桥,击败西戎腹心,一雪我大唐帝国之耻。”
这份报告送到京师,唐文宗召集百官商议,宰相牛僧孺反对接受悉怛谋投降。牛党向来是主和的,牛僧孺持的理由是:“吐蕃之境,失一维州,不能损害其势力。*近我们与吐蕃修好,约罢戎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吐蕃如果来质问,我们如何回答?这是一个匹夫都知道不能答应的事,何况是天子?”
唐文宗想想,觉得牛僧孺的话也不无道理,也不敢得罪吐蕃。于是下诏,命令李德裕把到手的维城交回去,吐蕃降将悉怛谋及其随从也一并送回去。
李德裕当然万分不情愿,但是圣旨难违,只有照办。结果悉怛谋一行在边界上就地被吐蕃处死了,而且死得相当惨,使得吐蕃一带人民对唐朝大为不满。
由于朝廷上下都认为此举使亲者痛仇者快,所以不久牛僧孺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换了李德裕为相。总之,牛李党争自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到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整整四十年间,像走马灯一般,轮流换将,不过是意气之争而已。然而,事实上影响朝政不大,因为此时政治上的主角是宦官,这些牛党李党不过是宦官手中的木偶一般。因此史学家陈寅恪说,牛李二党都只是二流角色而已,中央政府中*有权势的人物还是宦官。
唐文宗与宋申锡
在《唐宪宗喜食仙丹》之中,我们说过,唐宪宗晚年好服金丹,脾气暴躁,左右服侍的宦官往往因而获罪。因此,宦官订下计谋害死宪宗,共拥穆宗为帝。
唐穆宗在位仅仅四年,又因为饵药而死。敬宗即位,并不因为宪宗被宦官所害而知警惕,反而更加宠信宦官。
有一回,鄂(hu)县令崔发听到外面有喧哗嚷嚣之声,觉得十分奇怪,一问之下,原来是五坊小儿在迫害百姓(五坊小儿的故事本书前面说过)。崔发十分生气,立刻派人把滋事者拖了进来,在庭中问话。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宦官。
唐敬宗知道这件事,认为崔发对他派出去的宦官不礼貌,等于是藐视皇帝,下令把崔发关了起来。
正巧第二天,皇帝颁布了大赦的命令,一批一批犯人都被放出了监狱,只有崔发仍被扣留在狱中。忽然,从外面冲进来几十个宦官,拿着木棍,对准崔发的脸,一棍一棍地打下去,直打得崔发脸也破了,牙齿也掉了,昏了过去。这些宦官似乎满足了,大摇大摆地走了。
监狱的管理员用席子把崔发的脸遮住,不久,又来了一批宦官,手执皮鞭,大声叫嚷要打崔发。狱卒指着躺在地上的崔发,宦官们一看,崔发的头已覆盖着草席,以为崔发已死,便悻悻然地离去。其实,崔发只是昏了过去,由于狱卒一丝善念,使崔发免于被宦官活活打死。
由此可知,一个人可以犯国法,不可以得罪宦官,犯了国法,不过依法审判,遇上大赦,还可以减刑;可是,得罪宦官将受到私刑凌辱,纵有大赦,也不能享受皇恩,于是,一般臣民怎能不畏惧宦官呢?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因为游乐无度,狎呢小人,对宦官动辄捶挞,引起宦官的恐惧与不满,而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所杀。唐散宗死了以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共同拥立文宗为帝。可见得在唐朝弑君、立君,任由宦官,君臣都不敢声讨。
唐文宗即位以后,深深以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而愤怒。可是,杀害这两位君主的余党,还遍布宫中,尤其新起的宦官王守澄,特别地跋扈。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举行策试,要考生申论对时事的看法,其中有一名叫刘黄(fen)的,写了一篇极为激烈又精彩的答卷,力言务必消除宦官,否则“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
三位主考官看了都点头称是,可是因为不敢得罪宦官,没有录取刘黄。
刘黄虽然落第,他所指斥宦官之论,却引起了唐文宗去除宦官之念头。可是宦官的力量甚大,杀害宪宗、敬宗的宦官还有不少余党在宫中j王守澄尤其专横,招揽权势、受纳财货,文宗根本无法制御。
大和五年(831年)中,唐文宗找了一个机会,秘密与翰林学士宋申锡谈到除宦官之事。宋申锡建议唐文宗慢慢除掉身边的威胁。唐文宗见宋申锡沉稳厚重,忠诚敬谨,觉得是可以倚靠的人才,拔擢他为尚书左丞;过了一个月,再提升为同平章事(宰相)。
要除宦官,得先联络志同道合的。宋申锡用密旨引吏部侍郎王瑶为京兆尹;不料,王璠竟然出卖了宋申锡,把机密泄漏给宦官王守澄。
王守澄知道这件事,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诬告宋申锡有意拥漳王为皇帝,漳王是当时以才学著称的一个王。,
唐文宗一听之下,龙颜大怒。王守澄见计得逞,马上自告奋勇,要求带两百骑兵到宋申锡家中杀个精光。
飞龙使马存亮在地下叩了一个响头道:“如此,则京城大乱,应该召集其他宰相,共同商议其事。”
第二天,刚好是休假日,唐文宗派遣宦官去一个一个通知宰相开会(唐朝是多相制)。宋申锡听说开会,也到了中书东门,宦官对宋申锡说:“皇帝所召之中,无宋公名。”
宋申锡心中有数,知道出事了。望着延英殿,用笏不断击着脑袋,垂头丧气走了回去。
宰相们到了延英殿,唐文宗提出王守澄所举宋申锡的罪状。大家都惊愕万分,不敢相信,明明知道是宦官搞鬼,却没有人敢为宋申锡喊冤。于是,文宗贬宋为右庶子。
唐文宗愈想愈气,准备把宋申锡处死,左常侍崔玄亮趴在地上为宋申锡求情:“杀一匹夫,还不能不慎重,何况他是宰相啊!”这么一说,文宗稍稍冷静,沉着脸道:“我再找宰相商量。”
宰相牛僧孺来了,婉转地对唐文宗说:“作为一个臣子,*显贵的官职,不过是宰相。假如宋申锡真有逆谋,他拥立漳王为帝之后,也不过当个宰相,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
其实,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宦官惟恐文宗清醒过来,由王守澄出面建议,不杀宋申锡,改为贬开州司马。没多久,宋申锡
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修订版) 本书特色 《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修订版)》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在城南 本书特色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
《走出唯一真理观》内容简介:本书是陈嘉映先生选编自己于2007—2018年间所作演讲、访谈与评论结集。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
回忆赵寿山 本书特色 赵寿山(1894-1965),原名赵生龄。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历任排、连、营、团、旅、师、军长,集团军总司令。1942年加入中国共...
刘达临谈性文明 本书特色 刘达临教授提出了“性文明”的内涵,大力提倡性应该是自由与控制相结合,要“发乎情,止乎礼”;他通过了对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总结阐述了中...
《对我说谎试试》内容简介:《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献给对心理学和微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能在读《对我说谎试试:
此书浅显易懂,读后可知明史大概,值得一读。本书以灵活流畅的文笔,扼要介绍了中国宦宫(太监)的由来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和
"本书收近代史研究资料四种:《渟溪日记》、《花溪日记》《邵懿辰致蒋光焴函(七十通)》、《太平军陷海宁始末》。这四种资料均记
草根英雄 本书特色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草根英雄/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收录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的人们,对他们身边的抗日英雄的回忆。这些英雄有的...
德国人会永远活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吗?两德统一并没有驱散希特勒的阴影,统一后的德国,纳粹时代依然是一个被回避的话题。除了1933
论《独立宣言》 本书特色 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论》一书一方面考察《独立宣言》字斟句酌的起草、修改和定稿的过程,具体而微地展示一个政...
图说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历史(套装共4册)》以时间为序,精选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采用圈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不一...
名画里的世界史(全四册) 本书特色 这是一套能让孩子爱上历史和艺术的图书。本书一改传统的历史叙述方式,以100幅名画为线索,用100段充满或温情、或趣味、或跌宕...
(精)近代中国人物论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陈旭麓先生有关中国近代人物研究论文23篇、书评书话8篇和人物研究方法论5篇,是其“知人论世”之功的集中体现。在“老境侵夺...
史记 本书特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
郭沫若诗选(女神 星空) 本书特色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郭沫若诗选,主要涵盖了郭沫若个人生平介绍、作品文本解读、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相关知识链接、文学常...
智慧的暗处-一个被遗忘的西方文明之源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的真实面貌是什么?为什么到了柏拉图手上会由原来的“爱智”变成对“爱智”的论辩?这样的改变为今日的西方哲学...
WAS4 消亡的骑士 本书特色 《消亡的骑士》是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WAS4 消亡的骑士 内容简介 简介激烈的战斗、无畏的英雄和精...
二战期间,土耳其这个中立国对轴心国和同盟国来说,都是必争的重要战略国家。所以不但英、德两国,就是苏、美等国的间谍都在这里
本书“采用兼容并包的方法。避免兜售任何单一的理论,概念框架和范式”,作者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分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