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第6册,讲述唐、五代的历史故事。
畅销台湾三十余年,获奖*多得历史读物:台湾金鼎奖推荐奖;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台湾中国文艺奖章;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名;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荣、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泳等一众名家倾力推荐!
吴涵碧女士编著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牛李党争
说起牛李党争,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这是唐朝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然而,牛李党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到底争的是什么?却很少人清楚。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举行制举对策。制举是皇帝亲自举行的考试。其中,牛僧孺、李宗闵等人都在试卷之中讥讽朝政,批评得相当严苛,毫不留情。
唐宪宗看到这几份卷子十分欣赏,立刻下诏中书省“找个好位置安插”。卷子流出之后,首席宰相李吉甫立刻脸色大变,认为卷子中是在嘲讽他。
唐代卷子没有弥封,不但如此,还要参考平常作业(在前面《王维巧扮乐工》之中,王维曾把家庭作业献给公主,平常成绩称之为温卷),因此一份好的试卷一出,众人传观。我们在今天看到许多唐朝流传下来的好文章,许多都是在试场之中写的。
既然卷子没有密封,李吉甫当然知道牛僧孺、李宗闵这几个小子与他作对。一口气实在难忍,曾经向唐宪宗哭诉,也不得要领。
李吉甫的儿子名叫李德裕,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父仇子报。在穆宗朝时,穆宗颇为看重李德裕,李德裕就想办法把李宗闵贬为远州刺史。李宗闵当然也非常愤怒,也结成一党攻击李德裕。
由于牛(牛僧孺)、李(李德裕)两人在朝中都有名望,都有入相的机会,双方各自树党,互相排挤,彼此攻讦,成为朝中两大派系,史称为牛李党争。
牛僧孺所代表的一派大半是进士出身,或者已败落的世家大族,比较放荡不羁,以文采华丽落拓著称。譬如以写“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就是牛派的。他们多半是属于唐高宗武后以来,由进士科出身的新兴统治阶级。
李德裕所代表的,大半是世族出身,主张以经学为正宗,比较注重传统礼教。在唐朝,世家大族已丧失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优越与显赫,然而,关东世族的优美门风与家学仍然保持着。当然,李党中也有不少进士。
李德裕本人相当以门第为傲,他颇看不起以进士出身的士大夫。他曾经说过:“朝廷的显赫官吏,必须是公卿子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小耳濡目染,熟悉朝廷台阁仪范、颁行准则,不教自成。寒士中纵有杰出人才,登第后,还是要从头教起。”可见得,他是怎样地看不起进士科出身的寒士。
进士科出身的士大夫,因为没有家族关系,所以格外团结。他们互相推崇,尊称先登第者为前辈,同一年登第者为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大家都是座主门生。因为他们出身相同,政治地位也相同,利害关系又一致,所以能结为一体。
牛李两党并非现代政党,也没有党纲与政见,只是私人利害相结合。不过,有一点倒是壁垒分明:对于处理藩镇问题,李党主张镇压、讨伐,牛党主张妥协、安抚。对于边疆外族问题,李党主张攻击、接纳降将,牛党主张送还降将、退让和平。
牛李党争的时代,任何在朝中居于高位者,不是牛党,就是李党。不过,两党之争究竟还算是君子之争,并没有像东汉党锢之祸一样,非要赶尽杀绝不可。只是牛党得势,李党的人只好出任地方官,等到李党得势,李党的人又成为京官而已。所以,他们争的是中央的执政大权。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牛派的李宗闵做了宰相,第二年牛僧孺也做了宰相。于是,李党的李德裕被排挤在朝堂之外,出任西川节度使。
大和三年(829年)九月,吐蕃维州守将悉怛(da)谋请降。维州地势险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制吐蕃的要地,吐蕃称维州为“无夏城”。维州守将竟然要以城降,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高兴极了,立刻具奏其状,并且说:“将可派遣三干生羌,烧十三桥,击败西戎腹心,一雪我大唐帝国之耻。”
这份报告送到京师,唐文宗召集百官商议,宰相牛僧孺反对接受悉怛谋投降。牛党向来是主和的,牛僧孺持的理由是:“吐蕃之境,失一维州,不能损害其势力。*近我们与吐蕃修好,约罢戎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吐蕃如果来质问,我们如何回答?这是一个匹夫都知道不能答应的事,何况是天子?”
唐文宗想想,觉得牛僧孺的话也不无道理,也不敢得罪吐蕃。于是下诏,命令李德裕把到手的维城交回去,吐蕃降将悉怛谋及其随从也一并送回去。
李德裕当然万分不情愿,但是圣旨难违,只有照办。结果悉怛谋一行在边界上就地被吐蕃处死了,而且死得相当惨,使得吐蕃一带人民对唐朝大为不满。
由于朝廷上下都认为此举使亲者痛仇者快,所以不久牛僧孺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换了李德裕为相。总之,牛李党争自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到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整整四十年间,像走马灯一般,轮流换将,不过是意气之争而已。然而,事实上影响朝政不大,因为此时政治上的主角是宦官,这些牛党李党不过是宦官手中的木偶一般。因此史学家陈寅恪说,牛李二党都只是二流角色而已,中央政府中*有权势的人物还是宦官。
唐文宗与宋申锡
在《唐宪宗喜食仙丹》之中,我们说过,唐宪宗晚年好服金丹,脾气暴躁,左右服侍的宦官往往因而获罪。因此,宦官订下计谋害死宪宗,共拥穆宗为帝。
唐穆宗在位仅仅四年,又因为饵药而死。敬宗即位,并不因为宪宗被宦官所害而知警惕,反而更加宠信宦官。
有一回,鄂(hu)县令崔发听到外面有喧哗嚷嚣之声,觉得十分奇怪,一问之下,原来是五坊小儿在迫害百姓(五坊小儿的故事本书前面说过)。崔发十分生气,立刻派人把滋事者拖了进来,在庭中问话。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宦官。
唐敬宗知道这件事,认为崔发对他派出去的宦官不礼貌,等于是藐视皇帝,下令把崔发关了起来。
正巧第二天,皇帝颁布了大赦的命令,一批一批犯人都被放出了监狱,只有崔发仍被扣留在狱中。忽然,从外面冲进来几十个宦官,拿着木棍,对准崔发的脸,一棍一棍地打下去,直打得崔发脸也破了,牙齿也掉了,昏了过去。这些宦官似乎满足了,大摇大摆地走了。
监狱的管理员用席子把崔发的脸遮住,不久,又来了一批宦官,手执皮鞭,大声叫嚷要打崔发。狱卒指着躺在地上的崔发,宦官们一看,崔发的头已覆盖着草席,以为崔发已死,便悻悻然地离去。其实,崔发只是昏了过去,由于狱卒一丝善念,使崔发免于被宦官活活打死。
由此可知,一个人可以犯国法,不可以得罪宦官,犯了国法,不过依法审判,遇上大赦,还可以减刑;可是,得罪宦官将受到私刑凌辱,纵有大赦,也不能享受皇恩,于是,一般臣民怎能不畏惧宦官呢?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因为游乐无度,狎呢小人,对宦官动辄捶挞,引起宦官的恐惧与不满,而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所杀。唐散宗死了以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共同拥立文宗为帝。可见得在唐朝弑君、立君,任由宦官,君臣都不敢声讨。
唐文宗即位以后,深深以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而愤怒。可是,杀害这两位君主的余党,还遍布宫中,尤其新起的宦官王守澄,特别地跋扈。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举行策试,要考生申论对时事的看法,其中有一名叫刘黄(fen)的,写了一篇极为激烈又精彩的答卷,力言务必消除宦官,否则“社稷将危,天下将倾,海内将乱……”
三位主考官看了都点头称是,可是因为不敢得罪宦官,没有录取刘黄。
刘黄虽然落第,他所指斥宦官之论,却引起了唐文宗去除宦官之念头。可是宦官的力量甚大,杀害宪宗、敬宗的宦官还有不少余党在宫中j王守澄尤其专横,招揽权势、受纳财货,文宗根本无法制御。
大和五年(831年)中,唐文宗找了一个机会,秘密与翰林学士宋申锡谈到除宦官之事。宋申锡建议唐文宗慢慢除掉身边的威胁。唐文宗见宋申锡沉稳厚重,忠诚敬谨,觉得是可以倚靠的人才,拔擢他为尚书左丞;过了一个月,再提升为同平章事(宰相)。
要除宦官,得先联络志同道合的。宋申锡用密旨引吏部侍郎王瑶为京兆尹;不料,王璠竟然出卖了宋申锡,把机密泄漏给宦官王守澄。
王守澄知道这件事,决定先下手为强。他诬告宋申锡有意拥漳王为皇帝,漳王是当时以才学著称的一个王。,
唐文宗一听之下,龙颜大怒。王守澄见计得逞,马上自告奋勇,要求带两百骑兵到宋申锡家中杀个精光。
飞龙使马存亮在地下叩了一个响头道:“如此,则京城大乱,应该召集其他宰相,共同商议其事。”
第二天,刚好是休假日,唐文宗派遣宦官去一个一个通知宰相开会(唐朝是多相制)。宋申锡听说开会,也到了中书东门,宦官对宋申锡说:“皇帝所召之中,无宋公名。”
宋申锡心中有数,知道出事了。望着延英殿,用笏不断击着脑袋,垂头丧气走了回去。
宰相们到了延英殿,唐文宗提出王守澄所举宋申锡的罪状。大家都惊愕万分,不敢相信,明明知道是宦官搞鬼,却没有人敢为宋申锡喊冤。于是,文宗贬宋为右庶子。
唐文宗愈想愈气,准备把宋申锡处死,左常侍崔玄亮趴在地上为宋申锡求情:“杀一匹夫,还不能不慎重,何况他是宰相啊!”这么一说,文宗稍稍冷静,沉着脸道:“我再找宰相商量。”
宰相牛僧孺来了,婉转地对唐文宗说:“作为一个臣子,*显贵的官职,不过是宰相。假如宋申锡真有逆谋,他拥立漳王为帝之后,也不过当个宰相,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
其实,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宦官惟恐文宗清醒过来,由王守澄出面建议,不杀宋申锡,改为贬开州司马。没多久,宋申锡
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深潜》内容简介:本书以生动精妙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了我国深海战略性高技术发展之路。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
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国学者葛维汉关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论著的选集。收录了"羌族的习俗与宗教"、"四川苗族的宗教与习俗"、"四川苗...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
这些照片已经封存了五十余年。所反映的内容均为伪满洲国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人事变动,以及国际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等。这170余张照
中国通史精读-(全两册)-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新世界出版社出版★雷海宗(1902-1962),著名历史学家,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战国策...
《史记》里的豪杰兵家-3 本书特色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史记》中的豪杰人物:廉颇、赵奢、李牧、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作者将司马迁的故事加上作者个人的感悟和...
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五六辑 本书特色 《文史资料选辑(第156辑)》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一五六辑 内容简介 简介《文史资料选辑(第156辑)...
《搏杀中途岛》简介:山本五十六认为,只有消灭美国舰队以后才能随心所欲。为此,他下了一个比珍珠港更大的赌注,动用了日本海军
国运1644 本书特色 《国运1644》把目光聚焦于明朝末年公元1644,以人物关系和时代背景为框架,用通俗幽默有嚼劲的语言把这一年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关系阐述出...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
经典解释与文化创新-《公羊传》以义解经探微 本书特色 《经典解释与文化创新:以义解经探微》: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经典解释与文化创新-《公羊传》以义解经探微 内容...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内容简介:毫无疑问,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差异与重复》则是他的杰作。这
夜上海往事 内容简介 《夜上海往事》由郭厚英所著。《夜上海往事》讲述了:民国时的上海,是一座建造在地狱之上的天堂。一边是艰难时势,一边又醉生梦死。电影工业成就了...
中国史纲-第一.二卷 本书特色 这本《中国史纲》是翦伯赞的名著之一,也是他的力作之一。为撰写本书,翦伯赞曾较长时期地、比较充分地做了理论和资料两方面的准备。从某...
吴忠市地名故事 本书特色 宁夏地名故事的初稿,由全区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专家学者提供,经过筛选,将与地名有关的、具有真善美思想内涵的调研分析、故事、传说辑录...
阅读纸草,书写历史 内容简介 纸草学通常是古代研究中技术性和实证性*强的学科之一。这个特点无可非议地表现在: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以及古文学和语言学方面的专业技能来释...
《夏与西伯利亚》内容简介:本书是旅美学者倪湛舸的最新随笔集。书中评论石黑一雄、帕蒂·史密斯、乔纳森·弗兰岑、大卫·福斯特·
《在美国(2018年版)》内容简介: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为美国全国图书奖、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以历史传
诗与真-近代欧洲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研究西方史学史,除了要研究历代西方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之外,“特别要研究社会转型与历史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的史学思潮,...
历史不忍细看-黄文山读史 本书特色 本书是当代福建散文家黄文山的历史感悟类作品的首次结集。作品以“细读历史”的立场,当代人的视角,从众多历史史料中提炼了与所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