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尚书》帝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关睢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洽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朱子(熹)《诗集传序》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为作也。”然则文字之源,其基于言语乎;言语其发于声音乎;声音其根于知觉乎。大凡盈天地间者,皆物也。物之号有万,其由气而凝为质者为矿物,有生意者为植物,有知觉者为动物。动物之中,惟人也得五行之秀气而*灵。故鸟兽虽有知觉,而狭而不广,偏而不全;人则既广且全,广故大,全故周。自堕地以来,即呱呱而泣,盖已有所欲矣;继而解笑,又继而解言;至能言而思无不达、求无不遂矣。故不惟一己之欲可以表示;且人与人之欲,亦可以相为感通。然而能宣之于觌面者,究不能推之于万里,是行于近而隔于远也;能著之于一旦者,究不能求之于百年,是通于暂而滞于久也。使终古如斯,将思之达者仍有所不达,求之遂者仍有所不遂。有聪明睿智者出焉,于是作书契以易结绳之治,百官以理,万民以察。盖至是而人类之作用乃益宏,文字之功效,乃不可胜数矣。昔扬子云(雄)《法言·问神》篇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徐伟长(干)《中论·贵验篇》引子思云:“事,自名也;声,自呼也。”孔冲远(颖达)《尚书·序·疏》云:“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韩退之(愈)《送孟东野(郊)序》云:“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程子(颐)《语录》云:“凡物之名字,自与音义气理相通。天未名时,本亦无名,只是苍苍然也。何以便有此名?盖出自然之理,声音发于其气,遂有此名此字。”然则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人声之形象寄于点画,点画之联属而字成,字之联属而句成,句之联属而篇成,文学起源,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粤稽“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系辞下》),又“因而重之”(《系辞传》),为六十四卦。盖天地万物之情状,已隐然括于其中矣。及黄帝时,史臣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乃造书契。其初但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而谓之字;著于竹帛,则谓之书。《周礼·地宫·保氏》教国子有六书,所谓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是也。《许叔重》(慎)《说文解字序》云:“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一是也(一一即上下)。”“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汉书·艺文志》又云:“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大抵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同为造字之本,然序不可紊。其*先者为指事、象形;有指事、象形而后有形声、会意;有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为用。故《汉·志》于四者皆曰“象”,而二者缀于后,与许君小异而大同,但世运变迁,而文字随之。据《说文解字序》云: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己与古文或异。七国时以天下分裂,字尤异形。秦始皇时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时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古文由此绝。自尔秦书有八体:曰大篆,曰小篆,曰刻符,曰虫书,曰摹印,曰署书,曰殳书,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孝平皇帝时,征沛人爰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新莽居摄,复改定古文,时凡六体,所谓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者也。《隋书·经籍志》亦云:“自仓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曰古文,仓颉所作;二曰大篆,史籀所作;三曰小篆,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邈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废古文用八体;汉用六体,并稿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余种之势,因事生变也。魏世复有八分书。然自晋以后,楷书独盛行,其后遂为世所循用。此字数逐代增加——古少而今多——与其体变易——古繁而今简——之大略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东汉元兴中(和帝年号)宦者蔡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谓之“蔡侯纸”(《后汉书·宦者列传》)。及唐末益州有墨版;蜀相毋裔请用以刻九经;宋景德中(真宗年号)又及于诸史(详见焦竑《笔乘》)。由是印刷之业兴而版本出。明中业复有活字版。此文籍流布、其术古拙而今巧之大略也。
《史学研究法》系统阐述了其治史的理论与方法,以经学家眼光论史学研究,条分缕析,极为周详,有理有据,令人折服。从他所论史学的意义与功能、史著的体例、史文的古今奇偶繁简曲直之分,以及使用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形式等方面来看,该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总结,也是对当时西方史学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的回应。
《文学研究法》是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唯一专著,对桐城派文论进行了新的整理和阐述。其内容上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轨,开创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向的先河;而其文资料丰富、行文严密、文字雅洁,颇具桐城风采。
姚永朴(1861-1939),桐城派后期大师,早年治诗、文,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自成一家,当时学者评价他说,“先生根底盘深,流露于诗文者,蔚为大观,自成一家之言。而义法谨严之中,饶有渊懿冲淡之致,此为先生之所独绝也”。
《写给青少年的万物发明简史》内容简介:★脑洞大开的创造发明史。★一本好的科普书需要具备的元素,《万物之源》都具备:信息量大
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台湾历史的“殖民地处境”切入,探讨日据时期殖民社会与台湾新文学的关系。不但探讨殖民处境下文学写作题材、主题等方面的变异,而且...
二胡演奏京剧演奏100首 本书特色 京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皎皎者,素有国粹之誉。它优美的唱腔、丰富的曲调令爱好者们迷恋不已。早在六十多年前,刘天华先生就为梅兰芳...
外国文学史(高教自学考试同步辅导/同步训练)刘象愚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配套辅导用书。 本书...
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 本书特色 《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原名书目文献出版社,1979年成立。1996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
一本书搞懂欧洲经典文学 本书特色 穆宏燕主编的《一本书搞懂欧洲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学名著的精缩版。其特点是“精缩”与“原汁原味”兼顾:既不是介绍性的。也不是摘录式...
谁为中国声辩:八年抗战日外交风云录 目录 总序/张震序幕/1**章 外交官凌迟而死/13第二章 阴谋由外交点燃/36第三章 请为中国“火中取栗”/70第四章 再...
南宋心学学派的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详检南宋心学学派的成员,即陆九渊及其门人“甬上四先生”和“槐堂弟子”的作品,对它们进行逐一的研究,从而梳理出该派的哲学...
先锋就是自由 本书特色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
楼下楼上 内容简介 何玉茹,石家庄人,河北省作协专业作家。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等刊物连载。中篇小说《太阳为谁升出来》和短篇小说《到群众中去》入选...
增广百家姓印谱 本书特色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
小時候,修常和小他兩歲的表弟道隆玩在一起。然而隨著年紀漸長,關係也慢慢疏遠了。卻因著親戚的婚禮,兩人再度相逢,也喚醒了修
天枢星君和南明帝君有私情,被玉帝贬下凡界,玉帝钦点我宋珧元君下凡对他二人残酷折磨,棒打鸳鸯。迫于玉帝的权势,本仙君屈服了
审美阅读十五讲 本书特色 《审美阅读十五讲》是作者近年来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一个“集锦”,在本土理论的框架下,回到文学文本自身,尝试“审美阅读”,以对《三国...
《乌泥湖年谱》简介: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长江水利规划设计院的乌泥湖宿舍,这里的十幢小红楼里居住着一群或从海外学成归来、或出自
好吧,杜佑山认了,武甲的确是「无价」。不过武甲心心念念的那个人却不是他┅┅杜佑山的故友魏南河也好不到哪去,乐正七终於要考
依然旧时明月——唐诗宋词中的生命和情感(增订版) 本书特色 ★全国中学语文教师、中学生争相阅读的课外读物;★迄今为止*为诗意、温情的唐诗宋词解读,真正触及中国人...
明代词学通论 本书特色 ★ 16开布面精装,中华书局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期成果,2011年结题鉴定获“优秀”等级,2012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我笔下七宗罪 内容简介 海岩是个奇人。 他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他创作了《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
中华文学通史(平)(全10册) 本书特色 本书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炯等人主编,共十册,其中古代文学编四册,近现代文学编三册,当代文学编三册。相对其他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