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当代的散文作品集,全书内容丰富,题材新颖,是文学爱好者的首选,对于写作也大有裨益。
珍贵的纪念
邵振国
俞平伯先生赠我的两幅字,我一直珍藏着。
珍藏在我的书房内,未裱,未挂,未曾出示给旁人看过,仅仅与先生赠我的书一起安放在我的书柜内。这是出于我对俞平伯先生的敬重和敬畏,以我的为人,我不会以先生对一个晚辈和孩子的厚爱来炫耀什么,因为那时我的确是一个很无知很无知的孩子,先生作为一代“红学”的丰碑、现代文学史上诗歌散文的巨匠,的确是对一个年少无知的孩子盼其成长进步,才送我那两幅字的。我如今展示出它。也只为证明先生的高尚人品和慈爱,也为我对先生的缅怀,先生已于上世纪即1990年10月15日逝世了。
那是“文革”结束,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距今已显得很远了,那时先生已接近80岁。我是个20余岁的青年,为报考某高校文学系去北京参加考试。此前由于亲戚朋友关系,我们把先生的大女儿俞成叫大姨,自然就把大姨的父亲称呼“外公”。复习考试期间我就住在俞成大姨家。*早她家尚在建国门外大街的一栋楼上,记得那边外国驻华使馆特别多,其他我都淡忘了。后来俞平伯的家才迁到西郊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就在“七机部”的对面。这两幅字,即是先生在南沙沟住宅楼的一楼那个家中,为我留下的宝贵墨迹,它不仅记录着那位慈蔼、爱人的“外公”,对一个整日埋头屋内看书复习的青年的关爱和希望,笔墨间似乎还浸透着我的青春年华和生命记忆!
大姨安排我跟她的儿子韦柰住一间屋——那是一套很宽敞的、装修设施不错的大三室一厅。大姨说,要不然就让我跟她住一屋了,她每晚都要给她的孙子宁宁陪练小提琴,还要教英语,怕吵了我。韦柰则白天去北京舞蹈学院上班,搞钢琴伴奏,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我有幸多次聆听,我常邀请他演奏,但一般晚间他不演奏,只是笑着朝外公那间屋努一努嘴,是说外公怕吵。如今他已是学院资深的音乐教授了,我也依旧时常记起他弹得极为精彩的钢琴声,那旋律很激情激越,那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我如今想来,它也非常像我的青春岁月!
吃饭在那间大客厅,大家围坐在那张十分简单的折叠餐桌旁。有时外公、外婆也在,大姨说,那就是他高兴的时候,才和大家一起就餐。有时则把饭菜送进他的屋去。我到外公的那间分不清是卧室还是书房的屋去转过几次,既有他和外婆的卧榻,也有他的书案写字台,靠墙立满书架。那间客厅的半周转角也摆着低式书柜,柜面摞满书籍。外公在卧室内常翻阅报纸、看看杂志,有时还能听见他唱昆曲,是那种击节击板的吟唱。我则坐在一边小沙发上默默地听着。我那时尚不会向先生求教什么学问,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我确实已经拜读过《红楼梦辨》,并且还看过他1954年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那篇文章《红楼梦简论》,是我特地从图书馆查找到读的,但是我幼稚得不可能有什么观点或问题提出来。记得有一次聊天时,大姨也在,我刚说出“红楼梦辨”这个词,大姨向我眨了眨眼皮,是怕我勾起外公不愉快的、不愿意说的话题。
但毕竟已是70年代末了,有一天来了两个北大的研究生,事先电话约好来听课,就在客厅里,在那张古旧的餐桌旁,他们请教先生的依旧是“红学”。那天我悄悄地坐在墙角的沙发上,一旁聆听了先生的讲课。授课之后两位学生开出了几张课时费,放在桌上告辞,大姨高兴地说:哈!可以请你去“新侨”西餐厅吃一顿啦!我由此看出,那时俞平伯讲学的机会还非常少而稀罕,使大姨高兴;其二看出先生喜欢吃,尤其是西餐。后来,1985年我结婚不久到北京,便请外公、大姨、韦柰一家人,去了一家很著名的酒店西餐厅,同时邀请了我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的副主编汪兆骞老师夫妇在座。就餐时汪老师与俞平伯先生交谈得非常和蔼、投合。
而在我复习高考的时候,我的心情不无苦闷压抑,自己写了一首不堪为诗的东西,至今记得那头两句是:“老去应试学范进,新来拙笔写蹉跎……”不想被大姨看到了,她笑着并拿给了外公。外公不仅看了,还帮我修改了它,让它有点儿像诗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俞平伯没有笑话这样一个落寞无为而苦闷的青年,却鼓励我要“壮怀兴起”,还与一个无知的晚辈一起,“同看前景是青春”!我两手捧着外公赠给我的那幅字,当即就热泪盈眶了。
如今我仍在庆幸,不是大姨把我那几句歪诗拿给外公看,先生不会想起给我写什么励志的字,如是说,是大姨为我“抛砖引玉”了!
另一幅字,我记得是我赴《北京文学》杂志笔会的时候去看望外公和大姨,先生为我写的。虽是“祝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内容,但我理解俞平伯先生还是为鼓励青年人努力上进,希望他们在文学上取得成绩,报效国家,所以先生依旧写道“同心亿兆巩金瓯”。
岁月如梭,我常拜读先生的著作文集,却很少时候拿出这两幅字来捧阅。时值今天《文艺报》编辑颜慧主任为“收藏”栏目向我约稿,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才捧出它来。它的折叠印痕如同岁月一样留在纸面上,我不知道读者看后会怎样想,而我却又记起了那段对于我的生命之成长弥足珍贵的时光!以及俞平伯先生的高大身影和令人崇仰的品格!
2011年5月12日于兰州
……
文坛风云续录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文坛老龙套,打杂、跑腿、“赶任务”。离休后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史料,曾在《新文学史料》连续发表。“文革”前部分以《文坛风云录》书...
我的父亲左权-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 本书特色 左太北编著的《我的父亲左权(一个抗日英雄的成长史)》是革命元勋左权将军用坚定的革命理想在风云激荡的革命战...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本书钩沉所写的人物,自成一格,自辜鸿铭以下,既有作者结识的文坛前辈,也有被世人淡忘的名人
斯人不在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中所选择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这么说,也许不是那么确切,但是至少,在他们身后的历史中,他们被遮蔽了。与这些人物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这本...
二十世纪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上下册) 内容简介 一个立誓成为教父的鞋匠家庭的儿子,*终却走上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道路,并成为苏维埃政权的*高统帅;一个在没有一点...
《人生转轨处》内容简介:本书记录了一个神奇的教育过程。小松遇上曾老师的那年,15岁,在私立学校读书,最大的爱好是:睡觉。到曾
本书追溯梦想成真的源头:来自苹果计算机公司某个不起眼角落里的麦金托什计算机开发小组。历数麦金托什的开发始末,从远自1979年
我,毕加索的情人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称的口吻,讲述了多拉·马尔和毕加索从彼此认识到一起生活,直到毕加索逝世的长长的历史。作品通过虚构,形象地记录了这一段“疯...
民国名人张璧评传:玉衡张璧先生生平史事考证与研究 本书特色 刘正所著《民国名人张璧评传》讲述民国名人张璧(又名张玉衡),这个早期华兴会和同盟会的元老,...
达利(Dali,Salvador),西班牙画,作品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著称。20年代末期,受弗洛伊德有关潜意识意象著作的影响,并与巴黎超现实
陈羽纶与商务印书馆及《英语世界》 本书特色 陈卫和编著的《陈羽纶与商务印书馆及英语世界》架构是传记式的,文章的编排以时间为序。其中三个时间概念交互发生作用,一是...
丹青风骨 内容简介 名画《雪血江山图》价值连城,多方觊觎,真迹迷踪,赝品迭出,疑云萦绕,扑朔迷离;古城丹青世家,三代情缘,悲喜纷呈,异国情爱,畸形苦恋,忠贞痴迷...
伍迪·艾伦传-一个犬儒主义者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一个影人的时代。 一段电影的历史。 伍迪·艾伦传-一个犬儒主义者 内容简介 不论讨人喜爱还是遭人鄙视...
《糖王周毅翻糖蛋糕之神话集》内容简介:世界权威性翻糖蛋糕大赛中 周毅两次获得大奖 西点这个属于西方领域的赛事 首次被中国人摘下
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 本书特色 《纵浪大化中--二十一世纪章开沅在华师(精)》是我校资深摄影师陈建平先生编著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有关章开沅先生晚年参与...
编辑推荐作为阿根廷文学天才,博尔赫斯的散文像小说,小说像诗,诗又像散文;作为一个68岁才踏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博尔赫斯备受“
朱德群(从汉家子到法兰西院士) 内容简介 朱德群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大师,本书主要介绍了朱德群先生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和他的海外奋斗历程。朱德群(从汉家子到法兰西院士...
又疯又狂卡扎菲-落日强人卡扎菲传 本书特色 1. 空前绝后卡扎菲全传!2. 全景披露卡扎菲执政后期与西方国家结交细节3. 立体展现一代枭雄卡扎菲的传奇人生4. ...
传奇大将陈赓 本书特色 陈赓(1903—1961),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早年参加过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历经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
我的母亲丁玲 本书特色 在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和儿媳李灵源所写的回忆录《我的母亲丁玲》中,他们讲述了母亲生前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母亲与他们谈到的延安时期和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