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伟大的人物照片究竟是如何拍摄的?在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摄影大师和他们的伟大作品面前,相信每一位摄影艺术爱好者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而本书中精彩的280张照片已经给出了它们各自的答案——每一张伟大的人物摄影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们将主题、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无论高雅庄重还是咄咄逼人,阴险狡诈或是晦涩难懂,他们都直接地面对着读者。或许我们无法简单地定义人物摄影佳作的这种特性,但是我们却能凭直觉感受到它的存在。
本书的作者之一威廉·艾伯特·阿拉德写道:“一张出色的人像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本书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超凡的馆藏摄影档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时间跨越了一个多世纪,反映的题材遍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涉及了摄影艺术的每一个层面。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
摄影师威廉·艾伯特·阿拉德1982年在秘鲁拍摄的一幅图片题目是《爱德华多满脸泪痕的脸》,作者这样叙述当时的情景,“忽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后面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们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照片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停止。照片发表后,人们向爱德华多伸出了援助之手,来自全美的捐款就有6000多美元。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还联系到了一个名叫关心(CARE)的组织,这个组织后来找到了爱德华多,在他们村里搞了一次活动,不仅为他家买了羊,弥补其损失,还给村子里购置了一台抽水机。
在谈到自己对摄影的领悟时,威廉·艾伯特·阿拉德这样说:“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
照片让人们穿越时空,在凝视那些陌生的面孔或者背影的时候带着感动。可以说这些照片既反映了一些世界级摄影大师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也代表了人类某些共同的情感追求和人性的张扬。对于这本摄影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摄影评论家杨恩璞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书中的作品和中国人印象中的艺术摄影很不一样,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思路拍摄,用另外一种眼光看照片。在这个集子里,打动我们的不是技巧和美感,而是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和历史感。这是这本书对中国摄影的启示。”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宋建民说:“一幅好的图片不是让人去看的,而是让人去想的,这本书给了我们深邃的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累,书中的人物仿佛伸手要握你的手。”
“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眼球吃冰淇淋。”杨恩璞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作者很多人的身份都不是专职的摄影家,而是科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没有把摄影当成最后的目的,而是当成一种语言,在拍照的时候强调的不是照片的审美特性,而是人文特性。
一个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与艺术无缘,就是在搞人像、科学、历史。杨恩璞说:“在此,摄影是一个大摄影的概念,它让我们知道艺术摄影只是摄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一点值得中国摄影家去努力和奋斗。”
谈到这本摄影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殷强说,拿到这本书他一连读了两遍,这本画册的作品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精品,但每一幅都有很深的内涵和意味。如,二战前后的一些图片,它没有拍战争的残酷,只是拍一些平静祥和的画面,意在唤醒人们远离战争。这也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个性——“与一切不愉快的事物保持距离。”
据记者了解,该书收集的280幅的照片都是从国家地理学会馆藏摄影档案1000万张图片中精选出来的。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组织之一,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自1888年创建以来,始终在自然摄影、文化摄影和动物摄影方面独树一帜。1890年,《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它的第一幅图片,接着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家地理》一次又一次开辟新天地,在摄影报道这一领域不断冲击人们的视觉。这些照片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瞬间永恒——美国国家地理人物摄影传世佳作》一书也随着摄影设备和摄影技术的发展相应分成了几个阶段:从早期的笨重照相机、需要长时期曝光的胶片,到彩色胶片的面世,再到出现轻便、多功能的相机,这些都使得人物摄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的阶段。本书探寻摄影师本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定位和追求目标,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反映这个世界并且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方法。
谈到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合作,时尚杂志社国际事业部经理张琳告诉记者,时尚杂志社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有着良好的期刊与图书的合作基础。2003年,时尚杂志社获得了《透过镜头——美国国家地理最伟大摄影作品集》一书中文简体版版权。据了解,当时《透过镜头》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文本,统一在西班牙印制,全球同步发行,这种大规模同版书的跨国协作在国内图书出版领域尚属首次,而这一模式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琳表示,在《透过镜头》取得成功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加大了对于自身核心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力度,《瞬间永恒》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教育机构。一百多年来,学会秉持“增进并传播地理知识”的宗旨,赞助了8000项以上的研究探索计划,并用优秀的杂志、地图、书籍、电影和交互媒体产品鼓励人们保护地球。众多的科学家、探险家、摄影师、电视工作者和作者队伍肩负学会使命,来往于世界各地,辛勤工作,为学会赢得显赫荣誉。著名的黄框标志成为令人向往的探险与优质标记,见于全球每个国家和越来越多的语言中。
我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一年以后,一位与我一起工作的图片编辑向我感叹:“你竟然可以让那么多人看着相机。”我想大概是这样吧。但是他们并不是在看着我的照相机,而是在看着我本人。实际上,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双向交流。如果你愿意去体会,就会发现长久的眼神交流远比浅显的片言只语深刻。有时什么也不用说,你就只看着眼前的画面,尽量摒住呼吸,用这种方式或者态度去想像拓展照片周围的空间。这种感觉时时皆备,只是你很少把握而已。我始终相信,即使一个人并没在做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也有可能成为值得注意的摄影题材。那么这时候,为什么不告诉他“看着我”,然后尽可能拍一张满意的照片,把他介绍给那些看到这张照片的人们呢?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有一种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它会跨越时空和语言文化的障碍,传达出简单而普遍的信息:这是生活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我希望你能见见他(她)。你可能也想对他们多一些了解:他们有什么忧愁,他们唱什么歌,他们在咖啡馆里的时,享受着一杯冰啤酒或葡萄酒的时候什么样子……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摄影作品应该是有所作为的。在拍摄照片的时侯,我不会说“看着镜头",而是会说“看着我,不是照相机在摄影,而是我在摄影。”不管他们在注视什么地方,目光朝前还是其他什么方向,是陷入沉思还是在湎于幻想,摄影师是不能真正看到作品中的人物所看见的世界的。这难道不正印证了人物摄影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眼晴的结论吗?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引自章节:回归现实主义/306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放弃了把美国西部作为拍摄的主题之一,径直南下。1981年,我南下南美洲,到达秘鲁。一天下午,春风和煦,在上普莱诺奔波一天找寻拍摄对象之后,我驱车赶回普纳。天空湛蓝,万里无云,一尘不染。路边有一个男孩在哭。孩子站着的地方往下是一块空地,空地旁边的田野已被犁过。空地上躺着几只羊,它们弓着背,死了。男孩看上去约9岁到10岁的模样,蓝色毛衣的肘部缝着一大块白布,裤子臀部的补丁布满了密密的线头,深蓝色绒线帽一直盖过耳垂。在落日的辉映下,孩子眼中和因风吹日晒而变粗糙的小脸上都布满了泪水,那晶莹的眼泪在阳光下如钻石般闪闪发光。后来我才知道这孩子的名字叫爱德华多。爱德华多本来是在天黑以前赶着自家的10多只羊回村的,突然一辆出租车疾驶而来,疯狂地冲向来不及躲闪的羊群,一半的羊被撞倒在公路下面的田地里。出租车扬长而去,而后来的我们停下了车。当孩子抬起他满是泪痕的脸朝我的方向看过来的时候,我按下了快门。摄影师的职业本能告诉我要留住这一刻。孩子站在我面前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这难道就是大多数秘鲁人的命运?在这个国度,生活是如此冷漠、严厉和残酷,动物和人类的命运都是那么脆弱。对于爱德华多和他的家庭来说,羊群可能就是他们全部的家产。现在,这个负责为家里照料羊群的男孩,必须告诉家人一半羊已经死了。在男孩身后,一个头戴棕色帽子、手上提着白色皮包的男人正从死去的羊旁边路过。他没有停下脚步,长长身影在爱德华多的肩膀后面掠过。几分钟之后我们也离开了,没有给孩子什么。我曾想应该给他一点什么,但却没有那样做。大约一个月之后,当我回到华盛顿办公室オ从图片编辑选择的众多照片中看到了这张照片(第378-379页)。一看到它,我就马上游说图片编辑在近期《国家地理杂志》上刊登这张照片。因为我相信,这张照片反映的是现实,它真地反映了秘鲁人民生活艰难的一面。《国家地理杂志》果然发表了这张照片,...
——引自章节:回归现实主义/306页
《松之物語MonogatariofPines》是北京亦安画廊2013/3/16-2013/4/16期间举办的日本攝影師須田一政展覽“松之物語”所出版的畫冊。
花卉入门篇-飞乐鸟的色铅笔手绘世界 本书特色 浪漫的樱花、丛生的矢车菊、草原上的格桑花,还有冬季里白雪掩映下的梅花,大自然中有数不尽的奇花异草,我们的世界正是因...
凡.德.维.登 本书特色 凡·德·维登是15世纪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被誉为“佛兰德斯文艺复兴艺术三杰&rdquo...
画风-2011.卷18 本书特色 《画风(2011)(卷18)》放眼中国画坛,力推卓有成就的中青年画家。同时《画风(2011)(卷18)》与艺术品市场息息相关,...
《品味徕卡》内容简介:2013年是徕卡相机诞生一百周年,作者金铁路以十几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过的数十篇关于德国徕卡相机的故事、传奇
《5G引爆教育革命》内容简介:随着5G的商用,人类将进入一个将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学习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在
顾铮,1959年生于上海,学者、摄影评论家、策展人。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最早将西方摄影家与摄影史介绍...
岭南派写意花卉技法 节选 《中国画名家技法经典·岭南派写意花卉技法》是施荣宣先生根据多年来的教学课稿整理修订而成,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藤本、蔬果、草本、木本近1 ...
鸟之绘-38种鸟的色铅笔图绘 本书特色 超值推荐:典藏版连环画(回味昨日旧梦,重温少年情怀,精美礼盒包装,汇集众多名家的经典之作)超值推荐:连环画报影印本(十载...
肯尼思·科布勒教授在旧金山州立大学讲授新闻摄影课程。他还写过《如何拍摄朋友和和陌生人》(How t Phtotgraph Friends and Strange...
会发光的平凡瞬间一座城市的光影随笔...................※编辑推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北京,每个人在照片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小幅油画-30分钟快速表现 本书特色 《小幅油画/30分钟快速表现》(张家素著)作者从事美术教育工作40年中带领美术教师团队外出写生,对小幅油画写生以其快速、简...
国画实用技法工笔鹰细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介绍工笔鹰画法的技法书。书中讲解十分细致,先介绍了鹰的基本习性和特点开始讲解,然后讲解鹰局部画法,包括头、足、羽毛的画法...
看图学色铅笔彩绘 本书特色 本书详细讲述了色铅笔的实用方法和绘画技巧,将专业的绘画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画讲解出来,还有大量好看的范例,便于初学者学习和临摹。...
《霍克尼论攝影》(增订本)收录了大卫·霍克尼与好友保罗·乔伊斯关于摄影的对谈十七篇,内容关于霍克尼的图像思考与影像实验,展现了一位多才多艺、创造力十足的艺术家,...
儿童学国画入门教材-1 本书特色 谢钰编*的《儿童学国画入门教材(1中国花鸟画研修院系列教材)》一笔一画地教小朋友怎样调墨、怎样用笔、怎样布局、怎样下笔,内容轻...
合璧卷-富春山居图 本书特色 2011年6月1日—9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地合璧展出,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国各大日报、全国都市媒体,各大门户网站集中播报...
决定性的看:李少白的风光观察艺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从整体中分离有意味的局部;平凡中发现不寻常;打破规则;预想、想象与瞬间判断;抽象;光线的魔法等。决...
赵铁林男,满族。1948年1月15日生于辽宁省北镇县。高中毕业正赶上那场“文革”,母亲被逼自杀,父亲被关,游街,遭批斗,正值少年
神骏图 北齐校书图:五代摹本:宋摹本 本书特色 韩幹、杨子华编绘的《神骏图<五代摹本>北齐校书图(宋摹本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范本传真》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