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陈支平
绪论走出恐闻:一个乡土文化幽灵的探寻与观照
**章 融入土著:边陲开发热潮与风水信仰的扎根
第二章 境腾地龙:风水流派及其在地化的文化表述
第三章 神圣帷幕:走向民俗化和仪式化的风水信仰(Ⅰ)
第四章 神圣帷幕:走向民俗化和仪式化的风水信仰(Ⅱ)
第五章 理性驱驰:风水信仰与士绅的文化空间构建
第六章 化育无形:风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秩序整合
余论 生命灵光:多维关系视野中的风水信仰研究
附录一 明清时期福建风水示禁碑文摘抄
附录二 福建谱牒风水诉讼案例资料摘抄
附录三 《晋江古檗山庄题咏集》拓本摘录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推荐意见
本书继承了傅衣凌社会史学派的传统,尝试借助“人类学式的历史学” 方法,将风水习俗视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进而较系统地思考风水文化事象与近世乡土社会的认同、分类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秩序整合的关联问题,并“再现”风水的知识与观念在长时段乡土变迁中所创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作者亦将有关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的叙述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背景之中,反思神秘的风水文化与中国“连续性文明 ”的内在联系,以呈现近世以来乡土社会的宇宙观念、信仰和思想世界的实态相。除绪论和余论外,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章:从福建地区移民的开发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中,宏观考察风水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东南地区,风水观念、信仰具有鲜明的地域底色,与移居汉人聚居的习惯和注重神灵祭祀的传统具有亲缘关系。在走向“土著化”过程中,移居汉人借助风水观念、信仰,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土著“尚巫机鬼”的原声音频,完成了“因土成俗”的意义转换,确立了在地意识或诸野意识。随着聚居形态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加剧,乡族意识也得以在乡土社会中滋生、勃兴,从而加剧了有限的风水象征资本的争夺,并深刻地影响着地域的民间信仰形态。 第二章:描述两大风水流派在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的地域扩展进程中相抗而又兼容的总体态势,从中呈现风水在区域信仰情态中的文化意义。该部分结合社会史和数术史,尝试对两大流派的观念系谱特质及人文意义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反思两大流派如何在“信仰化”的实践中达成“在地化”的文化表述,从而构成一般意义上的风水知识和风水认知。本章也尝试“换位研究”,让民间风水专家与研究者进行“对话”,以把握风水专家在社会变迁中总体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风水流派意识在民间走向模糊化的趋势,也意味着中国的神灵与祭祀传统具有顽强的渗透力。 第三、四章:从构成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文化网络之环的通书、灵签、安镇符咒、竖造及丧葬仪式、乩示文本等人手,细部地探寻普遍意义上的风水知识、观念的乡土社会记忆是何以可能的,即分析风水知识、观念如何借助相关的巫术一宗教仪式,逐步“深耕化”为一种民俗信仰,从而成为民众 “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各类与风水相关的仪式行为,是乡土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聚态反映。风水知识、观念为乡土社会所承认、接受并转变为民俗信仰的过程,乃是一种价值转换及意义再生的过程。在传统礼教或祭祀观念“ 以家达乡”过程中,风水先生、择日师、礼生等充分扮演着“文化媒人”角色,甚至是**媒介者。 第五章:分析了风水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士绅阶层的文化空间构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考察士绅之有意识的风水实践和风水表述,藉以省思风水知识、观念何以成为一种沟通精英与俗民、王朝(国家)与社会的文化桥梁,进而影响地方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方式。士绅阶层是一个积极追求“利益*大化”的文化群体,他们在将风水知识、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之际,也将之意识形态化,以使区域的公共或私人场域充盈着自身所赋予的意义与价值。“义”(理)字只是一种带有表演成分的集体表像,“利”(欲)字才真实地书写着士绅的灵魂。 第六章:借助契约文书及典型的家族个案,细部地剖析风水观念、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的秩序整合和家族发展的关联问题。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模式部分地受到了风水观念图式的制约和安排,从而在“破坏/整合”的向力之中维持其动态的平衡。风水观念、信仰为家族或房派及乡族势力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套圆融自足的文化解释机制。祖墓、祠堂风水的象征营造与“房/家族”的系谱模式和功能形态有着内在的关系。风水术本身的房分差别理论以及家族与房之间天然存在着的“凝聚/分裂”张力,参与塑造了祖墓或祠堂的风水崇拜的“箭垛化”效应。
陈进国,男,1970年12月19日生,福建永春人。1989年9月至2002年9月,在厦门大学学习和工作,分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2002年10月至2004年l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道教问山派研究》。
《小镇美国》内容简介:在美国,超过3000万人居住在小镇。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原本可以去城里生活,赚更多的钱,享受更便捷的生活,得
《上海健康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9)》内容简介:本书从健康科技创新的概念介绍入手,详细讲解了健康科技创新的内涵和价值,总结了
普遍整合的福利体系 本书特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普遍整合的福利体系》内容包括: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的整合、劳动就业与福利制度的整合、教育发展与福利制度的整...
海遗丛稿(初编) 内容简介 《海遗丛稿(初编)》为牟润孙所著,牟润孙先生治学博贯经史。淹通掌故,勤于著述,为世所重。历年发表的论文,*初结集为《注史斋丛稿》,于...
《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内容简介:★推荐给对“女性与性别”话题有兴趣的读者!男人更应阅读。★著名社会学者,安·奥克
构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舆论新格局 本书特色 《构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舆论新格局》对我国媒体在参与中东欧地区舆论传播新格局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战略举措进行了深入...
世纪前沿-大众传媒与美利坚帝国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1969年,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它首次联系大传播的两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剖析了美国大...
1966-1976-时尚与政治-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时尚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民众的日常着装选择,在对大量访谈资料、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进行分析的...
版面构成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21世纪的版面艺术、版面构成的原则、版面构成的造型要素、版面构成的形式原理、文字的版面构成、图片的版面构成、图形的版面构成、招贴广...
(经典与解释)巨人与侏儒(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的题目并不特别与一个老说法相关:“我们都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谦卑的姿态,表达了太多的自我满足...
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 内容简介 该书可以说是一个研究团队对处于变迁之中的中国城乡社会所做的学术探索的记录。这样的记录试图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把握处于转型...
欧阳修文献学研究 目录 序绪论一、“文献学”界说二、本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三、本书研究的方法**章欧阳修文献学的背景**节宋廷的右文政策第二节宋儒的文化精神第三节...
社会治理智库建设-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评估报告 本书特色 北京市信访矛盾分析研究中心作为全国信访领域*家专业智库,在开展新型智库建设,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罗常培文集-第一卷 本书特色 罗常培先生的思想和学术至今还在润溉着一代代学人,甚至他在当时对学人的告诫,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王均编著的《罗常培文集(第1...
《低生育陷阱》内容简介:自1990年公布的日本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出生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值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直到现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 内容简介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研究专著。它注重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中国文化...
社会学精要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作者简介: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
王家岭的诉说 本书特色 本书以对幸存者口述实录的方式,还原了王家岭矿难发生、逃生、求生的全过程,再一次对读者心灵强烈震撼。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鲁迅笔下...
《偶然与永恒》内容简介:文艺美学能否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于当代美学建设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是书以上下两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