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陈支平
绪论走出恐闻:一个乡土文化幽灵的探寻与观照
**章 融入土著:边陲开发热潮与风水信仰的扎根
第二章 境腾地龙:风水流派及其在地化的文化表述
第三章 神圣帷幕:走向民俗化和仪式化的风水信仰(Ⅰ)
第四章 神圣帷幕:走向民俗化和仪式化的风水信仰(Ⅱ)
第五章 理性驱驰:风水信仰与士绅的文化空间构建
第六章 化育无形:风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秩序整合
余论 生命灵光:多维关系视野中的风水信仰研究
附录一 明清时期福建风水示禁碑文摘抄
附录二 福建谱牒风水诉讼案例资料摘抄
附录三 《晋江古檗山庄题咏集》拓本摘录
主要征引与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推荐意见
本书继承了傅衣凌社会史学派的传统,尝试借助“人类学式的历史学” 方法,将风水习俗视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进而较系统地思考风水文化事象与近世乡土社会的认同、分类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秩序整合的关联问题,并“再现”风水的知识与观念在长时段乡土变迁中所创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作者亦将有关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的叙述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背景之中,反思神秘的风水文化与中国“连续性文明 ”的内在联系,以呈现近世以来乡土社会的宇宙观念、信仰和思想世界的实态相。除绪论和余论外,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章:从福建地区移民的开发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中,宏观考察风水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东南地区,风水观念、信仰具有鲜明的地域底色,与移居汉人聚居的习惯和注重神灵祭祀的传统具有亲缘关系。在走向“土著化”过程中,移居汉人借助风水观念、信仰,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土著“尚巫机鬼”的原声音频,完成了“因土成俗”的意义转换,确立了在地意识或诸野意识。随着聚居形态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加剧,乡族意识也得以在乡土社会中滋生、勃兴,从而加剧了有限的风水象征资本的争夺,并深刻地影响着地域的民间信仰形态。 第二章:描述两大风水流派在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的地域扩展进程中相抗而又兼容的总体态势,从中呈现风水在区域信仰情态中的文化意义。该部分结合社会史和数术史,尝试对两大流派的观念系谱特质及人文意义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反思两大流派如何在“信仰化”的实践中达成“在地化”的文化表述,从而构成一般意义上的风水知识和风水认知。本章也尝试“换位研究”,让民间风水专家与研究者进行“对话”,以把握风水专家在社会变迁中总体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风水流派意识在民间走向模糊化的趋势,也意味着中国的神灵与祭祀传统具有顽强的渗透力。 第三、四章:从构成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文化网络之环的通书、灵签、安镇符咒、竖造及丧葬仪式、乩示文本等人手,细部地探寻普遍意义上的风水知识、观念的乡土社会记忆是何以可能的,即分析风水知识、观念如何借助相关的巫术一宗教仪式,逐步“深耕化”为一种民俗信仰,从而成为民众 “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各类与风水相关的仪式行为,是乡土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聚态反映。风水知识、观念为乡土社会所承认、接受并转变为民俗信仰的过程,乃是一种价值转换及意义再生的过程。在传统礼教或祭祀观念“ 以家达乡”过程中,风水先生、择日师、礼生等充分扮演着“文化媒人”角色,甚至是**媒介者。 第五章:分析了风水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士绅阶层的文化空间构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考察士绅之有意识的风水实践和风水表述,藉以省思风水知识、观念何以成为一种沟通精英与俗民、王朝(国家)与社会的文化桥梁,进而影响地方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方式。士绅阶层是一个积极追求“利益*大化”的文化群体,他们在将风水知识、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之际,也将之意识形态化,以使区域的公共或私人场域充盈着自身所赋予的意义与价值。“义”(理)字只是一种带有表演成分的集体表像,“利”(欲)字才真实地书写着士绅的灵魂。 第六章:借助契约文书及典型的家族个案,细部地剖析风水观念、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的秩序整合和家族发展的关联问题。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模式部分地受到了风水观念图式的制约和安排,从而在“破坏/整合”的向力之中维持其动态的平衡。风水观念、信仰为家族或房派及乡族势力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套圆融自足的文化解释机制。祖墓、祠堂风水的象征营造与“房/家族”的系谱模式和功能形态有着内在的关系。风水术本身的房分差别理论以及家族与房之间天然存在着的“凝聚/分裂”张力,参与塑造了祖墓或祠堂的风水崇拜的“箭垛化”效应。
陈进国,男,1970年12月19日生,福建永春人。1989年9月至2002年9月,在厦门大学学习和工作,分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2002年10月至2004年l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道教问山派研究》。
强势民主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分,**部分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由主义代议制民主进行批评,中心论点是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中许多诸如此类的难题原自于于其理论本身;...
文本情感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本书特色在web2.0时代里,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可作为情感语料数据原型的评论,如何高效**的获取基于这些语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进行相关...
传播学 本书特色 《传播学》由鲁道夫·F·韦尔德伯尔、凯瑟琳·S·韦尔德伯尔、迪安娜·D·塞尔诺编著,学习版是一本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与阅读的书。内容包含了传播学的...
所有的养育工作都是在为放手做准备。然而,养育子女的悖论是,父母对青春期后期和成年初期的风险了解得越多,就越为孩子感到害怕,就越想继续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上大学...
《清代中国与世界》内容简介:本书收入《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北洋海军》。《一六八
懂你: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 本书特色 很多人把道德理解为一套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不得不采取的理性原则和行为规范。其实,道德究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爱、...
出版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是总结近百年来出版学这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出版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出版学应当包涵哪些分支学科,大家仍在探索之中,许多研究...
付海晏,男,汉族,湖北襄阳人,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0月9月至2011年9月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访学。2011年入...
《掌故(第四集)》内容简介:2016年《掌故》第一集出版,2017年推出第二集,2018年1月第三集面世,在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下,第四集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文艺 本书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但梁晓声一直坚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出自己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充沛的人...
后女性主义社会理论下的女性美容手术研究 本书特色 身体已经在社会研究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身体的呈现不纯粹是在心灵指引下的具现。在现代...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手册 本书特色 《重新打量每个生命:人物报道手册》是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南方人物周刊》人物报道...
媒介与文化书系-城市与城市文化(影印版) 本书特色 《城市与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可作为大学本科文化研究、社会学以及更为宽泛的社会科学课程的教材,它回顾了城市...
忧郁与哀悼-生产-第8辑 本书特色 《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是目前国内介绍欧美新学一个*前沿的阵地。虽然它的译文常常值得商榷,虽然它的版权一直模糊不清,但...
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 本书特色 《报刊与文化身份:1898-1981中国妇女报刊研究》指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新旧思...
岛薗 进(Shimazono Susumu)上智大学神学系教授,Grief Care研究所所长。1977年获得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曾任筑波大学哲...
新媒体.融合与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汇集了作者*新研究成果。本书通过翔实权威的数据资料、独特新颖的理论视角,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当今中国和世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对新媒...
《乡土中国》内容简介:该书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名著,根据其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讲义整理
新闻.如何改变世界-新闻影响力及深度效果研究 本书特色 《新闻,如何改变世界:新闻影响力及深度效果研究》: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教育高地建...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三版) 本书特色 《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是为从事图书编辑校对工作的同志编写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字、词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