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报告》介绍了唐嗣虢王李邕墓及1号墓均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吕村塬唐高祖李渊献陵陪葬墓区内,2003~200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队、富平县文物旅游局配合对上述两座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墓皆为斜坡墓道、多天井、双墓室大型唐代墓葬。1号墓因修筑期间坍塌而未及使用便遭废弃。李邕夫妻合葬墓营建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出土了大量壁画,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艺娴熟,特别是马球图、调鸟仕女图等堪称为唐代艺术的佳作。
目录
壹 概况
一 地质地貌与县治
二 唐献陵与荆山原
三 嗣虢王李邕墓与献陵1号陪葬墓
贰 嗣虢王李邕墓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面遗迹
(一)封土基址
(二)墓头遗址
(三)其他遗迹
三 墓葬形制
四 葬具与葬式
五 随葬物品
(一)石质文物
(二)陶瓷与金属文物
六 装饰壁画
(一)墓道壁画
(二)过洞与天井壁画
(三)前甬道壁画
(四)前墓室壁画
(五)后甬道壁画
(六)后墓室壁画
叁 献陵1号陪葬墓
一 地理位置
二 地面遗迹
三 墓葬形制
肆 结语
一 关于献陵陪葬园区布局的探讨
二 1号墓墓主身份及废弃理由的探析
三 李邕生平及墓葬特点
四 李邕墓壁画格局与内容的构思
五 李邕墓壁画中特殊画面的分析探讨
六 李邕墓墓头遗址的性质讨论
(一)名称、用途与性质
(二)形制与结构
伍 墓志考释
一 嗣虢王李邕墓志考
(一)李邕生平
(二)官职及地域名称
(三)墓志中涉及人物
二 嗣虢王妃扶余氏墓志考
(一)扶余氏族系成员
(二)嗣虢王李邕世系及职官
(三)墓志中涉及其他人物及地名
附录一 李邕墓壁画彩绘颜料显微分析报告
附录二 李邕墓壁画保护性揭取与修复报告
Abstract
后记
插图目录
图一 李邕墓与1号墓地理位置图
图二 李邕墓墓头遗址平面图
图三 李邕墓与墓头遗址关系平面图
图四 李邕墓平、剖面图
图五 李邕墓壁龛平、剖面图
图六 李邕墓前甬道南口及封门砖
图七 李邕墓前墓室平面图
图八 李邕墓后甬道平面图
图九 李邕墓后墓室平面图
图一○ 李邕墓后墓室石、砖棺床复原平、剖面图
图一一 李邕墓石门复原图
图一二 李邕墓石门门楣线刻图
图一三 李邕墓石门门额线刻图
图一四 李邕墓东侧门柱线刻图
图一五 李邕墓西侧门柱线刻图
图一六 李邕墓东门扉线刻图
图一七 李邕墓西门扉线刻图
图一八 李邕墓石门东门墩线刻图
图一九 李邕墓石门门槛南面线刻图
图二○ 李邕墓石棺床石条线刻图
图二一 李邕墓墓前石刻图
图二二 李邕墓出土器物
图二三 李邕墓东壁壁画全图
图二四 李邕墓西壁壁画全图
图二五 李邕墓墓道、过洞、天井西壁壁画位置图
图二六 李邕墓墓道西壁流云飞鹤图
图二七 李邕墓墓道西壁人物、白虎图
图二八 李邕墓墓道西壁出行仪仗3、4号人物图
图二九 李邕墓墓道、过洞、天井东壁壁画位置图
图三○ 李邕墓墓道东壁白鹤图
图三一 李邕墓墓道东壁仙人御龙图
图三二 李邕墓墓道东壁出行图
图三三 李邕墓墓道北壁城楼图
图三四 李邕墓过洞、天井西壁4、5号人物图
图三五 李邕墓过洞、天井西壁6号人物图
图三六 李邕墓过洞、天井西壁列戟图
图三七 李邕墓过洞、天井西壁擔子图及北部残画
图三八 李邕墓过洞、天井西壁佩剑人物图
图三九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南端出行仪仗图
图四○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列戟图与门卫木屋图
图四一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调鸟仕女图
图四二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牛车图与侍女图
图四三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武官残图
图四四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抬箱图
图四五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北端残马图
图四六 李邕墓前甬道西壁马球图
图四七 李邕墓前甬道东壁狩猎图
图四八 李邕墓前室南壁西侧1号画屏
图四九 李邕墓前室西壁南端2号画屏
图五○ 李邕墓前室西壁中部3号画屏
图五一 李邕墓前室西壁中部4号画屏
图五二 李邕墓前室西壁北端5号画屏
图五三 李邕墓前室南壁东侧、东壁壁画展开图
图五四 李邕墓前室东壁北端6号侍女图
图五五 李邕墓后甬道西壁4号侍女图
图五六 李邕墓后甬道东壁1~3号人物图
图五七 李邕墓后室东壁壁画全图
图五八 李邕墓后室东壁乐队图
图五九 李邕墓后室东壁舞女图与童子、贵妇图
图六○ 李邕墓后室北壁壁画全图
图六一 李邕墓后室北壁1号人物图
图六二 李邕墓后室西壁壁画全图
图六三 李邕墓后室西壁4号屏仕女图
图六四 李邕墓后室南壁正视图
图六五 李邕墓后室南壁西侧方障图
图六六 李邕墓三维透视图
图六七 1号墓封土与墓室土圹关系图
图六八 1号墓平、剖面图
图六九 1号墓三维透视图
图七○ 唐高祖献陵陪葬(祔葬)墓位置示意图
图七一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壁画
图七二 战国初期墓葬出土错金青铜插座
图七三 西安南郊汉墓出土铜管式三插头框架构件
图七四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十”字形铜帐座
图七五 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石帐座
图七六 唐僖宗靖陵出土覆盆式青石帐座
图七七 唐李邕墓墓头遗址复原示意图
图七八 李邕墓志盖拓片
图七九 李邕墓志石拓片
图八○ 唐东都外郭城图
图八一 扶余氏墓志盖拓片
图八二 扶余氏墓志石拓片
图版目录
图版一 李邕墓外景
图版二 李邕墓墓头遗址全景
图版三 李邕墓墓头遗址矮墙、门阙、祭台
图版四 李邕墓墓葬形制
图版五 李邕墓后甬道入口与石门东门墩线刻图
图版六 李邕墓出土葬具
图版七 李邕墓石门线刻拓片图
图版八 李邕墓石棺床石条拓片图
图版九 李邕墓墓道西壁部分壁画
图版一○ 李邕墓墓道东壁部分壁画
图版一一 李邕墓墓道东壁部分壁画
图版一二 李邕墓过洞、天井西壁部分壁画
图版一三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南端出行仪仗图
图版一四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部分壁画
图版一五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门卫木屋图
图版一六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调鸟仕女图
图版一七 李邕墓过洞、天井东壁抬箱图
图版一八 李邕墓前甬道西壁马球图局部
图版一九 李邕墓前甬道西壁马球图局部
图版二○ 李邕墓前甬道东壁狩猎人物图
图版二一 李邕墓前墓室壁画
图版二二 李邕墓后甬道壁画
图版二三 李邕墓后墓室东壁壁画全图
图版二四 李邕墓后墓室东壁部分壁画
图版二五 李邕墓后墓室东壁、顶部壁画
图版二六 李邕墓后墓室西壁壁画全图
图版二七 李邕墓后墓室西壁、南壁部分壁画
图版二八 李邕墓后墓室西壁4号屏风下格仕女图
图版二九 李邕墓壁画彩绘颜料
图版三○ 1号陪葬墓
图版三一 1号陪葬墓墓道及墓内结构
图版三二 1号陪葬墓后墓室形制与结构
本书借助古代文物,探讨了古人的相貌和风度。书中设有“土石本色”、“青铜气质”、“秦汉豪情”、“六朝姿容”、“帝国异彩”等
巨石阵-新石器时代建筑师的思维 本书特色 科学之美丛书的《 巨石阵——感受新石器时代建筑师的思维》是一本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图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科学观念、它们的...
ThistextcollatesStanAllenswritingsandprojectsthatproposearchitecturalstrategiesf...
沟口健二,日本早期著名导演之一。本书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研究。作者简介 佐藤忠男,日本电影评论家、电影史
一笔画-宝宝跟我画 本书特色 1.《一笔画》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分类细致而合理,每一图案旁边有简单清晰的步骤,条理清晰,使刚学画的孩子能够很轻松地掌握技巧,很快...
中国电影与意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所追求的意境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电影艺术,涉及电影艺术的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和美术等方方面面,但更侧重...
篆刻常用字字典 本书特色 《篆刻常用字字典(修订本)》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篆刻常用字字典 内容简介 全书收入楷收繁体字头(包括异体字)六千余字,篆体重文计...
《转型时期中国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内容简介:《转型时期中国科技政策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基于外部性理论,运用文本挖掘、案
如果说精致的手工制作技能与对建筑设计的独特洞察力相结合是柏庭卫学术研究的一个独有品质,那么《杠作:一个原理、多种形式》中所
龙藏寺碑 本书特色 又名《正定府龙兴寺碑》。隋·开皇六年(五八六)十二月立。整纸捐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碑阳三十行、行五十字;碑阴及左侧鸟题名。碑阴五...
柏林可以说是欧洲唯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录的城市,世纪初的繁华、世纪中的战事以及政治上的冷漠,一一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
《精益医疗:如何改善患者服务、提升医疗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内容简介:广大的医生护士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医
陈佩秋书画集 本书特色 陈佩秋,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艺术顾问,上海书画院院长,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大学美术学...
《幸福之路》内容简介:本书是英国现代著名哲学伯特兰·罗素为大众写的一本以“幸福”为话题的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讨
董美人墓志-中国碑帖经典 内容简介 楷书自汉隶蜕化过来后,经过六朝二百余年的演变,至隋朝时,已渐趋成熟。隋朝国祚虽短,在书法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楷...
甲骨文字典-第3版 内容简介 《甲骨文字典(第3版)》为《甲骨文字典》第三版,是作者在《甲骨文字典》(修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考证、修订、补充、完善,遂编著...
《我是扬州人》内容简介:本书从朱自清作品中精选了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的篇目,题材上偏向于作者年少的成长故事,对亲人、朋友的回
中国美术史 本书特色 《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由郑昶 著,全书分为六章,在绪论中,作者将中国美术的演 进同世界美术的发展 进行比较,从而提...
绘本西游记 本书特色 本书为斯科纳创作的《西游记》插图系列作品首次在《西游记》的故乡——中国公开出版发行,包括80幅水墨插图和24幅全页...
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始於3世紀中葉以迄6世紀末葉,由於這個時期營造了大量古墳,因而得名。據統計,日本全國約有十五萬座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