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前后,“五四”一代文学家、新青年普遍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冲击与转变。这一过程不能单向化约为他们被政治吞没、异化。毕竟,新文化运动展开的过程就是其变质与蜕变的过程,正是新文化自身的危机导致了新文化群体从弃绝现实政治转向萌发新的政治意识,创造新的政治实践。然而,"国民革命"蕴含的矛盾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并逆向激发了思想文化领域内再一次革命性反思。这新一轮左翼思想革命表面诉诸对“五四”的颠覆却暗含对“五四”方式的继承与深化,即重新批判、定义各种文化、政治、社会、历史、价值观念,打造新的主体形态,来为新的政治实践奠定基础。 本书力图把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与政治实践放在一个相互交织、充满张力的框架中加以考察--两者有分有合,互为前提和限度,互相生发与制约--由此试图探求中国革命进程中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展开逻辑。在新文学史主脉论题的“重新研究”中,本书堪称代表。
导言
第一章 从文学家到革命文学家
创造社文学梦的碰壁与新觉悟—
政治性言论的资源与出发点—
对文学的检讨与新文艺观—
赴广州:出路抑或畏途
第二章 文学与政治的交错
沈雁冰进入文学与革命的路径—
社会改造语境下的文学主张—
从血泪文学到革命的文学:关于文学与革命的初步想象--
实际工作者对新文学的批评:革命人与革命文—
寻找革命文学的内在立场: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中介—
新俄文化的直接经验:召唤无产阶级文化—
《论无产阶级艺术》:波格丹诺夫理论的转述与改写—
五卅风暴:新的现实与新的意识起点
第三章 1925、1926年北京新文化言论界:再造思想革命的起点与终点
从首都革命到三一八惨案:五四时代的终结—
北京政变、溥仪出宫与反思民国:新文化言论界复兴的历史契机、面向及其困境—
政治与法理、雪耻与御辱:围绕五卅事件呈现的新文化思想界之分歧—
党派性言论的确立:反思学生运动与思想革命的路径分歧—
告别北京
第四章 广州事情 广州的进步与落后—
从广东大学文科风潮到革命人—
广州右倾和郁达夫对革命"的批判—
成仿吾的理论准备:检讨趣味—
《两地书》中所见的革命观察—
鲁迅在广州:革命与文学以及革命青年的鲁迅论
第五章 武汉左派政权下的革命文化、无产阶级文化言论
革命文学历史书写原则的检查:历史性叙述的出现及其限度—
武汉时期的形成—
建设革命文化一个官方口号提出的契机与内含—
武汉的舆论环境与革命文艺的初步讨论—
检讨新文化:从推崇民众艺术到批判资产阶级艺术—
世代交替:创造无产阶级文化园地
武汉时期的终结以及它为什么在历史中被遮蔽—
分共之后:摘掉国民革命的帽子?
第六章 当还是不当留声机器与革命思想的更生
新文学知识分子的尴尬:从政治领域回到文艺领域--
当一个留声机器:命题的提出及其历史指向--
不当一个留声机器:革命的另一种理解和路径—
批评资本主义与知识阶级的转向—
意识斗争理论与现实革命的碰撞
第七章 硬译与鲁迅的论战层面
在正确立场之外:如何定位鲁迅在论战中的位置—
从直译"到硬译:文化改造立场的延续—
作为报复的硬译与无产阶级文学论:主体改造理论的颠覆与深化
第八章 小资产阶级文艺的出路与革命的出路
写小资产阶级与反思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不同位置、立场上的小资产阶级观—
观念与个人的出路
结语 理解左翼文化运动"
参考书目 后记
大清后宫秘史-修订版 内容简介三百年岁月,能积淀下多少悬谜?十二朝帝后,又孕育出多少疑案?官史煌煌,总有不敢说,不便说,故意不说之处;野史芸芸,又有不会说,不好...
本书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历史大致归于两种政府理论的斗争史,即原初权力在社会中的自下而上论,和源于超越神灵的自上而下论。厄尔
《最"雷人"的历史趣闻》内容简介:在茫茫史海中觅笑料,于百转千回中见人性,中国文史博客第一人刘继兴,倾情传递历史深处的笑声
《大英帝国三部曲II:帝国盛世》内容简介: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英国继续对外扩张,成为强盛的大帝国,又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一步步退
文史(第四十九辑) 本书特色 《文史》创刊于1962年,是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大型学术季刊。40年来,《文史》一直以“崇尚实学,去绝浮言”为宗旨,刊载研究中国古代...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美国史 本书特色 ◎世界警察、山姆大叔,绅士风度与流氓风格的奇妙碰撞◎讲述世界头号强国的发展历程◎史料新颖、容量大,一本书让你彻底读懂美国史你知...
民俗文化-铜鼓 本书特色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
罩袍之刺 本书特色 《罩袍之刺》,带领我们去阿富汗这个有着悲情色彩的国家做了一次平视视角的深度探索。人们对阿富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战争”“童婚”以及“性别歧视...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不同时期史学演进的基本态势及其特征,史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与影响,史学传播在形式、内容、范围、功用诸方面的变...
马克·波斯特,后马克思思潮在美国的重要代表之一,1941年生,1968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厄湾校区历史
法兰西史-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法兰西史》编者冯品兰(1894—1984),原名泽兰,字蕙田,义乌乔亭人,历任浙江省立**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金华...
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
闽南历史文化概说 本书特色 想要了解、研究闽南文化,《闽南历史文化概说》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非常好的入门指南、研究索引。该书对闽南文化做了细致的梳理...
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 本书特色 作者说:自1966年费正清(1907-1991)和本人开始为《剑桥中国史》拟订计划以来,已经过了30年...
《嗨,吴哥 》内容简介:吴哥是与神灵约会的地方,它隐藏在深邃难测的、天镜映照不到的苍茫林海深处。一只绮丽的蝴蝶将年轻的法国
《矢志不渝》内容简介:明清时期,数以千计的年轻女子抗拒父母的权威,终生忠贞于她们的未婚夫,很多以寡妇的身份终其一生,有的为
红色起点:广州起义全记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一校两党,同根异路;相煎太急有因;大江东去浪淘沙;“赤子赤孙”向何去;不再为人做嫁衣;“暴动毛子”瞎指挥;...
中华通史(第一册)绪论·先秦史 本书特色 《中华通史》是一部普及性的通史巨著,其内容,据作者自言:“但求浅易,不求深入,只是将一部中华民族历史,平铺直叙,交代明...
《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收集的是吴于廑(原名吴保安)未曾公开发表过的两篇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
千碉净土(神山护佑下的丹巴) 内容简介 人文者,人类社会之各种文化现象也。华夏者,中华大地东南西北中之谓也。人文华夏,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