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欲为在所有时代堪称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那个人的思想作一个导引。黑格尔的理论,如同笛卡尔、康德以及其他一些哲学家的理论,是一个哲学的高峰。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唤醒下,它出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末期,出现在作为两个最多样和最丰富的哲学时期之一的那个时期 的顶点。虽然如此,出于种种原因,比起其他诸多伟大哲学家来说,黑格尔被阅读得却太少了。
黑格尔被公认为一个艰深的著作家。当然,我们有必要区分如下两方面的困难:一是由跟随任何一种新的思想进路都会引起的理解困难,这种困难在任何一位改变了问题的讨论方式的思想家那里我们都会遇到。另一种便是在黑格尔的思想里内在固有的困难。在某种层面上说,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是难懂的,因为他们革新了而不是重复了那些已被接受的观念。这些思想家要求他们的读者们要有稍微多一点的努力去理解在他们的写作中有哪些新的东西,尤其是,在某个被讨论的问题上,他们是如何革新了讨论的方式。
在黑格尔思想引起的困难中,那些最经常被提及的几点包括:他的术语,他的写作的体系性格,在他的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体系和历史的关系,以及最后,他的思想被他的追随者们研究的方式。然而,黑格尔的术语并不难懂。它们一般由常见的词汇构成,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被使用,偶尔被赋予一种技术性的含义。黑格尔并没有引入一种新的语言,虽然他非常系统地使用它的术语。这种系统性比其他哲学家,比如说康德,要强得多。但是那些被他的阐释者们运用的行话,就象所有行话一样,对于吸引那些尚未入门者的注意力来说,并没有什么帮助。黑格尔是一个体系性的思想家。他对体系的兴趣只是在如下前提下才带来困难:在现时代,我们已经从体系的观念转身离开。但是,其他一些思想家,比如说笛卡尔和康德,也同样认为自己是体系性的思想家。
在黑格尔对体系或体系性的思想与历史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障碍。他把哲学史理解为关乎真理的一个长长的对话。对于黑格尔来说,我们既不应该简单拒斥前人的哲学观点,也不应该假装从来没有前人的努力而从头开始。他的目标毋宁是建立一种新体系,一种新哲学,一种将要包含所有积极的东西和每一个概念上的先行者的理论。
承认其他人已经做过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拒斥它们,这是好的。这是现实的。但是,对于黑格尔的诸多读者来说,扫除一切却往往变得更容易。或者说,他们更容易象笛卡尔、康德或者更晚近的胡塞尔那样装作要扫除一切的样子,只要这样做能够回避那种必须知悉其他哲学观点的重负。实际上,没有哲学家是重新开始的,因为所有人都必须依赖哲学传统,各以其自己的方式回应传统。为了理解笛卡尔,我们有必要阅读圣奥古斯丁、詹森主义者(the Jansenists),以及诸如蒙台涅和贝尔(Bayle)的作品。对康德哲学的把握则要求阅读休谟和莱布尼兹的著作,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东西。因为黑格尔知道以及有意地去回应全部哲学传统,所以,为了达到对他的立场的把握,他要求我们熟悉普通哲学史,尤其是要熟悉那些他意欲回应的观点。
最后,有那样一些黑格尔主义者和黑格尔学者们,他们通过解释黑格尔的文本和颂扬黑格尔思想的品质而谋生。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无能于为非专业人士解说黑格尔文本和思想的优点。根据康德,阐释者试图阐明那些思想家运用了但是无能说出的观念,以及那些阐释者自己有时也不懂的观念。
对黑格尔哲学立场的接受——这往往与黑格尔本人的哲学不在同一个水平上——长期以来忍受着黑格尔的追随者们在政治和学术方面对黑格尔思想进行恢复的努力。在政治上对黑格尔思想的恢复同时发生在左派和右派那里。在黑格尔的去世和黑格尔学派的式微之后,左派黑格尔主义者们(暂且这么称呼吧)——在他们中间有某个卡尔·马克思——强调一个被设想出来的无神论的黑格尔。这种黑格尔阐释后来在本世纪 被科耶夫(Kojève)重新拾起 。这种思路一直被所谓的右派黑格尔主义者们所反对。后者通常视黑格尔主要是乃至仅仅是一个宗教思想家。
然而上述两种思路都是错误的。如果真理是全体——就象黑格尔所想的那样——那么每一种解释都错在把部分当作全体。此外,学院派的黑格尔主义者们通过仔细而彻底地研究黑格尔的手稿来强调表明黑格尔的博学,这是一件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情,虽然他的博学确曾是闻名遐迩的。学院派黑格尔主义者的做法只不过是一种为了说明黑格尔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并未得到其学生的良好服伺的方式。同样的意思,黑格尔在柏林时期的一位同事爱德华·干斯曾经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过:他正确地评论说,虽然黑格尔拥有许多聪明的追随者,然而他没有被替代过。
就象所有伟大的哲学家一样,黑格尔是难以对付的。我认为,在处理黑格尔文本时所遇到的困难虽然并不是虚幻的,但是它们毕竟是可以对付的,是不应该被夸大的。它们显然不构成一种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使所面对的读者是一个初学者,一个非专业读者,或者一个只想略知一二而无意献身于毕生的专业文本研究的读者。
本书既不多于也不少于一本介绍黑格尔思想的导论。它是简化的——但不是过分简化的——以便于所有乐意阅读它和思考它的读者能够读懂,因为它并不预设读者先行具备任何哲学知识。作为开始,我试图表明,黑格尔是如何从他的立场出发,用他的概念形式来把握他自己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哲学讨论的,然后,作为第二个阶段,我们将把他的讨论扩展到整个哲学传统。
其结果——它通常被称为黑格尔体系——是一个知识的概念构架,它至今仍然保持为完全现代的形态。通常认为——虽然这并不是正确的观点——关于知识的理论终结于康德 。然而,黑格尔提供了一种知识概念,它比康德的批判哲学走得更远,而且保持着非常现代的形态。因此,本书的中心线索将是表明黑格尔是如何回应他的时代的知识理论的,他对之做了什么,以及在后-黑格尔时代也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又发生了什么。
社科经典轻松读—《沉思录》导读 本书特色 两千年前,一位古罗马皇帝对人生的思考著名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别怕,我是一读就懂的经典!有统计表明:少年时期是否接触过经...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以人物划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胡塞尔、舍勒;中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下篇:列维纳斯、德里达
中国人的修养 内容简介 蔡元培是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开“学...
论独一理智-驳阿维洛伊主义者 本书特色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是中世纪神哲学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本书是本书作者托马斯阿奎那晚年*重要的哲学...
传习录 本书特色 《传习录》包括了王阳明与他人论学的亲笔书信和门人记录的他与弟子、友人的讲学问答。可以说,《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弟子、朋友切磋研习学问的记录,是了...
选择论 内容简介 无论是从人类的生存意义上说,还是从人类交往意义上说,或者是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意义上说,都无法摆脱自我选择。自然的演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 内容简介 一本著作、一个哲学传统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同时代人对它的理解,而且取决于后代人对它的理解。从这个考虑出发,上海人民出...
周易与三十六计 本书特色 由杜新会编著的这本通俗读物《周易与三十六计》是中国首部打通《易经》与《三十六计》两大绝学的开山之作。该书讲述了为人处世之智慧方法,海商...
我读荀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赵又春读经典”新出著作。 赵又春“我读”系列自2005年陆续出版以来,获得一些读者的认同和赞誉,“作者善于发疑析疑,堪称慎思明辨,多...
现象学与实践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五辑 本书特色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是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地区现象学和哲学研究界**次合作努力的成果。它致力...
印度逻辑和原子论(对正理派和胜论的一种解说) 内容简介 印度的逻辑学科大致分为五个部分:语法的也就是声明论的逻辑。它以拜尼尼的梵文语法为核心骨干;弥曼差派的学说...
俄国的东正教与劝诱改宗-争夺灵魂的新战争 本书特色 《俄国的东正教与劝诱改宗:争夺灵魂的新战争》提供了关于从这些篇章呈现的一些重要主题的简短纵览。**部分概述俄...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
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本书以“理想人格”为核心概念,把柏拉图林林总总的思想,编织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自洽的有机整体,使人可以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柏拉图的思...
佛教逻辑学之研究 目录 译者序言著者序言缩略语表序论 逻辑学基础论与佛教逻辑学一 逻辑学之种种相与基础论之种种相基于量论之因明——古因明之三量说与新因明之二量说...
《科学禅定》以科学实践禅定为基础,通过今日高速发展的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新理论为工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以下几点做出论述
第一讲《应对西潮——1893年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前后的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提要】1893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
本书辑录《饮冰室合集》未收之梁启超佚文,体例依从《饮冰室合集》,分为两编:散篇文章入“文集集外文”,有单行本者入“专集集
品读经典系列:道德经 本书特色 老子著,孔庆东主编的《道德经(精编)/品读经典》讲述了:老子之言,博大精深。世人读之,各有所得。哲学家以之洞悉天道,军事家以之参...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本书特色《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1755年应征第戎学院征文。文中把原始社会当作黄金时代加以描绘,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