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思想史》三卷是徐先生于上一世纪70年代陆续出版的代表性巨著,那时他已是七十岁的人了。第一卷原名《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是《两汉思想史》的背景篇,后两卷是正篇。
徐著《两汉思想史》的鲜明特点是:
第一,通过对周秦汉,特别是汉代社会政治结构的探讨,深刻揭露、鞭笞了专制政治。徐先生着力检讨中国传统政治,批判一人专制。在《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等长篇专论中,徐先生从制度上详考了中国专制政体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宰相制度被破坏的过程,不仅指出“家天下的法制化”的弊病,而且刻划了专制者的心理状态。他说:“一人专制者的心理,即使是自己所建立、所承认的客观性的官制乃至任何制度,皆可由他一时的便宜而弃之如遗。”“一人专制,需要有人分担他的权力,但又最害怕有人分担他的权力。这便使宰相首遭其殃。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由一人专制自然而然所产生的狂妄心理,以为自己的地位既是君临于兆民之上,便幻想着自己的才智也是超出于兆人之上。这种无可伦比地才智自我陶醉的幻想,便要求他突破一切制度的限制,作直接地自我表现。”(第一卷,第153页。)当然,在我们看来,专制者的心理是其次的,决定政冶结构的关键尚不在此。政治、经济资源配制的状况,军事的压力,财产与权力分配与再分配的成本和效益的问题,是制度建构与政治架构修正的主要原因。
钱穆(宾四)先生对汉代政治的描述与评价(请见《国史大纲》),与徐先生大相径庭。钱穆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指出汉代政治是文士政治,非专制政治,在制度建设上奠定了中国政治的格局,其成就大于负面。按钱穆的看法,秦汉以降,中国传统社会使平民通过教育可以参与政治的机制,特别是有“考试”与“铨选”制度为维持政治纪纲的两大骨干,沟通社会与政府,则不可以对两千年历史一言以蔽之曰“专制”、“黑暗”。徐先生曾经老实不客气地著文批判钱先生是“良知的迷惘”。徐指出他自己“所发掘的却是以各种方式反抗专制,缓和专制,在专制中注入若干开明因素,在专制下如何多保持一线民族生机的圣贤之心、隐逸之节,伟大史学家文学家面对人民的鸣咽呻吟,及志士仁人忠臣义士,在专制中所流的血与泪。”(徐文见台湾《华冈学报》1979年第8期)
徐钱间的公案今且不表,由是大概可以知道徐氏是一位情感奔放的学者。读《两汉思想史》,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他的民主政治的情意结。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秦汉至清末,以君道为中心,“专制政体理论之精确完备,世未有逾中国者。”(见萧著下册,第947页)按萧公权的看法,这二千余年,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多因袭而少创造”。而徐复观先生则充分论证了周室宗法封建解体的原因、过程与秦汉专制政体的形成演变问题,乃至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结构、专制政治与宗族的关系等。请注意,徐先生使用的“封建”概念是准确的,是中国古代的原始涵义,而我们现在习见的“封建社会”概念是不准确的,是西方史的涵义,类似于徐著中的“专制政治”的意思。
第二,与上一个问题有关,徐著特别重视知识分子问题。第一卷有《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的专论,第二卷有关《吕氏春秋》、陆贾、贾谊、《淮南子》与刘安、董仲舒、扬雄、王充等思想的论述,第三卷有关《韩诗外传》中士的立身处世和“士节”的强调,及有关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表现的史学精神与目的的论述,都涉及到知识分子问题。徐先生说:“若不能首先把握到两汉知识分子的这种压力感,便等于不了解两汉的知识分子。若不对这种压力感的根源——大一统的一人专制政治及在此种政治下的社会作一确切的解析、透视,则两汉知识分子的行为与言论,将成为脱离了时间空间的飘浮无根之物,不可能看出它有任何确切意义。”(第一卷,第167页)西汉知识分子为什么反秦?反秦实际上即是反汉。为什么喜欢《离骚》?那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的处境与心境之自况。司马迁的“意有所郁结”的感愤之作,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等等,都是压力之下知识分子对命运、遭际的情感抒发。
在第三卷《原始——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这一专论中,徐先生不仅考察了“史”的原始职务,与祝、卜、巫的关系,尤其论述了史职由宗教向人文的演进,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优秀的史官,实际上正是以“代天行道”的宗教精神来执行他的庄严任务的。这就是一种“书法”。孔子赞扬的“古之良史”董狐和为了写出“崔杼弑其君”而牺牲的兄弟三史官及前仆后继的史官即是明证。徐先生说:“这不是西方‘爱智’的传统所能解释的。因为他们感到站在自己职务上,代替神来做一种庄严的审判,值得投下自己的生命。”(第三卷,第143页)全书对汉代优秀知识分子以理想指导、批判现实政治的研究,甚有独到之见。这也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入世关怀、政治参与和不绝如缕的牺牲精神。
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以价值理念指导、提升社会政治。请读者读一读本书二卷《刘向 、 的研究》第五节有关刘向针对现实政治、突破现实政治的理想性的讨论和第六节“以士为中心的各种问题”以及《贾谊思想的再发现》第五节“贾谊政治思想中的现实性与理想性”。从这里可知儒家政治理念的功能和儒家政治思想不同于、高于法家政治思想的缘由。“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一切过失,都由君与吏负责,决不能诿之于民。”(第二卷,第85页)徐先生特别肯定“政治以人民为主”的观点,又善于发掘传统政治思想的资源,没有陷于今天自诩为“自由主义者”的某些人的浅薄与狂妄。
第三,学术上的贡献与严谨的学风。徐先生的《两汉思想史》反映了作者的创慧。在他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新序》、《说苑》中引用孔子的材料在比例上超过了《韩诗外传》的问题。这一问题,随着今天大量出土简帛的出现得到照应。我们很遗憾,徐先生写作本书时,只略为了解了一点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尚不可能知道帛书《易传》及儒家与诸子百家的帛书资料,更不可能知道90年代郭店楚简与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简中大量丰富的思想史资料。实际上,孔门七十子后学记述、传衍的大量资料,在汉代典籍中得到保留,除前述刘向所编书外,尚有陆贾《新语》、贾谊《新书》,乃至《吕览》、《淮南》等。地下发掘的竹帛与传统文献对比,诸如《诗》《书》传衍世系与家派,诗教、书教、礼教与乐教,思孟“五行”,先秦两汉心性论问题,都有了更丰富的材料,而超出于陈说。我们特别注意到,徐先生在没有获悉这些新材料时,由于他苦心研读文献,而有了突破前人的慧识己见。他超越了“疑古派”,依据自己的考据工夫,把“五四”以来认为不可信赖的文献重新加以定位,大胆地加以证实与运用。举凡有关汉代思想史上的大家和重要典籍,他都有讨论且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不肯阿附陈说。他尤其重视孔子人文精神在两汉的巨大影响,特别是春秋学的问题,礼乐的问题,天、命、性、道、身、心、情、才等人性论问题的展开等。又如他说,《吕氏春秋》最要者是《十二纪》纪首,其中积淀了汉代以前的宇宙——世界观,又规定了影响了两汉学术与政治。他认为,董仲舒成就的“天”的哲学大系统是当时专制政治趋于成熟的表现,但董氏仍然持守儒家政治理念,批判现实政治,力求限制专制之主及其酷烈的刑法。
从本书我们可以了解作者严谨扎实的学风,他的研究建立在第一手基本资料的考证、解释、批评上,他有识见,有眼光,他坚决反对浮光掠影、投机取巧。这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尤有意义。
三版改名自序
有关中国殷周社会性格问题的补充意见台湾版代序
自序
西周政治社会的结构性格问题
一、对西周奴隶社会论者的检讨
二、周室宗法制度
三、周室之封建制度及其基本精神
四、“国人”的性格、地位问题
五、土田制度与农民
六、农民的地位与生活状况
封建政治社会的崩溃及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
一、封建政治秩序的崩溃
(一)周室封建领导地位之丧失及其原因
(二)封建政治的全面崩溃
二、封建社会在赋税重压下的解体
三、在封建社会解体中,国人阶层的发展与转变
(一)“商”义探源
(二)春秋末期的商业发展
(二)“士”义探源
(四)士在春秋末期发展中的转变
(五)“国人”阶层发展转变对政权的影响
四、封建道德的传承问题及宗法由政治向社会的移转
(一)孔于所传承的封建道德的价值问题
(二)礼在传承中的转变
(三)宗法向社会的移转
五、开放的过渡时代
(一)国家性格的改变
(二)工商业的发展
(三)士集团的扩大
(四)政治思想的大分野
(五)在观念上政治社会的开放与封闭
六、商鞅变法与秦之统一及典型专制政治出现的关系
(一)在流动社会中孟子言“保民而王”的根据
(二)在流动社会的背景下,商鞅变法的消极意义
(三)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
(四)吕不韦的插曲
七、典型专制政体的成立
(一)中西专制的不同
(二)中央专制
(三)一人专制
八、一人专制的五种特性
九、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问题
汉代专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
一、问题的限定
二、封建与楚汉兴亡之关系
三、汉代封建的三大演变
四、专制对封建的克制过程
五、在克制过程中对学术发展的重大影响
六、学术史中董仲舒的冤狱
七、东汉专制政治的继续压迫
汉代一人专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变
一、官制系以宰相制度为骨干
二、三公九卿在历史官制中的澄清
三、汉代官制的一般特性
四、武帝在官制演变中的关键性的地位
五、武帝对宰相制度的破坏
六、尚书、中书的问题
七、中(内)朝问题的澄清
八、尚书在西汉非内朝臣
九、武帝以后的宰相地位与三公在官制中之出现
十、光武对宰相制度进一步的破坏及尔后在专制下官制演变的格局
十一、光武对地方军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
西汉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的压力感
中国姓氏的演变与社会形式的形成
一、引言
二、氏义探源
三、姓义探源
四、周初姓氏内容的演变
五、氏在春秋时代的演变
六、古代平民的姓氏问题
七、姓氏向平民的普及
八、姓氏普及后社会结构的变化
九、以孝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普及与宗族的功能
十、专制政治对宗族势力的摧残
十一、姓氏在对异族同化中的力量
十结语
附录一:有关周初若干史实的问题
附录二:释“版本”的“本”及士礼居本《国语》辨名
附录三:与陈梦家、屈万里两先生商讨周公里曾否践昨称王的问题
附录四:有关周公践阼称王问题的申复
										本书是“德波顿作品系列”之一。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
										中讲述了四种植物: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钤薯与人类之间的故事。迈克尔·波伦把它们分别代表人类的四种欲望:甘甜、美丽、陶醉
										《侘寂之美与物哀之美:川端康成和安田靫彦》内容简介:本书由日本文学泰斗川端康成与日本历史画泰斗安田靫彦之间的关于美的书简、
										《漫长的冬天》内容简介:劳拉一家在银湖岸边获得放领地后,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暴风雪,一家人搬回了镇上。几个月
										这是《负暄琐话》的续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
										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之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鲁迅纪念史上最重要的时段。通过对1936年至1949年之间鲁迅纪
										《国别新声:国别和区域新动态研究》内容简介:本研究聚焦语言学、翻译学、文学以及区域与国别等四个方向的最新成果,分卷的书名为
										《天字第一号:章太炎传》内容简介:章炳麟,号太炎,既是革命元勋,又是国学大师。本书是许寿裳的传记代表作之一。本书记述了章炳
										《丰饶之海·第三卷:晓寺》内容简介:《丰饶之海》四部曲,是三岛由纪夫生前最后写作的作品,包括《春雪》(1965)、《奔马》(19
										《精通LevelDB》内容简介:全书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LevelDB的背景知识,主要描述LevelDB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性,有什么样
										《小学数学快速计算》内容简介:本书与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同步,为课时练习教辅资料,注重基础,注重对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她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命运轮回,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之路。有自己的固执、有自己的炽热,有沮丧有幸福,有每个人不一样的温柔,有不
										《杨绛散文》内容简介:杨绛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此次出版的《杨绛散文》收入杨绛具有代表性的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第三卷)》内容简介:《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是一部史志目录汇集与整理的大型丛书
										这是个五岁想当农夫,八岁想当炮兵,之后想到威廉波特打少棒,想当记者想当上帝想当拿破仑的情妇想当伊莉莎白一世的少女,合上书
										《泰戈尔散文精选》内容简介:泰戈尔,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1913年,他凭借作品《吉檀迦利》成为诺贝尔
										本书选自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一共数多片,其中主要包括:·踪迹·、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一“月朦胧,鸟
										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言语犀利的杂文集。什么样的事让韩寒有直指人心的气魄;什么样的人会引起韩寒的注意;什么样的电影值得韩寒一
										每年都有新锐涌现——最有新意和富有冲击力的人和事。新面孔,新创意,锐精神,锐时代。每年,《新周刊》以“传媒观点、专家意见
										《人体结构与动态绘制高效练习法》内容简介:看到活泼可爱的人物,不禁想用画笔记录下他们的形象,却往往苦于画不好人体结构。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