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绪论 上山下乡的前奏(1954-1966年) 一 一个“就业”新方向 二 渐入坎坷之境 三 “红旗卷起农奴戟”——知青返城风上篇 (1967-1973年)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一 上山下乡,如箭在弦 二 第一声号角 三 “老三届”的足迹第二章 高潮来临 一 “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 二 席卷全国的狂澜第三章 下乡知青的安置 一 地点的选择 二 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 三 安置的方式第四章 “再教育”运动 一 “再教育”理论的由来 二 “再教育”理论的实施 三 典型的力量 四 “再教育”的后果 五 城市中的“配教”活动 六 关于“春节不回城”的倡议 七 落实政策的初步尝试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运动 一 运动大滑坡 二 知青问题面面观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一 忧国愤世上书人 二 闻风而动 三 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中篇 再起高潮(1974-1976年)第七章 新举措的出台 一 加强领导 二 解决知青的生活困难 三 改进安置办法 四 修订毕业生分配政策 五 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 六 兵团改制第八章 知识青年的返城道路 一 两招一征 二 病退与困退 三 “曲线返城”种种第九章 婚姻——一个日愈凸显的新问题 一 婚姻政策 二 婚姻率的分析 三 婚姻的类型 四 已婚知青的窘境第十章 极左势力影响的加剧 一 反“走后门”与“三箭齐发” 二 “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三 培养“反潮流”典型 四 知青工作“左”转迹象 五 知青工作遭破坏第十一章 政治冤案 一 “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冤案 二 现代“文字狱” 三 知青觉悟的历程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第十二章 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 一 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 二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三 一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员文章 四 知青政策的调整 五 恢复高考制度 六 平反冤假错案 七 典型人物的归宿 八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一 前奏 二 “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场知青大返勘戋 三 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 四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 五 城市飓风 六 几段插曲 七 最后的风采第十四章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一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二 改革招工制度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运动的尾声 一 推广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 二 变“一举两害”为“一举两得” 三 经费清理与财产折价结束语附录主要参考书后记再版后记
《文明的故事4:信仰的时代》内容简介:《信仰的时代》,是“理想国经典馆”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4卷。公元325年至1300年的中古
台湾往事-口述·历史 本书特色 1.有国仇,也有家恨,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如何稳定局势,蒋介石、陈诚、白崇禧等政要又度过了怎样的晚年生活,他们在政治以外,在家...
《从实践中学习Fiddler Web应用分析》内容简介:Web应用是通过网络访问Web服务器的一类应用。这类应用使用HTTP和HTTPS协议进行数据
663-1895年-中日痛史 本书特色 本书共七章,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中日历史上的六次战争,并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全书的重点,反映了清末中国政府经济、军事、外交方...
通向义宁之学-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 本书特色 《通向义宁之学: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通向义宁之学-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本文集是对王先生人生...
《湖州传:湖光山韵丝书远》内容简介:本书是“丝路百城传记”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写出作为丝路带上的文化名城湖州:
《我纷纷的情欲》内容简介:“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木心诗集《我纷纷的情欲》,依据木心晚年定稿,第一辑收入《我
1368-1644-大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 本书特色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用铁腕扫除开国功臣,严令后宫和宦官不可干政,将皇权推...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 本书特色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南宋刘时举撰。《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十五卷,记载南宋从创立到中后期高、孝、光、宁四朝...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
华文全球史013:美洲奴隶贸易:起源、繁荣与终结: 本书特色 《美洲奴隶贸易:起源、繁荣与终结》讲述了奴隶贸易四百多年的罪恶史。*艘贩奴船何时在美洲登陆?美洲奴...
共和国记忆-《三联生活周刊》口述栏目结集 本书特色 毛泽东的私人医生、“九一三”事件的直接处理人、见证尼克松访华的首席翻译官……他们眼中的大时代及真实的历史人物...
王国维-历史 文学 戏曲论稿 本书特色 王国维编著的《王国维》内容介绍:王国维是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学家、古史地学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对古史、古典文学...
《自由与荣耀:1947年印巴独立实录》以翔实丰富的史料,生动优美的文字,深厚的人文功底再现了印度独立的曲折过程。从印度独立前夕
英国史-罗马-不列颠到金雀花王朝-I 本书特色 比肩《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历史著作,*好看的英国史。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唯一一部未有中译本...
《战争之间:1919-1939》内容简介:1918年年末,一位眼光长远的美国历史学家开始提笔记录这场大战(the Great War)始末。当时,有
欧洲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 J.M罗伯茨是西方杰出的历史学家,其作品如《欧洲史》《全球史》《法国大革命》《西方的胜利》等都以宏观的视野、独到的视角和精辟的分析...
《唐浩明版张之洞(全3册)》内容简介:张之洞的一生,就是近代中西文明冲突的极端体现!他既是传统士大夫,又是洋务改革派;他既是
最恨生在帝王家-帝王将相的非正常死亡 本书特色 千年一叹帝王将相的非正常死亡*恨生在帝王家,因为那是一场血色的演出: 嗜血的权谋,打不开的历史死结: ...
九州-(第五辑) 本书特色 《九州》(第五辑)收录了纪念“禹贡学会”创办80年座谈会的论稿,包括《地理学的三个王国》《史前期的环境、地理学与生态学》《姬周之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