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绪论 上山下乡的前奏(1954-1966年) 一 一个“就业”新方向 二 渐入坎坷之境 三 “红旗卷起农奴戟”——知青返城风上篇 (1967-1973年)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一 上山下乡,如箭在弦 二 第一声号角 三 “老三届”的足迹第二章 高潮来临 一 “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 二 席卷全国的狂澜第三章 下乡知青的安置 一 地点的选择 二 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 三 安置的方式第四章 “再教育”运动 一 “再教育”理论的由来 二 “再教育”理论的实施 三 典型的力量 四 “再教育”的后果 五 城市中的“配教”活动 六 关于“春节不回城”的倡议 七 落实政策的初步尝试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运动 一 运动大滑坡 二 知青问题面面观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一 忧国愤世上书人 二 闻风而动 三 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中篇 再起高潮(1974-1976年)第七章 新举措的出台 一 加强领导 二 解决知青的生活困难 三 改进安置办法 四 修订毕业生分配政策 五 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 六 兵团改制第八章 知识青年的返城道路 一 两招一征 二 病退与困退 三 “曲线返城”种种第九章 婚姻——一个日愈凸显的新问题 一 婚姻政策 二 婚姻率的分析 三 婚姻的类型 四 已婚知青的窘境第十章 极左势力影响的加剧 一 反“走后门”与“三箭齐发” 二 “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三 培养“反潮流”典型 四 知青工作“左”转迹象 五 知青工作遭破坏第十一章 政治冤案 一 “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冤案 二 现代“文字狱” 三 知青觉悟的历程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第十二章 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 一 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 二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三 一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员文章 四 知青政策的调整 五 恢复高考制度 六 平反冤假错案 七 典型人物的归宿 八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一 前奏 二 “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场知青大返勘戋 三 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 四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 五 城市飓风 六 几段插曲 七 最后的风采第十四章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一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二 改革招工制度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运动的尾声 一 推广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 二 变“一举两害”为“一举两得” 三 经费清理与财产折价结束语附录主要参考书后记再版后记
《西方的兴起》内容简介:《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
《打造你的黄金人脉》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人际关系类图书。人生在世,有诸多财富,金钱、健康、知识、人脉等等,都为我们更好地生
法国革命史 本书特色 《法国革命史》从革命前的欧洲局势写起,到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叙述了1789到1799年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作者乔治·勒费弗尔从...
《移动深度学习》内容简介:本书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如何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移动端运算领域,书中尽量避免罗列公式,尝试用浅显的语
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本书特色1. 《非常道》作者余世存历时五年撰写百年中国家族兴衰 2.赠送印刷版作者手书“家世”条幅3.14家百年家族传记,追寻几代...
世界上下五千年(上下)(最新彩色图文版) 内容简介 历史是一部大书。当我们触摸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那充斥其间的血腥与杀戳、欢笑与悲悯,往往总是让人心潮涌动。我们在...
历史研究法-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本书特色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史研究法》中介绍了西方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内容简介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历...
《竹书纪年》原本据说有三十篇,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史事,其中从周幽王开始用晋国来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魏
(精)梅毅说中华英雄史(共10册) 内容简介 《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是梅毅历时十年完成的通 俗历史读物。全系列书始起秦汉,下迄辛亥革命,是 一部全景式广角化展现中...
古遗址里的文明 本书特色 阳飏编著的《古遗址里的文明》是“华夏文明之源·甘肃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本书通过对河西走廊一带遗址、故城的分布以及历史变迁过程中细节的具...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在全民族的生
日本武士战争史 本书特色 ★ 横跨七个世纪,纵览政治、战略及战术,一部完整的日本武士历史★ 20万字严谨考证,忠实还原各重大会战始末,深入解读转折性事件★ 从军...
辛亥百年图志-从1911到2010-(上.下) 本书特色 作者以学者的眼光和作家的文笔,对辛亥革命以及中国百年的进程作了精微的描述。现在市场的同类读物,或过于纠...
后汉书详节 内容简介 以史为镜,诚能鉴往知来。但中华史籍浩如烟海,对普通学人而言,无疑鲜能穷竭,似乎也不必一一卒读。因此,自唐代起便有各种史著的选本问世,其中影...
《咖啡馆的梦想与现实》内容简介:如何开一家赚钱的咖啡馆?咖啡女王给你答案。一小时的轻阅读,带来理念与实践的巨大飞跃。开一家
铁血华年 本书特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中的一声枪响,划破了武昌的夜空。这一枪,绝非普通的一枪,它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令枪,是埋葬清朝267...
古今伪书考补证 本书特色 清代学者姚际恒著《古今伪书考》一书,开创清代辨伪之风气。1、《古今伪书考》是清代学者姚际恒辨伪之作,此书开清代辨伪之风气。2、姚际恒著...
东方博物-第四十八辑 本书特色 《东方博物(第48辑)》编著者许洪流。《东方博物》以明确的定位、独特的风格、精美的印刷在全国文博学术期刊中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国...
《马克思的三大批判:法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形而上学》内容简介:本书致力于以马克思文本解读为中心,努力把握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历史
秦汉史:政治卷 本书特色 《秦汉史》是吕思勉先生的四部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二部。本书于1947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后多次重版,是研究秦汉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