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绪论 上山下乡的前奏(1954-1966年) 一 一个“就业”新方向 二 渐入坎坷之境 三 “红旗卷起农奴戟”——知青返城风上篇 (1967-1973年)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一 上山下乡,如箭在弦 二 第一声号角 三 “老三届”的足迹第二章 高潮来临 一 “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 二 席卷全国的狂澜第三章 下乡知青的安置 一 地点的选择 二 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 三 安置的方式第四章 “再教育”运动 一 “再教育”理论的由来 二 “再教育”理论的实施 三 典型的力量 四 “再教育”的后果 五 城市中的“配教”活动 六 关于“春节不回城”的倡议 七 落实政策的初步尝试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运动 一 运动大滑坡 二 知青问题面面观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一 忧国愤世上书人 二 闻风而动 三 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中篇 再起高潮(1974-1976年)第七章 新举措的出台 一 加强领导 二 解决知青的生活困难 三 改进安置办法 四 修订毕业生分配政策 五 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 六 兵团改制第八章 知识青年的返城道路 一 两招一征 二 病退与困退 三 “曲线返城”种种第九章 婚姻——一个日愈凸显的新问题 一 婚姻政策 二 婚姻率的分析 三 婚姻的类型 四 已婚知青的窘境第十章 极左势力影响的加剧 一 反“走后门”与“三箭齐发” 二 “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三 培养“反潮流”典型 四 知青工作“左”转迹象 五 知青工作遭破坏第十一章 政治冤案 一 “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冤案 二 现代“文字狱” 三 知青觉悟的历程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第十二章 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 一 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 二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三 一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员文章 四 知青政策的调整 五 恢复高考制度 六 平反冤假错案 七 典型人物的归宿 八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一 前奏 二 “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场知青大返勘戋 三 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 四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 五 城市飓风 六 几段插曲 七 最后的风采第十四章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一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二 改革招工制度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运动的尾声 一 推广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 二 变“一举两害”为“一举两得” 三 经费清理与财产折价结束语附录主要参考书后记再版后记
九店楚简 内容简介 1981年5月至1985年年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工作站在江陵县九店发掘东周墓596座其中56号、621号两墓出有竹简。本书由图版、竹...
武汉巷史 本书特色 《武汉文库:武汉巷史》所收录的文稿几乎都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旧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写、加笔补充而成。作为文化丛书其中有些内容有稍许偏离文...
《黄同学漫画兵器史》内容简介:从200万年前到19世纪:越王勾践剑·青龙偃月刀·大马士革钢刀·诸葛弩·日本武士刀·马其顿长矛·英
《你没有退路,才有出路》内容简介:◆百万销量作者李尚龙,全新硬核力作! 《你没有退路,才有出路》是李尚龙推出的写作生涯重要的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本书特色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
《中国人与美国人》内容简介:本书利用丰富的档案材料,将焦点集中在民间、个人以及非政府机构之间的互相交往和积极互动上,梳理了
老照片-第一册 内容简介 一张张老照片,直面历史的丑恶与美善,倾注古人和今人对往昔的情感,回首百年沧桑,再现昨日的耻辱和辉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在照片...
中文经典100句史记 本书特色 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长得更快、更高。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
《风中的蝴蝶》内容简介:下田,原本是个宁静美丽的小渔村,1841年12月10日出生了一名异常美貌的女孩,名叫齐藤吉。12岁时她被迫
(精)中国风景40年(1978-2018)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本书为第五届中国长安摄影周的图文集,长安摄影周以中国风景40年为主线,有...
辛亥-计划外革命 本书特色 达摩克利斯之剑下,晚清*后的变革经济掀翻政治,晚清政改的不归路乱世赌人性,变生肘腋的致命一击海外学界揭示大清国覆亡的路线图辛亥-计划...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 内容简介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
宫内称呼她为荣儿,慈禧呼她“荣”,13岁进宫的她随侍慈禧前后长达8年之久。18岁由慈禧指婚,赐给一个太监,随着时事动荡,她的生
长城: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 本书特色 马建华编著的《长城:镌刻在大地上的文明》为“华夏文明之源”丛书之一,主要对秦朝、汉朝、明朝三个朝代在甘肃修建长城的历史背景、...
《清华研读间》内容简介:本书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的优秀文章汇集,主要是关于清华人物、校园文化、教育
地下墓穴:巴黎的地下史/新视野人文丛书 本书特色 巴黎,1782年,各家商店开始售卖一本宣称“我们要在巴黎建造‘地下采石场’”的匿名小册子。“地下采石场”一词很...
大意失荆州-漫说中国历史-20-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漫说中国历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用纵横双线的结构铺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百姓讲述:3:十万青年十万兵 本书特色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著的《百姓讲述(3十万青年十万兵)》是抗战亲历者的回忆讲述。抗战期间,他们正值青春。为了挽救民...
《罗马人的故事13:最后一搏》内容简介: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
《布达佩斯往事》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冷战时期匈牙利秘密警察长达20年的档案,所揭开的一部隐藏了几十年的家庭历史和时代侧记。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