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史家波兰尼所著《大转型》是现代西方的一本经典著作,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变,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发生的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和经济政策上的转换,预言了自由市场经济自身逻辑的深刻悲剧性,及其必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本书作者通过事例分析,介绍了《大转型》及波兰尼的主要观点:第一,自我调节的市场从未真正存在,其缺陷将给人类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第二,市场力量的扩张或早或晚会引发旨在保护人与自然的“反向运动”,其具体表现为保护性立法和政府干预。作者并以中国现当代的发展状况印证波兰尼的观点,认为在1990年代短暂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
作者王绍光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主任、讲座讲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国际学术刊物China Review主编。
关于“经典通识讲稿”:近年来,以甘阳为代表的一批学人着力推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尤重“研读中外经典文本”,旨在重新树立认真读书、自由思考的风气,以抵抗整个社会以至大学校园的浮躁之气和急功近利心态。“经典通识讲稿”秉此理念,特邀各学科著名学者,以深入讲解中外经典文本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对思想文化中根本问题的思考。
讲稿
第一讲《大转型》解读
第二讲 市场经济中的转型
文本
《大转型》前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大转型》导言(弗雷德·布洛克)
建议阅读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对法国开战,四名上流社会的男女乘着一辆红色跑车逃离巴黎,驶向农村。沿中司机被德军轰炸机击中身亡,一群
《茅台工匠力:通往高品质之路》内容简介:茅台酒酿造工艺是真正的极致之工,融天时、地利与人和为一体,具有悠久性、神秘性、独特
笔者完成这部著作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军事历史的由衷热爱。古今士子对于议论兵戎之事多有浓厚的兴趣,正如李贺诗云:“男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诗人王计兵亲选的130首诗作。在这里,他写生活的困顿、对父母的追忆、对故乡的怀念。
可感的历史——充分发掘小说中的历史素材,娓娓道来一个个生动的百姓故事,历史原来也是有温度,可感的。新颖的角度——这是首部
《瑷珲镇史话》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介绍古镇自然、历史、人文发展的简史;是一部瑷珲各族人民与外敌的侵略和统治,前赴后继,英勇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本书特色 北魏兰陵长公主在婚姻中遭遇丈夫出轨和家庭暴力,导致流产致死。这起“殴主伤胎案”在传统中国法律史上极具代表性,案情不仅...
《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2012~2017)》内容简介:中共十八大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继前集《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后,作者整理旧作兼具新篇,整理成《续编》一书。上至春秋战国,下至明清之际;远及欧洲黑死病
印度通史-(插图本) 本书特色 在致力于史学研究的四十年中,他(陈恭禄)几乎没有助手,全靠自己的勤劳,完成了如此之多的史学巨著,可见陈先生的治学精神多么惊人。—...
最冷和最热的俄罗斯 本书特色一部用当代人视野和观念写作的汉语世界史,一部好看的世界史。“世界历史有一套”系列之《*冷和*热的俄罗斯》,从俄罗斯雪原上*早定居的原...
东北亚走廊考古民族与文化八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辽西大凌河古道与“燕亳”和“龙城” ; 辽西大凌河古道商周青铜器窑藏埋藏史因探秘 —— 兼论箕子朝鲜...
全球通史(上下册):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
大意失荆州-漫说中国历史-20-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漫说中国历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用纵横双线的结构铺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本书读懂辽金 本书特色 《一本书读懂辽金》由宋德金所著,辽、金分别是契丹和女真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大体与五代、两宋同时。由于其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程度...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论文13篇,大部分为作者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作,论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
《梁启超家书:南长街54号梁氏函札》内容简介: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人
天下大观-老梁故事汇 本书特色《老梁故事汇·天下大观》医生为何争议不断?“无奸不商”是讹传吗?该怎样孝敬你我的双亲?催眠术真的那么神奇吗?现在的人们为何患焦虑症...
暮色紫禁城:洋帝师眼中的溥仪与近代中国 本书特色 发现不一样的民国;还原一个聪明、幽默、追求进步却误入歧途的溥仪;毛主席喜欢的一本书;第60届奥斯卡电影《末代皇...
《澄怀之音》内容简介:1920年9月,江阴籍著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留学伦敦大学时写下了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