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书名原文:Man,the state and war: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出
出版前言:
肯尼思·华尔兹这部《人、国家与战争》串版于1959年,当时正处于乔治·利斯卡称之为“英雄年代”的1955—1957年间。自1957年莫顿·卡普兰发表《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开始受到系统论和行为主义的冲击和挑战。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从此获得了新的动力,进入了一个方法各异、学派林立的新阶段。华尔兹正是处在这新阶段中,并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
朝鲜战争后的国际局势虽因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显得依然紧张,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似乎更加分明,颇有囊括全球之势,但就在美国地面部队战后大规模干涉亚洲之时,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股中立于冲突双方的势头。这股势头最初表现为要求美国停止干涉朝鲜,然后发展成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有别于传统的中立主义的倾向。此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停止以及亚洲万隆会议的召开,使一批原先不怎么起眼的角色以新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他们要和久占舞台的主角们分庭抗礼。这些,都是人们感觉得到的。还有一些不那么容易触摸的因素却是更起作用的,其中之一,便是世界经济在这时正酝酿巨大的变化。受战争破坏的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此刻大体已经恢复,开始真正的复兴。风起于青萍之末,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自然感到这股微风的潜在能量,从而萌发起理论的冲动。一部分人觉得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学说己很难解释新的现象,更不用说这个学说的“终极理论”了。于是,在美国开始了一场辩论,被称之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辩论”,即以澄清理论概念和将学科建立在严密的科学基础上为己任的“行为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大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尽管系统论和行为主义指摘“现实主义”在概念上如何含糊不清,分析上如何因循守旧,缺乏科学依据,却无法否认或回避主权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以及主权国家间并不存在支配和从属关系这个现实。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第一次辩论相比,这场辩论实是方法论之争。用斯坦利·霍夫曼的话来说,“科学行为主义只提出问题”,其倡导者企图冲破诸如历史分析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把社会科学方面诸多学科的新经验综合应用于国际关系的研究,以赋予严密的科学性。这场方法论之争激起了千层涟漪,它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纷起为“变革”国际关系理论而著书立说。
在新见解、新方法层出不穷的十年“英雄年代”,以社会学的宏观分析和心理学的微观剖视相结合为特征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大有技压群芳,独占鳌头之势。无奈过分强调计量分析和一味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倾向,并不能说服原先的反对派和对这类倾向持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者。按传统范例研究国际关系的人,不仅没有退避三舍,反而在这场大辩论中得到启迪。在坚持历史的、法律的和哲学的分析基础上,他们开始注意对国际关系总体进行分层次、分系统的研究。《人、国家与战争》就是一部从探讨战争起源这个国际政治的传统范畴入手,概括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代表作。它从人、战争和国家系统三个层次的性质和行为,来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关于战争起源和性质的看法,认为理解这三者的关系,对研究国际关系都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序言——为中译本所作
作为一位国际政治学的学者,我的主要兴趣一直在于了解发生战争的根源和实现和平的条件。当然,战争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国际问题,然而却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集中注意力于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可能导致战争的国际政治结构以及最后转化成战争或者和平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对国际政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这本在论文基础上写就的书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关于国际政治的第一批名著译丛中的一本。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我是怎么会写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对此也许会感兴趣。
在我准备国际政治学毕业考试的过程中,我试图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有造诣的学者考察同样的一个世界却得出如此不同的解释。我试图弄懂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国际政治的含义,找出其中的一致性。然而,直至我认识到不同的学者对什么原因产生什么结果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才得以做到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人性是战争的根源。因此,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办法(如果有这么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性。我把这叫做第一种基本概念。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国家的内部结构决定它们的外部行为。好的国家,无论怎么界定,都会和平相处;坏的国家常常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办法(如果有这么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就是要对国家进行改造。我称这是第二种基本概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国家共存的环境。由于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政府,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在缺乏能够裁定纠纷并实施解决方案的权威机构的情况下,每个国家必然竭尽全力保护自己。因此。无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在国际社会,冲突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在无政府状态下,冲突有时会导致国家间的战争。我把这称之为第三种基本概念。
这三个层次的每一个层次所分析的根源都是重要的。我试图表明,要充分地阐述国际政治就需要把第二种基本概念视为一种结构,其他两个层次上的根源正是在这一结构之内起作用的。从实践而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世界最终面临的问题可以这样加以描述:只要无政府状态继续存在,仍然可能发生战争;只有建立世界政府,无政府状态才能结束,但建立世界政府是既不合人们心愿又无可能的。然而不解决战争问题,我们又怎么能够维持永久的和平呢?如今一些国家已经拥有核武器,这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这本一书能帮助中国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解决答案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欣慰。
肯尼思·华尔兹
1926-1937-启蒙与重建-晏阳初乡村文化建设事业研究 本书特色 乡村运动的成败,*终取决于乡村内在机制的建立。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所发动的乡村建设运...
《管理视野20(精简版)》内容简介:《管理视野》(Management Insights)创办于2015年,是面向企业管理者的新一代商业管理读本。通
朱力扬编著的《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解说当年空军抗战的历史(包括空军抗日的准备)。图与文字比例将为
雪域文化拾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个人学术专著。书中收有作者多年来创作并曾分别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20多篇有代表性的论文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民...
粉碎四人帮-读.党史-第18辑 本书特色 江涛编著的《粉碎四人帮》是读党史丛书之一,主要通过摘录已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党史文章或图书,在相对短小的篇幅里,为...
乌克兰史 本书特色 本书详细介绍了乌克兰的历史全貌,着重于苏联时代和后苏联时代的历史。本书收集多种第二手资料,包括一些普通读物和一些专题学术著作。本书的一部分,...
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 本书特色 霍志军编著的《唐代御史制度与文人(高等学校公选课教材)》力图从文、史、法等多学科的角度研究唐代御史与文学的关系,既清晰勾勒出了唐代...
《一本书读懂无人机物流》内容简介:无人机物流在实现“超越时空”的体验方面具备无限可能,这种物流模式具备时效性、低成本和可达
《工开万物》内容简介:本书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著作为切入点,通过发掘和探究这些文本内容的知识脉络,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思想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本书特色 彼得大帝的黄金时代,开启了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俄罗斯的历任皇帝中只有两位被冠以“大帝”的称号,那就是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2》内容简介:《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2,简单生活》是一本看了就想去做点什么的好
《我的血糖我做主》内容简介:你知道吗?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人患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可能达到7.84亿。中国是糖
中越战争秘录 内容简介 罕见、奇特的“胶着战”,在冈峦起伏、神秘莫测的亚热带丛林中,进行了整整十年。这部纪实作品,以大胆的笔触、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披露了中越战...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变迁研究 本书特色 明清时期华北平原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对粮食安全、种植制度、饮食生活、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如...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再续集)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集夏、商、周时代考古学论文44篇,**部分夏文化,第二部分商文化,第三部分周文化,第四部分边区青铜时代文化,第...
李鸿章发迹史(上) 本书特色 ★《李鸿章发迹史》:讲述李鸿章“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的谋略与细节★本书为您全面揭开大清**权臣李鸿章,40年稳如泰山的为官之道...
南宋全史-全二册 本书特色 《南宋全史》为一部规模较大的全面研究南宋历史的专著,本书为其第三、四卷,研究南宋职官制度、选举制度、法律制度、赋役制度、财政制度等这...
中国历朝皇宫禁卫实录-(上下)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朝代或一个特定时代为一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皇帝与禁卫制度,禁卫组织与机构,关于禁卫的重大历史事件,禁...
《世界史的故事·从北宋灭亡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世界史的故事》共三辑(含6册),本书为第三辑:第5册(1
《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下)》,本书探讨了苏联现代化的曲折之路,总结了其经验教训,全书分八个部分:一、俄国现代化的进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