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三國語言出版--亞洲建築師們群力剖析
複雜至極又極具魅力的都市:東京
這本英文書名為《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Tokyo》,中文與日文書名均為《東京論》的著作,是一本從內部(日本人)與外部(非日本人)的角度來理解亞洲城市之一的東京之初試之作。
為了用中文、英文與日文三種語言來表達記述這本書的內容,前後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編輯才得以出版。在此,我由衷地感謝所有協助本書完成的作家與提供作品刊載的建築師們。
--團紀彥
東京的形成
為了要理解這複合多種文化與迥異於周邊國家的大都市,東京,就得從它的開發源頭開始溯起,江戶時期的發展被稱為微地形,東京其實就是藉由這些微細的地形或風景為開端發展而來的。
之後又經歷明曆時代的大火、關東大地震、二次世戰的東京大空襲等災害後,造成了都市反覆的擴張與再生,這也是東京無法被嘗試營造成如同歐美或中國一般,可體驗到大尺度都市空間之理由。與其說東京是一個被統合化的大都市,倒不如說是一個由許多小村落集合而成的大村落來得容易讓人理解。
從江戶時期開始、明治時期、戰前與戰後,到各時期主政者的都市營造與建築方針,也就是說由江戶時期的風水思想與木造寺院建築、明治時代的歐化政策與歐風建築、戰前在軍國主義體制下所建造的帝冠樣式建築、或是戰後基於民主主義所整備的道路及鐵路網絡等現代建築,集結各個時代的遺跡與拼湊沒有被燒掉的地圖斷片,才造就出東京現在的姿態。
馬可波羅看東京
有關都市的論述本來就是充滿了矛盾與挖苦的言語。如果想要知道都市是藉由什麼論點發展生成的,就要主動地從內部的視點來剖析;相對地如果是站在理解或閱讀都市的立場而言,那就得被動地從外部的旅人觀點來看了。對住在這東京裡,還要同時用旅人的觀點來解讀的話,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
因為長久居住在東京的人所寫的都市論述,雖然在政治或學識上頗具深度,但是閱讀起來卻不太有趣不是嗎?義大利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看不見的城市」就是在描寫旅人馬可波羅對忽必烈皇帝敘述自己曾經旅行過的城鎮之對話,這小說的構想原出於「馬可波羅遊記」,在這本書裡描述了許多虛構、想像的城鎮,是一本兼具多元性與普遍性且評價相當高的文學作品。從馬可波羅的觀點來閱讀,有時候也許比從東京人的角度來看,會獲得更豐碩、更有意涵的內容與感觸。
東京的街道與建築
東京常被大家視為是沒有大街(AVENUE)存在的都市。的確;東京很少有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巴塞隆納的拉蘭布拉大道(La Ramblas),或是北京的長安大街般的大道,當你走其中時,可輕易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可感受到都市整體的尺度感。
東京也常被認為街道的方向感令人難以判斷,但是只要一抄近路或走進巷弄裡,卻也有不少令人驚喜的發現。以上這些經驗都是來自於經常走訪東京之外或異邦城市的朋友以及海外友人。這反而讓我想到,這些也許就是東京的空間特徵吧!
東京在江戶時期建造了將近兩百個小富士山丘。原因跟定都為東京的德川家康出身於富士山附近的駿河(Suruga)有關,人民將富士山視為信仰的對象而建造的。以被建造出來的小富士山丘為近景,遠遠地眺望富士山成為江戶市民們的一種生活樂趣。
雖然這些人為建造而成的富士山丘大多已經被毀壞殆盡,但在東京仍殘留許多名為「富士見町」(Fujimi Chyo)的地名。現在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為何這些小山丘前面的小路是彎彎曲曲的,因為原有的地形已經埋沒於摩天大樓之間,根本就看不到富士山。但我想這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易一眼看透的東京之構成。
雖然東京沒有基於西方概念所作成的的AVENUE或BOULEVARD等街道,但對市民生活及商業活動而言,它提供重要場域的意義是不變的。
東京的表參道,原本是由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前之參道整治而成。在原本寬九公尺的道路兩旁增設寬闊的人行步道,並種植蒼鬱美麗的櫸木。在這條路上羅列著各種世界知名精品的旗艦店,在東京算是少有的林蔭大道AVENUE景觀,其實表參道本身並不長,大約到丹下健三(Tange Kenzo)先生的代代木(Yoyogi)奧林匹克綜合運動館為止。
另外,從日本橋到銀座的中央通也是東京街道中不可忽視的街道之一。日本橋常被視為江戶時期的產物,而銀座則被認為是明治時期的產物,這條大道也可說是橫貫了江戶與明治時代的象徵。代官山Hillside Terrace在現代建築語彙中是街道空間的佳作先例,建築家槙文彥(Maki Fumihiko)與業主朝倉(Asakura)先生有著很大的貢獻。
東京現在呈現一種回歸都心的現象,連暫住都外衛星城區的人也開始有回流都心居住的現象。我想除了考量到交通的便利性之外,也顯示了想要在市中心享受生活樂趣的人正持續不斷增加中。
最近六本木Hills與Tokyo Midtown陸續完成,六本木地區也持續起了巨大的變化。其實在三十年前地鐵車站完成之前,這個區域並沒受到多大的注目,因為周圍有許多大使館,漸漸地發展成以外國人為對象的花街柳巷,之後因再度開發而聚集更多都心型態的辦公室大樓與住宅區,而成了現在的規模。
從另一方面來看,各地區對於都市景觀、街道景觀以及環境相關議題也不斷地高漲中,今後東京市民對於街道空間(Machinami,街並)的形成與周邊環境的保護與整備,所給予的關心與期望也會愈來愈高吧!在這本書中,將針對東京的幾個街道空間以及賦予其特徵的主要建築做介紹。
CCTV10《天下江湖》-醉里挑灯看剑 本书特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
节庆挥毫宝典赵孟頫行书集字吉语诗词 本书特色 “节庆挥毫宝典”系列以春节、端午节、儿童节、重阳节、国庆节、中秋节为主题,集名家名帖之字,...
中国书法名家图鉴 本书特色 由张冰、暴学伟编著的《中国书法名家图鉴》以简洁的文字,按照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系统地介绍了各时期书法名家的艺术特色,演绎出中国书体风...
十鼓齐先锋本-石鼓文-中国历代经典碑帖 本书特色 《石鼓文》系先秦战国刻石文字。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作《...
中国电影产业史 本书特色 《百年中国电影研究书系》是电影理论界献给中国电影100周年的一份厚礼,本书是书系的其中一本。电影产业的研究是块处女地,学术界对它的开发...
唐代图案集 本书特色 本集收录的是唐代图案原系当代的金银器、铜镜、玉器、瓷器、织锦等工艺品上的装饰,多属“适合图案”一类,在题材上有贵胄妇人、花卉翎毛和动物、几...
中国玩具艺术史 内容简介 中国玩具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甚至于更早的时期。对中国原始社会文化遗存中那些具有玩具功能的实物,应当看作是玩具的早期形态。考古...
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上、下册) 本书特色 《秦汉石刻题跋辑录(套装上下册)(繁体竖排版)》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上、下册) 内容简介 简介本...
《我向世界说中国》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凸显。
黄克功案件 本书特色 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1937年刑字第2号案件。发人深省的题材,见证了延安革命政府坚守法律的公平性、正义性。一部真正有思想有正能量的电影。《...
欧阳询九成宫碑-上 本书特色“墨客书法系列丛书”以《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欧阳询九成宫碑》、《赵孟頫仇鄂碑铭卷》四大家经典的楷书为基础,编写而成...
本书是作者研究中国出土古文献有关专论文章的结集。作者致力于用出土古文献及其他古文字资料和传世古文献相互比勘印证,并指出我
艺术修养基础 内容简介 艺术修养基础》是丰子恺先生所撰艺术读物之一种。该书1946年12月初版于香港,次年7月由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大陆版。此次应湖南文艺出版...
草书解剖 本书特色 《草书解剖》:秋山烟雨孰能书,昨夜束茅蘸酒涂。雨自迷濛山醉倒,张颠笑我亦狂天。——周耀印草书解剖 内容简介 采用“解剖”这个词作题目,是借用...
Thistextbookexplainsthebasicprinciplesofstructureinarchitectureanddescribesthera...
作为最经典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入门书,本书第三版已全面更新和改写,旨在回应考古学中不断涌现的理论讨论。伊恩·霍德和司格特
巴黎-艺术与建筑 内容简介 巴黎是欧洲*激动人心的首都,是艺术家的圣地、知识分子和学者聚集的中心,也是流浪的舞台。通过巴黎动荡的历史和繁华的现实,从古代的鲁特西...
钞票那些事-炒钱 本书特色 人民币暗箱操作的“深喉”——美国“水门事件”的“深喉”在中国惊现首次曝光炒作人民币的惊天内幕!告诉人们:天价人民币究竟是怎么炒出来的...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大师与我们的时代》内容简介: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
舞蹈艺术欣赏 本书特色 各地纷呈的舞蹈种类以及产生它们的社会形态都构成通往历史和世界的有趣的人文景观。中国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以直观的方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