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书。本书的开篇讨论的是全球的现代发展模式这个主题。第二章探讨了欧洲的崛起,以及欧洲成为第一个走向工业现代化的大陆,并享有现代化发展成果的原因。这里暗含着一个主要问题:欧洲的发展是机遇使然还是持续多个世纪的历史转变的积淀?世界的其他大陆能否有欧洲这样的发展机遇?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考察了日本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日本是个特例,它是19世纪开始工业化的唯一非西方国家。而中国却遭受了更多的欺凌与压榨。在第五章,我们看到亚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西方世界。本章考查了东亚国家与西方世界的不同,主要考察点是食物、身体、语言和政治。而得到的结果却是令人吃惊的。在第一部分的这些章节里,我们从历史和现代的角度分析,得出了一个结论,东亚不可能遵从西方的发展模式,东亚将保持自己的特色来发展经济。而东亚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本书的第二部分谈到中国的崛起,主要从经济方面。第八章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包括它有可能成为技术强国。第九章考察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之处。如果有人认为,中国在未来有可能像西方,那么就错了。因为它们的根是根本不同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这种文明的特征从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显现了出来。第十一章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十二章考察了中国与其他大陆国家之间的关系。
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中国:正在改变世界
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一个文明国家?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谁将是全球化竞技场上的最终赢家,中国还是美国?不论中国经济有多么辉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已经决定了中国不会变得越来越西方!
一个全新的世界
第一部分 西方世界的终结
第1章 西方的兴起
1800年的东方和西方,究竟谁更拥有经济优势?为什么东方又很快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必然因素还是偶然因素?欧洲的优势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塑造我们世界的欧洲现代性和美国现代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将具备什么样的特色?中国当前经济突飞猛进的基因源于1800年之后的近代?未来的世界,全球的主导力量是中国还是西方?
是先决条件还是特征?
欧洲例外论
欧洲的优势
美国的崛起
第2章 日本:现代国家但非西方国家
对东方来说,日本是个另类,它总在标榜自己的独树一帜,它总想着脱亚入欧、入美;对西方来说,日本也是个另类,从明治维新到向西方全面转变,它总是不遗余力,但无论如何,它也摆脱不了东方的特质。日本——究竟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日本从哪里来?
明治维新
对历史的传承
向西方转变
第3章 中国:动荡的历史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从1300年之后开始步入了衰退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为什么无法延承下去?中国未能实现工业革命,究竟有多么可惜?中国改良运动的失败源于中国人对西方越来越强烈的恨意?1949年,中国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进行了一次辉煌的改写历程。
辉煌的世纪
中国人眼中的“国家”
内忧外患
1949年之后
经济腾飞
第4章 中国与西方:相互融合,还是相互竞争
西方对现代性的垄断将随着东亚的崛起而被彻底击破。究竟是东方西方化,还是西方东方化?文化的差异有多么的根深蒂固?语言、服饰、饮食、政治权力,西化的成份有多少?中国现代性的出现,很快剥离了西方国家的中心位置,并使其处于相对弱势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国的崛起将会带来如此深远影响的原因。
东亚现代性的兴起
转变的速度
如何界定现代性
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西方化有多深
与生俱来的现代性
现代性竞争
第二部分 中国世纪的来临
第5章 中国:超级经济大国
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中国终于以一个经济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而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后金融危机时代将是中国模式薄发的时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
环境的两难困境
低科技还是高科技?
中国模式
大规模的优势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
第6章 文明国家
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传统,就无法理解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中国政治的本质是什么?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西方民主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特色的民主体制!
文明国家
中国——一片新大陆
中国政治的本质
中国与民主
共产党的领导
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中国
第7章 大国心态:中国人在想什么
西方人想知道:中国人到底在想什么?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持续性是一般国家所不能比的。中国要依靠文化改写世界秩序?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根源不在于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经历,而在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
从多样性到同一性
从天下大同到民族国家
中国人与种族问题
海外华人
中国如何对待差异
第8章 中国与周边国家:愈加紧密还是错综复杂
中国将再次回到亚洲的舞台中央?邻国都在搭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朝贡体系将再次主导东亚秩序?台湾问题是容不得讨论的问题,日本已经很“受伤”,美国这头站在中国身边的“巨象”将何去何从?
中国重新回到舞台中央
向中国倾斜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台湾——容不得讨论
日本——很受伤
美国——站在中国身边的一头“巨象”
第9章 中国: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
依靠与西方发展模式有着根本不同的中国模式,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强国。非洲、中东、伊朗、俄罗斯、印度、美国将在中国的崛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未来的国际体系将由谁来主导?
非洲
中东和伊朗
俄罗斯
印度和南亚
欧洲
崛起的大国和衰落的大国
冲突的加剧
国际体系的未来
第10章 当中国统治世界
中国真的将要统治世界?中国拿什么统治世界,文化、思想、经济,还是其他?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经济给世界贡献了什么?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该如何作为?中国的崛起将是西方没落的开始?
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作为新全球之都的北京
文明国家的兴起
朝贡体系再现
用数字说话
中国的种族秩序
中华联邦?
全球经济引擎
作为世界大国的中国如何作为
新型的政治标杆
价值观争论
你会说汉语吗?
中国大学的崛起
作为软实力的中国文化
北京奥运会
中餐和中药
西方的没落
结语:界定中国的八大特性
中国现代性的八大特性是什么?各国实现现代性的模式绝不是一种模式,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主导的世界已经是过眼云烟!但没落的西方也不会就此罢止,世界将会出现新的竞争。未来的世界谁才是最终赢家?
脸谱下的另类帝王 本书特色 《脸谱下的另类帝王》:文治武功,亦有痴嗔怨恋千秋青史,一样爱恨情仇历史概念之外还君王以血肉脸谱下的另类帝王 内容简介 在正史和教科书...
本书收录章太炎演讲140篇,其中六成为第一次发表,内中政治性演讲约三成,余为学术演讲,集章太炎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之精华,具有
看得见的世界史:美国(全3册) 本书特色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其建国历史不过200余年,却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就让读者对于美国的历史沿革有了很大的兴...
《论人生》内容简介:《论人生》收入了季老几乎所有关于人生的智慧与观点的文章,话题涉及众多,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爱情、成功、
汉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与罗马并称两大
门槛上的民国 本书特色 民国的诞生揭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年代,但结果只能用“凌乱”来形容。亘古未有的鼎革之际,共和政治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移植西方制度是否会水土不服...
《很经典的人生歪理》内容简介:本书讲述成功不会从天而降,不管是歪理,还是真理,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奋斗,去折腾。如此,才能
中国海湾志 第七分册 内容简介 《中国海湾志》丛书是一套系统论述我国海湾自然环境状况的志书,共14册。本书是其中的第七分册。本分册收入了位于闽东北和闽中沿岸的沙...
三国史话-还原被《三国演义》搅乱的历史 本书特色 吕思勉著的《三国史话(还原被三国演义搅乱的历史)(精)/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是作者为数不多的文史普及著作之一。...
我们的七十年代 内容简介 七十年代迥异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它像一个命运多舛的早产儿,经历了“四人帮”的横行和垮台,上山下乡、“批林批孔”、中越之战,这个年代的...
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 本书特色 抗战烽火中的大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抗日烽火中的大学》系列丛书,选取...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作者母亲的家族有三代女性曾经侨居中国,由于一些特殊的机缘成为大清帝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挚友。本书通
王向远著作集:第三卷:日本文学汉译史 本书特色本书是国内外**部日本文学汉译史著作,也是我国**部国别文学翻译史。它以翻译家及译本为中心,将中国的日本文学史汉译...
青铜自考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十二吏部九十六《处分例-举首诗文书札》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皇帝论...
《敏捷无敌之DevOps时代》内容简介:《敏捷无敌之DevOps时代》以轻小说的形式,借助于逼真的场景演绎了一名软件工程师从敏捷走向无
《审判山下奉文:战争罪与指挥官责任》探讨了马尼拉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这一存有争议的案例。马尼拉特别军事法
元史解读-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 本书特色 元朝是我国古代**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元史》在明朝初年修成,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
非洲简史-从人类起源到种族.宗教与革命 本书特色 非洲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地球上人类历史发展*悠久的一片土地。《非洲简史》一书,面向的是广大对非洲历史充...
蓝衫国度-英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图文版 本书特色 西方看客眼中的中国影像 中国传统社会的真实写照本书作者在19世纪末随经商的丈夫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二十年,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