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斯·韦伯逝世九十周年
·《经济与社会》: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著作
·著名翻译家阎克文磨砺五载推出的全新中译本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学著作。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以理论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韦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雅斯贝斯
韦伯是世界上人们能看到的在整个文化科学领域里的最后一位通才。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我想所有走上社会学道路的人都应该从《经济与社会》开始,迈出第一步。
——阿瑟•斯廷奇库姆
上册
缩略语列表
第二卷
第八章 经济与法律(法律社会学)
(一) 实体法诸领域
一、公法与私法
二、授权法和规章制度
三、“统治”与“行政”
四、刑法与私法
五、侵权与犯罪
六、统治权
七、对权力的限制和权力的分立
八、实体法与程序
九、法律思想的诸范畴
(二) 权利的创设形式
一、“法律命题”的逻辑范畴——自由与权力——契约自由
二、契约自由的发展——“身份契约”与“目的契约”——目的契约的历史渊源
三、对可诉契约的制度辅助:代理、转让、流通契据
四、对契约自由的限制
五、契约对当事各方以外的影响之范围——“特别法”
六、联合体契约——法律人格
七、自由与强制
(三) 法律规范的出现与创设
一、新法律规范的出现——习惯法理论解释之不足
二、法律规范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当事人实践的作用
三、从无理性裁判到制定法的出现
四、新法律通过从上面强加而发展
五、立法手段
六、法律先知与日耳曼平民大会司法的作用
七、法律专家的作用
(四) 法律显贵及法律思想类型
一、经验式法律训练:作为一种“技艺”的法律
二、学院式法律训练:作为一门“科学”的法律——源自神圣律法
三、法律显贵罗马法的影响
(五) 神权统治法律和世俗法律的形式理性化与实质理性化
一、法律形式主义的一般条件
二、神圣律法的实质理性化
三、印度法律
四、中国法律
五、伊斯兰教法律
六、波斯法律
七、犹太法律
八、教会法
(六) 统治权与家产制君主的法律制定:法典编纂
一、统治权
二、法典编纂背后的驱动力
三、继受罗马法和现代法律逻辑的发展
四、家产制君主法典编纂的类型
(七) 革命法律的形式特性——自然法
一、法国民法典
二、作为实在法规范标准的自然法
三、现代自然法的由来
四、形式自然法向实体自然法的转变
五、自然法意识形态中的阶级关系
六、自然法的实践意义和蜕变
七、法律实证主义和法律职业
(八) 现代法律的形式特性
一、现代法律中的排他主义
二、现代法律发展中的反形式主义趋势
三、当代英美法
四、现代法律职业中的非专业司法与合作趋势
第九章 政治共同体
一、领土政治组织的性质与“正当性”
二、政治联合体形成过程的诸阶段
三、权力声望与大国
四、“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五、民族
六、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阶级、身份、政党
第十章 支配与正当性
一、经济权力的支配与权威支配
二、直接民主与显贵统治
三、组织结构与正当权威的基础
第十一章 官僚制
一、现代官僚制的特征
二、官僚制内外的官员地位
Ⅰ 作为一项职业而担任官职
Ⅱ 官员的社会地位
三、官僚制的货币金融前提
四、行政任务的量变
五、行政任务的质变:文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影响
六、官僚制组织对显贵行政的技术优越性
七、行政手段的集中
八、社会差异的扯平
九、官僚制长存的主客观基础
十、官僚化的不明经济结果
十一、官僚制的权力地位
十二、关于团契机构和利益集团的补论
十三、官僚制与教育
十四、结语
第十二章 家长制与家产制
一、家长制支配的性质与起源
二、显贵支配与纯粹的家长制
三、家产制支配
四、家产制国家
五、权力之源:家产制与非家产制军队
六、家产制支配与传统的正当性
七、以家产制方式满足公共需求公益性派捐与集体责任强制性联合体
八、家产制官员
九、家产制官员与官僚制官员
十、家产制官员的生计:实物俸饷与手续费
十一、占用和垄断的结果:分散并类型化的行政
十二、家产制国家如何防止瓦解
十三、埃及
十四、中华帝国
十五、分权化的家产制支配:总督与分土封侯
十六、家产制统治者与地方领主
十七、英国的显贵行政、地主的治安法官、“绅士”的演变
十八、沙皇家产制
十九、家产制与身份荣誉
第十三章 封建制、等级制与家产制
一、封地的性质与封建关系的类型
二、封地与俸饷
三、封建制的军事渊源
四、封建立法
五、封建制的权力划分及其类型化
六、等级制以及从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过渡
七、家产制官员
八、家产制与封建制不确定的经济前提
九、贸易对家产制发展的影响
十、家产制与封建制对经济的稳定作用
十一、垄断主义和重商主义
十二、封建制条件下财富的形成与分配
十三、家产制垄断与资本主义特权
十四、精神气质与生活方式
下册
第十四章 超凡魅力及其变形
(一) 超凡魅力的性质及作用
一、超凡魅力权威的社会学性质
二、超凡魅力权威的基础和不稳定性
三、超凡魅力的革命性质
四、超凡魅力的效力范围
五、超凡魅力支配的社会结构
六、超凡魅力共同体满足需求的共产主义方式
(二) 超凡魅力权威的生成及变形
一、超凡魅力的程式化
二、选择领袖和指定继承人
三、对超凡魅力的欢呼赞同
四、向民主选举权的过渡
五、选举和代表的意义
六、补论:超凡魅力领袖、显贵、官僚对政党的控制
七、超凡魅力与持续的支配形式
八、超凡魅力的去个性化:家族超凡魅力、“氏族国家”与长嗣继承权
九、官职超凡魅力
十、超凡魅力王权
十一、超凡魅力教育
十二、财阀统治是如何获得超凡魅力的
十三、现存秩序的超凡魅力合法化
(三) 纪律与超凡魅力
一、纪律的意义
二、纪律源起于战争
三、大规模经济组织的纪律
第十五章 政治支配与僧侣支配
一、超凡魅力正当化:统治者与祭司
二、僧侣政治、神权统治与政教合一
三、教会
四、僧侣政治的行为规范以及与个人超凡魅力的对立
五、僧侣政治在禁欲主义和隐修主义之间的摇摆
六、隐修主义的宗教—超凡魅力成就和理性成就
七、隐修主义对政教合一制度及僧侣政治的助益
八、政治权力与僧侣政治权力的妥协
九、僧侣支配与宗教虔诚的社会前提
十、僧侣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一、资本主义时代和资产阶级民主时代的僧侣政治
十二、宗教改革及其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十三、犹太教的僧侣政治和经济气质
十四、教派、教会与民主
第十六章 城市(非正当性支配)
(一) 城市的概念与种类
一、城市的经济概念:市场社区
二、三种类型:“消费城市”、“生产性城市”及“商业城市”
三、城市与农业的关系
四、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一的“城市经济”
五、城市的政治—行政概念
六、堡垒和要塞
七、作为堡垒与市场混合物的城市
八、“公社”与“市民”概述
(二) 西方的城市
一、城市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及人的法律地位
二、作为兄弟会而兴起的城市
三、结为兄弟团契的前提:氏族纽带的瓦解
四、古代与中世纪城市中的超城市联合体
五、西方的歃盟兄弟团契:法律和政治结果
六、意大利的coniurationes
七、北日耳曼的兄弟团契
八、西方城市军事自主权的意义
(三) 中世纪和古代的贵族城市
一、贵族城市统治的性质
二、威尼斯贵族的垄断性封闭统治
三、其他意大利公社的贵族统治:开放性及波德斯塔制度
四、英国城市的寡头统治及王室行政对它的约束
五、北欧市议会贵族及行会的统治
六、古代的家族超凡魅力王国
七、作为一种沿海武士聚落的古代贵族城市
八、古代与中世纪贵族城市的差别与相似性
九、古代与中世纪贵族的经济特性
(四) 平民城市
一、歃盟兄弟团契摧毁了贵族统治
二、人民作为一种非正当性政治联合体的革命性
三、中世纪意大利城市身份群体之间的权力分配
四、古代的先例:罗马的平民与护民官
五、古代的先例:斯巴达的民与五长官
六、希腊民主化的各个阶段与结果
七、非正当统治权:古代僭主
八、非正当统治权:中世纪的僭主政治
九、市民的平定与僭主的合法化
十、城市自治、资本主义以及家产官僚制:概述
(五) 古代与中世纪的民主
一、古代下等阶层的产生:债务人与奴隶
二、城市选区:古代的区域单元和中世纪的行会联合体
三、关于雅典与罗马选区的补论
四、经济政策与军事利益
五、农奴、被庇护人及自由民的政治与经济作用
六、作为武士基尔特的城邦与中世纪的内陆商业城市
七、古代城邦帝国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附录一 社会行动类型与群体类型
附录二 德国重建后的议会与政府(对官员和政党政治的政治评论)
序言
一、俾斯麦的遗产
二、官僚统治与政治领导权
1 官僚统治与政治
2 政党政治的现实与社团国家的荒谬
3 官僚化与文人的幼稚
4 官僚统治的政治局限
5 君主的有限作用
6 议会的强与弱,消极政治与积极政治
7 德国国会的宪法缺陷和领导权问题
三、议会质询的权利和政治领袖的产生
1 对官僚系统的有效监督与官僚系统的权力基础
2 作为政治领袖检验场的议会
3 议会各委员会在战时与平时的无能
4 国内危机与议会领导权的缺失
5 议会的职业精神与既得利益者
四、官僚统治与对外政策
1 政府在抑止有害的君主声明方面的败笔
2 议会与法律保障措施
五、议会政体与民主化
1 平等选举权和议会制
2 民主化对政党组织与领导权的影响
3 民主化与煽动主义
4 平民表决基础上的领导权与议会控制权
5 战后德国的有效领导权展望
六、联邦制与引进议会政体
索引
一、学者
二、历史名称
三、主题
译后记
这本文选着眼于社会学本体知识,试图通过严谨的论述和明确而有根据的限定,构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全书从微观社会到宏观社会
科学与神学,一直被认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在本书中,作者却让它们和平相处。近二百年的圣经历史批评,以学术研究的严格标准和科学方法,把圣经中神话、传说和信仰还原为...
孙周兴,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获理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
程美宝,女,汉族,1968年生于香港。1990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获社会科学学士(一级荣誉)学位。1991-1996年间
该书在方法论层面,坚持了以“四个结合”为核心的研究逻辑,即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对制度绩效
《论可能生活》内容简介:本书以无立场方法论重新分析了幸福和公正问题,试图重建一种综合中西理论优势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其中关于
你想要的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永远不会离开的男人,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还是一个注定美好的未来?……其实,当你把安全感
《平井信义育儿法》内容简介: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这种可能性能否发挥则取决于父母的抚养方式。作者以儿童能力发展关键的“自主
本书的目的旨在帮助以下几种人:结束学校生涯、希望尽快独立进入更高知识领域的青年男女;感到年轻时在学习的艺术方面缺少正确训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泽东选集》,都
《昨日之歌》内容简介:“展开书,书里夹着黄花——我为了我的命运吻它,我为了它的命运哭泣。”《昨日之歌》收录了冯至写于20世纪
该书奥地利著名社会学家舒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追随韦伯的脚步,将社会学当作奠定在行动理论上的一门学问,也就
罗伯特·鲁瓦克RobertRuark(1915-1965),自然文学家、专栏作家、小说家、探险家、猎人,被誉为美国“第二个海明威”。他生于北卡
《朝霞》内容简介:1881年问世的《朝霞》含五卷,不同于多数德国哲人对庞大、严密体系的偏好,尼采又一次采用了格言体,“我探讨深
《语文陪伴孩子的一生》内容简介:本书沉淀了夏昆老师二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讲述中国语文之美。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习
《苏格拉底之死》内容简介: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史,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本书收录的四篇对话录
本书是由传记性质的“人物素描”构成的文集,他们大多是汉娜·阿伦特的同代人及朋友,同她一样经历和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欧
《了凡四训》内容简介:费勇教授评价袁了凡的《了凡四训》:“因为是写给后代,就格外诚恳,拼着一切法子想把自己毕生的经验教训、
《查第格(插图珍藏版)》内容简介:本书是法国启蒙文学泰斗伏尔泰的哲理小说代表作。小说以古巴比伦为背景,将十九个天马行空、妙
《听出这一堂语文》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文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版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语文教学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