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1.疾病的隐喻
我觉得似乎有一些奇妙的事正在发生,似乎我正要投入一次伟大的冒险——生病和可能死亡的冒险,而愿意迎接死亡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2.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
我就是个异端。当然,我还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异端,虽然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中庸之道。
3.论摄影
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光照亮,永远地凝固。照片却是。
4.论风格
从根本上说,世界充满了谬误,真理是拒绝谬误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真理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摆脱谬误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解放。
5.写作与阅读
你永远背负着你的身体,还有所有这些感觉,你不用刻意去白日做梦:它们就在你的头脑中,身体也在头脑中。
6. 爱与性
当我说我在恋爱,就意味着我的整个生活都和那个人一起:我们同居,我们是情人,我们一起旅行,一起做事情。
7.自画像:作家眼中的自己
我所有的作品都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真的存在那样一个世界,而我真的感觉置身其中。
致谢
附:小传
《色情史》是法国著名学者乔治·巴塔耶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作者试图从被社会排斥的色情活动中寻找一种至高无上的意义,并认为色
前言:本雅明学术思想述略一、批评概念/内在批判/寓言:德国浪漫主义的批评概念(节选)(1920)/歌德的《亲和力》(1911-1922)-
作者小川仁志出生于1970年。京都大学法学系毕业,名古屋市立大学研究所博士后学程毕业。是一位研究人类文化的博士和哲学家,担任过山口大学靠前综合科副教授、德山工业...
《南明史:1644—1662(新)》内容简介:内有文官党派纷争,外无武官英雄崛起,恰逢战事众生缭乱,体制上政治制度内部牵制消耗、外
《呵护心脏,要注意》内容简介:你知道牙疼也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吗?心律不齐真的就是心脏病吗?突发心脏病到底应该怎么办? 别不把
作品目录前言第一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二部分引用文献缩略语凡例年表· · · ·
《真理与真诚》内容简介:《真理与真诚》可以被理解为伯纳德·威廉斯的“绝唱”。这是威廉斯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撰写的最后
《老祖宗不能丢: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十讲》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一些企图割裂中国改革开放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
《逆向盈利3.0:新商业时代的八大硬核模式》内容简介:当下企业的盈利模式正由传统的正向盈利(以产品为中心,通过营销提高收入,通
《碟中谍:世界双面间谍传奇》内容简介:本书选取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双面间谍作为描写对象,通过他们刀尖舔血的惊险人生,揭秘双面人
InScriptedAffects,BrandedSelves,GabriellaLukacsanalyzesthedevelopmentofanewprime...
Thisworkisconcernedwiththeproblemsofwhetherautilityconceptthatiscardinal,insofar...
《皮尔士论符号》内容简介:本书是皮尔士作品的第一个单卷本选集,收录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名篇,如“论一个新范畴表”、“
《第一哲学沉思集》内容简介:“我思故我在。”近代哲学之父、解析几何之父、启迪牛顿的科学先驱 笛卡尔 的思想精华 探讨一切关于存
黄敏,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哲学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人类知识的基础架构,研究领域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哲学、知识论、科学哲学、早期分析哲学以及欧...
《声声入心:重塑你的声音魅力》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教授给大众的好声音练习法。18年教学指导经验沉淀,超过5万名不
《未知中的已知:方程的故事》内容简介:全书24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由精彩的故事开始,至少对一道经典数学题进行拆解,进而引出方
PatriceFlichyoffersaprofoundanalysisofthesocialshapingandimpactofthemajorcommuni...
《冲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之光》内容简介:企业的生命过程就是努力寻找三个基本问题的答案的过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
《忏悔录》内容简介:《忏悔录》是一部复杂多义的著作。“忏悔录”一词,其古典拉丁文原义为“承认、认罪”,在教会文学中转义为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