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资深教授周策纵先生的力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派和具体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对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书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幅全景的历史画面和透视的焦点,成为海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不断引用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序 /1
第一章 导言 /1
一 五四运动的定义 /1
二 经济、社会及政治背景 /6
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0
第一部分 五四运动的展开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卫915—1918) /19
一 国内爱国者的民族屈辱感(二十一条的影响) /20
二 海外留学生的改革热情 /25
第三章 运动的开始阶段:初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 42
一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43
二 北京大学的改革 /48
三 新知识分子的联合和《新潮》杂志的创办 /52
四 新知识分子的改革观点 /58
五 反对者的诘难和改革者的辩驳 /62
六 青年对新骚动的反应 /75
七 1918年5月的抗日请愿 /80
第四章 五四事件 /87
一 中国在凡尔赛和会上的失败 /87
二 中国公众对和约的反对情绪 /92
三 幻想破灭的巴黎消息 /96
四 学生的特点和组织 /98
五 “五四”示威游行 /102
六 从东交民巷到曹宅 /114
第五章 五四事件以后的发展:学生示威和罢课 /123
一 政府的直接反应 /124
二 北京学生联合会的成立和知识分子的动员 /126
三 其他城市学生的支持 /134
四 总统的整纪训令和蔡元培的出走 /138
五 学生总罢课 /144
第六章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者和工人的支持 /150
一 政府寻求与学生妥协的失败 /150
二 6月2、3、4日的大规模逮捕 /153
三 6月5日上海的罢市和罢工 /156
四 五四事件的解决:内阁倒台和拒签和约 /162
五 事件解决后政府分裂学生的企图 /170
六 与事件的解决有关的一些问题 /172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 /174
一 新知识分子之间团结的增强 /174
二 《新青年》和《新潮》令人鼓舞的纲领 /177
三 新出版物的急剧增加和旧刊物的改革 /181
四 破除偶像的热潮 /186
五 新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组织 /191
六 新知识分子发起的大众教育运动 /195
七 对新文化运动不断加强的支持 /198
第八章 外国人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201
一 日本的反应 /201
二 西方人的两种对立态度:同情与疑虑 /205
三 苏俄的诱惑力 /213
第九章 思想和政治上的分裂(1920—1922) /220
一 分裂所涉及的主要思想派系 /220
二 问题与主义 /223
三 社会政治活动论与文化活动论的对立 /227
四 民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西化 /233
五 参与政治 /244
第十章 社会政治后果(1920—1922) /259
一 政治和经济组织重新定向 /259
二 妇女解放 /262
三 教育改革 /264
四 学生运动后来的趋势 /267
第二部分 主要思潮的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273
一 旧文学 /273
二 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白话文的提倡 /275
三 对文学革命的反对 /283
四 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286
五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290
第十二章 新思想和对传统的重估 /293
一 旧思想的核心 /293
二 新思想: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及达尔文主义/297
三 新方法:实用论、怀疑论与未知论的方法及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开始 /300
四 “打倒孔家店” /303
第十三章 新思想及后来的论争 /317
一 疑古 /317
二 民族遗产的重新评价和整理 /321
三 反宗教运动 /323
四 关于东西方文明的论争 /330
五 科学与玄学之争 /336
第十四章 结论:对五四运动的各种阐释和评价 /341
一 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或启蒙运动 /34l
二 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 /346
三 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 /350
四 谁领导了五四运动 /358
五 “五四”本质试析 /361
六 对“五四”功过的再评价 /364
七 进一步的思考 /369
大事年表(1914-1923) /372
附 录 /382
一 “五四”时期各派社会势力简析 /382
二 参与五四事件的学校和学生人数 /387
三 参与五四事件的大专学校 /389
四 有关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的一些资料 /391
注 释 /393
索 引 /476
译者后记 /521
谋定天下谋扫四海元朝开国奇谋 本书特色 姜若木编著的这本《谋扫四海(元朝开国奇谋)》以谋略为纲,运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如何采取一系列政...
卢梭时代(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曾经影响过整个世界的思想家』只有两位,一位是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卢梭,另一...
吴晗论明史-最新校订典藏版 本书特色 《吴晗论明史》汇集了明史大家吴晗多部关于明史研究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编排整理,更加完整、精炼地向读者展示出大明朝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经济研究 本书特色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视华北沦陷区为“完成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对华北实行了残酷的军事殖民和经济掠夺。以满足对日“满”供应,建...
《可再生能源城市理论分析》内容简介:本书的特色和主要建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路径上,主要结合回答“建设可再生能源
汉末风云-评书三国演义-一 本书特色 这是年过古稀的评书名家连丽如每周六下午在北京评书宣南书馆现场评说《三国演义》*部分的合集,共30回。本集《汉末风云》由十常...
帝国崩溃前的影像 本书特色还原晚清崩溃前的世态百相,再现老大帝国的落日挽歌!《帝国崩溃前的影像》为晚清*有影响力的报纸《神州日报》副刊《神州画报》选编,所有图片...
从后宫走向前朝-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本书特色 皇后,用智慧改写着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也改写着封建王朝的命运。如果说,《甄嬛传》是一个女人的一场精彩,那么,这里就...
本书由六大不同但又有内在联系的主题组成:以“时代转移的诸种因素”开篇点题,以“重建人文价值与社会伦理”归宗结尾,中间就“明
中国史学通论 本书特色 《百年经典学术丛刊:中国史学通论》乃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史学史”课程时所作的讲义,原分两卷,分别为《中国史学之起源》、《中国史学之派...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撷取“群众”现象描绘欧洲思想史,追溯2500年来欧洲社会中的群众现象、群众理论
《学习高手》内容简介:如何记忆,才能牢固掌握知识点?如何复习,才能夯实完整知识体系?如何自学,才能实现终身跨界成长?这些问
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插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谈何容易:历代笔记中的艺苑风采》是著名学者岂水先生编纂的一部历史著作。他从上千种笔记小说中辑成此书,探寻...
出土文献-第二辑 本书特色 本书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为《出土文献》第2辑,由李学勤先生担任主编,收录出土文献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内...
中国文物大典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作者大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地...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成为福利国家理论研究引用率最高的著作,并已再版6次,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出版,
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全三册) 本书特色 这本游记所包括的时期很长,是作者多次旅行考察的综合。如西欧的旅游是早在三十年代,到今天已半个世纪过去,似已早...
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将唐代上述四次通过皇帝诏敕在两京天下诸州统一设立的佛教寺院称为“官寺”,实际上是沿用了日本学者的概念。“...
高中历史-概念速递-基础知识及重难点突破 本书特色 本书为64开大小的高考历史复习口袋书。本丛书参考*新高考改革方案,依据教材,按照学科体系编写,融众多名师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