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1992年增订本序言 / 1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 1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 1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 3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 7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 11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 21
2.1 “大一统”之谜 / 21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 24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 26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 31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 35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 38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 41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 43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 46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 50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 55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 57
2.13 繁荣与阴影 / 60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 70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 70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 75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 81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 85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 89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 92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 96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 100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 102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 107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 117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 117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 120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 124
4.4 剥削放大效应 / 128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132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 136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 145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 145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 147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 150
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 154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 / 157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 159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 162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 167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 175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 175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 179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 184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 190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 194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 201
6.7 严峻的选择 / 206
6.8 永恒的萌芽 / 208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 219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 227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 227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 228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 232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 236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 240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 244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 246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 248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 251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 254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 262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 268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 268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 271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 280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 283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 286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 292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 298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 303
8.9 价值观反省 / 308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 311
9.1 李约瑟问题 / 311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 315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 320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 323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 326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 332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 334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 336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 346
10.1 “整体分析”方法 / 346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 352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 360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 366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 371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 377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 384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 390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 402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 402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 404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 405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 408
11.5 王朝盛衰方程 / 412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 415
后 记 / 421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典藏版全9册:曾国藩+张之洞+杨度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内页采用柔光定制纸,封面为超厚布纹纸★ 唐浩明先生亲自撰写总序...
1941年12月7日,一个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划了了次震惊世界的行动,强大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倾刻间遭遇灭顶之灾
往事如金 本书特色 本书对数十位于1951-1975年间生活在桂林的越南师生进行了专访,并将他们“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所述&rdquo...
梅毅-1911,革命与宿命 本书特色 打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枪!央视百家诗云主持人梅毅(赫连勃勃大王)2011开年力作!梅毅-1911,革命与宿命 内容简介 ...
《物种起源》内容简介:本书是世界闻名的自然科学著作,查尔斯·达尔文在“贝格尔号”舰上的五年航海考查时期,通过考查和对比各地
明清卷明清卷-山东通史 内容简介 新增订的《山东通史》时限,上起远古,下迄当代,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共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现...
《"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一八六二年的中国观察》系由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调查文献的中译本和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论著组成。日本自江户
历史上的纪晓岚 内容简介 一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让逝去200年的一代文宗在人们心目中鲜活起来,一档百家讲坛《正说纪晓岚》,让风趣幽默的《四库全书》总纂官...
甲午战争史 本书特色 《甲午战争史》史料渊富,考订精严,书中史识不凡,多独到之笔。作者把自己的智慧与心血都灌进了全里,这是他奉献给读者*宝贵而真挚的贡品。 —...
海上的风笛声:凯尔特人的爱尔兰 公元400-1200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爱尔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历史上爱尔兰和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时政治、宗教、社会和自...
中国历史评论-第9辑 本书特色 王育济编著的《中国历史评论(第9辑)》内容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导引,关注历史...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突袭苏联》是“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斯大林应该知道,希特勒是一个根本无法与之做交易
东方奥斯维辛 本书特色 8604部队是二战时期一支日本驻广州的细菌部队,它用极其残忍的手段秘密害了香港及广州难民全逾十余万,其规模、其残忍、其惨状远远超过臭名昭...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徐康宁卷》内容简介:本书为江苏社科名家徐康宁作品与学术小传。评选表彰“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
中国社会史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为已故历史学家、社会史学家熊得山先生遗著,曾经作者挚友胡鄂公、李达、钱纳水等传阅,识者誉为该作者心血之结晶,李达为之作长篇序言。因种...
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 内容简介 中东上古史宗教、上古的文明交往、中古伊斯兰政教关系、近代的民族主义运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阿富汗问题、巴勒斯坦问题、伊朗的伊斯兰...
1644:帝国的疼痛/长江人文馆 本书特色 作者以生动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1644年中国的社会全景,将一个庞大帝国的崩溃,一个转型社会的失败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贞石诠唐 本书特色 陈尚君*的《贞石诠唐》介绍:唐代文史研究, 百年来得敦煌文书、域外典籍、释道二藏以及石刻文 献无数新见资料之滋润,所取得之成就,正所谓日新 ...
陈桥兵变-漫说中国历史-31-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漫说中国历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用纵横双线的结构铺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大学出版社中规模最大的社,出版物种类众多,尤以辞典工具书、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材、高端学术期刊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