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1992年增订本序言 / 1
第一章 一个古老的难题 / 1
1.1 对思考的再思考 / 1
1.2 以往学说的疑难 / 3
1.3 问题的正确提法 / 7
1.4 社会结构及周期性、停滞性 / 11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 / 21
2.1 “大一统”之谜 / 21
2.2 两个生动的比喻:“马铃薯”与“混凝土” / 24
2.3 儒生、官僚及语言、通讯工具 / 26
2.4 郡县制、儒家国家学说及一体化结构 / 31
2.5 封建大国的自发分裂倾向 / 35
2.6 一体化功能之一:对分封制的调节 / 38
2.7 一体化功能之二:限制人身依附关系 / 41
2.8 一体化功能之三:抑制军事割据 / 43
2.9 两种不同结构的封建社会 / 46
2.10 一对同构体:家庭与国家组织 / 50
2.11 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脆性 / 55
2.12 维持脆性的平衡———强控制 / 57
2.13 繁荣与阴影 / 60
第三章 无组织力量及社会结构的老化 / 70
3.1 历史病: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 70
3.2 封建特权与低薪制 / 75
3.3 皇帝的调节作用与权力金字塔 / 81
3.4 皇权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 85
3.5 什么是无组织力量 / 89
3.6 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土地兼并 / 92
3.7 土地兼并的自发趋势和受控阶段 / 96
3.8 危机爆发的突然性 / 100
3.9 无组织力量的汇流 / 102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丧失 / 107
第四章 变法与动乱 / 117
4.1 变法效果递减律 / 117
4.2 王朝中后期变法对社会危机的加剧 / 120
4.3 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与不可控部分 / 124
4.4 剥削放大效应 / 128
4.5 农民大起义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 132
4.6 动乱规模与无组织力量成正比 / 136
第五章 中国封建王朝的修复机制 / 145
5.1 奇异的修复能力 / 145
5.2 大动乱的调节作用 / 147
5.3 新王朝稳定性与无组织力量残存程度成反比 / 150
5.4 第一块修复模板:宗法同构体 / 154
5.5 皇权主义:农民对第一块模板的意识 / 157
5.6 第二块修复模板:一体化目标 / 159
5.7 两块模板的拼合:新王朝建立的三种途径 / 162
5.8 与一体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 167
第六章 历史的奇观:超稳定系统 / 175
6.1 从一个寓言谈起 / 175
6.2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障碍之一:强控制和郡县城市 / 179
6.3 资本主义因素结合的障碍之二:缺乏中介 / 184
6.4 原始积累的中断 / 190
6.5 封建王朝崩溃前的“假资本主义” / 194
6.6 脆性瓦解的悲剧 / 201
6.7 严峻的选择 / 206
6.8 永恒的萌芽 / 208
6.9 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 219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亚稳态结构及其他 / 227
7.1 一体化调节的失灵 / 227
7.2 中原的虚弱和少数民族内迁 / 228
7.3 玄学、佛教的兴起 / 232
7.4 政治结构的变化:分裂、贵族化及九品中正制 / 236
7.5 经济结构的变化:坞堡组织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 240
7.6 亚稳结构与魏晋封建说 / 244
7.7 重建一体化的道路 / 246
7.8 南朝的贡献与死胡同 / 248
7.9 中华民族大熔炉 / 251
7.10 超稳定系统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 254
7.11 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形成发展的阶段 / 262
第八章 意识形态结构的系统分析 / 268
8.1 如何分析意识形态的结构 / 268
8.2 儒家、墨家、道家的结构 / 271
8.3 意识形态结构的内和谐 / 280
8.4 一体化对意识形态的要求 / 283
8.5 内和谐、外适应与意识形态结构的演化 / 286
8.6 儒家和道家的互补结构 / 292
8.7 冲击、反刍和融合 / 298
8.8 理学的僵化与反僵化斗争 / 303
8.9 价值观反省 / 308
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古代社会 / 311
9.1 李约瑟问题 / 311
9.2 蒸汽机革命和一步之差的困惑 / 315
9.3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整体观 / 320
9.4 近代科学技术结构:在西方社会结构演变中成长 / 323
9.5 中国古代“大一统”技术结构 / 326
9.6 阴阳观念和直观外推的思想方式 / 332
9.7 伦理中心主义对科学的影响 / 334
9.8 社会结构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容量 / 336
第十章 社会结构演化理论 / 346
10.1 “整体分析”方法 / 346
10.2 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 / 352
10.3 形态组合和社会结构调节原理 / 360
10.4 结构稳定性和脆性 / 366
10.5 从存在到演化:潜结构的形成 / 371
10.6 功能耦合系统的破坏:结构老化和无组织力量的增长 / 377
10.7 社会结构演化的四种模式 / 384
10.8 社会行动的新理论 / 390
第十一章 数学模型和王朝寿命研究 / 402
11.1 历史学家与数学家的合作 / 402
11.2 从事件到数轴的映射:寻找主要变量 / 404
11.3 王朝稳定性的数学表示 / 405
11.4 行为曲面与盛衰曲线 / 408
11.5 王朝盛衰方程 / 412
11.6 王朝寿命讨论及其他推论 / 415
后 记 / 421
《大学·中庸(插图珍藏本)》内容简介:本书包括《大学》《中庸》。《大学》,儒家经典,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崛起之路:新加坡史 本书特色 新加坡民族构成复杂,语言文化多元,是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政局稳定,政府廉洁高效,城市经济竞争力、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均为...
中国简史-(上下卷) 内容简介 这是民国时代*有影响力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国史学大师*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由中国卓越的史学大师、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吕思勉所作。 中...
本书收录章太炎演讲140篇,其中六成为第一次发表,内中政治性演讲约三成,余为学术演讲,集章太炎政治思想、学术思想之精华,具有
《源赖朝与幕府初创:镰仓时代》内容简介: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五卷。讲述的是镰仓时代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历史
《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内容简介:中国文明从不是孤立发展的,自它产生那一刻起,就受到世界其他文明因素的影响。但这
历史的秘密 本书特色 在冰层下沉睡5300年的牧羊人*后的晚餐是什么?木乃伊真的会报复打搅他“睡觉”的现代人吗?……法国经典科普读物为你解疑答惑。插上想象的翅膀...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染织纹样史》为2010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将论述上起新石器时期,下至清代数千年中国染织纹样发生发展及其演...
清代台湾的海防 内容简介 作者将台湾海防置于清朝东南海防的背景中来探讨,不孤立或特殊化台湾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也不忽视台湾处在中国边陲及列强环伺下的独特性,掌握...
民俗文化-铜鼓 本书特色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
《盛唐气象:漫议唐代文化(精)》内容简介:该书是李岩同志的一部学术论文精选集,25万字,收录作者自1987年工作以来所撰写的一系
故事再次反转:在众义士及朝中贤臣的积极努力下,余玠重新出山,再掌四川帅印。为打开局面,重启山城抗蒙方略,余玠、俞兴等将领
明史讲稿 本书特色 《明史讲稿(大学用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有权威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
欧洲文化简史 本书特色 本书通篇介绍了欧洲社会(包括部分美国社会)的文化脉络和成果,依据正史资料构建整体框架。对于一些难以梳理的部分,则结合不同史料作品进行分析...
《浪漫水彩课:复古元素手绘技法》内容简介:本书将引领你步入精彩的水彩世界,首先可以看见的是关于绘画的基础架构,带领你拨开疑
突厥语诸族社会组织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人类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冲突理论、象征理论、文化整合和社会控制理论对古代和近代活跃在中国境内的突厥语诸族的家庭...
《健康基因的开关》内容简介: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古老的机制,它可以消除有害物质,启动脂肪燃烧,并保护我们的细胞免于功能失调或
帝国青春期-从秦始皇到王莽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写秦汉历史的书。从秦始皇创建帝国体制到王莽篡汉建立新朝,这段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秦汉帝国就像一个...
打回老家去-原东北军111师纪实 本书特色 《打回老家去》内容简介:《打回老家去》讲述了原东北军111师的起源、发展、壮大以及111师所经历的各重大战斗战役的过...
读史是人生的必修课-《二十二史感应录》白话语译 本书特色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历史是*好的教科书”,指出“这门功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