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傲慢、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打消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李允鉌广泛运用中西比较和归纳汇总的方法,在确认东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差异的前提下,证实了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工匠充分利用准确的力学知识,以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将木材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完善的形式,走上发展木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走着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经验。”今人若采用同一种尺度来衡量东西方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的做法是错误的,更不会获得正确的结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对比实例,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成就。
木建筑与石建筑各有短长,难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加工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不足是抵御地震、风灾、火灾的能力较弱。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远;缺点是笨重,昂贵,施工工艺复杂,建造周期漫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54.5米;而建于1065年的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67.13米,比比萨斜塔高出13米。木材的强度只有钢材强度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60多米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修建1200米高的钢铁建筑,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因此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奇迹。
中西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风格导致西方人在建筑上着重追求向空间扩展规模,中国人却主要致力于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筑年代相近的巴黎卢浮宫和北京的故宫,两者总的建筑面积相近,但西方人的设计意图是完成一座多层建筑物,故宫则是以广阔、深远的平面组织构成一个紧密的建筑群,它的基地面积几乎是卢浮宫的一倍。
李允鉌在介绍中西建筑理论的同时,还从艺术鉴赏角度向读者传授了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不同的欣赏方法与规律。在视觉上,人们通常可以从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观察、体会建筑物的形体和美。中国建筑设计对远景的效果十分重视,经过严密的整体规划,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决不是西方那种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外形。在中距离上,西方建筑以丰富的体量,凹凸变换的平面构图给人留下明确、深刻的印象;而中国建筑的立面则较为平淡,这应与中国封闭的“庭院式”平面布局有关。在更近的距离,人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木建筑画梁雕栋、栌栾交错的构造、细致精巧的装饰、鲜艳夺目的色彩,这是西方生硬、单调、呆板的石建筑物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观察中国和西方建筑时,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和视角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取材广泛,论及众多中外古今的有关著述和论点,对于各种问题作者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内容不仅限于只是一般的知识性、学术性的资料汇编。该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这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的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
对于建筑师、设计师、美术家、以至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本书所提供的见解,肯定会使他们感到兴趣;而对于从事一般文化一书活动或爱好中国文化艺术人士,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卷首语
第一章 基本问题的讨论
中国·传统·建筑/11
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17
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23
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29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35
影响形制的特殊因素/39
第二章总释
中国的文字和建筑/47
名词和术语的变迁/52
建筑物的类型和名称/57
“门堂之制”及其他/63
台观的发展和意向/69
第三章 分类概述
建筑物的性格和分类/77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变/82
宫殿和宫城/90
礼制建筑/100
佛寺·浮屠及其他/106
商业建筑的集中和分散/115
古代为科技及工业服务的建筑物/121
第四章 平面
建筑平面的构成/129
单座建筑的平面/134
建筑群平面/140
典型的平面制式/146
布局的组织和程序的安排/151
第五章 立面
建筑立面的构图/161
立面构图的组织和展开/167
台基/173
屋身/179
屋顶/185
第六章 结构与构造
结构·构造的设计/195
结构原则的演变/202
材料的选择和标准的制定/209
构件的形制/216
屋面的构造和屋面的曲线/221
第七章 主要构件的形制
柱和柱础/229
斗拱/236
雀替·驼峰和隔架/243
栏杆/251
槛}匡和隔扇/258
第八章 色彩·装饰及“内檐装修”
色彩的由来/267
装饰和彩画/275
天花和藻井/283
门窗/289
隔断/295
第九章 园林建筑
设计思想和意念/305
历史的基础/310
构图的原则/317
园的构成元素/322
“园群”的组织/329
第十章 房屋以外的建筑物
非房屋建筑/339
城墙和城楼/344
桥及“桥屋”/351
“塔庙”及“塔坟”/358
陵堂与墓室/366
第十一章 城市规划
古代的城市和规划/377
都城的盛衰和兴亡/383
城市形状的产生和变迁/390
城市的内容和组织/396
道路网和城市的布局/402
第十二章 设计·施工·研究和著述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家/411
古代的建筑设计工作/416
古代的建筑施工工作/423
古代有关建筑的研究和著述/428
近代有关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和著述/434
发展的终结和传统的继承/443
中国小说史略大学生应读名家学术经典 内容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古典小说史名著,是作者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的讲义。该书是研究中国...
总序:跨世纪的机缘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岛屿边境仿佛音叉、沙漏和节拍器大师的学生忆秦娥夜晚的语言海与街
縱使夜夜擁抱上官羿,強逼他在自己身下喘息失控,李勳還是不滿足,因為,他最渴望得到的,是這個人的心。為了得到自己所想,無論
《弟弟的演奏》中塑造了某所大学里同一宿舍一群学生的众生像。这是毫无报负的一群凡夫俗子,他们不屑于谈论学业、理想,他们只对
解读博尔赫斯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当代著名先锋作家——残雪对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小说进行的全景式,全方位,细致的文学评论的专集。书中以作家对作家的解读方式,以...
闻一多学术文钞./神话研究 本书特色 闻一多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民主斗士,更是著名的学者。他在《周易》、《诗经》、《楚辞》、《庄子》及唐诗、神话、古文字等诸多研究...
谜文库缮写室谜文库 本书特色 对爱丽丝仙境、骑士文学、肖像传统、中世纪花园、中古地图的非典型解读 谈莎士比亚,王尔德,路易斯·卡罗尔,安吉拉·卡特中体现手艺人论...
天璧山莊莊主設百花宴,發帖廣邀武林俠士共賞珍寶與美貌的待嫁女兒。豈料,聚集天下少年豪傑的盛宴,竟成了一場清明閣甕中捉鱉的
独步中国-秦皇岛承德坝上草原 内容简介 全新拍摄的大量图片,为您提供*新鲜的视觉信息。开辟中国旅游书先河的详尽图文索引,使您方便快捷地获得您想要的信息。本书所有...
Intwovolumes,hereisTheBastiatCollection,themaincorpusofhiswritingsinEnglishinare...
民间文学教程-(第二版) 本书特色 段宝林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民间文学的入门书,是国家级重点教材。为了编好这个教材,...
国际贸易实务学习问答 内容简介 简介为了鼓励学员自学成材,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应考者通过规定的考试并达...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北韓及俄國史權威和田春樹細數七十年來北韓的掙扎與失落,揭開其六○年代後的神祕面紗第一本揭露金氏王朝自建
榕荫问月-审美之智 本书特色 《榕荫问月(审美之智)》是孙绍振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榕荫问月(审美之智)》收录了《雄辩与幽默》;《科学家和人文精神》;《解读文学...
近年來國內最炙手可熱的繪本作家。1998年8月首度出版個人的繪本創作,1999年以《向左走‧向右走》、《聽幾米唱歌》和《月亮忘記了
论中国文学革命 本书特色 《论中国文学革命(精)/中学图书馆文库》系一本文艺评论集,收录了瞿秋白写于1930年代的七篇文章,由冯乃超先生从作者生前亲自编辑的《乱...
薛蟠的文学观 本书特色 安立志编著的《薛蟠的文学观》是一本围绕《红楼梦》话题的杂文随笔。全书包括序言与后记,由72篇文章所构成,约14万字。本书的性质和...
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 本书特色 普实克教授是为数不多的既熟稔中国传统文化又深谙中国现代文化的欧洲汉学家之一,他深刻地洞见到中国文学的漫长历史对现代文学所...
伊阿诺斯,双头鹰 本书特色 对历史的解读和评价总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认识也同样如此。我们感觉到,这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思想大论...
大家都知道S城的「狠」字就是乔四爷,没人敢直呼他本名,连他自己也好像忘记了。活到这个分上,乔四爷自认对什麽都看得透,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