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有病》:大学必须放在西方社会自治的传统中才能理解。大学的成立,就是共同体的自治,就像是中世纪欧洲那些自立的行会一样,自己制定规则,并自愿受这些规则的约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人有责任,学生当然也有责任。这一点,当今中国大学的师生恐怕大部分都不理解。
只要学生们有自治的意识,不要等着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组织活动,这就成了个不错的大学了。如今虽然外在的环境很难改变,但我相信:如果莘莘学子们对自己在大学中的人生使命有高度的自觉的话,他们至少还是能够自己教育自己的。
什么是大学生活的核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disputation(论辩)。这种“论辩”,并不一定是公开的口头辩论,而更多的是在心灵中默然进行的是非辨析,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精神努力。
现代社会是通过文献组织起来的。无论是在官僚系统还是在企业,文献体现着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如果你不能参与写作这些文献,不能有效地阅读这些文献,你就无法担任任何中高层的工作。
许多在大学里学习“无用”的东西的人,日后往往成为特别“有用”的人才。你查查美国企业总裁的学历就知道:拿MBA的人确实不少,但在本科时就读企业管理的人却不多。相反,许多人本科读的是文学、历史、艺术、中世纪研究等“无用”专业。
第一,大学是一个求知者的精神共同体;第二,师生的关系,不管是从心灵上还是从空间上都非常密切:大家住得很近,可以随时坐而论道:第三,真理是辩出来的,不是死记硬背地“学”出来的:大学要训练学生发展自己的论断,并能够应付不同观点的挑战,在思想的交锋中说服别人。
你看美国的常青藤,大部分学校的本科没有工商管理类的学位。只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学院等少数例外。美国好的商学院,一般也避免要那些本科学管理的学生,觉得这样的人视野太窄,缺乏领袖素质,而希望招募学人文的那种具有领袖素质的人才。
人关怀什么,就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比如,一个只关心自己下个月工资的人.也许一辈子都会为是否能拿到下一张工资单而操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社会公正,你就更可能成为领袖。
中国公众意见领袖
聚焦高等教育中的132条常青藤法则
第一章 北大不教的东西
大学学什么?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历史、文学和精英教育
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北大为什么不读不写?
不能上讲台的博士还是博士吗?
“陋室”求学
当年北大之“陋”
在北大学当“君子”
“淘粪”教给我了什么?
大学生,请先淘粪再打高尔夫!
淘粪乃国学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
英语危机,还是教学危机?
以讨论班为例
“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第二章 北大的经验与反省
从“寡妇班”考上北大
在中文系丧失了对文学的兴趣
八十年代北大的中文系和历史系
北大就是个雅典
八十年代北大文史第一人
在北大如何逃课作弊
北大和清华
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自己
通才教育可能吗?
听讲座胜过听课,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
英语白卷上北大
美国人是什么?
搬进留学生楼
从考研到就业
第三章 北大应该怎么办?
什么是精英教育的实质?
精英大学必须采取寄宿制
北大拆了旧宿舍建什么?
没有三角地的北大不是北大门
谁来拯救我们的大学?
北大清华在东亚的地位
港大领先北大清华一个时代
名校的距离
中美大学怎么比贡献?
考研困境说明了什么?
美国教授的工资单
阿忆挨骂,是在替体制受过
给北大新闻学副教授阿忆上一堂新闻课
校园游客
北大的改革开了危险的先例
第四章 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从“钟曲线”看中国大学的智力下降
人口的智商结构与大学对精英的选拔
弱势阶层提高了常青藤的智商
“教育如衣”导致了中国大学的弱智化
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
破除专业教育的迷信
读书无用论和不读无用的书
“硕士猪倌”乃我时代之先锋
西方教育真是“知识交易”吗?
学生叫导师“老板”是哪国的规矩?
小心什么样的西方诡辩术?
中国的大学必须降级
让市场来调节高等教育
大学需要赢利模式
保密与告密
第五章 中国高等教育批判:以高尔夫和博士为例
大学的责任在于塑造有思想的公民
怎么培养败家子?
高尔夫错在哪里?
朱校长,何不食肉糜?
我给大学校长们扫精英教育盲
打高尔夫能让你成精英吗?
高等教育的超前腐败
高尔夫球场与大学体育
莫用公款培养宋徽宗
博士生:你何必钻垃圾桶里?
博士教育应该外包
当中国成了美国的头号博士预科
博士培养为什么不能“搭美国的便车”?
奶粉召回了,博士呢?
第六章 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的秩序
中世纪盛期的社会变动
大学和学院的成立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分子
附录 他是北大校友里我最佩服的家伙
——专访《草根才是主流》策划人孙勇
《无形财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第三版)》内容简介:发展到如今,当初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的知识产权已经不能涵括最近出现
《你配得上更好的世界》是周冲第一部随笔集。此书以两性关系、世事、人性、电影、书籍等为话题,或嘻笑怒骂,或悲悯关怀,或尖锐
《虽为人作 宛自天开:故宫趣解》内容简介:故宫的完整建造周期仅几年时间,为何筹备期需要花费十几载?五色土和“社稷”有何内在关
《罗马人的故事11:结局的开始》内容简介:告别了贤君的世纪,帝国的光环褪色了吗?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修订版)》内容简介: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是震撼二十世纪文坛的奇书,
《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内容简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研究丛书: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在继承、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我对你说》简介:大家都知道,梁家辉是一位著名的演员,而他的作家身份确实令人惊诧。《我对你说》是他多年来在《文汇报》副刊
《纸墨寿于金石》由韦泱著。如果说《人与书,渐已老》是他的书话处女秀,《跟韦泱淘书去》显得有点琐碎,那么这部就取得了令人可
陆幼青出生年月:1963年10月身高:曾经到过1.7米,后又缩了些许。长相:清瘦单眼皮此生没人说我漂亮,30岁以后有人恭维我潇洒。学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
《公共管理评论(2017年第1期/总第24期)》内容简介:《公共管理评论》常设“论文”、“评论”、“教育”、“书评”四个专题,“论
《愤怒的笑声:劳马剧作三种及其评论》内容简介:《愤怒的笑声》是劳马的一部剧作合集,包括《契诃夫医生》《愤怒的笑声》和《错乱
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母亲在《鲁迅先生与海婴》一文讲到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
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第二台柱。1976年,他应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对资本主义再作反思,集成本书。在书中,他对资本主
《乌鸦》内容简介:全书精选25篇爱伦·坡的代表作,涵盖其在惊悚小说、推理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领域的佳作,包括读者
《艺术家之死》内容简介:艺术家如何在数字时代谋生?你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来自硅谷:当下是做艺术家最好的时代,有一
《洗尘》内容简介:《洗尘》主要收录了梁衡先生在《觅渡》之后发表的散文和随笔,沿袭《觅渡》的体例,分为“大情大理”、“青史如
“要了解中国人和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作品以外,别无捷径。”首先看到的是书签上的这一行字,让人心里一动。其实这几
◆美国最著名的女人之一、三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提名、《西雅图不眠夜》等经典电影编剧兼导演的诺拉·艾芙隆代表作
民国是理想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文化想象,但绝非过眼云烟式的纸上怀旧。"民国"可以是某种怀旧格调中的"理想国"符号,但绝非"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