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有一支英勇善战、叱咤风云并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的军队。这支军队,它名叫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因福建事变而名垂史册。十九路军,也因福建事变而成为历史。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福建事变,史称“闽变”,又称“十九路军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益高涨的反蒋抗日运动和国共“两个政权尖锐的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虽然仅历时50多天,便在悲壮的旋律声中落下帷幕,但是历史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闽变作为反蒋抗日运动的里程碑和西安事变的序曲而载入史册。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走上正道的。这是因为,正道不是笔直又笔直的,而是要经过艰难困苦的探索和奋斗才能取得的,甚至是要付出流血牺牲代价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十九路军和福建人民政府领导人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艰辛革命历程表明,尽管各人的信仰和身份地位不同,立身立言立德的方式也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也是共同的:拥有一颗博大而又真诚的爱国爱民之心,是走上“顺乎历史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正道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之一。
人常言:研究历史,可以有三种眼光,一种是维持历史当时人的眼光,一种是研究者所处时代的眼光,再就是对这两种眼光的超越,寻求一种立足于历史真实之上,又不囿于时代习见的立场。三种眼光显示三层历史研究境界。无疑,第三种眼光是*难的,但又是每个历史研究者所应该追求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不被历史或时代的偏见所遮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思索。
作为一名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就一直力图用第三种眼光审视历史,追求第三种研究境界。自知天资愚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本书便是所作的一个努力尝试,即立足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试图把纪实性与学术性二者相融合,叙述十九路军与福建事变的历史概貌与特点。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莱尔说:“记述历史的才能,可以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是我们的主要禀赋;在某种意义上,人人都是历史学家。”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读者都是一名历史学家。如果有幸把您带入20世纪初叶那革命风云激荡、大浪淘沙的峥嵘岁月,领略和品味十九路军跌宕起伏的历史、福建事变慷慨悲歌的一幕,你从中若可得到享受,获得些许感悟,并能得到您的评判和指正,则心愿足矣!
**章 十九路军的由来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是一个国难深重、革命风云激荡的国度。在救国救民的呼唤下,许多有志青年抛家舍业,奋勇入伍,投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洪流中去。在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驰骋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的风云人物。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便是这批历史风云人物群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员之一。他们在国民革命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代名将。他们率领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长为粤军“模范师”主力之一;在北伐战争中打出军威,成为“铁军?”第四军主力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一度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拥蒋投宁后,积极参加南北新军阀混乱,屡建奇功,赢得十九路军番号。 一、孙中山麾下的一支粤军劲旅 提起福建事变,人们谈论*多的是十九路军。的确,可以说没有十九路军,就没有福建事变的发生。这是因为:一是福建事变的主要领导者和策划者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是十九路军的重要领导人;二是福建事变的精神领袖李济深是十九路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三是参加福建事变的黄琪翔、陈友仁等一干人物都与十九路军有或多或少的历史渊源关系。因而,我们就从十九路军的发展历史和番号由来谈起。 追根溯源,十九路军的前身是粤军**师第四团之一部。该部是陈铭枢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中逐渐培植发展起来的。 陈铭枢,字真如,1889年生,广东会浦县(现已划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家境殷实,6岁入学堂,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会浦县虽小,但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一些地方军事首领。教书先生经常用这些人物作范例教育学生,在陈铭枢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1900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革命党人在广东惠州三州田发动武装起义。惠州起义尽管失败了,但革命声势传播四方,振奋人心,令不少有志青少年心向往之,立志从事军事活动,干一番大事业。1905年,年仅16岁的陈铭枢邀集几位同乡同窗前往革命的中心广州,并于1906年秋被选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二期。黄埔陆军小学,是革命党人进行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的一个场所。在革命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下,陈铭枢不久便步入革命行列,加入同盟会。 当时,和陈铭枢一起应试被录取进入黄埔陆军小学的还有蒋光鼐、邓演达、李章达等民主革命积极分子。 蒋光鼐,1988年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新基村(今名三蒋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世家。祖父蒋理祥,清咸丰年间进士,被钦点为翰林,家道曾盛极一时,村前为其立了功名大石牌坊。父亲蒋子敏,清光绪年间举人,以教书为业。至蒋光鼐出生时,家道已趋破落。1903年,目睹家道沧桑的母亲郑氏病危。临终时,她把蒋光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你爸爸读了一世书,也教了一世书,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所作为。将来的世界是军人的世界。你还年轻,既然文字不足以救国,你就弃文从武,发奋做人吧!”不久,蒋光鼐的父亲由于郑氏的早逝和自己的不得志,加上生活的窘迫,也在郁闷中随妻而去,时年仅48岁。父母双亡后,年仅15岁的蒋光鼐不得不为今后的生计和出路打算。幸好,他自幼耳濡目染,文章书法皆颇具功底,翌年他就以一份获得“贴堂”荣誉的试卷,进入免费的东莞师范学堂读书,并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 在黄埔陆军小学就读期间,陈铭枢、蒋光鼐这两位意气风发的革命“小卒”,自此结识,开始了他们不平凡的革命生涯。P1-2
历史.你也懂 本书特色 《历史,你也懂的》是《广州日报》颇受关注和好评的“国学版”近两年所刊文章的精选结集。全书通过大量的历史素材,还原古代名人轶事的真实生活面...
简帛考论 内容简介 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本书,哲学视域中战国楚竹书《周易》的文献价值,谈《周易》爻题的形成时间及相关诸问题等,本书收录了近三十篇关...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 本书特色 《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梳理和研究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历史记述的演变,及其所反映的...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2》内容简介:《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2,简单生活》是一本看了就想去做点什么的好
宋史专题课 节选 如前所述,从纵的方面看,在我国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两个马鞍形总的发展过程中,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几乎达到*高峰,因而是*为先进的;从横的...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 本书特色 莫理循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先后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在当时时局动荡、制度转折的重要时...
该书不仅对早期现代主义在政治环境下的诸多方面做了精彩的探索,更体现出最具才干与雄心的巨匠研究思想史这门学科所用的方法,同
枢垣记略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有关清代军机处的记述,作者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及档案资料,对军机处的设立、作用和规制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枢垣记略 内容简介 本书是“历代...
本书作者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是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本书通过记述布莱德雷的亲身经
《身体从未忘记》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杰作。作者充满感情和同理心的深入视角,令人深信今后对心理创伤幸存者的治疗会日益人性化,
史客-1204四海 本书特色 在中国古人的眼里,海洋是文明的尽头,海洋意味着神秘和恐惧,近代以来更意味着屈辱与挑战。抱朴仙人的《漫谈中国海洋权益》,以作者在中国...
《昭和时代见证录》主要内容: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年浓缩了人类的历史,经历了战争、战败、军事管制、占领、被占领、恐怖活
中国传统地权制度及其变迁 内容简介 土地产权制度是中国传统基础和根本的制度,也是近现代中国变革的关键。本项目在丰富的原始契约、历史档案的挖掘整理基础之上,系统性...
《焄峰逸志》作者一直以来固执己见,曾否定、嘲笑过耶稣的预言和儒教中类似天命思想的命运学说。说是泛神学理论支配了他的一生,
《姐姐,带我回家》内容简介:两个小姐妹,一个破碎的童年,一段伤痛的旅程。紧随姐姐的脚步,徒步穿越大半个德国,谱写烽火下的生
二千年间(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二千年间》是胡绳早年的作品。*初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后结集,在大中学生间广泛流行,深受叶圣陶、吴晗、龚育之等赞赏。长时期以来...
本全集以时间为序,共分十二集。汇辑了康有为已刊和未刊作品近千万字,包括书信、奏折、专著、游记、诗作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
古代罗马史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论述了古罗马从巩固走向民主和繁荣的阶段的共和国时期至不断地遭受内战、奴隶革命和蛮族入侵而*后衰落倾覆的帝国时期的历史。古代罗马史 ...
古王国寻踪:夜郎遗址见证 本书特色 一度辉煌的文明……古夜郎,二千年前一个历史的存在……古王国寻踪:夜郎遗址见证 内容简介 乌蒙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有它粗犷、...
《占领日本》约翰·托兰是中国读者熟悉的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已有九部被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一个外国人,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