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学”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为突出的现象之一。西方文学观念的输入,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抬到了文学正宗的地位,并使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实力的主要标志。这对“六经之外无文章”的传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在文学领域中的体现。在20世纪中国“小说学”中,浓缩着中华民族沧桑百年的精神历程。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汇、挑战与回应、沟通与对话的复杂情境中,研究20世纪中西小说学的深刻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小说学”研究,经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等学术大师的发轫之功,“五四”时期鲁迅、胡适等文学巨匠的开拓,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下半叶,又蔚为显学。本书立足于中国小说、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与西方小说的比较中,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的独特历程;从中西差异的研究中,获得一种更高的视点,展望中国小说的开放、包容、自由、自主的创造精神。因此,本书在“引言”中开宗明义:研究小说学,我们首先要坚实地伫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同西方比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发现自己。全书以“百年沧桑”的宏观审视为开端,以“中国气派”的“小说学”为学术归结,鲜明地凸显了研究的宗旨。作为学术研究,必须在以往的研究上有新的探索和发现。这就要求有超越教科书式的思路、结构和写法,把心血凝聚在*为核心、*为突出的问题和领域中。本书在“小说观”、“叙事观”两章中,研究“小说学”中*为根本的问题;又在“政治美学形态”、“现代主义形态”两章中,集中探讨20世纪中西小说交汇中的两大“焦点”和“难点”,力求进入“小说学”的深层奥秘。如果说“小说观”、“叙事观”的研究侧重于“内部”,那么,“政治美学”、“现代主义”研究则是从看似“外部”的因素,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使“小说学”研究得到融通和突破。有了这四个部分的坚实学理研究,加之“百年沧桑”的历史审视和“中国气派”的总体照察,本书才获得了比较厚重、比较灵动的精神气韵。本书努力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历时和共时的坐标中,以“历史——关学”的方法,重新审视、判断沧桑百年中国小说的事实与价值。回顾中国小说的“千载之蕴”,反思中国小说的“百年之遇”。本书将中西小说的三次交汇,放置在民族解放、现实政治、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对一些相当艰难、复杂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关于“延安小说”,本书认为,当时历史情境的“实事”是,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亿万抗日民众、无数抗日志士,需要文学艺术来激励精神,呐喊助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文艺的本源切入话题,说清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政治标准”,是看对“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用;有用了,方才谈得上“艺术性”,谈得上“审美”。毛泽东既不赞成把政治等同于艺术,也不赞成把一般的宇宙观等同于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既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定“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相当辩证,实事求是。因此,这一“讲话”对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学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关于“十七年小说”,本书正视其主要理论来源和艺术资源,对这一阶段“政治·文学”产生失误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小说创作的坎坷曲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在艰难的创作征程中,小说家以一种纯真和激情,以直面时代的责任感和紧跟时势的求知精神,创作了具有独特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作品。在农村题材小说中,作家们以自己的视角,捕捉和记录了“合作化”、“公社化”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复杂情感波澜;在一些“非主流”甚至“异端”的小说中,人物的个体情感和共同命运,总是不屈地呼唤着人性和人情的“再生”。在叙写“革命战争”的小说作品中,则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和崇高的境界;此外,还有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悲剧”作品等等,与上述小说一起,构成了“十七年小说”的复杂而又深厚的内涵。二、提出“一切叙事皆为纪实”的小说叙事观。认为,“虚构”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和聚讼的概念,而“构虚”则是“以实构虚”,在艺术虚境中包含了更大的真实。“构虚”中的“虚”,之所以能够超越“小实”(生活原型),进入艺术的“虚”境(“大实”),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由“周边”到“世界”的愿望,都有一种根据生活经验和生活逻辑推测未知、遥想未来的祈求。所以,在描述小说叙事本质特征的时候,*好放弃“虚构”,采用“构虚”;并且认定,整个“构造”过程(叙事过程),皆为“纪实”。三、小说“政治美学”形态的研究。认为,对于同样的生活世界,政治家、美学家、小说家的“眼睛”看到的不同内容,来自于同一个“心灵”。“政治美学”,是观察20世纪小说世界的重要“眼睛”。因为,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政治制度、政治运作、政治家的风格,在在表现出美学的精神。只有在“政治美学”层面上,政治与小说之间*为微妙、灵动、深刻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是“政治决策”层面、“政治文化”层面所无法比拟的。20世纪中国“小说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冲突及其极端情态、政治运行、政治变革等等,都有着复杂的关系。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本书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小说学”的“政治美学形态”,颇有首发之辞,谨供读者参考。四、提出中国小说创作和“小说学”建设,必须坚守并弘扬自己的“诗性特质”、“历史意识”和“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中国气派”。认为,小说与诗歌的复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中西小说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史诗”传统不同的“诗史”特征,唐诗兴盛与小说兴起的内在关系,以及诗歌体式与小说发展历程中“异形同构”的推进,形成了中西小说的不同道路。中国现代诗歌的“凤凰涅檠”,以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成长发育,“诗性特质”始终是或隐或显的“中国”神韵所在。小说中蕴含的历史意识,则以历史的敬畏与批判、历史的悲情与悲歌、历史的回环与超越、历史的远游与归栖等方面,铸就了百年中国小说艺术的历史魂魄。小说作为“小道”,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大道”,涵茹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之“道”的感性显现,中国小说在“文化的生态与心态”、“文化的边缘与异端”、“文化的间性与本性”、“文化的承传与创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中西比较中,建立并守护、开放并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小说学”,是本书的归宿,也是一种学术的祈求。本书的文字表述,亦如本书的研究旨趣所示,追求的是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因此,力戒食洋不化的欧式句法,力戒名词概念的生硬堆砌,努力复归中国古代文论大家的那种“诗意的思”;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严谨之中的活泼,理性之中的激情,深思之后的平易……是耶非耶,优乎劣乎?尚祈有识者教正。
本书立足于中国小说、中国学术的主体地位,在与西方小说的比较中,考察20世纪中国小说的独特历程;从中西差异的研究中,获得一种更高的视点,展望中国小说的开放、包容、自由、自主的创造精神。
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曾是古代编管宜州的迁客骚人的代表。本书是“宜州历
我为什么写作:当代著名作家讲演集 内容简介 “小说家讲坛”的设立,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凸现作家主体,而又易于与批评家、文学读者沟通的充满活力的“文学现场”。当代文坛...
这部散文集是《自在独行》的姐妹篇,收录了平凹老师的60篇散文,大部分文章为近10年来的散文佳作,其中包括平凹老师从未发表过的
陈墨评金庸书系-文化金庸 本书特色 金庸小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就有这样的奇迹: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是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或...
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从语言本位到影像本位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从语言本位到影像本位》(作者常芳)不是让研究对象处于固定不变的僵化状...
象棋残局基础 内容简介 《象棋残局基础》是新编教程中的第二编,选编了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的例子,例和残局200余局。其中包括:古典著名棋局、近现代残局专题、部...
曹雪芹胆大包天 本书特色 《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毛泽东曹雪芹胆大包天 内容简介 曹雪芹是从锦衣纨绔生活跌...
让·瓦里尔凭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谈话记录,多次往返于越南、柬埔寨和法国,开始对杜拉斯的生平做实地考察。他仔细考证了这位原
杨明照论文心雕龙 内容简介 《大家论学》是在所谓“国学热”日见升温的当口诞生的。这几年,由于参加《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的工作,必须更多查阅学术界的资料...
HumansofNewYorkmeetsPornforWomeninthiscollectionofcandidphotos,clevercaptions,an...
诗论 本书特色《诗论》是美学大家朱光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兼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论》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
民国社会场域中的新文学选本活动 本书特色《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国内**套从民国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丛书。该成果的问世,中国文学...
这样写出好故事 本书特色 卡夫卡说:"我们应该只读那些会咬人和蜇人的书。" 只有好故事才会折磨读者! 读者或观众喜欢一本小说、一幕戏的原因只有一个:好故事。 他...
新编千家诗 内容简介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悯农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
精选家常川湘菜1688例 本书特色 《精选家常川湘菜1688例》:1100道经典川湘菜388个厨事常识200种常见食材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胡维勤审定推荐精选家常川...
中外名人名著精华快读 内容简介 这本书凝聚了几千年来人类积淀的智慧。书中所选的60位中外文化名人搏击人生、开创事业的精神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达话西游 本书特色 ◎“斗”的是妖魔鬼怪,“道”的是人生百态。阅读量超6000万次自媒体账号“达子的黑历史”作者宋立达首部作品《达话西游》,且看他另类解读《西游...
反思文艺学 目录 绪论中国审美范式的历史演变**节传统的“审美”第二节大众审美第三节人文知识分子的言说立场问题**编中国古代文论基本问题反思**章中国古代文论的...
忘川在冥河摆渡千年,也看着那叫千煌的上仙寻觅所爱千年。直到那人踏上了舟,诉说一段悔恨不已的往事,忘川空茫的心也逐渐泛起涟
说文解字注 内容简介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撰。这本注为是清代段玉裁注。它是我国**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字形、说解字义、辨音、声读的字典,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