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在苏联公开出版本书的1989年之前,本书一直作为地下出版物在苏联流传。
“古拉格”是由俄语中的ГУЛАГ音译而来的,而俄语的ГУЛАГ是一个缩写词,全称是“Глав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ых лагерей и колоний”,译成汉语意思是“劳动劳改营总管理局”,一些中国学者简单地将它称为“集中营”。这种集中营主要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的,让他们在这里接受“劳动改造与教养”。
追溯古拉格的历史,它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1923年,在索洛维茨基群岛上建立了第一个特别劳改营,用来关押那些反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为敌的政治犯、不同政见者,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及宗教界人士。自此之后,这种古拉格的模式在全苏各地越建越多,1935年已有14所,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已达85所。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犯人带罪上了前线,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古拉格的数量减少了30所,只剩下58所。但到1947年又升到了70所。1953年斯大林逝世前夜,古拉格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全国共有170所,遍布各个地区和角落,织成了一张大网,罩在苏联的版图了。1954年,斯大林去世之后,极权统治结束,很多被平反,离开了集中营,古拉格的数量一下子减少了102所,只剩下68所。另外,在1948-1953年期间,苏联内务部还建立了12个残酷监狱制度的政治犯特别集中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上的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与此同时,因酷爱文学,他还在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班攻习文学。
苏德战争爆发后,索尔仁尼琴应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作者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被捕,因为他同一个老朋友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内务人民委员部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他8年劳改。刑满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解除流放,次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任中学数学教员。
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这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1963年,作者加入苏联作协。这以后,他又写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除了《马特辽娜的家》等四个短篇外,其余均未能在苏联境内发表。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前夕,索尔仁尼琴给大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取消对文艺创作的一切公开和秘密的检查制度”,遭到当局指责。1968年,长篇小说《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欧发表。1969年11月,作家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
1970年,“因为他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义力量”,索尔仁尼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1971年,德、法两国同时出版他的长篇小说《1914年8月》。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披露了从1918年到1956年间苏联监狱与劳改营的内幕。1974年2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宣布剥夺其苏联国籍,把他驱逐出境。同年10月,美国参议院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随后他移居美国。
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接受《新世界》杂志社和苏联作家出版社的倡议,撤消作协书记处于1969年11月5日批准的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不公正的、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相抵触的决定”,同时委托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的作家们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撤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据苏联作协的决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国内陆续出版。
缅因森林 本书特色 梭罗曾三度流连于缅因森林,他曾呼唤“要永远住在这里,永远活在这里,永远长眠在这里”。这几次惬意的缅因之旅也化为真挚而朴实的文字,记录在《缅因...
不哭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宝宝,不哭、为了孩子去流浪、孤儿院、9月1日、压跨的18岁、宏雅的微笑、14岁,15岁、血色少年、城市边上等。不哭 目录 宝宝,不...
《1973年的弹子球(2023修订版)》内容简介:“任何事物必须兼具入口与出口,此外别无选择。”村上春树就是那种作家,你读他之前,
《底层逻辑2》内容简介:“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
现代散文-陆蠡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象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不敢说已将它们串成珠联,但它们在这里总已不再是散珠而更便于阅读、...
潜行乌贼 内容简介 作者戏称书中所收都是“东涂西抹的豆腐干”。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集新闻报道与文化时评于一体,读来还有滋有味。也许它们是色彩漂亮的蔬菜拼盘,怡人爽...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09.15─1976.01.12“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尽管已去世三十余年,却至今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
繁花几度:江南十三城记 本书特色 《繁花几度:江南十三城记》既可用于了解这些江南名城,或者当成导游手册。如果一时没有机会去这些城市,无妨翻阅一遍,权作“卧游”。...
梦境烟尘-世界华人文库-张宗子自选集-[第二辑] 本书特色 《梦境烟尘》是张宗子的散文作品自选集。本书共分五卷,其中包括:《长城和广场》、《地铁、风雪和城市》、...
茅盾文集-第5卷 本书特色《茅盾文集(第5卷腐蚀劫后拾遗)》为《茅盾文集》第5卷,本卷收入了茅盾的长篇小说《腐蚀》和中篇小说《劫后拾遗》及后记等。《腐蚀》于19...
《世间生活》内容简介:《世间生活》辑录冯先生六十余篇生活散文,创作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日,跨越近四十年,其中有《珍珠
宇宙哲学的眼光 本书特色 本书从形式上讲是一部杂著,所收文章属于多种类型,如论文、特写、随感和电影剧本等。其内容和所包含的思想与《北回归线》等主要著作并无二致,...
乞力马扎罗的雪 本书特色 ★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短篇小说精选。★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名家译本,精装修订版。★课外读物S选,一生必读的经典...
迁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 本书特色 《迁徙的人生--杭州知青往事》是杭州图书馆“ ‘口述历史民间记忆’资源库建设计划”中的一本回 忆录,收录了82篇杭...
百科图书千家诗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蒋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诗学、诗学史,清代诗学著作的考索★...
映空-世界未曾相遇 内容简介 作者阵容column 朱古力·霍艳·叶倾城novel 薄荷·火灵狐·齐木卡卡西·dtt·绿亦歌illustration cloud...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 本书特色 读书塑造人的一生: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毛姆说,读书就是给自己构建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阅读拥有温...
突然就不想回去了 本书特色 我们只活一次,唯一的一次机会,所以,必须在我喜欢的地方生活,必须成为*喜欢的自己。 我是嘉倩,这是我的新书,这也是一本无用的书,四十...
姑娘寨 本书特色 “我”来到云南南糯山姑娘寨隐居,记下了在茶厂、乡村小学和原始山林中的各种见闻,其中交织着当地人的英雄故事与历史传说&m...
《模型摄影与特效场景技术指南》内容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模型摄影器材介绍、模型摄影构图法则与布光技巧、模型特效场景设计、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