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后,美国一片混乱:政治沙尘暴频降,美元不景气,石油问题棘手。亟待从地缘政治上进行建设性变革。但是,怎样整治,怎样变革,怎样发展,才能在21世纪继续称雄世界?…… 本书是一部涉及面很宽、读起来有滋有味的著作……喂,快醒醒吧。世界在前进,你要是死抱着昨天的思维方式,那就要跟不上了。本书既采用了迈克尔·摩尔高明的写作手法,又揉入了促膝聊天的特点——不时地扯开去,插进一些作者突然想到的奇闻妙语,使你忍俊不禁,从而在严肃的阅读、思考过程中得以打个岔,开开心。
“……彼得展现了美国的一些容易被人们忘却的真实情况。读起来引人入胜。”
——何志平
“彼得·德克拉塞尔简直是疯了,不过,确实有许多事情使他发疯。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拿起枪,但彼得不会。他拿起了笔,写出了你或许持不同意意见的书。《美国的固局与出路》就是这样的著作。我在阅读时在书上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其中只有几处写的是‘阿门,老弟!’我对此书并非都赞同,它也没改变我的生活,但是,在我的思想深处——我又无法准确指出在哪些——有个声音说‘……有道理。’”
——大卫·欧瑞尔 香港总商会首席经济学家
“彼得·德克拉塞尔具有明显的经历优势,他的生活并未囿于美国的疆域;他在《美国的困局与出路》中讨论的对象也已稍微外延到白人之外:因而,本书是一部涉及面很宽、读起来有滋有味的著作……喂,快醒醒吧。世界在前进,你要是死抱着昨天的思维方式,那就要跟不上了。本书既采用了迈克尔·摩尔高明的写作手法,又揉入了促膝聊天的特点——不时地扯开去,插进一些作者突然想到的奇闻妙语,使你忍俊不禁,从而在严肃的阅读、思考过程中得以打个岔,开开心。”
——杰克·范德坎普《南华早报》专栏作家
“彼得·德克拉塞尔没有手下留情……美国已经烂透了。”
——卡尔·威尔逊 法新社记者
“彼得·德克拉塞尔或是人疯子,或是个预言家,或两者兼而有之。他在为我们这个世界——尤其是为美国——勾画蓝图方面做出了巨大而英勇的努力。他笃信美国的面貌可以改变。”
——斯图亚特·沃尔芬代尔 香港《虎报》的专栏作家
赤裸的美女
2002年,俱乐部的主吧厅进行了装修。在此之前,人们一走进来,就会
看到一幅亚瑟·哈克身着仿制的英国香港总督服装的大型照片。那是刊登在
当地一家杂志封面的照片的放大。这与分别挂在他两边的两幅大照片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其中的一幅是胸脯全裸的新喀里多尼亚美女照,原本登在一家
时装杂志的封面上;另一幅是苏格兰黑人卫队的一个成员的侧面照,他的苏
格兰方格呢短裙被微风撩起,光屁股露了出来。他注视着亚洲新闻界的老前
辈、太平绅士、已故的理查德·迪克·休斯的半身像和一幅*近发现的毛泽
东和蒋介石在重庆当时的外国记者俱乐部勉强举杯致贺的黑白照片。后来,
在俱乐部委员会的动议下,由一位美国人主持,比较武断地作出了一个对主
吧厅进行装修的决定。这个决定引起了内部在政治上的争议,有些国际会员
表示不满,这些不满与小布什总统提出单边主义后在国际上招致的不满十分
相似。
亚瑟是当地的活大英百科全书,常常一个人坐在吧凳上。他很自傲,自
称是WANK(意为“白种英国诺曼凯尔特人”)和英国讽刺性杂志《私眼》的忠
实读者;他多次提醒新近派驻亚洲的记者在民主体制下讽刺性的报章杂志有
多么重要。“18世纪的报刊揭露罪恶、愚蠢和欺骗;我们遵循那个传统,笑
着说真话,质疑官方观点。在民主社会里有人说‘不’实在是太有益了。”
他引用《私眼》杂志的编辑伊恩·希斯洛普的话对那些新来的记者说,“干
嘛要既追求真实又跟着大人物跑呢?那样不是自寻烦恼吗?”亚瑟是个*典型
的行为古怪的英国单身汉,曾干过公务员,在政府里当过吹鼓手,现在是艺
术家、漫画家、地方史学家。他好像早就打定主意一辈子用假蝇钓鱼似的,
蓄着浓密的胡须,这使他的脸看上去像个老雪人似的。他声音浑厚、刺耳,
说起话来像个学校里的老师,不紧不慢,十分自信,两幢楼外都能听得见。
大多数人进入主吧厅后都会盯着墙上的裸女照看上一会儿,并和亚瑟聊
一聊。有一次,我跟亚瑟谈起**次世界大战中加利波利之战的事。土耳其
士兵在与澳新军团里的毛利人作战时因对方不穿上衣而难以瞄准射击。这是
因为穆斯林男人是不许看别人赤裸的身体的,除非是自己家里人。土耳其士
兵一看见光着上身的毛利人,便把眼睛斜到一边,当然就打不准了。亚瑟评
论英军的失败说:“要是英军的指挥官命令其部队脱去衣服冲锋就不至于吃
败仗了。”
当布什总统宣布他将继续大力追捕9.11那天袭击美国的恐怖分子时,我
和亚瑟聊起那些评论美国反恐之 ……
彼得·G·德克拉塞尔(中文名邝本德),美国人,一直以体现美、中两国大公司商业利益为己任,专门帮助他们在东西方文化间牵线搭桥。1989年以来,他一直常驻于香港、马尼拉和上海。他的第一位妻子是美国人,他们和子女一起在洛杉矶成住多年。后来他移居亚洲,娶一上海女子为妻,在香港生有一子。身为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游历极广,经常往返于亚洲、中东、欧洲和南北美洲。他创立了主要以有钱电视和卫星为传媒的商贸出版业,还就亚洲的传媒问题编发过大量文章。
德克拉塞尔先生1947年生于英格兰,父母系逃离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俄国人。父亲是白俄罗斯人,信奉基督教,在以色列独立战争时随英国部队在巴勒斯坦驻防,遇犹太女子里娃·科恩,两人步入爱河,得此爱果。
他跟随在英国广播公司当记者的父亲大卫·德克拉塞尔在国际上多个热点地区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他的正规教育主要是在瑞士、塞浦路斯和以色列接爱的。1964年乘“和平号”客轮到纽约后,他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就读并担任摄影师。后来,他转到西海岸学习政治学。1968年作为优等生从加州州立大学中东比较政府和中-苏共产生主义研究专业毕业后,即在芝加歌为当年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在会担任摄影师,遂开始攻读法律研究生,转到旧金山后继续攻读,197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学位。
滇缅大会战内幕全解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备忘录 本书特色 这是一段中国人民用鲜血与泪水写就的历史。本书以生动之笔和丰富史料,真实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滇缅大会战...
“二战”三巨头:欧洲战场纪实 本书特色 此书用文学的手法全面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全过程,刻画了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等历史巨头的形象。主要描写了法兰...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 本书特色 党的学说史也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它以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
乱世存亡 本书特色 这是一段带给国人太多苦难、抗争、迷惑和悬念的历史……三个成于日本毁于日本的北洋军阀,西安事变谁是*大受益者,神秘的“桐工作”,比南京大屠杀更...
历史这样告诉我们-甲申三百年祭给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昭示 内容简介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60年前,它甫一发表就轰动重庆山城,并...
台湾地方派系与国民党光系的演变 本书特色 作为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形式,派系政治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在亚洲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派系政治更是成为亚洲政治的...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 内容简介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推动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根本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履行好工会维护职工群...
中国草根原生态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的是中国民生问题,记者的笔触从城市写到乡村,从数百米的地下煤窑写到灯红酒绿的不夜欢场,全面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喧嚣与斑驳。《中国草...
国际政治的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有: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国家国际行为、综合国力与国际行为、国际道义与国家行为、国家间关系的根源、国家...
《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第11版)》内容简介: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
古代中日关系史话 本书特色 兀兀穷年,不知老之已至。今天回首看看自已走过的脚印,应该说不是件没有意义的事吧!当然,更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来从事这研究,使之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4:单独作战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二战初期作为首相兼**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在德国对英国发动致命攻击之际,在缺乏外来援...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参考-世界百年战争全景 本书特色 历史真相,谨供《参考》!世界百年和平,人类文明史上两次战争劫难军史权威的评点,战争前后的内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参...
1912-1938-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 内容简介 ★美军第十五步兵团从1912年至1938年驻扎在中国天津。本书近距离描述和精确评论了两次...
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 本书特色 《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编著者项平。《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概念、网络舆情事件的本质、网络舆情发...
书生议政-中国近代史学者看台湾的历史与现实 内容简介 《书生议政(中国近现代史学者看台湾的历史与现实)》作者张海鹏是中国大陆学者,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近...
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 本书特色 《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编著者杨敏。《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运用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和韩礼...
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本书特色 政治迷信与政治民主是绝对难以并存的。“民主的确要以基本理性能力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要推进政治进...
本书是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在学界极具影响力,曾在国内多次出版,吸引了众多读者,第十二版沿用阿尔蒙德的概念系统、过程和政策分析框架来帮助读者理解政治,并重新...
胜算: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 本书特色 《胜算(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由金道均所著,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震撼世界历史的天才组织技术——军队;给人类文明带来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