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是一组有关鲁迅的研究文章,包括探讨鲁迅致死的原因、近年来学术界研究鲁迅的述评、鲁迅著作整理出版中的问题,这些都属于鲁迅身后事的范围。此外,书中还有一组对鲁迅同时代作家例如胡适、朱自清、聂钳弩等人的研究文章。
书摘
邵燕祥与鲁迅文学传统
一九四五年秋天,抗日战争结束了。在沦陷了八年的北平,从天上飞来
了一些接收人员,从地下钻出了一些“地下工作人员”……这些人的作为给
了人们怎样的印象呢?
这时,在北平汇文中学,一个十二岁的初中学生,在他一个人办的壁报
《五十年代》上,发表了一个他写的小独幕剧。剧本前面的小引是:“伊人
天外飞来,此君地下钻出。”场景的布置是咸亨酒店门前,一开场,阿Q装
扮全然空军模样,扬长走上。剧中上场的还有王胡、孔乙己、酒店学徒、老
拱……这些《呐喊》中的人物。剧中的孔乙己说:“小弟也曾从事地下工作
,小弟之腿,便乃在敌宪兵队吊折的也。”
这个独幕剧的作者就是邵燕祥。那时,他从长他五岁的哥哥那里读到了
鲁迅的《野草》、《呐喊》和《彷徨》,也看到了田汉改编的剧本《阿Q正
传》。他的这个独幕剧,就是对田汉剧本的模仿。这想必是邵燕祥*初的文
学创作。他的起点,就同鲁迅有了这样一种渊源。(见邵燕祥著《热话冷说
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23页。)
五十年代初期,邵燕祥作为一颗文学新星受到公众注意的时候,是一位
抒情诗人。可是,他的文学活动,他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却是从杂文开始的
。据他自述,“我从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在锦州一家报纸的副刊上发表了
杂文《由口舌说起》,开始通过报刊发言,算起来差一个月就满四十年。而
自一九四九年一解放,一度误以为‘杂文时代’真的结束,就少写杂文多写
诗歌了。”(见《邵燕祥文抄(三)·梦边说梦》,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
71页。)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大家都知道,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不论就数量还
是就意义说,杂文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有志继承鲁迅文学事业的邵燕祥,
从写杂文起步,就是很自然的了。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轻的
邵燕祥以为,已经进入了不再需要杂文,只需要讴歌的崭新的时代。他就是
凭着这样一种建设新生活的激情,拿起他的诗笔:
收拾停当我的行装,
马上要登程去远方,
心爱的同志送我
告别天安门广场。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
还没有铁路的影子。
在我将去的矿井,
还只是一片荒凉。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
在遥远的荒山僻壤,
将要涌起建设的喧声。(邵燕祥《到远方去》,1952年作)
这个年轻人,对于未来,就是这样充满希望,充满着信心。这种情绪,
确实也是更适宜于用抒情诗来表达。从此读者不时可以看到他清新的诗作。
鲁迅也写过几首新诗,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也算是参加对于这一
新的文学体裁的“尝试”吧。那时,像胡适,刘大白等人的新诗作品中,旧
体诗词的痕迹还时有流露。比较起来,邵燕祥更喜爱鲁迅那些竭力摆脱旧诗
词影响的作品。他说:“我认为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诗和建立在古代
汉语基础上的诗词,分属两个不同的审美体系。……‘五四’时期**批新
诗作者,如胡适、康白情、俞平伯、刘半农、周氏兄弟和郭沫若,都于古典
浸润很深,但他们在写新诗时都竭力避免诗词的腔调,在这方面鲁迅和周作
人表现得*为彻底,……他们努力建设的是以现代汉语(包括书面语和口语)
为基础的新诗,基本上是自由体,即使创为格律也是自由地创设的新格律;
为此他们力求摆脱古典诗歌体裁和格律的影响。”(邵燕祥《一样情思,两
副笔墨》,见《非神化》,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4页。)这也是他
自己写新诗的态度吧。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对于五十多万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是一道跨
不过去的门坎。邵燕祥也就从此在诗坛上消失了。二十二年之后,像一场噩
梦醒来,他重新出现在文学界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中年人,虽
然他依然怀着年轻时那样的信念和信心,可是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受难,对
于历史的曲折,已经作过许多深入的思考。他还在写诗,在北京鲁迅故居门
前,他写的是这样的诗句:
潮湿,阴冷。一九七六年的初春,
我又看见整整半个世纪前淡淡的血痕。
鲁迅先生那时候横眉怒斥屠杀者:
你们终久会知道——死尸有多么沉!
门前,逡巡……那永远微笑的温和的面影,
可不就是“自蹈死地”的“暴徒”刘和珍?
鲁迅先生!先生!我终于没有敲你的门。
我不愿再惊扰——您的怒犹未息的灵魂。(见《邵燕祥诗抄》,百花文
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7~68页。)
这时,他有许多思考,却是抒情诗所无法容纳,无法表现的。年轻时写
过杂文的邵燕祥,很自然的又拿起杂文的笔了。他在《绿灯小集》的“前记
”中说:“我多年来主要是兴之所至,写些抒情小诗。近来,特别是从一九
八四年初至今,转而多写杂文,——‘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一
方面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找到了一个能对社会生活
及时作出反应,能把我和群众的一些思考、情绪、意向直接加以表达的形式
。自然不是无病呻吟,而且即使是面对某些客观存在的弊病和精神领域的锢
疾,也是谋求疗救,而不出以呻吟的。”
P105-108
朱正,1931年生于湖南长沙。以编辑为职业,业余从事写作。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先后有《鲁迅传略》、《鲁迅回忆录正误》、《鲁迅论集》、《周氏三兄弟》等。杂文集出版有《留一点谜语给你猜》、《思想的风景》、《辫子小脚及其它》、《字纸篓》等。近年来研究范畴扩及当代史方面,著作有《反右派斗争始末》(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和《报人浦熙修》。曾参加1981年版和2005年版《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
我与李宗仁 本书特色 本书,是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原配夫人李秀文女士口述,由她侄媳妇谭明女士整理的传记。 李秀文的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
LudwigWittgensteinisuniversallyrecognizedasoneofthemostoriginalandinfluentialphi...
四野名将 本书特色 《四野名将(图文珍藏版)》:歼灭国民学名三大主力、解放大半个中国的王牌军,中国将帅纪实文学**人吴东峰独家专访,大胆还原高级将领本色人生,揭...
鲁迅:1881~1936 本书特色 大型图文典藏版《鲁迅》融文献、资料、欣赏、典藏于一体,由鲁迅研究权威机构——北京鲁迅博物馆组织编纂,由“中国*美的书”得主、...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
《迪奥传》主要内容:一个真实的克里斯汀·迪奥。家庭击碎了年幼的迪奥对于艺术的憧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找到人生的方向
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本书特色 继《卧虎藏龙》《人间四月天》《饮食男女》之后,著名作家王蕙玲耗费数年心血推出经典之作《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解读张爱玲...
书斋文丛--闲话周作人 本书特色 在这样的时候 常引起一种空想 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 烘着白炭火钵 与友人谈闲话 那是颇愉快的事 书斋文丛--闲话周作人 内容简介...
世界文化名人图志:诞生地.故居.墓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文化名人图志》的续集,作者继续游历欧洲,拜访名人诞生地、故居、墓地。本书收入记录微生物学创始人巴斯德...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
一代才女旷世佳人-图说陆小曼 本书特色 和徐志摩有关系的女性,没有一个蠢的,其中张幼仪和林徽因是有智慧的,而陆小曼聪明,算得上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女了。柴草关...
仁者无敌-林肯的政治天才 本书特色 《仁者无敌:林肯的政治天才》超越了目前任何一本林肯的个人传记。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林肯和他生活的整个时代以及他如何以高尚的人格...
《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内容简介:本书为著名学者郑永年从全球视野、历史纵深来阐释中国共同富裕问题的论著。共同富裕是一个世界性
(精)老照片·壹-珍藏版 本书特色 《老照片》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照片有的清晰度,一幅或若干幅照片介绍某个事件、某...
国民党人物春秋 本书特色 从蒋介石、张学良、宋子文,到蒋经国、连战、宋楚瑜、马英九……这些国民党高层人物,串接起国民党近百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也折射出百年中国历史...
太后与我-德龄公主清宫回忆录-经典插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揭秘慈禧晚年生活披露晚清政治风云诠释宫廷生存法则太后与我-德龄公主清宫回忆录-经典插图珍藏版 内容简介 ...
《奇妙的花与朵》内容简介:花朵,通常是指已经开放的花,主要指花瓣部分,鲜艳美丽。花朵还常常被用来比喻儿童,象征着美丽纯洁,
名人传-(全译本) 本书特色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名人传(全译本)》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
蒋经国秘史-揭开蒋经国一生的秘密 本书特色 蒋经国先生对台湾贡献很大,真正“心给台湾,心给百姓”,夙夜匪懈,创造台湾史无前例“政治清明,经济奇迹”,有目共睹。台...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2018全新修订珍藏版)》内容简介:活着,是有使命的。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自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