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辉传记作品》系列之一,为读者介绍了现当代名家巴金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包括巴金的梦想与现实之路、作品、情感生活、晚年生活等。本书将为读者展现*立体的一面。
巴金,现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本书将为你介绍这位著名作家的生平事迹。
我仅浏览了书稿的开头就来写这篇小文,违反了我一向的自律,但因有些话急于说出来,也就顾不上破例了。
在这里,李辉,作为巴金生平思想和著作的研究者,终于不是从辩诬的角度,而只是如实地、毫不遮掩地写到了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
巴金自己说过,他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又说过,他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他从少年时代就服膺“自由,平等,博爱”的信条。十四五岁正值五四狂飙乍起,他就以可贵的聪颖,接触了纷繁的新思潮。他是富家子弟,但他深知其内里,他认定所有体现了宗法礼教秩序的家庭,都是无自由无平等也无爱可言的牢笼,也正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因此,并非为谋个人的温饱和出路,而是出于良知,对无权无钱贫病困顿者的同情,对人压迫人的不平,对一切非正义的愤懑,使他苦苦寻找改造社会的道路;这时他从西欧和俄国的历史中邂逅了那些激进而忘我的革命者,邂逅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在20世纪20-30年代,他身体力行地参与了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和抗议行动。在他这里,无政府主义,就是迈进“门槛”,为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互助互爱的社会而不惜牺牲,它是弱者的道德,也是弱者的理想,而巴金自觉地站在弱者一边。
如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还要早些。从晚清一些志在推翻清皇朝的党人身上,就可以找到无政府主义者人格和行为的影响。“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的传播是跟共产主义的传播同时进行的。民国初年被军阀政府杀害的工人运动者中,就有英勇的无政府主义信徒。在早期共产党人中,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许多人都接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甚至可以说是从无政府主义走向革命的。不但**代,第二代,这样的情况直到1949年前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的新一代中,也不鲜见。
如果查看30—40年代(主要是抗日战争开始前后)革命者档案中的自述,相当数量的青年知识分子都会说到,他们是在革命文学的影响下投身革命的,其中就包括巴金的书,例如众所周知的《家》和其他著译。这些作品对当时社会制度人情世态的揭露和抨击,令他们共鸣,令他们感奋,令他们要起而行,找一条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路。但他们后来又会持批判态度说,像巴金这样的作家,并没能给他们指出明确的投向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例如《家》里的觉慧*后只是出川,曹禺《北京人》里的瑞贞也只是搭乘火车去了远方),而是实际生活中抗日战争爆发这样的机缘,以及国共两党的鲜明对比,使他们认定共产党是革命的和抗日的,别无选择。不过连有些仅仅是为了逃婚,为了争取婚姻自由的男女青年,受到了《家》的鼓励,也去了延安,去了解放区,则是事实。巴金小说里模糊的指向,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就这样重合了。记得在文革以前,我们议论这种现象时,曾经开玩笑说,巴金给共产党招兵买马,该记大功!
李辉中肯地指出,经常出现在巴金早年书里的“革命”,“信仰”,“ 事业”,其内涵是要从巴金写作时的思想来认定的。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确指,固然是不言自明的默契,也有不得不尔的苦衷。在不同的语境,便产生各有所指的歧解,乃历史条件的变动使然,却不是任何人故意的误导。
恰恰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布尔什维克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反对阶级专政的依国无政府主义者的遭遇,比革命前更加困难;19世纪作为革命者头上的光环,换成了20世纪初沦为“反革命”的荆冠。在俄苏,无政府主义者或是流亡国外,或是受到镇压。在中国,无政府主义则不仅于“五四”前后被军阀官僚视为与共产主义“赤化…‘过激”难以区分的洪水猛兽,而且随后更陷入左右夹击的困境,很有点像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托洛洛茨基派,不能见容干中国两大对立政治势力的国共两党。作为政治派别的无政府主义遂不复存在。作为思潮的无政府主义,1949年前偶或散见于出版物中,1949年后则完全绝迹。年轻人只能从《列宁在1918》一类苏联影片中瞥见“无政府主义者 ”的漫画像,或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听到把违背“无产阶级司令部”的“ 战略部署”的行动叫作“无政府主义”了。
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的历史关系成为他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劫难的根源。在文革批斗时封之为“反共老手”,到文革后的“清除精神污染“中,还有人揪住不放,大有必欲置诸死地而后已之势。其实,那些气势汹汹的批斗家并不知无政府主义为何物。因为几十年来中国大陆各种版本的历史普及读本里,早就无一语及于无政府主义了。
谈论巴金而不涉及无政府主义,总是让人感到隔着一层。完全不了解无政府主义的渊源,也难对巴金其人和他的作品有比较透彻的实是求是的理解。顺便说一句题外的话,对于世界范围的无政府主义,它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理论和实践,它在各国社会生活中曾有的影响,它与各种革命思潮和实际运动的关系,也是一切想要认真了解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人所应该具有的背景知识。
李辉此书,在这一点上,试图引领我们接近巴金精神世界的一个“禁区 ”。当然,这个禁区不是巴金自设的,相反,他几十年来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坦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只不过他的由衷的倾诉,他掏给读者的心,往往被历史的烟雾遮蔽了。
李辉用他特有的散文笔调,绝不故作艰深,却让我们一下子接近了那几乎被遗忘甚至被抹煞了的历史。历史只有拂去尘封,刮去油彩,还其本真,才显得逻辑分明,真实可信。这样的文字也就使人感到亲切。
我愿意接着读后续的书稿。
别逗了.费曼先生 本书特色 r·p·费曼(1918~1988)出生在纽约市的法洛克 维,194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他对发展原...
HereisTHEbookrecountingthelifeandtimesofoneofthemostrespectedmenintheworld,Warre...
罗曼·罗兰评传 本书特色 《罗曼·罗兰评传》介绍了罗曼·罗兰的生平、剧作以及剧作中具体人物性格分析等内容。全书通过6章对罗曼·罗兰的生活、事业等内容的介绍,为读...
熊十力:一代狂哲:珍藏版 本书特色 熊十力是一个有情、有趣、有料的大怪人、大善人、大哲人。本书刻意绕开艰深难懂的哲学阐述,着重讲述了熊十力草根逆袭的经典传奇,生...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一九六九-一九七二)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
陶弘景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仔细考证了陶弘景的生平事迹,并探讨了陶弘景的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思想及成就,对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作了新的评判。陶弘景评传 目...
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 本书特色 这本书被视为“永不过时之作”。这本书完成于1939-1940年,是他一生中*后的一部散文。1944年出版时,他已自尽于巴西逾...
陈澧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陈澧》是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澧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
《春秋大义》内容简介:《春秋》在中国古代长期被尊为政治哲学的至高圣典,并被认为是唯一由孔子亲手编撰的儒家经典。但《春秋》以
影响中国文化的一百人 作者简介 周积明,1949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文化史专家。前任湖北大学副校长、湖北大学知行学院院长、湖北省重点学科(专...
罗瑞卿大将画传 内容简介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中。有十颗*耀眼的将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
《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简介:劳伦斯夫人弗里达在这本《不是我,是风:劳伦斯妻子回忆劳伦斯》里真实地记录下劳伦斯
李香君-秦淮十里扬媚香-秦淮八艳 本书特色李香君是秦淮八艳之一,她虽然出身青楼,以名妓的身份立足于世,但是她有着现代女性的思想和对爱情的执着,是清末明初一位极其...
《牛津通识读本:托克维尔(中文版)》内容简介: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哲学学者哈维•C.曼斯菲尔德著,深入托克维尔思想核心,反思民主,
蒋廷黻回忆录-增补版 本书特色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
《日本现代外交史论》内容简介:本卷由作者有关现代日本外交的研究成果组成,包括辛亥革命与日本、五四运动与日本、九一八事变与日
寂寞芳踪周璇的私家相册 内容简介 她是清纯的山泉雕琢的天然翡翠,白玉无暇,晶莹剔透,美仑美奂; 她是空谷幽兰中啼声放歌的百灵,莺声依依,余音环绕,不绝如缕; 她...
记丁玲续集 本书特色 《记丁玲续集(精)》沈从文所著,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真诚地记录了丁玲女士在胡也频遇难前后她的一系列较为真实的生活与创作及工作的情形...
永乐风云:第二卷:问鼎天下 本书特色 首部详尽描绘明成祖朱棣恢弘一生的历史演义,重塑一代雄主君王的傲世真容。永乐风云:第二卷:问鼎天下 内容简介 夺取大宁军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