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后的歌者 ——谭振山和他讲述的千则故事 江 帆 谭振山是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的农民,1925年生人,今年 82岁,是辽河岸畔深受民众喜爱的著名故事家。
谭振山讲故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掌握故事数量多——据粗略统计,可列出篇目的故事多达1040则。
讲述质量与技巧高——在他的家乡一带有口皆碑,颇受民众喜爱,中外学术界对他的故事进行调查采录后,对此均有认同。
讲故事的历史长——从14岁开始讲故事,至今已六十余年。
故事活动影响大——不仅在其家乡方圆百里驰名,从1989年起,他多次应邀到小学、中学以及大学里为学生们讲故事。中央电视台及一些省、市多家媒体对他的故事活动都作过专题报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日本、美国以及我国台湾的学者慕名前往他家采录故事,国内学术界的目光更是被其所吸引,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
故事成就突出——1989年,谭振山被辽宁省命名为“优秀民间故事家 ”。1992年,他应日本方面邀请,赴日出席“世界民话博览会”,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走出国门到海外讲故事的故事家。1998年,“民间故事家谭振山及其讲述作品之调查与研究”专题计划在台湾“国科会”通过立项。2006年,在我国公布的《**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谭振山的口头文学”作为唯一的个人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因为讲故事而成为“国宝”,看来,谭振山的故事确实讲出了名堂。
讲故事是谭振山的*爱,生活中的谭振山是一个质朴的农民,他的人生履历十分简单: 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他出生于太平庄一农家,少时勉强读了几年书,16岁辍学务农;20岁入营当了几个月的伪满洲国兵,“8.15”光复后又回乡务农;土改时任过村文书,合作化时当过队会计,后曾到公社农田办公室当过一段总务,20世纪70年代回家务农至今。
谭振山在生养他的辽河平原上耕作了大半辈子,娶妻生子,并将八个儿女抚育成人,又先后为五个儿子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如今,岁月抽尽了他的满头青丝,但却磨蚀不掉他那关东汉子的风采:八十多岁的人了,腰未塌,背不弓,依然人高马大,一副硬朗朗的好体格,赤红的脸膛上,岁月的雕刀刻下的道道皱纹,都在向人袒露着敦厚和质朴。冷眼看去,你会觉得,他不像那种善讲会说的故事家,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本分庄稼人。
作为一个本分的庄稼人,谭振山不大关心政治,但唠起过日子来,却是满肚子治家的经。在衬里,他以喜行善、重人缘、讲义气出名。几十年来,衬里有红白喜事,他都帮忙,年轻时写礼账,岁数大了当知宾(司仪) ,红事代书喜对儿,白事兼写挽联儿。村里人家盖新房,他上梁画八卦;邻里纠纷、夫妻吵架,他主动上前排解;甚至还为信神求仙的人家画过神灵牌位。总之,在他家乡太平庄的民俗生活中,他始终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谭振山为乡邻办的*大一件好事,便是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旱改水(旱田改水田)时,上级没拨经费,他自告奋勇去乡里跑来了打井的经费,赢得了公众的威望。
谭振山一生不吸烟,少饮酒,更不赌博,用他的话说,“*烦耍钱的 ”。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听故事,讲故事。从记事起,他就缠磨着家族中的长辈和衬里能讲故事的人,直到把他们肚子里的故事全部缠磨出来。他从 14岁起开始讲故事,农忙时早晚讲, 闲时在门口或大街上讲,冬天在自家或别人家炕头讲。到30.岁出头,他已成为附近十里八村中*能讲故事的人。那些常听他讲故事的乡邻,包括他的八个儿女,谁也说不清他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故事。在他们眼中,他是一个好庄稼把式,更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讲的大能人。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天地里人们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展开的全国范围内的民间文学普查,使谭振山一呜惊人,一下子成为地方上的文化名人。1986年,谭振山被辽宁省的基层普查人员——新民县罗家房乡的文化干部李会元发现,李会元对他讲述的部分故事进行了采录,并将这一线索报告给新民县(今新民市)的文化部门。至此,谭振山的故事开始引起所在的辽宁省、沈阳市有关部门及学术界的关注。人们发现,这个貌不惊人的庄稼把式,竟会讲那么多好听的故事!人们惊叹他那故事家的风范:无论怎样大的场面,不论何等重要的人物在座,他只要讲起故事,总是轻松自如,决无半点紧张拘束之态。他讲的故事,质朴、优美、清新,动听处,举座痴迷,行家叫绝,说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决不过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有采录者将他讲述的故事列出篇目,多达六百多则。当然,让他一举成名的并不仅仅是这个数字,更由于他那故事大家的风范以及故事活动的广泛影响。他被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以故事家特有的殊荣当选为新民县(今新民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
谭振山——82岁的新民市农民,同时也是一位能讲述千余个故事的普通农民,一位农耕文化的“*后歌者”,一位“国宝”级的民间故事家。被列入国家**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进入国家名录的项目。辽宁大学江帆教授花22年时间跟踪调查和研究谭振山的讲故事活动,记录的谭振山的故事,连同一篇全面的调查报告式的论文,和谭振山讲述的1040个故事,都收录在这本《谭振山故事精选》里。
现代汉语句式的语篇考察 本书特色 《现代汉语句式的语篇考察》一书,从语篇切入来研究句式,或者说在语篇的视野下研究句式,这样的研究实质上是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
中国书学史 本书特色 《中国书学史》是“中国文化艺术名著丛书”之一,系作者祝嘉于1941年写成,后于1947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全书共分十四章,上自...
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的理论研究,二是对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的微观研究,即对散见于先秦两汉医籍及其他文献中的医学用...
舒國治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原籍浙江。七十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時報文學獎而深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二年寫完《讀金庸偶得》,有頗長時日擱筆。一九八三至一九九...
天地有节-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 本书特色本书以文化散文的笔法,书写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之美、哲学之美、生活之美,饱含诗意与哲思,亦充满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与人生智...
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突破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研究理路,在注重对被研究者所处时代和文化环境考察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柳诒微的...
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非同一般的世界历史。每本书中都充满了处于某一文化核心地位的奇特故事、神秘仪式、愤怒的神灵以及幽灵的探求和...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
张岂之自选集 本书特色 《张岂之自选集》作者张岂之为中国思想史领域内公认的卓有盛誉的学者,自五十年代以来,在研究上卓有建树,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功底扎实,学识渊博...
师门问学录 本书特色 《师门问学录》(作者周勋初等著)为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讲述,马来西亚籍博士生余历雄记录整理的问学录,附有余历雄博士学位论文提要等。全书以唐宋...
锦溪三十六顶桥 本书特色 本书稿是一部记江南名镇锦溪镇三十六顶古桥的史话。分“序”“概述”“桥的变迁”“桥的风采”“桥的故事”“附录”,涉及古桥述略...
经典塔罗入门-内附全套彩色塔罗牌 本书特色 欢迎进入到魔法占卜以及神奇的远古世界。近千年来,神话,童话和传说一直在演绎着它们永恒的主题——幻想世界中的某个地方,...
菊与刀 本书特色 《菊与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
古希腊罗马神话1:世界和众神的诞生 内容简介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灿烂起点,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抹去历史的尘烟,这些*脍炙人口,*富有生命力的神话依然代代...
邮票图说中国民俗 本书特色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其“风”是因自然环境不同所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于社会环境相异产生的习俗。历代相沿,群居成习,...
婚姻是什么:文化名家笔下的婚恋观 本书特色 《终身大事》;《谈青年与恋爱结婚》;《我对于恋爱的主张》;《夫妇公约》;《假如你想结婚的话》;《无谓的界线》;《男人...
墨舞碧歌繼《非我傾城》再度傾情巨獻!穿越三世+揪心纏綿+搞笑鬥智網路書評超過五萬則,點擊率已達上千萬第三屆華語言情小說賽季冠軍、年度亞軍作品這個故事裡有愛、有恨...
史海遗珍丛书民国画刊系列--光绪老画刊(晚清社会的《图画新闻》) 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当世孤本,是宣统元年由上海时事报馆印行的新闻画刊合订本,它与《点石斋画报》,...
作者简介MANO JAM 負責[JAM JAM]品牌中的手作兒童服和小物。發現手邊[沒有讓小孩子穿的衣服],而有了自己做嬰兒服的念頭,接著學會正統的打版後...
耒阳方言研究 目录 **章 导言一 地理人口概况二 历史沿革三 客家话的形成四 耒阳方言的内部差异五 本书所用国际音标符号第二章 语音一 声韵调分析(一) 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