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抗El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国抗战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三省在四个多月里迅速沦丧。1933年初,
日军开始将侵略魔爪伸人关内,侵吞了热河省。1935年,日本又采用所谓
“谋略”手段,以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的方式开始对华北进行渗透,迫
使国民党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屈辱条约,攫取了中国华北
大部主权,这就是日本企图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华北事变。
日本侵华战争引起的中日民族矛盾的严重激化,由华北事变而上升为中国
国内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政治格局
也因此而开始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
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这是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
崭新纲领,又称《八一宣言》。《八~宣言》果断放弃了中共自九一八事变以
来一直执行的“左”倾关门主义的“反帝下层统一战线”策略,首次提出了
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张。同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
议,正式将“反帝下层统一战线”策略发展为反日反蒋、上层与下层双管齐
下的统一战线策略。基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1936年9月,中共
中央又发布《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毅然放弃反蒋方针,确立了“逼蒋
抗日”的新方针。
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无止境的侵略扩张,中国共产党
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力倡导,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以及国
民党内部抗日派力量的不断增长,迫使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政策逐步由妥协向抗
日方向转化。尤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持续多年的内战局面,大大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进程。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虽
然重弹了反共的老调,但在实际上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
治主张。这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国政局的变化,使日本侵略者感到,单凭“谋略”手段难以达到征服
中国的目的,于是将对华政策由以“谋略”为主转变为武力征服为主。日军
参谋本部制定的1937年度对华作战大纲计划以14个师团的兵力,占领中国华
北、华中、华南地区,一举灭亡中国。1937年1月,日军参谋本部又提出建
议:不再以“谋略”手段进行华北“分治”工作,“真的到了不得已时,经过
*大的忍耐后,准备给予致命的痛击”。为此,日本加紧了全面侵华战争的准
备。一方面大量增加军事工业投资,加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另一方面,
大幅度增加直接军费拨款,使日军总兵力和武器装备水平迅速提高。
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和战争准备的加强,预示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全面侵华
战争已不可避免。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
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宛平城搜查。在其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日军即向
驻守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第29军发动进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第29军官兵奋起抗击。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成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中国军队的七七卢沟桥抗战,则标志着中国全国性
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这场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是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
量,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为此,日军于7月底攻占北平、天津后,又以
平津为出发地,调集30万大军,沿津浦、平汉、平绥三大铁路线向华北腹地
展开战略进攻。8月13日又制造“八一三”事变,在上海燃起战火,矛头直
指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企图迫使中国屈服。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险。在这个生死
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了反应。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
央就发表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
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
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
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①紧接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
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并代表全体红军将士请缨杀敌,表示愿“为国效
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①。7月14日,又派在西安的叶剑英代
表中共中央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
动抗日,已令各军十天内准备完毕,待令出动,同意担任平绥线国防。”②15
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庐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蒋介石。
《宣言》强调:“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
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言》还郑重声明,愿为彻底实现孙中山先
生的三民主义而奋斗;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称特区政府;取消红军番号,改编
为国民革命军,准备随时奔赴抗日前线;在特区内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和停止
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继续
同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举行谈判。中共方面提议以《中共中央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并商定宣言由国民党
中央通讯社发表。
在全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内抗战派的积极推动下,蒋介石于7月
17日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
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此时
蒋介石并未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表示仍“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
得卢事的解决”,把中共的提议搁置起来。
八一三事变的爆发给国民党当局以极大震动,这表明不仅卢沟桥事变失去
了和平解决的希望,就连国民党自己统治的心脏地带也变得岌岌可危了。国民
党当局遂于8月14日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的
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这表明,国民政府决心实行全
国抗战。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终于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次日,蒋介石又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申明了国共合作、
团结御侮的必要性,并指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
过一切之例证”,事实上承认了中共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共产党《宣言》和蒋
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
成。
政治的密码 本书特色 西方政治学大师写给大众的政治入门读物拨开政治的迷雾,破解政治的密码认识政治、了解政治的极简图书特色一:权力、主权、自由、民主、平等、正义、...
作者简介郭华榕,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53年在北京俄专学习,195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学习。197
政府绩效评估200问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抓紧研究政府绩效评估,探讨其...
军事知识知道点儿:空军武器装备知道点儿 本书特色 空军在武装力量的序列里是*晚出现的,但发展速度是诸军种中*快的。1909年,美国陆军装备了世界上**架军用飞机...
《使女的故事》内容简介:引发国内外热议的警世寓言,“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曾真实地发生过”★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诺奖呼声最高
没有一个国家与枪械的渊源比美国更深:它们帮助欧洲人占领了美洲大陆,开拓疆域、赢得独立,征服了狂野的西部,维护了法律与秩序
安德鲁•海伍德(Andrew Heywood),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多部政治学经典畅销教材的作者,政府与政治学AS-Level及A-Level课程首席考试官,曾任...
《计算机网络基础》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常见的网络应用,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P地址、局
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航徐川答问录 本书特色 《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航徐川答问录》一书收录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老师、“知心哥”徐...
近代中日关系丛书之四: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具体生动而又力求通俗的介绍近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著作。书中以大量详实的材料,...
别把中国想简单了-《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文选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栏目的时评文选,收录本书的均为近几年青年话题栏目板块的优秀时评文章。文集不追...
《米格风云:米格飞机的传奇》内容简介:米格系列战斗机是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的战斗机,《米格风云: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插图本) 本书特色 与历史并驾齐驱,决心与它斗争,也就是在理解历史的需要时承认它。毛泽东通过设置对立面而知道自己是战胜强敌的革命...
《战争论》内容简介:《战争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毛泽东在战争时期曾读过此书,并写下读
政治诗学:本雅明思想的当代阐释 本书特色 《政治诗学:本雅明思想的当代阐释》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既有温度又有内涵;阅读它,既是一次与思想者的贴心对话,又是一次与...
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 本书特色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为奉行多边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理由。他一贯的清晰的思路和开阔的视野也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抉择》一书...
三十八军在朝鲜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参加这场战争和为它做过种种努力的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
第三帝国的秘密武器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披露了德国在二战前和在二战期间研制秘密武器的内幕,深刻揭露了法西斯德国的战争罪行.希特勒出于战争的需要,下令在佩内明德研制...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Salvo Mastellone),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专家,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国际代议机构史委员会主席,佛罗伦萨欧洲文化中心主任,意...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华人形象研究 内容简介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及华人形象研究》是不同语种的外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发挥自己外语的特长,对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