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文明的政治环境和*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2007唐史年巨献——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大唐二十帝》主讲人
★2007唐史题材的影视、书籍*热,堪称“唐史年”
★君臣如亲人,社会关系和谐,国际地位崇高,贞观之治,永远让人感怀。
★《贞观之治》播出时间:5月7日—5月18日cctv-10 周一至周日 首播 中午12:45分 重播 晚上11:30 次日早上6:40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有多远?不是岁月苍茫,是什么阻隔我们与历史接近?拨开文字记录的重重迷雾,作者引领我们发现历史真相,领略贞观风采:情感的纯粹、人性的光芒、权力的理性、国家的尊严……
伟大的时代,自有伟大的精神和智慧,即便相隔千年,依旧照耀今天。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面民。
引子:贞观之治的前夜公元626年,是唐朝**个皇帝唐高祖李渊统治的第九年。这一年的六月四日,朝廷爆发了军事政变。秦王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杀死了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随后控制首都长安,控制了李渊和他的朝廷。两个月以后,李世民代替李渊成为唐朝的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一个围绕唐太宗的中央政府,带领唐朝走向繁荣,因为李世民的年号叫做“贞观”,所以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君臣创造了一个历史的政治奇迹,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常把贞观之治作为帝王学习的典范。帝国体制下,唐太宗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始终难以逾越。但是,贞观之治的前夜,竟然就是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绚丽的朝霞,是穿过玄武门之变的淋淋鲜血才普照大地的。资源的有限性,是人类内部争夺的根源。所有资源集中的领域,无不引发斗争的旋涡。二桃杀三士,特别凸显人类在利益面前的矮小。帝制时代,人类斗争的*集中的领域当然就是政治,因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权力是一切利益的集中体现。在*高的权力面前,一切道德的底线都会面临挑战。兄弟手足,父子情深,一切道德的森严壁垒都会显得脆弱而低下。权力形同祸水。但是,权力和权力斗争并不能因此被打入丑恶的深渊。这如同战争,任何战争都携带毁灭,但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丑恶的。烈火可以毁灭一切,但是凤凰却可以在烈火中诞生。政治斗争受人关注,并不仅仅因为它的戏剧性,是非善恶亦在其中。这是历史的缺憾还是历史的辩证法?贞观年号一共使用了23年,即公元627年到649年。贞观之治是一种历史评价,用来肯定贞观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这类肯定已有先例,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但是,如果在中国古代挑选*典型的统治良好的时期,则只有贞观时期。虽然贞观时期的中国,也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在中国古代存有记录的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文明的政治环境,*和谐的君臣关系。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圣明的君主,心胸开阔,大度能容,理性知性,聪明智慧。魏徵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有胆有识,尽忠尽职,耻君不如尧舜,强调以民为本。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描绘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贞观时代,中国具有崇高的国际地位,从唐太宗开始,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和异邦推为“天可汗”。贞观时代,制度建设卓有成效,法制观念突出,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忽然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唐朝以后,这成了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还是愿意从人的角度切入,展开我们的观察。很多朝代,*高当局的内部杀戮,往往引发更大更残酷的政治斗争,兵连祸结,此伏彼起。但是,玄武门之变的明天,却是贞观之治的辉煌灿烂。让我们从核心人物李世民开始,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深远背景。让我们从这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把握贞观之治的历史缘由,看贞观之治这只美丽的凤凰,是怎样从烈火中诞生的。玄武门事变被掩盖的*重要的情节也许有人会问,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都被后来掩盖了,为什么尉迟敬德囚禁皇帝的这段文字保留下来?开始我也觉得奇怪,后来发现,这些文字都是记载在尉迟敬德传中,于是恍然大悟。玄武门事变的许多细节需要掩盖,但对于立功的尉迟敬德,他的功劳也需要表白,如果一字不记,等于抹杀了尉迟敬德的功劳。为了一种平衡,只好模糊记录,结果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探究真相的线索。这可是天大的秘密,谁都未曾说过的。今天我在这里这么讲出来,难道没有受到什么启发,都是如此推测出来的?不是,我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启发,只是作者已经不可考了。这是一篇唐代的小说,是它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一个洞窟被打开,里面珍藏了九百多年前的文献被发现。这就是敦煌藏经洞。这些中国的国宝后来流落到世界各地,其中英国、法国、俄国都是重要的收藏地。英国的敦煌文书是斯坦因带去的,所以他们的编号都用S。而S.2630号文书,是一篇唐代人写的小说。小说没头没尾,但是内容很重要。在中国,学者王国维是**个研究这篇小说的人,他将它命名为《唐太宗入冥记》。这个古代小说故事虽然不完整,大概的意思还清楚的。玄武门事变以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鬼魂不散,到冥世阎王殿告状,*后阎王决定抓李世民的灵魂来冥世与李建成等对质。其中,有一个冥世的判官叫做崔子玉,他是辅阳县县尉,一个往来于人间与冥世的人。他看到自己的皇帝来到冥世,知道升官的机会到了。他开始跟唐太宗讨价还价,唐太宗不得已只好跟他搞交易。崔子玉说可以替唐太宗回答问题,但需要唐太宗给他报酬。回答什么问题呢?即“武德七年(玄武门事变发生在武德九年,小说作七年),为什么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唐太宗一看这个问题,立刻傻了,“闷闷不已,如杵中心”,心中像长了块木头。他说回答不了。*后,崔子玉替唐太宗回答了这个问题,大约是大义灭亲之类。于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蒲州刺史兼任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的大官。小说中,唐太宗的灵魂战战兢兢,因为心中有鬼。*后不得不接受崔子玉的敲诈,顺利通过冥世的拷问。这个小说的创作年代不清楚,但肯定属于唐代,小说应该是经过了多人不同时期的修改,大概在武则天时期已经成形。其中,小说认为李世民有罪。其中特别清楚地说到他“囚慈父于后宫”。因为杀兄弟的事情记载比较多,软禁父亲的记载一个字都没有。这里的提示告诉我们,唐朝就有这种李世民囚禁父皇的说法。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出现在高祖李渊面前的一幕,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豁然明朗。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来到李渊的所在地,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一支军队前来。李渊连同他的一班大臣,立刻丧失了人身自由。因为人身自由已经丧失,当然也丧失了控制局面的可能。他们只能按照李世民的要求办事,否则肯定有生命危险。李渊显得很乖,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是他喜欢这样,是因为他不得不这样。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哪里还有讨价还价的本钱呢。这样看来,李渊退位是形势所逼。高祖确有识时务的一面,但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主动让权。高祖被囚禁一个小时与一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李世民的皇帝位置是从父亲手里强取的,对此,他和父亲都心知肚明。虽然父子二人暂时平和共处,李渊也不愿意挣扎出更大的悲剧,但是,两人的心里是打上结的。李渊还活在人世,他一直默默地在旁边看着李世民治理天下。这对于李世民来讲,其实是另外一种压力。他应时刻提醒自己,父亲在看着。压力即为动力,这是他取得贞观之治的另外一种动力。魏徵进谏不为人所知的原因魏徵敢于进谏,历史上已经留下定论。魏徵为什么能够进谏,在《旧唐书》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载,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说魏徵这个人有治国之才,第二是魏徵性格刚直,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还有第三条,就是对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玄武门政变之后,作为东宫的一个重要官员,李世民非但没有杀他,还重用他,这就是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他把自己豁出去了,不管皇帝高兴不高兴,只要对国家好对人民好,这意见我非提不可。上面只讲了三个理由,其实还有第四个理由,今天我在这里强调的,就是制度性的理由,魏徵是在尽职尽责。李世民一开始任命魏徵在东宫做一个小官,后来很快让他做了谏议大夫,正五品。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唐朝的谏官包括谏议大夫,还有左右拾遗、补阙等。谏议大夫平时在门下省办公,也参与门下省的工作。魏徵是谏官中*重要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皇帝进谏,他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不进谏谁进谏啊?这是他的职务要求的。后来,魏徵又很快成了秘书监,是从三品,负责管理图书、资料的文职。唐朝的宫廷藏书*早是在魏徵的手中丰富起来的。他做秘书监的时候,还参与朝政。这是唐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本来有具体职务,然后给你加一个衔,叫参与朝政。唐朝的重要会议大约有几种,一个是行政办公会议,就是部长级会议,叫八座议事,就是六个部的长官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开会。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在门下省,这是一个宰相会议。宰相有很多人,凡是有“参与朝政”这种职衔的人都可以参加宰相会议。第三个更高级的就是皇帝的御前会议。有了参与朝政这个头衔,既可以参加宰相的这个政事堂会议,也可以参加皇帝的御前会议。所以魏徵一直未曾离开提意见的职位。贞观七年,他当了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反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为什么魏徵的意见总是那么多呢?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长官或负责人。贞观元年,右仆射封德彝为检点使,检点府兵。当时兵力不足,封德彝提了个建议,要把十八岁以上的中男,也检点入军。在唐朝,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叫法,为国家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始生为黄,即刚一出生的孩子叫黄,黄口小儿就指这个年龄。四岁为小,四岁了,就是小孩了,在户籍册上都要注明。到了十六岁,就是中男,是半大小伙子了。二十岁为丁,就是成年人了。二十岁了就要承担国家的兵役。现在既然形势所需,皇帝就同意了封德彝的建议。敕书发出三四次,魏徵坚持不签署。不但不签署,还要上奏,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大概就是中男身体还没有长成之类。封德彝也不示弱,说中男也有长得很强壮的。太宗于是大怒,继续出敕,魏徵还是不签署。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把魏徵和门下省负责人王珪都招来开会。太宗声色俱厉地说:“中男要是身形矮小,自然不会点入军中。若体貌魁伟,当然可以征发。你这么固执,简直不可理喻!”魏徵正色说道:“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魏徵是从国家更长远的利益来看待这个征兵问题,你不能把年轻人都点了兵,都点了兵,赋税怎么办?以后再需要征兵怎么办?你不能把人力一下子用完啊。国家治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只看眼前啊。道理很简单,一讨论就明白了。皇帝就立刻下令,禁止下发这个文件。*终,皇帝被魏徵说服,并奖赏魏徵和王珪。魏徵敢于如此坚持,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的话才有说服力。有人也许会说,魏徵担任门下省的官员,是太宗任命的,主要还是太宗用人得当。这么说虽然也不错,但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可不是唐太宗发明的,那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门下省审核诏书,也不是始于唐太宗。唐朝特别是太宗时期的理性行政十分突出,除了太宗本人的开明以外,在制度的设置上*能体现理性精神的就是门下省这个机构。在决策阶段努力减少错误,对于国家健康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错误的决策不算错误,错误的决策实施了才是真正的错误。凡是大面积的国家错误,一定是在决策阶段就出了问题,并得以贯彻执行,*后造成重大后果。加强决策阶段的讨论,就可以从源头上尽量避免错误。
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省讷河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奔赴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等。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为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Android App开发进阶与项目实战》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Android开发的进阶实战教程,由点及面、由原理到实战,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深
最恨生在帝王家-帝王将相的非正常死亡 本书特色 千年一叹帝王将相的非正常死亡*恨生在帝王家,因为那是一场血色的演出: 嗜血的权谋,打不开的历史死结: ...
本书是专为政治学家撰写的一本重要的博弈论教材,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博弈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将博弈论在政治科学中的应用尽收书中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本书特色 有资于治道中国改革百年回望改革*大障碍在内耗 金銮殿内外的众生写相历史照进现实 风景旧曾谙如何才能不折腾大国博弈 时不...
《深潜》内容简介:本书以生动精妙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记录了我国深海战略性高技术发展之路。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第四部(新版)》内容简介:《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主要讲述了从明孝宗继位到壬寅宫变前后五十余年的历史
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副场景: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的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合法化,并允许该垄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口号是“在全世界促进人类福祉”,这种改变世界的热情令人敬佩,但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洛克菲勒基金会遇到
清史稿(全48册) 内容简介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一部经典的普及性学术读物。全书篇幅不大,主要是为学习中国历史的专业学...
战国策 本书特色 《战国策(白话插图)》由著名古典文献和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教授作序特别推荐。国学经典沧海一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全方位白话精细解读,消除今人阅读...
民国军阀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战事纷扰,“城头变幻大王旗”,军阀成为时代舞台上的主角。本书辑录了数十位军阀时代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他们多为国民党的高级军政要员,以其...
《深入浅出DPDK》内容简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设备基础架构开始向基于通用处理器平台的
元禄忠臣藏 本书特色 赤穗藩四十七浪人的惊天壮举日本人永远引以为傲的忠义之行元禄忠臣藏 内容简介 “忠臣藏”剧本所拥有的戏剧性不容忽视。该剧本从序文到第十一段,...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改革——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来探讨何谓真正的进步的改革、如何改革才能符合历史潮流以及改革者的素质与命...
性学五章 本书特色 性学五章,作者江晓原。本书是关于中国性学史研究,分为《诗》《书》《画》《药》《人》五个篇章。《诗》的部分包括:1、从《诗》三百到《夹竹桃》:...
高陶事件始末 本书特色 陶恒生编写的这本《高陶事件始末》披露了60多年前汪日勾结的惊人内幕,揭开了抗战史上“小西安事变”之谜。著名史学家——唐德刚、章开...
探索 奋斗 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三十讲 本书特色 现在一般地叙述中国近现代史的读物已经比较多了,曾凡光这本《探索奋斗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三十讲》的编写尝试...
两罍轩彝器图释(全2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5月1版1印★ 《两罍轩彝器图释》全两册:清吴云撰,铜器图录书,首有两罍轩主人六...
厚重山西-中国作家看山西-(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印质上佳,装帧精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人文篇】,下册为【地理篇】,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