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称呼,还是有其神圣感的(代后记) 论理,中国的知青何止万千,而独独叶辛的名字与“知青”这两个字分不开。风行一时的《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曾给他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并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当年,他的这些小说被改拍成电视连续剧时,其盛况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孽债》在上海也创下了42.7% 罕有的高收视率。
叶辛在贵州生活了21年,正是他的切身经历,使得这些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广泛的反响似乎正是情理中事。可以说,他主要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和反思曾经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知青问题,显示了他对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别人生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次,对于同样的话题,他却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前不久,叶辛发表了一篇叫《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长文,编者认为这是一篇“仔细收集历史档案,查阅各种文献,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对长达十余年、波及几亿人的知青运动的来龙去脉做出系统清理”的重要文章,“这一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贡献”。此文发表后,时有报刊转载,反响颇大。
人们惊讶于叶辛的“两把斧子”——小说创作和学术研究并举,作家进入学术机构又成为时下一个突出的现象,我们的话题也正是从这一好奇开始的。
对于知青问题,您曾以文学的方式作了成绩显著的表现和反思,近来,您又以学术论文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这一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那篇学术长文的缘起和写作情况? 叶辛:写作这篇文章,缘起于我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七年前,也就是在1999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七卷本的《叶辛知青作品总集》,包括我写的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一些和知青话题有关的散文、随笔 (这套书出版前三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十卷本的《叶辛文集》)。
当时,我就对广东的同志说,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印数不要太大,可到了 2000年夏天,责任编辑给我来信说,一万套七卷本,已经销完了。读过我这套书或者部分读了我书的人,时常和我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缘于什么年代?上山下乡的总人数,到底是多少?老三届是怎么回事?上海究竟有多少人去上山下乡了?到农场去了多少?插队落户有多少?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到底是收获大还是损失大?等等等等。很多问题,我随口就能回答,一些问题必须费一些口舌才能讲清楚,还有些涉及具体数字的,则需要翻一翻笔记,查一下书才能说明白。让我吃惊的是,知青上山下乡,才过去了没多久,社会上很多人已经讲不清楚了。于是我就想剑,要写一篇长文,细细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个明白。不过原先我是想等退休之后写这篇文章的,写完以后,就附在《蹉跎岁月》、《孽债》再版本的后面,供有兴趣的读者看。
不料去年(2005年)夏天,我奉调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单位,每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研究、写论文,我任所长,总不能像专业作家一样,仍旧埋头写小说。于是我就把原准备退休以后写的论文,提前写出来。
但是,写作论文和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是写小说,构思好了,不足两万字,以我现在的速度,三天时间就可以写完了。而这篇论文,我用了两个月,八个双休日的时间才写完,比写小说慢了许多。
幸而文章发表以后,还是受到了一些关注。甚至“文革”中的先进典型知青柴春泽,也给我打来了电话。知青网上,全文也挂了上去,引起了不同观点的争论。有的知青纪念馆陈列馆及时作了搜索、陈列,表示要珍藏。
您在论文的末尾处提到“知识青年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上山下乡结束好几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下一篇论文的题目了”,您会就这一问题继续研究吗? 现在的很多人,讲起知青问题的解决,都想当然地说,“文革”结束,知青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一种感觉,大而化之地讲,这话没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青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拖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基本圆满解决的。我本人是1979年10月离开乡村调进省城的,这时期离“文革”结束,已经整整三年了。而在我之后,还有很多很多知青伙伴,拖了几年才得以找着归宿。之所以用一个“拖”字,是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都十分具体、复杂和难办。故而我正在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搜集材料,继续研究下去,以准备下一篇论文。
不过,《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这篇论文,完成应是一年以后的事了。我的主要时间,还是放在写小说上。
近年来,一些作家屡屡被聘入高校,如王安忆之于复旦,格非之于清华,马原之于同济,莫言之于山大,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在您也进入了研究机构,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您是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出任所长的。与您此前长期任职的作协系统的领导工作相比,您觉得现在的领导工作有些什么新的特点,能否谈谈您的感受? 文学所是较
本书描写了作者和同时代的人经历了由狂热、虔诚、盲目——迷茫、消沉——思考、振作、追求、奋进,这样一个三段式的思想历程,而逐渐在真实的生活中走向成熟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叶辛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总结,讲述了童年、青春时期、和文学创作阶段的故事。
叶辛,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落户。1979年11月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共出版五十余本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等。近年来出版《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文集》十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 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年优秀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家教》(上半部)获《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
从战争中走来-张爱萍人生记录(精装) 本书特色 想给我的父亲写《从战争中走来》,这个愿望可以追溯到l6年前。上世纪的80年代末,在经历了那个动荡的岁月后,我这个...
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 东游记-(上下册) 本书特色 梅兰芳是中国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以男儿身化作美娇娘,演绎出了无数风华绝代的女子或凄美、或昂扬、或可掬...
密特朗夫人回忆录 本书特色 “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充当从来没有人倾听的那些人的代言人。”——达妮埃尔·密特朗《密特朗夫人回忆录》“突然,母亲似乎想跑开,父亲一把...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内容简介:《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贺麟全集”第八卷)是著名哲学家、翻译家贺麟的重要译著之一,以八十
本书包含着萨尔瓦多·达利真诚而未经删节的自白,从他童年和青春期的性经历,到他成为一名画家,一名超现实主义者,再到最出名—
严幼韵传-一路优雅.一世风华 本书特色 她被誉为“复旦女神”、上海滩*后的大小姐,是十里洋场的名门闺秀,是风姿绰约的外交官夫人,更是优雅...
三十岁以前的毛泽东 本书特色 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毛泽东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
《学术英语课程大纲与评估测试》内容简介:本书囊括了指导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上海高校大学英
武则天传-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 本书特色《纪念林语堂诞辰120周年私藏本:武则天传》是林语堂先生的传记代表作,讲述了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一生。全书自武则天...
走出国门的刘少奇 本书特色 20世纪40年代,美国驻中国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慨叹:“周恩来将军真不愧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流的外交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周恩...
《表现力!画出夸张百变的漫画人物表情》内容简介:在漫画作品中,夸张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法,简练而又夸张的表情能让人感受到人物的
冯沅君传 本书特色 冯沅君先生不仅是学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史家,亦是“五四”时期才情横溢、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她是中国**代女大学生、女研究生。20世纪...
国民党去台高官的落幕余生 本书特色 何应钦、白崇禧、陈诚、陈果夫、顾维钧、阎锡山、顾祝同、张群、钱大钧、吴铁城、孙立人、吴国祯……这些地位显赫的高官,去了台湾以...
《安之如仪:张幼仪回忆录》内容简介:她是多情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也是民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她是乖巧懂事、万般顺从的好儿
个人历史:《华盛顿邮报》女总裁格雷厄姆自传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我的父母、童年生活、我的大学时代、初涉新闻界、哈克雷的朋友们、步入婚姻殿堂、复杂的家庭生活、菲尔...
《水平》内容简介:如何在官场、商场和职场体现你的水平?如何成为一个有水平的官员?如何成为一个有水平的企业家?如何成为一个有
罗斯福与塔夫脱:白宫讲坛与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普利策奖得主名作,国内初次引进出版★ 丰富的一手历史资料展示,小说...
这是一本毕加索生前就资助的毕加索传记,拟出版四卷,其中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本书为中文版第一卷。作为毕加索的密友,理查德
马汉-大家精要 目录 第1章 海权论的鼻祖军人之家特立独行的海军学院学员飘摇难熬的20年甲板生涯艰难曲折的海军学术研究之路丰富多彩的第二职业生涯巨星的陨落第2章...
巴黎左岸的一个小书店,何以成为文艺青年的乌托邦?莫塞尔是一名加拿大记者,负责报道犯罪新闻,在千禧年前夕,因不慎透露一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