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称呼,还是有其神圣感的(代后记) 论理,中国的知青何止万千,而独独叶辛的名字与“知青”这两个字分不开。风行一时的《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曾给他赢得了巨大的文学声誉,并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当年,他的这些小说被改拍成电视连续剧时,其盛况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孽债》在上海也创下了42.7% 罕有的高收视率。
叶辛在贵州生活了21年,正是他的切身经历,使得这些作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广泛的反响似乎正是情理中事。可以说,他主要是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和反思曾经影响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知青问题,显示了他对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别人生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次,对于同样的话题,他却以学术研究的方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前不久,叶辛发表了一篇叫《论中国大地上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学术长文,编者认为这是一篇“仔细收集历史档案,查阅各种文献,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对长达十余年、波及几亿人的知青运动的来龙去脉做出系统清理”的重要文章,“这一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贡献”。此文发表后,时有报刊转载,反响颇大。
人们惊讶于叶辛的“两把斧子”——小说创作和学术研究并举,作家进入学术机构又成为时下一个突出的现象,我们的话题也正是从这一好奇开始的。
对于知青问题,您曾以文学的方式作了成绩显著的表现和反思,近来,您又以学术论文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这一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您的那篇学术长文的缘起和写作情况? 叶辛:写作这篇文章,缘起于我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七年前,也就是在1999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七卷本的《叶辛知青作品总集》,包括我写的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以及一些和知青话题有关的散文、随笔 (这套书出版前三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十卷本的《叶辛文集》)。
当时,我就对广东的同志说,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印数不要太大,可到了 2000年夏天,责任编辑给我来信说,一万套七卷本,已经销完了。读过我这套书或者部分读了我书的人,时常和我讨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缘于什么年代?上山下乡的总人数,到底是多少?老三届是怎么回事?上海究竟有多少人去上山下乡了?到农场去了多少?插队落户有多少?知识青年去了农村,到底是收获大还是损失大?等等等等。很多问题,我随口就能回答,一些问题必须费一些口舌才能讲清楚,还有些涉及具体数字的,则需要翻一翻笔记,查一下书才能说明白。让我吃惊的是,知青上山下乡,才过去了没多久,社会上很多人已经讲不清楚了。于是我就想剑,要写一篇长文,细细地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个明白。不过原先我是想等退休之后写这篇文章的,写完以后,就附在《蹉跎岁月》、《孽债》再版本的后面,供有兴趣的读者看。
不料去年(2005年)夏天,我奉调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这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研究单位,每个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做研究、写论文,我任所长,总不能像专业作家一样,仍旧埋头写小说。于是我就把原准备退休以后写的论文,提前写出来。
但是,写作论文和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是写小说,构思好了,不足两万字,以我现在的速度,三天时间就可以写完了。而这篇论文,我用了两个月,八个双休日的时间才写完,比写小说慢了许多。
幸而文章发表以后,还是受到了一些关注。甚至“文革”中的先进典型知青柴春泽,也给我打来了电话。知青网上,全文也挂了上去,引起了不同观点的争论。有的知青纪念馆陈列馆及时作了搜索、陈列,表示要珍藏。
您在论文的末尾处提到“知识青年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上山下乡结束好几年以后的事情。这是下一篇论文的题目了”,您会就这一问题继续研究吗? 现在的很多人,讲起知青问题的解决,都想当然地说,“文革”结束,知青问题也就解决了。作为一种感觉,大而化之地讲,这话没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知青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拖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基本圆满解决的。我本人是1979年10月离开乡村调进省城的,这时期离“文革”结束,已经整整三年了。而在我之后,还有很多很多知青伙伴,拖了几年才得以找着归宿。之所以用一个“拖”字,是因为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头上,都十分具体、复杂和难办。故而我正在就这一问题进一步搜集材料,继续研究下去,以准备下一篇论文。
不过,《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落幕》这篇论文,完成应是一年以后的事了。我的主要时间,还是放在写小说上。
近年来,一些作家屡屡被聘入高校,如王安忆之于复旦,格非之于清华,马原之于同济,莫言之于山大,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现在您也进入了研究机构,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您是由于工作调动来到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出任所长的。与您此前长期任职的作协系统的领导工作相比,您觉得现在的领导工作有些什么新的特点,能否谈谈您的感受? 文学所是较
本书描写了作者和同时代的人经历了由狂热、虔诚、盲目——迷茫、消沉——思考、振作、追求、奋进,这样一个三段式的思想历程,而逐渐在真实的生活中走向成熟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叶辛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回顾总结,讲述了童年、青春时期、和文学创作阶段的故事。
叶辛,1949年10月生于上海。1969年去贵州插队落户。1979年11月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在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1979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共出版五十余本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三年五载》等。近年来出版《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文集》十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七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 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年优秀作品一等奖。中篇小说《家教》(上半部)获《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长篇
回忆洪深 本书特色 《回忆洪深》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为洪深的朋友、学生、同事、老师等写的回忆文章合集,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洪...
希特勒传-给历史留下长长阴影的战争狂人-图文典藏本 本书特色 1.法国历史协会*高奖项、2009年政治传记大奖获得者凯尔索迪教授心血打造,还原史上*恐怖独裁者的...
1940~1962-雷锋 本书特色 首次披露文艺青年/公务员雷锋创作的小说、诗歌解密雷锋精准的人生职场法则,他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知名度*高的士兵,雷锋摆拍十六幅...
中南海里的衣食住行 本书特色 于俊道编著的《中南海里的衣食住行(红墙里的领袖们)》以“还原历史真实面目,讲述伟人传奇人生”为宗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认真客观的编...
张作霖 张学良-我本英雄-百年人物 本书特色 草莽出身的“东北王”张作霖凭借武力,曾一度获取北洋政府的统治宝座,却因不甘成为日本人的傀儡...
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达尔文 本书特色 我们高兴地向广大青少年朋友推荐《巨人百传丛书》。在世纪之交,能在这样的精品丛书陪伴你,是智慧上的愉悦。我们相信...
一个女兵的自传 本书特色 冰莹女士是参加实际革命过来的作家。她的身世和经历,就是一首悲壮的诗,一部动人的小说。《一个女兵的自传(精)》,描写一个生来就富...
居里夫人传 本书特色 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和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她是世界上第yi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那伟大无私又谦虚质...
蒋梦麟自传 本书特色 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重要参考书,台湾年轻人几乎人手一册“人生教科书”。蒋梦麟自传 内容简介 这部书记录了1842 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
这是一部记载卡特政府期间美国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回忆录。作者布热津斯基,在卡特执政的四年间一直担任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德兰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
少帅春秋 本书特色 本书是十余位亲历者对中国现代史传奇人物张学良沉浮一生的集体回忆,涉及东北易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众多历史事件,以及张学良与蒋介...
郦道元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包括:郦道元生活的时代与地理大交流、郦道元及其家世、爱国主义者、《水经注》中的郦道元思想等。郦道元评传 目录 《中国思...
《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内容简介:2019年对于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来说是转折与深化推进的开始。在这个节点,最需要的不光是产业、技术
《寻找名家名作(阅读积累篇)》内容简介:《寻找名家名作(阅读积累篇)》以万里路和万卷书兄妹俩寻找名家名作的奇妙历程为主要线
史怀哲传-唯独这样的人 本书特色 他被誉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誉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誉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他和德兰修女一样,...
雍正 本书特色 《<铁腕帝王>:雍正》:皇子时代,皇子争斗,雍正新正,分化瓦解,整顿吏治,鸟尽弓藏,朝乾夕惕,盖棺论定,帝王是国家*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这样读书就够了》内容简介:知识焦虑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大部分人都有读不完、没时间、看不懂的困惑。针对如何处
历史的丰碑: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家曹雪芹 本书特色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
中华励志哥-林书豪的NBA圆梦之路 本书特色 林书豪可谓一夜成名,成名的原因是nba历史上**个黄皮肤战神诞生了,46年的黑白封尘被打破了,为此,世界沸腾。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