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自二OO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辑、第二辑出版。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本丛书每册二十万字,另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乐观主义者的独白
来到这滨海小城已两天了,也就是说,我同海又相处了两个
昼夜。这里,窗下过了马路就是一片海滩。不知什么地方在大
兴土木,公社拖拉机成天往工地上运着石块。从远处开来时,柴
油机的转动像是什么飞蛾在扑扇着翅膀。拖拉机来到我们窗下
就该上陡坡了。这时,它发出尖细的呻吟,还夹杂着磨牙齿的声
音。随着夏云的浮动,一牙残月倒挂夜空,时隐时现,海面上闪
出微弱的青光。近处影影绰绰的泊了几条种植海带的作业船,
舱口依稀还透出点光亮。整个海湾像一只弯曲着的臂肘,潮涨
潮落,浪波有时斯文得像在悄悄叠着一巨匹软缎,忽灰忽绿,一
折一折地轻轻叠过;有时又势如千军万马,龇着凶恶的牙齿,大
声咆哮,真像是不依不饶地在追赶着什么。一排接一排,一排催
一排,*后都撞在褐色的峻岩上,溅成浪花,然后重新归人大海。
亘古以来一直重复着这过程,无止无休。每个波浪都各有它一
段历程,但每个波浪*终都归入大海。浪波——斯文的也好,汹
涌澎湃的也好——寿命再长,也是短暂的,包罗万象的大海却是
永恒的。它随时准备浪波回到它的怀抱。
我仿佛看见自己的一生也是小小的一道浪波,它在海上奔
驰了一段路程,如今眼看接近海滩,就要撞到那褐色的峻岩上
了。然而,也将像以前和以后的浪波一样,归人大海。
大海是永恒的,它将永远存在下去。
正因为这样,我希望自己病危时能把呻吟哼成心爱的曲调,
弥留之际。脸上将带着笑容向这个世界告别。
我曾诅咒过生命,也悔恨过。当黑色的世界笼罩着我那黑
色的心境时,我甚至一度把死亡看得比生命更美丽。但那仅仅
是一九六六年九月初的一刹那。归根结蒂,我是热爱生命的。
早年,在困苦中我爱过它。如今,我更爱它了。
我清醒地意识到“风烛”的短促,我和我那一辈人,将一浪接
一浪,走到尽头。越是热爱它,珍惜它,就越不肯撒开这枝秃笔,
我手中唯一的工具。几十年来我都是用它和同时代的人交流思
想感情,用它画出我的爱和恨、我的向往和我的噩梦。我知道这
是一枝拙笨的笔,一枝并不生花的笔,但它是我仅有的。
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是崎岖的,但它毕竟是越走越宽。
就以收在这四卷集里的东西来说,一九四九年一到北京,我
就颇有自知之明地把它们用旧报纸厚厚包起,用麻绳捆紧,高高
吊在屋角上,唯恐被人瞥见。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两次作为
自传的“附件”上交过。十年浩劫中,它们自然被抄走并作为毒
草编了号。如今,在八十年代,居然这么体体面面地同新一代的
读者见面了。这是它们的作者做梦也没敢想望过的事。这个微
不足道的例子也可以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不是僵化的,静止的;革
命的圈子并不是铁打或水泥砌成的。人的命运,书的命运,一切
的命运都会有变化。因此,没有理由悲观。悲观者只会叹息,而
叹息是世上*无用的东西,它不能把世界朝前推动一寸一分。
相信我们这个社会将会不断地向着合理境界前进——这种信心
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种动力。有时也许还会倒退一下,还会偏
离轨道,但总的来说,在历史长河中,它必然会顺着康庄大道向
前推进。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除了一九五六年当了几个月有名无实的(因为还身兼两职)
“专业作家”,我一直是个业余作者。我的小说全是我在上学及
编副刊时写的,散文和特写则大都是记者生涯的副产品。一点
评论不是编刊物时为了凑版面而写的,就是在大学教书时留下
的。我有时替自己开脱说,我还当过那么多年记者,编了那么些
年副刊,所以才写得少。其实,这只是辩解而已,还是应该怪自
己生性疏懒和才具的局限。
即便从《蚕》发表的年月算起,这一行当我也足足干了半个
世纪。我生长在黑暗的旧中国,脑袋里塞过乌七八糟的东西,一
生磕磕碰碰走了不少弯路,因而这四卷里的内容绝不是响当当
的。但既然毕生从事了这个行当,此时做个小结,对人对己也算
是有了个交代。我本可以用沉默代替序言,但想到大劫之后党
的温暖、社会的温暖、读书界对三十年代文学的念旧之情,我还
是鼓起了勇气,提笔同此书的读者推心置腹地谈上几句。
在我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小说仅仅占去五年(1933—
1938)时间。那以后,我曾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小说艺术——不
是泛泛地研究,而是认真地把福斯特、弗吉尼亚·吴尔芙等几位
英国大师的全部作品、日记以及当时关于他们的评论都看了。
但我自己却没再写小说。对这一点,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有
时我想,研究工作和创作活动是相互排斥的。搜集资料,积累资
料,在资料中打转转,会使人陶醉,那同更艰苦的创作活动是两
码事。记得亡友陈梦家一回对我说,一搞起金石,就不大想写诗
了。然而世上也颇有一些学术和创作双丰收的能手,而我则两
方面都没什么建树可言,有时想起来不免为自己悲哀。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作家、记者、
翻译家。原名萧秉乾,北京人,蒙古族。
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
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
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
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
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
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
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内容简介 “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90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我的心是一面镜子》集中收录先生对自己百年学问人生的回忆与...
女儿拳 本书特色 “在你纤细的右手里,有一粒金苹果的种子。所有人都看不见它,唯有你清楚地知道它将你的手心炙得发痛。那是你的梦想和勇气!握紧你的右手,千万别让它飞...
词学研究 本书特色本书为《任中敏文集》之一种,乃任中敏先生早年词学研究文章的汇集,共收《研究词集之方法》、《校补阳春白雪提要弁言校例》、《增订词律之意见》等文6...
有一种候鸟 内容简介 陈少聪的散文文笔优美而不浮华,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她的作品中穿插有不少文化历史掌故,可读性强。作者在记录国内外生活际遇与感思中包含了独特的...
烽火守书人:伊拉克国家图书馆馆长日记 本书特色 伊斯康德的这部日记*早刊登于英国档案管理员协会和大英图书馆的网站上,从2006年11月开始,到2007年7月为止...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42-043:茅盾卷 本书特色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
大清留美幼童记 本书特色 《大清留美幼童记》:阅读大清留美幼童的故事,追寻中国**代官派留学生探索的足迹,感知他们之于中国的技术层面之外的深层意义。你的寻找,会...
一片阳光 本书特色 本书系“世纪经典文丛”之一,辑录林徽因的经典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佳作,如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作品自有女...
《这样的人也该千载难逢》内容简介:爱之初,在那东山顶上。那一年,我初次遇见了你,从此误了几多韶华。你滴落的眼泪、眉心的那一
故纸风雪声 本书特色 这里有*酣畅的文字、*勇敢的呐喊、*精粹的传承、*真挚的情感、*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
李锐反”左”文选 目录 关于防“左”的感想与意见关于毛泽东功过是非的一些看法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初探庐山会议的教训“大跃进”失败教训何在?感慨万千读三峡旧...
园林内外 本书特色 从中国人*钟爱的国兰写到非洲红心兰,从英式庭园写到美国植物名园,一部领你进入绿手指境界的作品,一本以庭园为主角的湖滨散记,今年*春意盎然的散...
湘西童年 本书特色 刘大程所著的《湘西童年》以一个儿童、少年的成长经历和视角,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和八十年代早期,在神秘色彩浓厚的湘西山村发生的系列故事...
英子的乡恋 本书特色 《英子的乡恋》是林海英的散文精选,她细腻的文笔从旧社会绵延到新时代,读其文采,可以见到儿时北京古味,旧时代女性传统礼教下的温婉、柔顺,新一...
捡麦穗:张洁散文 本书特色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作品集《捡麦穗——张洁散文》,是“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之一,由&l...
仓央嘉措诗传全集 内容简介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个难以捉摸的谜,也是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这个谜一样的男子,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陌生到我们只知道这个...
鸳鸯谱 本书特色 东东枪和地下天鹅绒是两位在博客、微博、专栏里都非常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两人思维跳跃,观点奇特新颖,对待感情,他们也细细琢磨,也插科打诨。同在滚滚...
2012-中国散文排行榜 本书特色 为梳理新时期散文创作脉络,管窥散文创作走势,中国散文学会从浩如烟海的散文创作中精选了《莫言散文两篇》、《水顶寺的水》、《我们...
胡适文集(全6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2019年7月第1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胡适,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
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 本书特色 这本书可以称作一个终有一死的人的心灵自传。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